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在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技术型人才转变为知识与技能全面的创新性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整课程的结构与教学目标,拓展课程资源,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优化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艺术设计课程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设计;高等教育;优化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教育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达成这一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创新教育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理念被不断实践与完善,通过教育创新实现创新教育。教育创新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课程中通过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教育的实现。《图形语言》课程是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基础课程之一,与之前的造型课程不同之处在于除了图形本身的视觉美感外,更加关注图形“意”的表达与传递,体现出“图形”的交流功能。教师将课程内容通过环环相扣的课题设置由浅入深的进行知识的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在对目标事物的观察及表达上能够做到准确而生动,更要帮助学生在视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上较之前有所突破,进行“如何说”(图形的选择)以及“说的漂亮”(图形的审美)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塑造学生的创意意识、能力与人格,为未来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一、注重创意思维激发的教学方式

塑造科学理性的、开放的、多维的、动态的现代思维方式是《图形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如何去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只有采用更为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教育理念,才能改变学生们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的现状。课题1:《__的表达》,要求学生从自我兴趣出发,选择一个主题元素并完成相关的课程作业。从主题物的选择到确定是通过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而完成的,这一对话过程就是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目标物的选择。筛选出有特点易于创意的物体,而非制定某一物体进行创意。其优势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创意潜能,做到以点带面的理解与学习如何进行创意并在作品中表达创意与审美。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而不只是记住知识,以此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选定主题后,通过模拟、拼贴、再造等方式结合材质进行图形设计与表达,产生丰富的视觉语言。(图1)选择的过程其实更是思维整理的过程,经历过这一过程会加深对图形的理解。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自选目标物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过程。一方面,入学前学生们的学习模式是继承式学习,这种学习习惯使得学生们像学徒般的学习技法并不难,但让其进行自主创新就像是敲一块坚冰一样困难。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使得很多学生在之前的生活中只有课本,缺乏生活经验导致眼界狭窄。改变“视而不见”的状态是需要教师进行有目的、有规范的引导,帮助学生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意识到创意模式是生活在一种状态里,让生活中的任何遭遇、经验、情绪、感受,都成为创意的可能材料。让学生用开放的精神去敏锐地发现在世间任何事物的运行中都隐藏着创意的秘密,通过发现将视觉元素重构为视觉语言。

二、结合时代需求丰富教学内容与外延

(一)关注不同地域文化的图形语言表达

“图形语言既然是人们用来表达、交流价值观念与审美情感的手段和工具,那么,诸多制约与影响图形价值观念与审美情感的自然因素(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与社会因素(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渗透或折射到图形语言中来,深深地打上地域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烙印。”①中国设计教育从一个比较保守的传统工艺美术观念到现代设计观念的变化,在思想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表现也更为开放与成熟,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依循民族传统文化的本源进行传统文化的再设计的课程内容,强调地域性的同时也不排斥国际化。在《图形语言》课程的中期中设置一个《传统图形再设计》的子课题(图2),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并能用设计的方式将民族的地域的优秀文化进行传承。传统图形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教师需要做好图形的选择与引导工作,否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迷茫与教条化的表现。在课题内容的具体选择上,发挥学校的地缘优势选择了“徽文化”作为目标物。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古村落的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等方式帮助学生接触到徽文化的实物资源。在徽州文化的环境中,从徽州建筑、徽州工艺、徽州戏曲等的角度进行图形的选择与再设计。在传统图形的再设计中,文化背景的介绍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中将中国哲学思想、造物智慧、文化符号、生活方式等方面内容结合图形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传授给学生。拓展课程内涵与外延,使得学生不仅有视觉感受更有理性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传统图形并能灵活地将传统图形结合现代审美与工艺进行创作,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设计思维方式。

