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学生创新教育解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形成创新意识,文章阐述了创新教育之意识的基础和创新教育之能力目标,指出了高职学生创新教育的方法,即努力营造创新氛围,打造丰富的创新活动,优化创新教育形式。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新教育;意识基础;能力目标
目前,中国正在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目标,科技创新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其引领作用正在逐渐凸显。作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科技创新能力也必须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传统产业在时代加速发展的潮流中,正在逐步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转而用新技术、新方法取代,这也增加了科技创新在企业生产中的比重,对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对创新型技术人才也有了较大的需求。高职院校就需要满足时代的需要,培养更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打造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职学生创新教育之路。
一、创新教育之意识基础
想要对高职学生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能激发高职学生内心潜在的创新意识,这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意识的本质就是人们要依据个体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激发并创造出尚未出现的观念,或者事物。同时,在创造意识产生后,能够表现出某种愿望和设想的思想观念。创新意识最大的特点就是具备独创性及新颖性,一切创新活动的进行,都是以创新意识作为出发点,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基础[1]。高职学生只有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新意识,才能有能力、有底气去进行创新活动,并创造更好的成绩。创新意识作为一种精神指导,会存在于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态度趋向
只有在新时代,创新才会被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必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创新中保持坚定的意志和态度。所谓的创新意志,就是高职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坚强的品质。同时,在思想上要保持独立,对待新生事物、新观点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不随波逐流。所谓创新态度,就是高职学生在进行创新的活动时,所必须要保持的一种心理感觉和行为趋向,高职学生应该持有这样的创新态度,如对新生事物的敏感性、对新生问题所持有的探究态度、对新环境的快速适应、对新价值的认可等。同时,高职学生在进行创新培养过程中,还要注重创新价值导向的引导,要能够不受其他的利益左右,而是真正服从自己的好奇心,为了探求新的知识、新的认识而不断努力。
(二)思维方式
态度趋向保证了创新活动能够在正轨上前行,而这种趋向恰恰促成了创新思维的形成。所谓的创新思维,就是高职学生能够富有主观能动性地去总结和分析客观现象与必然规律之间的联系,通过总结事物的各方面特点,分析事物各方面的不同点[2]。要敢于挑战既有的规律与原则,创造新的工作方法,并取得突破性成果。在这种思维的引领下,高职学生就可以冲破原有的条条框框,更自由地开展工作。运用自身培养的思维能力,积极调动创新思维,运用自身的控制能力来监督和控制思维过程。只有这样,高职学生才能自如的掌握各种方法,来探究事实真相,收获成效,使创新思维能够再上一个层次。
(三)人格特质
高职学生在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品质,就是创新人格。这种创新人格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头脑更灵活,能够利用实验的方式,得出结论;更喜欢探究复杂问题,善于利用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更强的独立性,思维敏捷;更富耐心,能够集中精力长时间研究某一项问题;更富自信心,能够冲破现有思维方式,提出大胆设想;理论知识更扎实,实践经验更丰富。这些要求促使高职院校在进行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摒弃过去的墨守成规,要鼓励学生更多地运用创新思维来进行思考,同时,调整现有教学体系方式,最终更好地培养创新型高职学生。
二、创新教育之能力目标
创新的内涵是人们改进事物所运用的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最终来满足个人或集体的需求。创新是对人的认知的一种外在表现,它体现着人的思维整体素质。事实证明,一个富有健康人格的人,其创新能力会更突出。在过去,物质水平还未达到人类生存基本的需求时,创新被放在不被重视的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创新能力就此消亡,而事实上,在经过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后,创新依旧能够被激发出来。这种创造能力其实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只有发掘和培养,才能最终让创新成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
(一)控制能力
创新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它更具挑战性。创新往往意味着要面对更多的困难、风险和失败,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培养与之相配的个性品质,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有面对困难和危机永不退缩的勇气,要有极强的忍耐力,要保持一探究竟的探知欲,要敢于面对可能不被世俗认可的异样目光等。这些人格品质的塑造,最终能够在创新过程中得到内在的体现,只有真正拥有这些品质,才能推动创新能力的向前发展,保持自身创造能力能够持续的以良好的状态保持下去[3]。
(二)问题解决能力
创新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各项问题,以此来促进我们更好的工作与生活。因此,在所有的创造活动中,都要求创造主体能够发挥其内在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已经出现,或者即将出现的问题。创造能力往往就是指在创新过程中,个人或集体通过创新行为所取得创新成果的能力。因此,创新能力需要创新主体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不但要求创新主体有较高的主观判断力,同时,还要有专业的技术能力,包括对信息的再加工和动手实践能力等。
