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4篇)

第一篇: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实践

摘要:

大学诚信教育是培养“四有”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大学育人体系的必要内容。通过诚信教育特点与作用的分析,结合浙江科技学院建设优良学风、培养诚实守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实践,构建特色诚信教育体系,营造诚信育人环境,全面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为人处事的诚信意识,达到诚信育人、育诚信人的目的。

关键词:

诚信教育;教育体系;诚信环境;诚信习惯

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剧,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使得中国大学生诚信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在社会发展转型的新时期,仍然存在许多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的情况,从而使诚信文化逐渐失落,这给大学生诚信教育又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1]。只有建设科学合理的诚信教育体系,才能提升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规范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培养大学生诚信行为习惯,营造诚信行为环境。面对目前中国大学生诚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吸取国外高校诚信教育的优良经验,结合学校教学改革要求,建设优良学风,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生态自觉、国际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浙江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浙科院)率先在安吉校区全面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构建了颇具特色的诚信教育体系,其中包括建设诚信管理制度、营造诚信环境、设计诚信活动方案、全面实施诚信考试等,从而增强了学生诚信意识,减少了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在校区内形成浓厚的诚信氛围。

1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

1.1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保证,同时还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环境的基本条件。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学校通过诚信教育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因此,只有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才能保障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和时展[2]。大学生诚信教育就是高校为培养大学生诚信的品格而实施的一种思想道德教育,它对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和人格塑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诚信教育从实施方式上来讲,就是高校结合社会诚信教育的特征和大学生诚信品格塑造的根本要求,依据教育教学规律,有计划性和目标性地对学生进行诚信影响的一种教育活动[3]。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根本目的便在于树立诚信道德观念,培养诚信意识,养成诚信行为习惯,进而促进整个国家和社会向和谐文明发展。

1.2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作用

1.2.1提高大学生内在品质

诚信是大学生做人成才的关键因素,不诚信便无以立足,更谈不上做人之道。大学阶段作为学生生涯的“黄金期”,更是形成明确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所以也是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最佳时机。只有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完善的健康人格,进而使学生在未来取得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也有利于孕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让大学生在优良的校园文化中接受诚信道德的熏陶,并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践行各种道德规范。

1.2.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示范区。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的主要群体,更是国家和社会未来长足发展的主要力量。大学生形成现代诚信意识并自觉规范诚信行为习惯,将有利于整个社会道德素质的提升,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1.2.3保障时展和国际化发展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新时期的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责任,时展需要大学生具备诚信的道德素质。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在全球化时代,国际交流与交往需以诚信为前提,以规则为准绳。为保证公正、合理的国际环境,同样需要当代大学生具备诚实守信的基本素质。

2国内外高校开展诚信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对诚信的逐渐重视,国内高校开始注重大学生诚信教育。学界中的大量教育从业者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状况进行了全面研究,包括对诚信含义的研究[4],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及其原因的研究[5],以及增强大学诚信教育的研究[6]等。这些研究成果对诚信教育的宣传推广和具体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目前的研究内容普遍是堆积了一些可行性举措,却没有探讨如何系统化地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诚信体系。从实践结果看,当前高校诚信教育实效性不高,还存在着诚信方面的多发问题,如,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制造虚假履历、合同契约观念不强及网络欺骗等[7]。高校诚信教育实效性不高的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缺乏重视,力度薄弱。高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新时代的接班人。然而,大部分高校却出现了重视培养专业技能、忽视思想道德培养的问题,致使诚信教育出现了许多新问题[8]。二是内容空洞,方法单一。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仍然为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及思想品德课,普遍为简单地灌输思想政治理论,而并没有实践和检验这些理论在实际中的成果。三是流于理论,缺乏实践。当前中国的诚信教育大多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例如校方出台了各种规章制度,但是执行不够,学生心存侥幸心理。完善的理论若不付诸实践,便只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的约束力和威慑力。四是注重表面,缺乏交流。中国传统的诚信教育往往容易注重表面形式,缺乏和大学生的相互交流,并没有调动学生的兴趣并激活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因此,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习惯,更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组织活动,以使他们乐于参与,让自我教育贯彻其中。同时,西方国家普遍都比较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有许多值得参考的成功经验,如德国高校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诚信教育,日本将诚信教育融入人的终身教育[9]。目前中国大学生诚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外诚信教育的概念和措施对中国大学生诚信教育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10]。一方面加大诚信教育所占比重。即提高诚信教育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比重,并采取新颖独特、灵活多样的诚信教育方式。比如美国高校开展“学术规范”课、“学术诚信周”及“诚信誓言”宣读等,通过这种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诚信教育。另一方面是树立诚信教育的法律权威。国家方面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法律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可以保证诚信的地位和权威。国外高校也通过制定诚信校规校纪来约束在校师生的行为,并提高诚信缺失处罚力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制定了诚信相关的制度规范和处罚办法,执行到位、惩罚严明,具有切实可行的意义并收到实效,为诚信教育落实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