(二)融入设计领域相关知识

学生在入学前及入学后的一段时间内接受的都是造型训练,如果不及时的融入设计的相关理念,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设计”等同于“造型”的错误理解。完整的设计教育包括形式设计、专业设计、管理设计、策略设计这几部分。在课程的设计中,通过图形与载体的结合,给学生进行一次初步设计的实践的机会。并在具体过程中培养学生从表象到本质、从局部到系统、从服务到策略这几个不同层次的设计观念。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艺术设计领域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停留在艺术层面的美观,更是需要符合社会化大生产,服务于大众的设计。在知识结构中不仅需要造型意识也需要社会生产、市场经济、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在《图形语言》课程教学设计内容的安排上,最后一个子课题是结合图形与载体,制作一件能反映地域文化的《校园纪念品设计》(图2)。这是考虑到课程的时间与学生的接受力,因为学生既是校园纪念品的设计者也是消费者,在制作问卷并在校园内进行调查时有着空间上的便利。教学内容包括前期的市场调研、产品制作、展示评价三个环节。在市场调研的环节中,让学生在材质、造型、价格上有一个相对真实的认知。其次在产品制作的过程中,针对每个学生的产品做材料以及工艺的不同,引入设计生产过程的相关知识。商业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的生产与营销知识结合到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设计并不仅是设计好用美观的产品,还要设计出消费目标的买起的,销售方有盈利的产品。这种多学科背景的教学在今后的专业设计中体现得更为明确,如高年级的室内设计课程中,将设计周期、造价、设计尺度、后续发展乃至材料、设备、工艺要求、环境保护等都融入课程学习中。

三、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管理的优化

艺术设计教学的创新教育实现,除去教师本身的课堂教育与课堂外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引入外,教学管理也应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空间,在尊重学科特点前提下进行创新。

(一)教学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公平与客观

中小学成绩评价标准体使得老师很少去接纳学生的“异见”,问题的唯一答案是书本中写好的,学生只要被动知道即可。为了能够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积极地进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实践,需要建立合理、有效、开放的评价体系。《图形语言》课程的最终分数评定中,既看重课题的完成情况,也看重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个人表现。包括师生间、同学间的有效交流,个人的能力成长值,学习方式方法的掌握等。但也正因为评价系统中有人因的部分,作为教师则更需要以开放的态度公平地看待每一位学生。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创意来源于自己心中的积累,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我们对于环境事物的感觉经验,都是源于过去的接触经验的累积。即使不经肌体接触,也能判断出它的软硬、粗细、轻重、冷热等。尽管因生活背景,学习经验不同,但经过不自觉的归纳、秩序化的本能,多数人内心深处沉淀的感官经验,完全相似。从这点上看教师不过是知识获得知识早于学生,技能、技巧、熟练、经验多于学生而已。创新教育注重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在这里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这一平等关系表现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以及学生的创意,在艺术的范畴中没有偏见。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梳理问题,开阔视野,引导他们找寻好的分辨是非的方法。用交流、讨论的课堂形式替代传统的单一讲课模式。在设计教育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解放个人经验,做到教学相长,在思想的碰撞中帮助学生学会创新思考与实践的能力。

(三)多学科知识体系的培养需要多方合作

艺术设计学科包括科学、艺术、技术、市场、生态等交叉学科领域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艺术设计的创新教育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共建。教学内容中体现地域性和学科交叉性,并能有效性的实施。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一位老师在一门课程的教学完成学科知识的交叉教学是不现实的,需要从教学管理上给予帮助。目前在多学科知识培养上能够做到的是充分利用综合类院校的多学科背景增加选修课程的内容与数量。如果未来能够将社会学、心理学、商学、管理学等其他背景老师吸纳到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中,将课程由传统的一位教师教学发展为多位教师共同担当,则更能体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四、结语

一个好的课程是需要精心设计的,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与执行者,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中。在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上做到从时代意义上去理解,并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相关知识点的选择与贯通。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在师生互动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总结与反思,并及时进行教学方式及内容的调整,保证在有限的时间里推动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教学管理上支持教育创新并保障创新的实施。

作者:李颖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