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教育简析(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简析(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研究

【摘要】诚信是修身、立业、为政之基,是道德的基础和根本,但是近年来大学生考试、论文抄袭、履历虚构、违约随性、故意甚至恶意拖、逃学费等行为屡屡发生,在国家助学贷款等方面也有诸多的失信行为,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令人不禁扼腕痛惜,这对整个社会诚信环境的建立与形成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针对于此,本文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体系构建出发,力求建立基础的理论框架,并构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学校、和个体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的教育体系,以期提高全社会对于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关注,并切实使大学生诚信教育有效开展。

【关键词】诚信教育;大学生;教育体系

近年来,大学生诚信意识较为淡薄,考试、论文抄袭、履历虚构、违约随性、故意甚至恶意拖、逃学费等行为屡屡发生,在国家助学贷款等方面也有诸多的失信行为,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令人不禁扼腕痛惜,其诚信教育问题更应并且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在我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研究成为国内学者重点关注内容,尤其针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研究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内容涉及大学生诚信的内涵与意义、发展现状与对策、发展路径与教育模式以及诚信体系评价、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与发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和体制的方案形成、中外大学生诚信现状比较、国外大学生诚信教育发展经验等。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诚信不仅是备受国内大学教育的重视,更是一个世界话题。在西方,大学生的学术诚信问题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也会出现如作弊、抄袭和伪造数据等与学业相关的不诚信行为。从国外研究现状看,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对经济诚信、社会诚信、大学生诚信进行广泛的探讨并获取了一定的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第一,不同视角关于诚信意义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为本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二,对于大学生的学术诚信及其作用机制已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三,对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诚信教育体系虽未专门论述,但在相关研究中已有所旁及,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诚信教育的内涵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诚信大国,诚实做人、以诚待人等都是对公民诚信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尤其在具有新文明、新文化的今天,诚信更被列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成为公民道德培养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还是有一些不和谐现象屡屡出现,如大学生因为不诚信的讲话或做事,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恶略的影响,为人们所诟病。因此对其进行诚信教育十分有必要。经过查阅资料可以发现,诚信教育在我国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开始的不是很早,针对其内涵、特征、作用等基础理论研究还是不够丰富,尤其是针对诚信教育的具体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或者涵盖度较广和高的内容。因此本文在充分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我对诚信教育的理解,认为: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需求,是在结合个体或群体对外界环境、内部自我的认知、认识与深入了解中,针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在相互活动中的意识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过程。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针对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本文试图从个人需求、学校、社会三方面着手,彼此配合,统筹兼顾,共同营造出积极、和谐健康的社会诚信氛围。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要身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环境,环境中的大学生都会受到规范、榜样、风气和评价监督体系的影响,这四方面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持续地影响人的发展。在大学阶段,学校教育处于诚信教育的中心地位,同时又受到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蒙学校,学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社会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更大环境,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有极强的反作用。采取“国家倡导”和“整体需求”的双重视角研究我国大学生诚信体系建设,也就是说既要充分体现国家的思想道德导向,又要积极满足整体(社会、学校、个体)对诚信的需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学校、和个体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马建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多维度考察[J].教育探索,2013(2).

[2]宋志军.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及途径[J].新兴学院学报,2010(5).

作者:樊敏 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受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层见叠出,主要表现在学业失信、经济失信、求职失信和人际交往失信方面。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1]可以从利用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习与诚信相关的知识、围绕诚信教育举办校园活动以此来营造诚信氛围、运用学校日常管理强化学生诚信理念、通过家校合作共同培养诚信意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加强诚信教育这五个方面具体着手。

关键词:诚信;诚信缺失;诚信教育体系

诚信乃为人之本。子曰:“民无信不立”,就是指人一旦丧失信用,在世上便难有立足之地,故为人处世之道,关键是坚守诚信。当今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十分优渥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但同时也滋长他们的一些陋习,诚信缺失便是其中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大学生活动区域的多样化也致使失信现象在各领域频发,如何从源头扼制失信行为,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重塑其良好形象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

(一)学业失信

物欲横流的社会大背景之下,一股“轻学习、重名利”的不良之风如狂潮般袭来,不少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清晰且学习态度不端正,更甚者不以剽窃抄袭为耻,反将作弊手段高明当作骄傲的资本。他们学业上屡屡失信的表现有作业抄袭、论文剽窃、冒名代课等。一些学生为了获得高分而不择手段,考试前找人替考、考试中交头接耳,这些罔顾考纪、肆意作弊的行为完全无视学校的禁令。要知道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构建校园的必备因素,虽然各大高校反复抓考风考纪,三令五申地严禁作弊,但收效甚微。