只有建立和完善高校诚信教育体系,才能推动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11-12]。安吉校区结合国内外诚信教育的通常做法,以学生为本,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加大对诚信教育方式方法的研究力度,积极探索建立了一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科学体系,即从管理机制出发保障诚信教育,从环境营造出发培育诚信教育,从特色活动出发促进诚信教育及从自我教育出发强化诚信教育。该体系涵盖观念、内容、方法、途径、机制等方面,让学生具有清醒的诚信意识、深厚的诚信情感、坚定的诚信意志、完善的诚信行为,塑造新时期的诚信人。

3.1完善诚信教育管理机制

诚信管理与诚信教育是互相影响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诚信教育是诚信管理的最终目标,同时诚信管理可以保障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在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均需要诚信管理制度,比如学习诚信、政治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网络诚信、交往诚信等[13]。在制度中体现对诚信的要求,各类管理制度中增加相关要求或条件,如入党申请要求、学术诚信要求,学费交纳及信用贷款要求,对各类社团学生干部的行为要求及诚信就业要求等都写入相关制度规定,从而让学生知道,立德树人,诚信为本,事事都要讲诚信。安吉校区制定了诚信相关的管理制度,如《关于听讲座申请获得创新学分的规定》《学生自修教室管理规定》;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学生签署诚信承诺书,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行为进行全程记录,完善诚信档案,并将其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考核、评优、助贷、毕业、就业等挂钩。诚信档案不仅对学生具有监督和警示作用,更是会让学生受益终身的一笔无形财富。

3.2营造诚信教育优良环境

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都在高校环境中进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育人环境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用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诚信做人、做事、做学问。诚信环境的营造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实施:一是制定行为规范,对易于出现不诚信行为的教育教学活动如考试作弊、抄袭论文等进行针对性的行为要求管理,并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对不诚信事件快速从严处理;二是组织和开展活动形成氛围,针对学生日常校园生活,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诚信活动,提高诚信意识,建设诚信校园目标,让学生逐步形成诚信为人处事的习惯;三是注重宣传教育,即加强诚信主题宣传,开展各种诚信主题活动,让师生共同思考并开展诚信教育教学活动,让诚信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并多次得到诚信的检验。

3.3开展特色诚信教育活动

目前,许多高校均开展了诚信道德相关的活动,但是普遍未形成融合入自身特色的品牌,便不能持久举行,且不具有很好的宣传推广意义,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影响力。安吉校区组织的诚信教育活动包括自助取水、自助结账、自助咖啡、自助借还书、“诚信在我心中”创意设计比赛、名人名家聊诚信、诚信主题班会活动评比、学术诚信签字仪式、诚信考试学生作品宣传和“Ihonest”活动等。通过设计和开展灵活多样的系列活动,打造全方位诚信教育活动品牌。

3.4加强学生自我诚信教育

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经历,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已经有了许多自我的观念和见解,普遍希望教育方式可以适合自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期待独立自主的学习和自我教育,而不是单一灌输和简单输出[14]。这要求教育者从学生需求出发,以人为本,创新诚信教育的理念和方式,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空间和自我学习空间,由单一灌输向独立自主转变,由单向教育向双向沟通转变。通过自我设计诚信主题,自我策划并参与诚信教育主题班会,让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立德树人,诚信为本”的育人理念。

4诚信教育实践与效果

安吉校区作为浙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结合地理环境条件和入住学生状况,探索了“四化为领、三自为体、三创为核”的育人新模式,以“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高雅化”为引领,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根本,以“创新理念、创新平台、创新机制”为核心,开展全方位育人模式改革,诚信教育作为这一模式的重要实践内容在安吉校区系统化、全覆盖开展,取得了一些成效。

4.1诚信学分及诚信管理

诚信学分可认定为实践创新学分,作为学生评优等重要参考依据。新生入学即签写诚信承诺书,学生在学期末自己对诚信情况进行档案记录,通过学校审核后,依据规定对无失信行为的、积极参与诚信活动的学生给予诚信学分奖励,学校制定了《关于听讲座申请获得创新学分的规定》,通过学生听讲座,自主申报听讲座次数,每学期听讲座次数达到5次及以上,即可获得0.5分诚信学分。学生毕业时,根据其在校学习期间坚守诚信,学校颁予诚信荣誉证书。另外,学校网络化诚信教育管理流程也在研究实践中,以提高诚信教育管理效率。