(三)实践能力
创新并非单一的活动,而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其中包括思维的重建、科学的研究、生产实践等,面对如此复杂的过程,就需要高职学生具备创新活动的实践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够保证创新主体在复杂的创新过程中有所进益。所谓的创新实践能力,并非是社会部分群体的特殊技能,因为这种能力同属于社会的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又是人的一种社会属性的体现,也是人自然属性的社会化表现。因为,创新实践能力其实是正常人的一种普遍属性和特质。这种属性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4]。只有依赖这种属性,我们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多面性,才能创造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也正是得益于这种创新实践能力,科学创造与生产生活都得到了推进,最终也推动了社会进步。
三、高职创新教育的方法
创新活动在进行的过程中,创新主体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得到更好地融合,精神和品格也因此能够得到很大提升,进一步促进创新主体更好地实现对环境的改进,激发潜在的创新能力。这种从创新思维到创新能力,再到创新思维的良性循环,需要科学的教育与引导,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创新意识更好地转化为创新能力。
(一)努力营造创新氛围
高职学生应该善于应用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不断在科技研发、知识学习、产品生产中努力开展创新活动。高职院校在创新教育建设中,应该更加关注创新与现实的结合,推进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融合,更直观地展现创新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重要作用[5]。校团委通过创业沙龙、校园巡讲、严格立项程序等多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努力打造创新文化校园。再利用校企联合来树立高职学生对创新的正确认识,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真正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成果,并认识其重要性。高职院校还要积极树立创新榜样,重视榜样的引领作用,最终形成“人人想创新,人人敢创新”的学习氛围。
(二)开展丰富创新活动
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并创造更高的成效,提升效益。同时,积极的实践也会推动创新不断深化。想要实现创新的最终目标。学校应该打造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打造具有特色的创新培养计划。为了努力营造创新环境,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学校要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如竞赛评比,科技讲座,创新创业讲座,创新论坛等。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在受教育期间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学校在这方面要进行积极的探索,创建实验室、培训室等学习载体,为高职学生搭建资源、信息、技术汇集的人才培训基地[6]。
(三)优化创新教育形式
高职院校必须要转变思维方式,摒弃以往知识硬性灌输的教育方法,要积极探索新的创新教育方式,做好教育方式改革工作。创新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将创新的特殊性与学校教育的规律相结合,在进行普通教育的同时,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创新教育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创新动机做好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就需要创建不同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创新活动。另外,从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除了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还要强调学生对学习中问题不断探究的过程。所以,探究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保证全体学生参与。同时,教学内容要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开拓学生创新精神,从而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再者,还要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失败,要学会克服可能面对的多种多样的挫折,最终为创新教育更好地护航。
四、结语
高职学生想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就必须要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目标,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和引导的关键机构,要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做好科学的体系建设,要遵循学生创新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并将二者更好融合,多方面推进,最终提高学生创新的综合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钟燕瑾.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3):69-72.
[2]陈霞.从创新意识到创新能力:高职学生创新教育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81-84.
[3]王咏梅,段军团,徐明宏.高职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及能力培养探究[J].中国市场,2018(11):182-183.
[4]褚彪,冯建永.新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8(1):44-46.
[5]彭崧.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7(22):56.
[6]王鲜.高职院校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6(10):98-100.
作者:赵磊 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