(二)经济失信

近些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人们的购物变得更加便捷,消费的数额不断增长。由此衍生出的校园贷广受高校大学生的喜爱,它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最普遍的有提供贷款、分期付款,为大学生提供日常消费的资金,满足他们的消费欲望。随着校园贷市场的发展,隐含其中的大学生经济失信行为逐渐暴露出来。校园贷创立的愿景,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大学生筹集资金实现创业,另一方面为没有固定收入但消费水平高的大学生提供暂时的资金支持。实际上,当今大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和风险意识,他们没有长远的财务规划、管理、投资观念,并且很多大学生忽视校园贷背后的金融风险,也不衡量自己的偿还能力,最后因为放纵消费,无力偿还债务,陷入了债务危机。

(三)求职失信

就业渠道的广泛性导致了大学生求职方式的多样性,他们或去参加招聘会;或去探察人才市场;或直接上网递交简历。可这些多样的方式却在无意中给一些大学生提供了投机取巧的机会,求职履历中的大放厥词、高谈阔论无不体现着他们的求职失信。再细看就业中诚信不足的现象,主要有伪造简历或随意毁约。部分大学生为找到满意工作,不惜在毕业自荐材料中伪造虚假荣誉,虚构实习经历等。与此同时,很多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不顾实际情况广投简历,当用人单位通知面试时又频频失约。这些问题都导致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任大打折扣。

(四)人际交往失信

“结交须胜我,似我不如无”,部分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大都抱着这样的心态。以名会友、以利交友、轻易许诺、任意失信,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常常会愈发的紧张,难免有的人会抱怨知心好友越来越少。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大众化,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利用网络视频交友、利用手机软件聊天,在网络上进行买卖交易。可正是网络的虚拟性、便捷性给一些诈骗分子违法犯罪的空间,不少大学生因此身陷网络诈骗的漩涡。日益弱化的信用度和道德感正一步步地瓦解着网络文明,这不仅给网络环境的建设而且给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愈加严重。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表现为交友功利心强,恋爱动机不纯。不仅如此,部分当代大学生在其他多个方面也都存在着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仅使学生自身被人诟病,也给高校和社会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背后的原因分析

诚信绝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它更是社会、国家经久不衰的传统美德。毫不夸张地讲,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能够反映出社会、学校、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2]。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从以下几点展开分析。

(一)社会转型的干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等价交换原则逐渐渗透到人际交往中,这导致了个人主义的盛行,具体表现为个人利益至上,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为他人着想。这些观念的蔓延必然会成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新自由主义中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等其他思想理论逐渐影响着我国当代大学生。他们认识事物的观点还不全面,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因而在其三观形成的过程中更易受外来思想文化的感染。虽说一直强调要“引进来”,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并非所有的西方观念都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

(二)学校教育的失守

学校教育的失守是造成诚信缺失的重要因素。在学校教育中,其根本任务是育人,而目前,各大高校重视排名、考研率、就业率,片面强调学生成绩,忽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方面有所欠缺。并且高校的诚信教育方法有所偏颇,主要以灌输说教为主[3],依靠道德培训或大量的诚信事例来进行诚信教育,缺乏引导和实践,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这种填鸭式的灌输,不仅不能起到较好的教育作用,反而可能引起学生的抵制情绪。部分学校以成绩作为学生道德评价的标准,这样的教育理念,并不能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而是强化了学生的功利心。此外,高校诚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存在部分学校自身诚信行为的欠缺,教育者自身素质低下等问题。学校教育是影响个人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的失守,必然导致学生性格的不完整性。

(三)家庭教育的疏忽

家庭教育的疏忽,是导致诚信缺失的一个方面。我国的教育制度是以应试制度为主的,这就导致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取得高分数,进名校。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便在孩子们的学习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忽略了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比如对孩子的责任心、诚信等优良传统美德的培养,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四)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除了上述几个因素外,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诚信缺失。当今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重性,独生子女的身份带来相应的人格改变、有些大学生个体意志薄弱,这些内在的因素一定程度上都会导致诚信的缺失。

三、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诚信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公民必备的道德素质和立身之本。大学生是当代中国新鲜的血液,追求着更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他们的诚信程度对于学校能否在社会上立足、国家能否在世界上立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信誉高低不仅对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更对国家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使诚信教育迫在眉睫,而诚信教育又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事,所以高校更应站在时代的前列,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为培养具有诚信品德的大学生而努力奋斗。

(一)利用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诚信知识

首先,选择或者编写诚信教育教材,将诚信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其次,也要充分利用两课的主渠道,融入有关诚信教育的内容,从而让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逐步树立恪守诚信的价值观[4]。再次,学科教学中也要注重诚信教育,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寓诚信教育于学科教学中。最后,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增进学生对诚信的理解,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开展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活动,营造诚信氛围

