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创新教育对学风建设的影响,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学风建设改革也被提上日程。从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情况来看,学风、教风状况不容乐观,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并徘徊于科研工作和教学之间,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扭转这种现象,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本文以大学生创新教育为引领,就此对改善学风建设的影响展开探讨,通过大学生创新教育促进师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对学风建设的改善。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学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学应该具备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四项基本功能。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学生的就业质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检验标准和关键。怎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和时展需求的人才,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直以来,由于高校教育都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整体教育质量偏低。在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高校要重视创新教育,以此改善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教学质量,将学生塑造成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于一身的现代化人才。
一创新教育和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
要想利用创新教育对学风建设进行改善,首先要了解何为创新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创新教育就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特点的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引导学生自发探索问题,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从实践中学习和创造,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再结合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将学生身上潜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创新潜能引发出来,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达到创新的目的[1]。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当前社会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需求越来越高,高校必须要掌握这一趋势,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落实好创新教育。对于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而言,学风的具体建设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2]。具体点说,要想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要求学生具备各种智力因素,比如较强的学习能力、较高的智商等,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坚定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高度的热情和兴趣,并具有相应的学习动机和对创新的激情等非智力因素。从某个层面上说,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要高于智力因素。换句话说,高校要想有效实施创新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还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一点与学风建设有着较高的契合度。学风建设的关键点就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和学风建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学风建设影响创新教育的实施效果,而创新教育促进学风建设的建设效果。利用创新教育对学风建设进行改善是一条容易操作且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通过创新教育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是稳定而长久的。
二如何利用创新教育改善学风建设
(一)“第一课堂”创新教育
就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情况来看,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还是教学内容都有待进一步完善。而“第一课堂”主要针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创新[3]。课堂教学是当前高等院校教育的主要渠道,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对整个教学进程可以进行有效的掌控。正是因为如此,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十分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具体更新情况。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观点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也起到决定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观念起到了一定的束缚作用,限制了学生的开阔性思考方式,因此,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研讨活动,同时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鼓励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等各种师资培训活动,同时还要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或者去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从而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让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思想与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当前的教育形式具有更高的贴合度。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教学需求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观摩活动以及主题丰富的教学研讨会,力求层次多、类型多、主题多。同时还要鼓励教师相互之间进行学习、交流,分享彼此的教学经验,在这个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创新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和完善,使教师的思想更加先进,知识更加先进,文化更加先进,再将这些先进的知识与文化全面传授给学生,借助优良的教风使学生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认真学习,从而促进学风建设的改善。
(二)“第二课堂”创新教育
“第二课堂”则是课外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通常指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这类活动和学生良好的实践技能以及专业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4]。高校要充分利用一切的资源条件,比如实验室、科技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创新教育活动,比如科技节、科技论文报告、专家讲座、课外科研立项等大众化的创新实践活动,给每个学生的探索学习以及科技创新提供平台和机会,促进学生吸收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分别制定针对教师和学生的激励措施以及奖励政策,积极组织、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外语演讲、动漫设计、数学建模以及其他国家级竞赛活动,借助丰富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有效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同时还能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5]。利用这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这些活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互助合作意识、诚信待人意识以及良好的人格情操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从而实现学风建设的有效改善。
(三)“第三课堂”创新教育
“第三课堂”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进一步拓展,主要指社会实践。“第三课堂”的创新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参与社会实践能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问题,对问题的认识更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来说,社会生活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教育环境,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做到真正置身于社会生活之中,这对促进学风转变、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能力、修炼学生品行以及磨练学生意志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可以积结合实际情况,联合“思政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建立实践基地,采取实践、调查、讨论、学习等各种形式,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心理综合素质快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自己,都会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从而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综上所述,在高等学校中,学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文化环境。高校应当同时着手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从而改善学校的学风建设,最大程度的调动教师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彬,殷美.改进思政教育方法提升学风建设水平——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学风建设为例[J].学周刊,2018(06):13-14.
[2]姚化伟.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困境及原因探析——基于对潍坊科技学院的调查[J].改革与开放,2017(22):128-129.
[3]李玉全,张海艳.应用型特色名校工程建设形势下农科大学生学风建设之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30):64-65.
[4]罗蕾.艺术类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机制与路径探索——以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教育实践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4):51-55.
[5]翟立,王淑珍.以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引领大学生学风建设[J].改革与开放,2017(15):139-141.
作者:祝敏丹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