4.2诚信学习实践

通过参加安吉校区“诚信在我心中”创意设计作品比赛,学生在自己创意设计制作作品过程中思考如何来体现诚信,推荐自荐学生作品达到362件,获奖作品40件;举办名人名家聊诚信讲座,邀请成功校友企业家、社会知名专家学者做诚信主题讲座,使学生了解并思考诚信的意义和作用,参加学生达1800多人;全校区开展诚信主题班会活动评比,班级组织诚信演讲、诚信游戏、诚信宣誓等形式多样的诚信主题班会活动,举办学术诚信签字仪式,签写承诺书并存入诚信档案;开展“Ihonest”活动,把诚信承诺作为微信传递接力内容,提倡坚守诚信,诚信上网、诚信学习等倡议活动,学生会、各学生团体组织参加并在浙科院两校区间用学生微信群转发传递。

4.3诚信生活实践

教室内自助取水,学生自觉将购水款放入收款箱;食堂自助打饭菜,自觉到收费台完成交费;宿舍区设立自助咖啡吧,学生自觉将可回收垃圾费补贴咖啡吧的经费开支。图书馆、书院自助借还书等,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让学生时刻用诚实守信的理念约束自己,逐步自觉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从而实现培养诚实守信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4.4诚信考试实践

通过开展诚信考试宣传,制作宣传画、展架、纵横幅宣传,宣传画和展架均从学生竞赛作品中选取,实现学生设计制作宣传画进行诚信考试自我宣传。组织开展无人现场监考的诚信考试,诚信考试是对学生诚信教育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检验。杜绝作弊是校区诚信教育的预期目标,经过生活、思考诚信活动,营造诚信环境氛围,学生已经形成诚信习惯。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总校区23门课程自主申报诚信考试,共5155人次参加;安吉校区所有课程505个考场,考生18715人次参加诚信考试。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总校区101门课程自主申报诚信考试,共6549人次参加;安吉校区所有课程共505个考场,考生19485人次参加诚信考试。全校作弊人数明显下降,安吉校区在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达到了无人作弊的要求。

5结语

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修订稿中已将诚信教育写入管理规定,结合学校建设优良学风、培养诚实守信高素质应用型卓越人才的教学改革要求,浙科院在安吉校区全面开展的诚信教育实践,形成颇具特色的诚信教育体系,营造诚信环境、建设诚信制度、实施诚信考试、建立诚信档案等措施,使得不诚信行为明显减少,校区诚信氛围浓厚。诚信教育的效果还要看学生今后就业走向工作岗位后社会的检验,要努力实现诚信教育的育人宗旨,让学生终生受益,形成人人讲诚信的社会氛围,最终形成良好的文明风气,这是诚信教育的根本和终极目标。

作者:陈靓 冒晓东 陈烨 单位:浙江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俞美丽.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3:2.

[2]李美华.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7.

[3]肖艳红.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3:13.

[4]林海悦.试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D].上海:复旦大学,2008:8-11.

[5]魏长领,赵云,徐哲.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29(4):102.

[6]何霭.大学生诚信状况与诚信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1):39.

[7]蔡秀磊,周顺.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与诚信教育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60.

[8]张雷婷.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21.

[9]秦艳.美国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D].重庆:西南大学,2009:19.

[10]冯颜利,崔延强.国外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及其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4):68.

[11]马学思.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建设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36-37.

[12]张运明.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论[D].重庆:西南大学,2008:43-48.

[13]张颖香.基于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探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118.

[14]欧巧云.探索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三维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3):34.

第二篇:大学生考试诚信教育理解观思考

摘要:

考试诚信是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具体体现,教育考试具有育人价值。考试育人功能的发挥,需要构建考试与教学、教育者与学习者、教育实践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理解关系。在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观视域下,大学生考试诚信教育须积极关照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样态,重视大学生的参与性思维,加强大学生诚信言行的制度保障建设,从而构建大学生考试诚信教育的生活化意义。

关键词:

考试诚信;解释学;理解观

诚信考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高校学术生态良好的重要体现,反映了一所大学学风、校风建设的成效。然而,在理性主义主导下的现代教育普遍缺乏理解,其所表现出的功利性的“短视”发人深思[1],近年来频频发生的考试作弊问题就是典型。为什么诚信考试的教育之声不绝于耳,严控考试作弊行为发生的手段也是越发多样化、全面化、智能化,但是考试作弊现象却越来越严重,这确实是耐人寻味的。现代解释学主张从人的语言、理解、历史和意义出发,构建与人的生活、生命、传统等具体存在方式之间的理解关系,并倡导通过有效对话,达成视域融合,促进人的存在方式的自我更新与全面发展。这种理解观无疑为当下大学生考试诚信教育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选择。