以诚信为主题,在校园内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对在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力度。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全方位、多维度地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此外,在校内可以利用重大节庆等契机,强化诚信教育,颂扬学生身边的诚信案例,批评失信的人和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在校外可以利用各种社会活动进行诚信教育,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假期挂职等活动,将诚信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诚信的精髓。

(三)运用学校日常管理强化学生诚信理念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就发起“诚信倡议”,和每位学生签订诚信承诺书。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高校有关部门组织落实,各专业的老师负责指导,组织学生统一参加,遵循“统一规划、分级建设、信息归口管理”的原则,逐步建立并健全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两方面的完整诚信档案并长期保存。其中要着重考核学生在考试、论文写作、贫困生认定、学费缴纳和求职申请方面的诚信情况。将学生诚信状况纳入奖惩机制和各种考核中,对诚实守信的学生予以相应的奖励,表现突出者可以考虑予以公开表彰,对不讲诚信者进行思想教育,情节严重者可以考虑通报批评。通过奖惩制度将诚信教育的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将大学生嘴边的诚信口号烙印进他们的心中,使之成为让他们骄傲自信的内在品质。

(四)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加强诚信宣传与教育

信息时代的当下,网络早已成为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各种新媒体来进行诚信的宣传教育。比如社会上出现有关诚信的热点问题时,学校可以利用微信、微博、问卷调查等方式组织学生对此展开讨论交流,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既能让他们了解时事热点,又能提高他们的诚信意识,同时能够在讨论交流中展现出他们的思想动态,也便于学校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诚信教育的内容,拓宽了诚信教育的渠道。

四、结语

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诚信状况更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富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而对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这需要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大学生自身教育的多方面努力,形成各方面教育的合力,重塑大学生诚信素养,打造诚信社会!

参考文献:

[1]李焕梅.浅谈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7):149-150.

[2]卢,贾婷.从制度的角度看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与规制[J].大众商务(下半月),2010(1):192.

[3]马静.网购中的诚信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15.

[4]张雷婷.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作者:姜衍 孙潇宇 单位:南通大学

第三篇: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诚信教育

摘要:诚信是中化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准则,但当前很多大学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高校可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诚信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大学生重新树立诚信的理念和意识。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诚信

从古至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把诚信看作是立国之根基和做人之根本。而当今社会,诚信更是人与人交往的最起码的规则,也是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社会文明、和谐的重要基础。大学生是国家的“骄子”,将要肩负整个社会的责任和未来。所以,大学生的诚信程度将会直接影响未来社会全体公民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诚信的综述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之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且儒、道、佛等相融合,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结晶的中国文化。而“诚信”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它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但是早期的人类思想、活动无不和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诚信思想也一样。据《尚书》记载:“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1]这里的“诚”主要是指人们信奉鬼神的虔诚之心。后来经过儒者们的大力提倡和改进,诚与信逐渐摆脱了宗教色彩,继而成为个人修养和社会交往的道德规范。中国的传统诚信思想包含“诚”和“信”两部分。诚,就是真心实意;信,就是诚实不欺骗。儒家一直把诚当作是“天之道”,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体和规律,是人们道德修养必须遵循的规范,是做人的基本法则。《礼记•中庸》写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2]“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2]认为诚是天道和做为人的基本法则,是万物运行的根本准则,人由选择诚而使得人道和天道达到合一的状态。孟子在其著述中,把“诚”论述为道德本体,看作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人若想在主观上提高道德修养就必修做到诚。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3]把诚视作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根本道德属性,也是人之为人的道德本源,所以“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至诚恳切的人才能完全了解自己、他人以及天地万物的本性,最后融于自然并与天地同寿。而当儒家学者们把“诚”看作是伦理道德之根本时,对于诚的感悟就成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了。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4]在个人修养过程中,诚是达到崇高思想境界的重要途径。宋代哲学家周敦颐说:“圣,诚而已。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5]既然诚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个人就应该把追求诚作为自己做人的奋斗目标。被儒家看成“天之道”的诚,其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就体现为“信”。信也一直被儒家视为人的道德典范之一。在《论语》的二十篇中,“信”字共出现了38次,与诚实不欺内容有关的有25个之多。并且,孔子心中的信,首先是与治理国家有关的,也就是为政之道要先做到信,信应该是国家行为的重要准则。《论语•学而》载:“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在这里,孔子把恪守信用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守信。在《论语•颜渊》中,子贡问治国之道时,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6]在孔子看来,治理国家,军队和粮食都没有百姓对国家的信任重要。再有,信还是个体在社会中为人处世时必须具备的品质和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是做人之根本。《论语•为政》载:“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无?,其何以行之哉?’”[6]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信用是不行的,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诚和信是两个既相关又有所区别的道德范畴,诚与信是相互贯通的。诚主要是指主体内在的真诚的道德品质,是信的根基;信是信用、信任,是诚的外化。诚更多的是体现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在中国古代最开始,诚信一词是被分开使用的,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诚信二字也开始不只拘泥于字面的意义,逐渐成为了社会上人与人相处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规范,成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所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诚信二字第一次被结合起来使用是先秦时期的历史文献汇编《逸周书》:“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7]“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友和,君臣之间观其忠愚,乡党之间观其信诚”[8]的“信诚”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诚信的意思。总之,诚信一词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也成为了教导中国人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二、目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在校大学生出现了严重的诚信缺失的现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淡漠不仅对其个人的发展和成长有影响,而且势必会阻碍学校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会严重影响社会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现阶段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上的诚信缺失

上课迟到、早退、逃课、替他人答到,即使来上课了也不听课,在下面玩手机、睡觉、写其他科作业。有的人会认为这些都是小事儿,但其实这些就是大学生学习上不诚信的表现,一旦形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就会严重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发展,乃至影响个人的道德品质。迟到,一方面影响了老师的讲课,进而影响了其他同学的认真听课,另一方面也是对老师不尊重的表现。目前大多数任课教师和学校对于上课迟到的学生只是做做口头批评,这样的方式根本得不到学生们的重视,既然不重视,就会导致经常迟到,同学间相互影响,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并且,一旦养成不守时的习惯,对我们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们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没有哪个企业愿意接收经常迟到的员工。作业、论文抄袭现在也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习中的一大顽疾。作业是教师检验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效果,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种互动。可是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老师,采取抄袭作业的方式,有的甚至几乎全班都抄一人的作业,这样既是对老师的欺骗,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为了检验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是否能学以致用的一次全面检验,是学生们锻炼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很多学生对于毕业、学位论文采取抄袭,更有甚者直接找人。当前大学生在学习上诚信缺失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考试作弊。尽管现在很多学校对于考试作弊都是严惩不怠的,对于防止作弊更是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是考试作弊现象仍然是屡禁不止,并且还呈现上升趋势。在目前的很多大学生眼中,考试作弊很“正常”,考试就是为了能过,既然抄抄就能过,又何必花那么多时间去学习。有差不多80%的学生在考试前都有作弊的动机。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从众心理,认为别人抄到了,取得了高分,自己不去抄就吃亏了。很多学生认为只是考试打个小抄不能代表诚信道德品质不好。

(二)人际交往上的诚信缺失

大学其实也能算得上是一个小社会,其中也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好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学会以诚信的态度去建立自己的人际交往。但是目前很多大学生在交友态度上存在偏差,交友的目的性、功利性很强,通过结交朋友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获取相应的利益。在每年的社团纳新会后,会有的同学感觉自己被某个社团欺骗了,交了入会费后再杳无音信了。长此以往,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信任将不复存在,人际关系就会变得淡薄。

(三)经济上的诚信缺失

大学生在经济上的诚信缺失主要体现在消费攀比上,看着身边同学身着名牌,为了满足虚荣心,以各种理由向家里要钱,在物质上和同学攀比,长此以往,可能会因为金钱而走上歧途。有的大学生把家里给准备的学费钱任意挥霍,恶意拖欠学费。还有的同学,虽然不满足贫困生的条件,却以各种手段取得相应证明材料骗取国家的助学贷款和贫困生补助,换来自己物质上享受。很多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人,毕业后又不按时偿还银行这些钱,给银行和国家造成了损失,影响极坏。

(四)网络上的诚信缺失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方方面面。目前,在我国的网民中,21~35岁的占88.4%,大专学历以上的占86%[9]。互联网的网民主要是青年人,网络的广泛应用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便利,他们在网络上交友,学习新知识,开拓视野。但是网络上不真实的信息,不健康的内容也给大学生的自控力和判断力带来了挑战。大学生网络上的诚信缺失主要体现在网络攻击和欺诈行为。很多大学生认为网络是虚拟的世界,是一个不受任何拘束的空间,可以任意虚假消息,利用网络谩骂同学、老师,进行人身攻击。还有的人利用网络侵犯他人隐私,窃取资料,也就是“黑客事件”,有的学校还曾经发生过学生攻击学校的成绩管理系统,进入系统更改学生成绩的事件。