一、“理解”教育考试的育人功能

自考试制度诞生以来,作为一种评价手段,考试为教育服务的功能一直未变。但在教育功利化影响下,今天的考试实践却被异化成教育目的,不再是考试为教育服务,而是教育为考试服务。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开始指向考试,这也正是人们经常批判的应试教育问题。实际上,考试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为教育服务的,其核心功能是激励、反馈、诊断、矫正和发展[2]。通过考试这一教育评价形式反复的检测、修正、提高与发展,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教学效果,师生双方都会在此过程中受益,以此促进教与学的协同发展,促进师生双方知识与能力的自我更新与完善。因此,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改是教育考试的基本价值,以考促进教育参与者的知识更新与素质提升是教育考试育人功能的根本体现。作为解释学的核心范式,理解观强调对意义的理解。哲学解释学认为,理解就是人在理解,是主体在理解,而且是作为历史和特定情境中的人在理解。从根本上说,我们的理解能力来自我们在某种情境中的参与,因为是情境使现实具有了意义,离开了情境,任何理解都可能是模糊或含混的[3]14。因此,在理解观的视角内,意义就是主体在特定情境中,因为某种行动本身,通过语言工具而实践生成的[3]14。这种观点打破了传统预设论的教育意义学说,它是在哲学生成观的范畴内,赋予教育意义新的思维模式。因此,对于考试教育意义的理解,不是通过认识的方式为师生所获得的,而是作为主体的师生双方各自以一种主动的方式理解并建构考试背后的教育意义。在此,考试诚信的意义就是基于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自觉生成。因为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与考试的教育意义形成融合;因为理解,学生才能对教师讲解的诚信考试的意义形成内在的认同感。只有学生真真切切地认同考试诚信的教育意义,他们才能将这种认同感自觉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否则,学生在现实的直接利益诱惑下,就会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容易出现考试失信行为。当然,在理解考试教育意义的过程中,需要师生的沟通与配合,推动双方的视域融合,这是达成理解的最高境界。

二、考试诚信教育的育人过程缺乏“理解”

根据许南[4]等人在《当代大学生教育考试诚信的现状与应对研究》一文中得出的调查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对于考试作弊与诚信的关系、对作弊行为的态度和对监考制度的看法,大部分大学生保持中立立场,态度不甚清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在进行大学生诚信认知和情感教育问题上的“缺位”状态。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丧失了对考试诚信品质的追求、丧失了对诚信考试教育意义的真实理解。实际工作中,考试诚信教育往往抱有理想化的态度,毫不顾及受教育者的“前结构”状况,毫不顾及受教育者的个人偏见问题,毫不顾及学生各自所处的真实情境,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在考试前夕在校园内悬挂宣传条幅,以年级或班会的方式宣讲诚信考试条例,观看诚信考试视频,或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那么,诚信考试自然水到渠成。但尴尬的现实却令教育者伤心失望,刚经过教育“洗礼”的学生们,在进入考场后仍然存在考试违纪或考试作弊的各种情况。究其原因,就是诚信教育俨然变成了教育者自说自话的独白,在考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缺乏来自学生一方的真实声音,没有透析考试作弊现象背后的问题本质,没有真切关注到作弊学生的内心世界。于是,在工具理性控制下的说教式教育方式,缺少人文关怀的完全知识化的考试诚信教育模式,远离了学生日常丰富生活世界而成为单向度的考试诚信教育,必然会孵化为意识形态的漂浮物,考试诚信变成了“知而不行”“知而难行”的道德符号。

三、构建大学生考试诚信教育的生活化意义

理解观带给考试诚信教育的启示就是,教育者要密切结合大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身份背景、认知状况、情感态度,对他们给予“前结构”的理解,要主动适应大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年龄结构、个性特征的“最近发展区”状况,以他们所理解的那种生活作为具体语境,积极寻求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进行诚信教育知识的传播和诚信教育品质的养成教育,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悟到诚信为人、踏实做事的意义。当教育者能够自觉地把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意识所感知的那部分生活与诚信教育有效嫁接起来的时候,当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境遇能够真正认同诚信言行对其日常生活的指导意义时,对诚信教育的生活化意义进行追寻和拯救才有可能。