(五)就业上的诚信缺失

在“21世纪中国人才资源管理与发展高峰文坛”上,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副会长韩光耀指出:“信用污染已经蔓延到人才市场,假学历、假档案、假招聘的泛滥,使人才市场遭遇严重的诚信危机,这也破坏了人才流动的正常秩序。”[10]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际,为了能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拼命在个人简历中“包装”自己,并且不惜造假,各种假的等级考试证书、甚至学位证书都随之出现,总之,即使平时不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也会在简历中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曾经出现过一家公司收到同一所学校几十份学生会主席个人简历的闹剧。这种造假行为,使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无法得以实现,更加重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负担。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值得研究,是因为这不是一个偶然问题,是诸多因素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分析开来,我们认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主观方面

1.思想政治上的不成熟,马克思主义理想观念淡薄

当前很多大学生都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缺乏信仰和信念,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很多大学生都认为追求利益才是最终目的,手段可以多样的,甚至不合常理的。还有的同学认为,现在就业压力大,在简历中适当夸张一下是情有可原的。调查大学生看到考试作弊现象是否会举报时,绝大数同学选择不举报,但是在研究生保送或是奖学金评定等敏感问题,所有人都反应强烈。也就是说,当他人的不诚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自身的利益时,才会站出来反对。

2.知行不统一

知行不统一主要是指大学生对诚信思想的认识、理解不能和自身的行为相统一。很多大学生也都认为诚信是人人都应该具备的良好道德品质,对不诚信的行为也感到反感,但是对于自身的要求却很低,有时还并不认为自己的偶而考试作弊等行为是不诚信的表现。或者是在人前的表现和无人在身旁的情况下表现是截然相反的。再比如,现在很多高校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毕业生在离校前的一天或是几天,把自己身边的学校公物,包括寝室门窗等,能破坏的全部破坏。大学生的知行不统一一直是大学生思想道德考试方面的一难点,这说明一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差,不能从内在的责任角度来要求自己达到自律的状态,特别是在个人利益与社会道德规范发生冲突时,一定选择个人利益至上,哪怕违反社会公德。

(二)客观方面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后,社会出现了很多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很多人利用国家法制法规的漏洞,以欺骗和一些其他的非法手段获得了暴利,虽然国家对于一些欺诈行为进行惩罚,但也只局限于触犯法律的,其他的只是依靠舆论和良心自律。近几年社会还有这样一句流行语“路边的老人该不该扶”,此类的不诚信的现象和行为层出不穷。这些不好的行为势必会对大学生的诚信思想产生不好的影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学校还是停留在只重视智能的教育,而忽视最为重要的德行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只有成绩好才是硬道理,虽然学校教育中也有德育教育的成分,但是还只是停留在教学生怎样去适应社会,怎样去和社会相统一的层面,没有足够地重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的培养,没有使大学生们做到道德观念意识和行为相统一。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方面,过于简单、片面,多数德育教师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实际行为表现,教育手段也只是采用传统的政治说教为主,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作为教育成果的体现,这些都不是代表大学生综合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表现。

四、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2006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十八大以后,在多次强调应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2013年3月7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他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在现阶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起典范作用

高校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为学生起到典范作用。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有很大影响。那么在诚信教育方面,教师应该先从自身做起,首先做到上课不迟到,认真备课、讲课,不提前下课,严格遵守时间。如果在讲授过程中出现错误也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在学术上要保持严谨的态度,不造假、不抄袭,遵守学术道德。如此做来,势必会对大学生培养诚信意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学校开设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

高等学校应该创造条件为在校生多设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为大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条件。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迅速,当前大学生对于流行语和网络语比较感兴趣,而对于传统的文言文大多都感到头疼,而传统文化又恰恰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必然得不到广大学生的青睐,甚至对于很多传统的经典感到很陌生。高校可以选派一些业务能力强,责任心也强的教师开设一些和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如《中国传统礼仪》、《中国文化史》、《论语导读》、《孟子导读》、《中国传统道德》等。这些课程可以开成必修课,也可以开成限选课或是任选课。通过类似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引起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别是中其中对于“诚”和“信”的论述。在开设课程的同时,也可以定期的请本校那些没有精力上课却在中国传统文化上有造诣的教师们,以及其他高校的教师亦或是社会上其他在国学上有造诣的人士在课余时间为学生们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讲座。通过课程的开设的举办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们喜欢传统文化,继而鼓励学生们自己去阅读中国优秀的经典文献。传统经典中有关诚信的记载内容很多,光靠几节课和几次讲座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主动去经典中了解诚信的真正含义。

(三)指导各类社团活动融入传统文化

目前高校中学生的各类社团很多,可以建议并指导学生在开展各类社团活动时,将包含诚信内容的传统文化融入进去,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戏剧节等各类活动。

(四)加强对诚信的监管和教育

在加强对学生诚信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诚信的监管机制,为诚信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在高校可以为每名大学生都建立诚信档案,详细记录个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学习成绩、品行情况、信用记录、各种等级考试的通过情况、奖励及处分情况等。并且把这个诚信档案作为评定学生的重要指标,依此作为学生入党、评奖评优、保研、就业、助学贷款的依据。对于不讲诚信的学生,一定要在诚信档案中明确记载。还要逐步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于不讲诚信的学生要有惩罚措施。诚信档案最后要进入学生的个人档案中,在学生步入社会中,依然会在购房贷款、升职等各种行动中对其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尚书•太甲下[Z].

[2]陈?清.四书注译[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蒋南华.荀子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5]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6]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逸周书•卷二•大匡弟十一[Z].

[8]逸周书•卷七•官人解第五十八[Z].

[9]张文峰.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政法学刊,2003,2.

[10]张利华,姜楠.浅析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9.

作者:周桂莲 王海宾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初探

摘要: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诚信行为的主要表现,并针对大学生网络失信行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实践路径,即重视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构建大学生网络诚信管理机制,优化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实践路径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现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娱乐、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大学生群体出现的网络诚信问题,使得网络环境恶化,且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在此背景下,全面培养大学生在网络中诚信的道德品质,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

一、大学生网络诚信行为的主要表现

现阶段,社会对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关注度颇高。与此同时,针对大学生网络诚信的相关研究工作也相对较多。关于大学生网络诚信的具体表现形式,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和求职。借助网络平台,大学生上课地点、任课教师联系方式等真实可靠信息,进行资源共享,为他人提供便利。同时,大学生也会将自身的学习经验(如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经验)和求职面试的经验与技巧等上传网络,进行信息分享。第二,生活消费。大学生提供自身的真实地址及联系方式,及时支付相关的网络费用,这都是大学生网络诚信的一种表现。第三,社会服务与救助。通过网络凭条,大学生宣传自身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呼吁社会募捐,或者是通过网络渠道获得募捐信息进行义务献血等。此外,对于一些来源不明的信息,大学生不会随意转发或在转发信息的过程中,会详细注明信息的来源等。现今,我国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网络,网络自身的及时性及互动性特征,促使大学生能够更加乐于做出诚信的行为。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现阶段的实际生活中,还是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大学生网络失信问题,这不但对大学生自身的诚信品格的养成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推进。为此,下面笔者主要针对大学生网络失信行为的实际情况及解决路径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二、大学生网络失信行为的实际情况

(一)网络的虚拟性助长了大学生的失信行为

网络失信行为之所以会造成巨大的危害,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特征。虚拟的空间是大学生网络失信行为滋生的土壤,任由其发展,将会给现实社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例如,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诈骗、抄袭相关的学术研究、散播谣言、网络暴力等。对此,笔者展开了全面的调查,认为出现网络失信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网络的虚拟性助长了大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使得一些不良思想观念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其道德意识淡薄,从而出现失信行为[1]。第二,网络的虚拟性,削弱了监管力度,意味着监管的力度有限或监管不到位,这为自我意识发展不成熟,且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大学生创造了一定的空间,使其因好奇心而触碰“底线”,助长了其尝试犯错的心理。

(二)网络的特殊性加大了大学生网络诚信的管理难度

网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不过其虚拟性也使得失信行为得以生长。因为网络本身具有其他科技所不具备的虚拟性,在很多方面并不受法律的制约,导致管理工作难以进行。而且许多网络失信行为本身造成的影响难以直观地显示出来,在惩处的力度上也就难以把控,这就导致经常出现不了了之的局面;同时,人们难以对网络失信这一概念定下统一的标准,缺乏标准就会导致管理工作可能过紧或过松,不论怎样都会出现不好的影响,因此,网络失信行为的管理工作一直难以进行。

(三)大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不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中,如果想要保持诚信,自我约束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和思想塑造的阶段,其“三观”还不稳定,有强烈的好奇心,易冲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多元性、开放性的媒体内容监管困难,直接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导致其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从而出现了网络失信行为[2]。

三、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实践路径

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下,教育者必须对大学生的网络诚信困境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结合大学生自身行为的特点,全面探索提升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实践路径,确保大学生的网络诚信问题能够得到有效改善。

(一)重视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

学校辅导员需要重视大学生诚信方面的培养,让大学生了解网络诚信的重要性,在相关的教育中投入足够多的资源,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诚信的重视程度。学校或是相关部门的领导要在相关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将网络诚信教育安排在重要位置上,提高学生网络诚信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用网习惯。具体而言,要引导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注重诚信教育,让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进行诚信教育[3]。同时,为师生的学习、生活、教学、科研等提供精神保障和物质支持,取信于服务对象(师生),让诚信教育从学校自身体现。