(一)注重研究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样态

考试诚信教育不是说出来的,不是靠签名制造出来的,也不是靠监考约束出来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学生对待诚信教育,只会把其当作一项任务来应付。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被束缚在一架由异在的意志所支配的机器中,顺从地做着那指派给他的工作[5]。在此过程中,他就享受不到诚信考试所能带给他的价值或乐趣,那么,诚信考试的意义自然就会游离于他的生活之外,变为空洞的教育符号。在一线工作中,笔者发现考试经常违纪或作弊的学生,不是不懂得诚信考试的重要性,不是不懂得考试作弊的严重后果,而是心存侥幸,“以身试法”。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发现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些违纪的学生普遍有一个特征,他们更愿意顺从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不是来自于教育者的“苦口婆心”传授的经验,而是来自于他们各自的生活世界———或者来自于学长的“亲身传授”,或者来自于他们自身“屡屡得手”后的侥幸与傲慢。最为可怕的是,这些大学生亲身体验得来的“经验之谈”,却长期没有得到教育者尤其是高等学校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反,在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越演越烈的情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然还是“自说自话”,对着狂妄的大学生依旧是在抽象化的教育情境中,奉行着公式化的教育语言,继续采取着技术性的教育行动。由此造成师生关系的严重异化,教师视学生为单纯的管教对象,学生视教师为校级校规的守门人。由于缺乏沟通与协调,教与学严重脱节,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流于形式,教育效果缺乏实效。如何规避这些问题,让教师的教育工作真正有效?只有“当教师关注独特性胜过普遍性、个人问题胜过制度问题”[3]100的时候。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日常样态,不能用普遍性荡平个别性,不能用老师的生活经验代替学生的经验生活,不能用一般学生的考试经验取代学业困难学生的考试生活。在深入学生生活的过程中,要能及时发现问题、有效纠正问题、妥善解决问题,要以帮助学业困难生考试前的学业进步代替因学业困难而作弊后附加的惩处。只有及时寻找并有效化解作弊行为背后的动因,自觉地帮助学生成长,提高学生诚信品质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才能做到将诚信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重视大学生的“参与性思维”

所谓参与性思维,就是一种行动着的思维,即对待自己犹如对待惟一负责的行动者的思维[6]。重视大学生在理解考试诚信教育过程中的全程参与性思维,就是要求大学生正确认知自身的主体地位,强化自主行动,以行动者的姿态全程参与考试诚信教育互动。也就是说,大学生要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要立足于自身的具体情境,以独特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为根基,对教育者传授的教育知识和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进行自主化的理解,并及时与教育者进行有效互动,以便及时剔除虚假的教育形式,建构真实的教育模式,最终达成对诚信意义的体悟、认同与践行。日常工作中,考试诚信教育的失效,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教育者先行预设了诚信教育的意义,这些教育意义都是书本上、理论上的,属于教育者的,而学生被异化成为了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思想灌输。但是这种灌输由于没有切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而变为抽象、形式化、毫无意义和价值的符号系统。在现实利益的诱惑下,在从众行为的心理引导下,大学生们就很容易铤而走险,打破这种“无意义”的符号系统,不惜以失信换取分数和奖励。可见,是我们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剥夺了大学生对诚信教育行为进行个性化理解的权利,而将这种理解降低为是一种对考试诚信简单的认识形式。如果缺少了大学生的主体参与,那么对诚信教育意义的体认就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而是外在附加于他们的。既然不属于大学生自身的外在物,那么这种考试诚信教育对学生而言就是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的,自然就不会促进个体的成长与进步。当大学生感觉到诚信教育游离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之外,自身没有机会在自我与文本、自我与教育者之间达成对话、沟通与理解时,他们就会对诚信教育失去理解的动力。自然就不会接受诚信教育的规则,也更不会在情感上认同考试诚信,考试作弊就会愈加多发。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言行的制度保障