(二)构建大学生网络诚信管理机制

为了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必要在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网络管理机制,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意识。第一,学校和学校下设二级单位要实施联动管理,分工协作,做好网络诚信教育整体设置规划,确保各项工作落实;第二,建立三位一体的网络诚信内容、实施和监督评价机制。根据各项网络诚信行为,制定相应的规定。同时,根据全社会的信用制度建立诚信的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确保及时监督、评价和有效处罚网络失信行为,增强网络诚信教育的实效。

(三)优化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环境

高校应该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规定,结合实际的情况,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合力,打造一个良好“诚信育人环境”。高校要坚持诚信为本的办学理念,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严于律己,给学生做诚信的榜样[4]。更为重要的是,高校要从校园环境(含文化环境和网络环境)和舆论环境入手,优化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环境。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精心规划设置诚信教育专栏,在教室、寝室等公共场所合适的位置上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在校园网站上,要利用相应的栏目开展诚信教育宣传,尤其是在政治教育网站中,要安排多样化的诚信教育内容,由此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让学生受教受益。另外,高校还要发挥校广播、校板报、校报、校园电视、校园网络等平台的优势,用诚实守信的榜样鼓舞人,用欺骗欺诈的反面教材警示人,鼓励师生就诚信相关的各种热点话题进行辩论、讨论、思想交流,由此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舆论环境。总之,诚信教育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尊重大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培养其正确的网络诚信行为,培养出新一代诚实守信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秦丽平,芦坤.论大学生网络诚信问题的解决及网络诚信意识的培养[J].教师教育学报,2012,10(6):176-177.

[2]王传印,常田子.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J].祖国,2017(4):124.

[3]罗冬丽.大学生群体网络诚信教育的问题与变革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7(7):38-40.

[4]温馨.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6.

作者:田丽苗 王燕露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第五篇:大学生诚信教育优化研究

摘要: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运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辩证地分析大学生失信行为的深层次主客观原因,从弗洛伊德人格三分说理论分析大学生诚信意识、动机、行为和心理状态,研究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理论优化大学生诚信教育。

关键词:心理学;优化;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明礼诚信作为大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将诚实守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2017年新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1号)的原则之一是突出立德树人要求,促进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诚信意识。新规定条款中增加:“第二十条学校应当开展学生诚信教育,以适当方式记录学生学业、学术、品行等方面的诚信信息,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对有严重失信行为的,可以规定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对违背学术诚信的,可以对其获得学位及学术称号、荣誉等做出限制。”可见,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不仅是高校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构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辩证地分析大学生失信行为的深层次主客观原因

大学生失信行为的研究是诚信教育研究的重要部分,多数研究者调查发现,大学生失信行为主要表现在交往失信、学业失信、学术失信、助学贷款失信等方面,具体表现在如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涂改成绩、伪造证件、助学贷款违约、就业违约等[1]。辩证分析现象背后的主客观原因,对优化大学生诚信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梧州学院2016年违纪学生受处分的数据分析,2016年受处分学生161人,约占在校生比例的1%,其中因作弊受处分50人,约占在校生比例的0.4%。对50名因考试违纪或者作弊被处分的学生进行约谈调研发现,大学生作弊失信普遍存在诚信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意识,功利性动机,缺乏主见;存在从众心理,缺乏自律性。大学生诚信缺失有主观方面原因,这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指出,青年期主要的心理特征是:智力发展的高峰期;自我意识的形成期;理智弱于情绪的冲动期;与他人、集体、社会的磨合期。随着知识的全面增加和视野的持续扩大,青年开始审视和思考自己,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主要是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整合与统一的过程。情绪活动的主要特点是敏感、丰富、强烈、冲动、不稳定。正是因为思想不成熟,自我意识占主导地位,以自利为目标,不顾后果,导致学生个体出现失信行为。个体青年期过分地强调自我,我行我素,对他人、家庭、集体、社会的责任意识十分淡薄。大学生诚信缺失,除受主观因素影响外,还有客观原因,主要表现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多元化市场经济发展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等。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指出,青年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社会性,主要表现在青年开始以极大的兴趣观察、思考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与问题,政治、历史、文化艺术、法律道德、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等等都是他们认识和思考的对象,他们希望从中找出现象的本质,形成自己的看法。当社会性情感越来越丰富和稳定,他们将逐步形成稳定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所以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有一定冲击和影响。诚信的基础建设包括诚信人文精神的文化建设、诚信制度社会文化的基础建设。诚信制度不完善,无法净化诚信环境。如大学生出现未及时归还贷款的失信行为,除了主体责任外,贷后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学界大部分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都是从问题出发,放大少部分大学生失信的现象,对大学生诚信观缺乏信心。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大学生群体具备良好的诚信意识,有养成诚信行为习惯的基础。