理解观“直面问题”的思维模式带给我们的教育启示就是,我们需要直接面对学生,直接面对每个学生鲜活的生命样态,直接面向学生每天所处的生活情境,直接面对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这就要创设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符合大学生日常生活样态、符合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念、符合当代大学生个性化思维特征的优良制度。我们要以制度的刚性、教育的柔性、环境影响的协同性,降低大学生失信行为发生概率,共同推动守信行为的常态化。首先,强化考试监考制度的完善与执行。据调查资料显示,考场上监考老师的态度、监考规则、考试后评价体系的缺位都是影响大学生作弊行为的因素之一。因此,强化监考制度的执行力建设迫在眉睫。其次,构筑诚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要强化大学生诚信信息的数据收集、整理、、查询与分享平台建设,在兼顾隐私权保护基础上要与诚信信息的网络化共享,促进个体自觉践行诚信言行,自觉抵制失信言行。最后,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强化辅导员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协同发展。要以制度设计来促进辅导员的转型发展,努力促进辅导员做一个实践型的研究者。也就是说,辅导员既要从事实际教育与管理工作,也要强化研究思维,从教育与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把一个个的考试失信事件串联起来,以研究者的视野,把个别、特殊、不合理的经验现象,剥开、抽离、分析,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寻求规律性,找出普遍性,探究问题解决的策略。另外,辅导员要主动与作弊者进行沟通,共同探讨把抄袭事件转化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分享会、交流会,主动帮助作弊者克服学业中的知识盲点,教会他们如何改变考试综合征,研究得出从作弊到诚信考试的控制与转化策略等,就可以形成系列意义事件,因为研究也是意义理解的一种途径。在理解观的视域下,考试诚信教育是一种“慢教育”“软教育”,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是个全面、漫长、容易曲折反复的艰难过程。我们在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务必要摆脱“单调的独白”即只见教育者一方在行动的怪圈,要向着交流顺畅、沟通有效、奖惩有度的常态化互动模式转向。既要让学生在关于考试诚信的知识教育中自我理解、在考试诚信的意义教育上相互理解,又要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大学生在诚信行为习惯养成中达成诚信指导他们日常生活的意义性。学生只有通过切身的感悟,理解了诚信对个人生活的教育意义,理解了诚信与自身生命存在的逻辑关系,才能够养成诚信行为习惯,才能藉由诚信教育涵养自身的精神成长,促进道德进步。

作者:刘立柱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永辉.解释学的“理解”观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评论,2006(6):8.

[2]王后雄.论教育考试的功能性缺陷与价值冲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49.

[3]邓友超.教育解释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许南,李双贤,何晶.当代大学生教育考试诚信的现状与应对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5(3):71.

[5]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46.

[6]巴赫金.巴赫金全集哲学美学(第1卷)[M].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45

第三篇: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思考

摘要:

高职院校是新疆优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当前在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较多诚信缺失现象,这给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敲响了警钟,加强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显的十分紧迫,笔者认为应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改变当前在大学生中出现的诚信缺失状况。

关键字:

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中庸》以诚为核心,建立了完整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提出了“君子诚为贵”的命题。时至今日,诚信仍然是做人的根本,是事业发展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诚信友善”作为全体国民尊崇的基本价值规范,高职教育也必须以此为核心培养高职大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但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及社会各种消极现象影响,当前新疆高职院校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诚信缺失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本文对此做了浅薄的思考。

1、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当前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状况的主流是好的,能够将诚信视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从而积极履行承诺,与他人之间建立起一种彼此平等、信守承诺、互为信用的关系。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习生活中的诚信缺失

目前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较多的体现在学习方面,如: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欺骗老师、家长和同学等典型表现。有些大学生甚至对上述现象习以为常,把它作为获取好成绩,申请奖学金助学金的捷径。在做测量时把测量数据调整成自己所需理想状态的数据,做实验时随意编造假数据来应付老师,这样的现象也时常出现。部分学生在申请助学贷款过程中,通过提供假的贫困证明,甚至恶意替代家长签字骗取助学金然后用来购买手机等奢侈消费。还有部分学生故意拖欠学校学费还不如实告知家长,这些失信现象给学校信誉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到学校的办学。

1.2课余生活中的诚信缺失

伴随新疆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各种不良现象,观念也随之产生,我区高职大学生也受到影响,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上形成许多不良观念,诚信状况在生活环境中逐步恶化,如,认为生活中只要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诚信与否并不重要,以致部分大学生恋爱观念扭曲,恋爱动机不明,对待恋爱的态度也不认真,造成许多校园悲剧;还有些大学生整日沉溺在网络世界,通过QQ、微信、网络论坛等,用假身份聊天,散布虚假信息等,少量大学生受三股势力唆使,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匿名方式组建聊天群宣传极端宗教,不仅给学校带来恶劣影响,还威胁到边疆稳定。

1.3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

就业过程中,有些大学生为了增加求职成功率而采取涂改成绩证明,伪造虚假材料来美化包装自己;此外,大学生的毁约率也在逐年上升,这使很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群体充满一种不信任感,因此对毕业生的选拔标准日益苛刻,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使大学生就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2、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上述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限制成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竞争意识不断增强,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同时为盲目追求利益而缺失诚信的现象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频发。如权钱交易、银行贷款烂账、市场伪劣假冒猖獗、工程项目暗箱操作,坑蒙拐骗等。这些令人寒心的失信现象,不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严重破坏了社会道德诚信环境。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强。社会上不诚信现象频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使得许多大学生难辨是非曲直,这对大学生诚信教育造成强大阻力。