二、基于弗洛伊德人格三分说理论,分析大学生诚信意识、动机、行为和心理状态

弗洛伊德三分说理论指出人格理论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其中,本我指个体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完全处于无意识之中,是非理性的,其目标是满足个体基本的生理需要。自我,即现实我,是理性的,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自身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我既能帮助自身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能帮助自身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超我,即道德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内在的道德检察官,它包括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部分。来自于内心的道德理念,为“自我”确立好与坏的范本,一个社会的理想和价值观是通过个体的“超我”实现和传承的。从大学生诚信意识、动机、行为做定性分析,可以将大学生诚信现状归为三类,第一类是知行合一的,个体具有较强的诚信意识,并内化于心,具有良好诚信行为习惯,自律性强,具备优秀的诚信精神品质。第二类是主观判断缺失,虽具有较强的诚信意识,但并没有内化为个人品质,在外部环境影响下,缺乏正确的主观判断,容易为个人利益出现失信行为。第三类是诚信意识淡薄,诚信行为缺失。实际调查发现,前两类占主要部分,所以大学生诚信素养是乐观的。在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不断冲突中,学生由懵懂、无担当成长为稳重、有担当的个体,基本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了稳定的人格结构。也就是说,如果个体本我意识弱化,超我逐渐成长,自我将在超我的引导下形成积极的人格结构,个体将内化形成优秀的精神品质。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优化大学生诚信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的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的三大主要内容分别是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一)积极情感体验,强化大学生的诚信认知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群体,其主流和发展方向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引入积极心理学丰富大学生诚信教育内涵,研究大学生潜在的积极品质,挖掘大学生潜在的诚信意识,进一步达到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优良道德品质,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积极主观情感体验包括幸福,愉悦,感激,成就等。从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诚信认知教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大学生均具有潜在的诚信素养,可以通过积极的诚信情感体验激发个体诚信认知。体验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诚信传统文化是学生间接体验的源泉。高校可开设诚信教育的课程,建设校园诚信文化等方式,营造诚信氛围,为学生提供直接的诚信体验。通过易班、校园媒体、QQ、微信等新媒体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网络诚信空间,打造失物招领平台、建设诚信书屋、倡导无手机课堂、无监考员考场等直接体验的平台,聘任诚信宣传员,树立诚信典型,让学生成为诚信的代言人和传播者,进一步强化学生诚信认知,为诚信品质形成奠定基础。当个体自身内在修养积累,从量变达到质变,诚信意识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诚信习惯,规范诚信行为,形成诚信品质。

(二)积极人格培育,塑造大学生优秀的诚信品质

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对青年期个性发展提出“自我同一性”理论,指出青年追求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成熟,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家庭、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个性。发现大学生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个性力量、天分、兴趣、价值等,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优秀的精神品质。大学生积极人格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要构建全员育人的教育格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积极人格培育的主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有机结合,提升诚信教育的系统性。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下,可以采用以培育学生积极的诚信品质为目标的导师制,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调适和明辨能力。导师制一方面可以弥补高校辅导员配备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根据“自我同一性”理论,学生处在自我意识成熟期,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诚信品格魅力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其学会诚信做人。

(三)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构建积极的社会诚信体系

积极的组织机构包括家庭、学校、商业机构、社会等。学校诚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诚信环境息息相关。诚信是一种对人们行为外在要求和约束的社会道德规范。仅依靠教育的道德感化无法约束失信行为,只有构建积极的社会诚信体系,才能有效推进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明确指出,2020年要基本建成社会征信系统。2016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首个个人诚信体系建设文件《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提出将以重点领域、重点人群为突破口,推动建立个人诚信记录。个人诚信体系建设,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国家制定或完善相关制度,增大失信成本,加大处罚力度。高校应将诚信教育引导与诚信规范约束双管齐下。一是制定诚信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二是明确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在培养计划中的重要地位;三是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和诚信评价管理机构;四是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高校学生的诚信档案要与公民信用档案实时对接,利用互联网实现诚信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便于可查、可信、可用。既为学生求职、考证、经济生活等提供参考,也对失信者起到震慑作用,让失信者心有所畏、行有所缚。

参考文献:

[1]夏小惠.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4).

[2]管义.运用积极心理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J].教育教学,2016(7).

[3]凌取智,周毅仁.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诚信教育路径探新[J].池州学院学报,2011(6).

作者:罗吉娟 单位:梧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