2.2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生把追求高分数当做学习的根本任务,功利心较强,片面强调智育,忽视德育。在道德教育内容方面,往往是做表面文章、流于形式,不能贴近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德育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和原则化,道德实践教育相对薄弱,缺乏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环境在严重降低道德教化效果的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

2.3家庭环境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所以一个人的诚信品德的好坏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父母能重信用、讲承诺,孩子自然会去效仿。然而在现实中,有很多家长却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漠视家庭的诚信教育,这也成为部分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激烈的竞争,家长往往重于对孩子智力的培养,甚至认为只要上了大学,就达到了目标,诚信教育往往被家长所忽视,致使现在许多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都很淡薄。

2.4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开放性强,同时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和心理承受力又相对较弱。因此,容易将观察了解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看出社会主流趋势,产生偏激的思想意识,认为诚信没有用,甚至认为讲诚信就会吃亏,从而做出违背良心和道德的行为。随着高校的扩招,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滑,由于大学生群体比较复杂,学校的环境也变的更加复杂,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加容易受歪曲现象以及不良学生的影响,使原本还没有完全形成的道德观出现扭曲。

3、加强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

3.1积极营造利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社会氛围

对高职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各种网络传媒,打造大量好的文化产品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各种形式表现的诚信品德,批判各种不诚信行为和错误的观念,弘扬正气,使“诚信友善”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诚信为本的氛围,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开展。

3.2建设诚信校园环境

要发挥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开展系统诚信教育。课堂是师生面对面交流的主渠道。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表现最多,课堂教育应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在有限的时间内将高度概括的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同时也把理论最精髓的思想灵魂传递给学生。当然诚信教育不仅仅存在于政治理论课中,更应注重与各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注重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使校园诚信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统一,与日常行为活动相统一,从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最终完成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此外,还要发挥教师,以及学生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营造高校诚信风气。同时,要建立健全学校的诚信管理机制。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直观真实的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素质、政治学习、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各方面情况,并与评优、贷款、毕业、就业等直接挂钩。要努力构建有利于诚信教育的奖惩机制。由此,有必要在加强教育的同时倡导用制度管人,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双向教育机制。

3.3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培养诚信自律意识。

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育。让大学生能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运用诚信原则切身观察和分析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在不断提升自身理性思辩与分析选择能力的同时,以自己诚信的行为影响周边的人。因此,在诚信教育中,“以人为本”才是教育的根本性原则,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尤其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诚信教育中的导向作用。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社团,配备高素质教师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自发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提高他们诚实守信的道德素质,通过诚信自律教育,将诚信培养成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觉行为。

综上所述,新疆高职大学生是我区未来发展重要的高级技能人才,学校不能消极等待社会信用状况的好转来影响带动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而应了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和大学生思想的时代特点,科学运用诚信教育规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

作者:钟辉丽 单位: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参考文献:

[1]石静:知与行: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基于内蒙古工业大学的调查[J],教书育人,2015年第10期。

[2]肖桃:学生资助诚信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2015年第11期。

[3]郑永廷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四篇:心理机制下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

【摘要】

当前社会诚信危机的应对策略越来越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和大众传谋的教育引导作用。教育必须重视心理学,要达到理想的教育引导效果,探析诚信的心理学涵义和诚信产生的心理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

诚信;心理机制;对策

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界在探讨当前社会诚信教育的应对策略时更多关注社会立法的强制作用或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也越来越重视大众传媒的引导作用。教育离不开心理,要达到理想的教育引导效果,探析诚信产生的心理机制尤为必要。因此,正确认识诚信及其心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诚信的心理学涵义

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诚信一般指诚实无欺、格守信用的品德及人们在行为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关品质。这种品质是相信自己和相信他人的统一,表现为外不欺人、内不欺己。具体表现为:讲信用,不蒙骗和欺诈他人,实事求是,不掩盖和歪曲事实真相。从道德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诚信就是一个由诚信需要、诚信动机、诚信行为及相关的心理反馈各因素交互综合作用的动态系统。

二、诚信产生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上,一般将产生心理或行为的生理一化学过程统称为机制。诚信心理机制是诚信行为产生的依据。诚信心理机制就是诚实守信心理,尤其是诚实守信动机引起诚实守信行为的作用方式与心理过程的总称,它是诚信行为产生的动力源泉和心理模式。这是一个由认知、激活、持续和平衡所组成的有机系统。

1、诚信心理认知阶段

在实践诚信行为前,主体首先会对诚实守信这一道德现象从两方面作心理上的认识。一方面,根据对诚信的一般认识和以往经验,主体在心理上会产生诚实守信是重要的认识,随之再实施诚信行为;另一方面,主体一般会根据与自己的亲密关系来看待诚信的对象,也会根据不同的人群来决定自己的信任度。相关调查问卷显示,父母在主体心中是最值得信任的对象,依次是好朋友、老师、除父母外的亲人、一般朋友、陌生人。显然,最值得信赖的是与自己最亲密的人。

2、诚信心理需要与心理激活阶段

诚信的心理激活,就是指诚信心理需要发展到动机,并实施诚信行为的心理过程。在面对具体的事件时,主体会根据自身当时的主导需要表现出诚信、欺骗或其他心理状态。例如,当学生处于应试状态中,当时的主导考虑就是作弊所带来的好处,而后产生主导需要。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有高达94.8%的人认为当时作弊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在这种考虑之下,学生更多的是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虽然这种失信行为从长远来说是不可能给行为人带来任何好处的,但从当前利益考虑出发,学生心理上占主导的还是要作弊。因此,大部分学生当时不会考虑或暂时会忽略受惩罚的后果,当时的主导需要就是取得好成绩。

3、诚信意志与心理持续阶段

诚信行为是一种意志行为。诚信的心理持续,是指在诚信行为过程中需要有主体诚信意志的执着来使动机付诸实施。大学生的诚信意志薄弱,一旦有外界的干扰就可能会改变原来的想法。在心理持续阶段,主体若不能抵御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必然会影响自身的意识和行为,从而使实施诚信动机的行为过程产生波折和中断。因此,在实施诚信动机的行为过程中,应防止主体产生诚信情感和诚信意志方面的变异,以保证主体行为的持续和完成。因此我们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坚守诚信意志。

4、诚信行为的评价与心理平衡阶段

诚信的需要和动机实现后,主体的行为便进人了终结的阶段。在心理学上,行为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心理活动的终止,当主体诚信行为结束后,主体的心理活动是不会随之结束的。主体心理将进人另一个阶段,即对诚信行为的评价和反省阶段,具体地说,行为主体将通过对外界信息反馈(社会道德舆论)的收集和分析,经过主体的自我认识,达到主体对自身诚实守信行为的新认识,并由此达到主体的心理平衡。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据上述分析,在进行诚信道德的培育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首先,提高大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认知与认同程度。主体对诚信道德的认知与认同是诚信行为产生和持续的前提。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要对大学生加强日常教育与引导。一方面,促成大学生对诚信道德相关知识的理解,如可以开展主题班会,让大学生对“诚信”现代意义和当代价值有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促成的大学生对诚信重要性以及达到诚信可能性的认可。

其次,激发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动机。结合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来激发其诚信行为动机是颇为有效的方法。因为,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行为都会与自身的利益相结合,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强化诚信的做法。如美国大学实施的“诚信协议制度”就是一例。即,学生在人学后就要在一份“诚信协议”上签字,一方面表示学生以个人信誉承诺绝对遵守包括不偷窃,不作弊等校园规则;另一方面表示只要学生进人校园,学校就会把他看作有信誉的人。但是如果学生违规了,将会受到严重的惩罚,最重是永远开除学籍。这样,学生为了切身利益就要有意识地诚实守信,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诚信行为动机,促成诚信行为的养成。

再次,强化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倾向。当一个人在诚信行为过程中,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好评,那么主体在精神上是愉快的。如大学生从一次诚信行为中得到的益处会激励其在以后的行为中更坚持这样的诚信理念,在这种新认识的基础上大学生会持续地实施诚信行为。因此,我们应注意通过各种方式,让大学生体会实行诚信行为后所具有的自豪感、成就感,不断促成这种情感的内化;让他们剖析诚信行为带来的良好的后果,以巩固其采取诚信行为的决心。

最后,加强社会环境建设,提高社会诚信水平。在诚信心理的形成过程中,全社会良好的诚实守信氛围是前提条件。诚信心理仅靠个体自发的积累是不够的,外在的教育、示范在诚信心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主体处于诚信心理的持续阶段,外界环境对诚信行为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遇到困难和干扰,可能会导致诚信行为的波动和终止。如果社会舆论对它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主体能够排除干扰,坚定诚信信念,那么主体就顷利完成其诚信行为。同时,大众传媒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诚信道德培育的一个主要力量。因此,应有意识地利用大众传媒(如手机视频等)的力量对广大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的宣传和培育,以正确的价值取向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的道德信念,强化道德自律水平。政府和各类组织的示范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若政府或某组织行为遵循了诚信的准则,则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或公务员行为的诚信度更是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

作者:郑印乐 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本又系邢台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课题“构建邢台市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tsk1532,主持人:任素芳

【参考文献】

[1]窦炎国道德心理学网南京:南京大学出饭}L,199。

[2]姜晶花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田理论月刊,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