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诚信教育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个人简历“掺水”,就业推荐材料弄虚作假
个人简历一般是用人单位初步筛选毕业生的环节,为了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诚信教育探析□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付 光 谢 洁生往往采取各种办法在个人简历中不同程度地进行“注水”,如虚构学生干部身份显示自己的组织协调工作能力;随意修改自己的学习成绩进行“理想化”的处理;夸大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特长;虚造实习实践经历、社会活动经验等内容。
(二)面试时夸大其词、言不符实
大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利用求职技巧,展示自己的技能和特长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有些毕业生为了签约某一工作岗位,在面试过程中夸大其词,甚至胡编乱造,做出虚假的回答。
(三)随意毁约、违约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骑驴找马”的心态,首先找份工作保底,而背地里又不断地去找自己认为各方面条件更加优越的用人单位,然后擅自单方面毁约。或者签约后,因升学或其他原因既不去签约单位报到也不跟签约单位做任何解释说明情况,单方面违约。
(四)毕业后拒还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就是为了不让大学生因为经济困难失学,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让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近年来毕业生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现象频频发生,造成高校和银行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二、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上不良的诚信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诚信,从政治领域的腐败到经济领域的造假,再到人与人交往当中的信任危机等社会诚信意识的缺失,不诚信现象屡见不鲜,对正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准备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产生了不良的示范作用。而就业市场中对于个人和招聘单位的双向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和完善,无法采取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来约束个人和招聘单位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缺失行为。
(二)高校就业诚信教育和监管乏力
高校主要从传统诚信观来开展诚信教育,强调学生的自律性,较为重视经济上的诚信教育,但是对学生的外在具体行为表现开展诚信实践和教育力度不够,从而导致学生的知与行脱节。不少职业院校在就业指导教育中都采用全程化教学,即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开设就业教育,但基本上是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开始,学生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学习成绩以及在校行为表现在将来就业中的重要性。同时,高校没有切实有效的措施来监管大学生就业中的各种不诚信现象,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成本太低。甚至有的学校对于大学生就业违约失信的行为采取无视的态度,比如在学校推荐意见上毫无原则地使用“组织协调能力强”、“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等溢美之词;对推荐材料的内容不认真审核,只管盖章;学生手上同时持有多份《就业协议书》,等等,学校的“纵容”无形中对大学生就业不诚信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因素影响
家庭教育主导着子女思想观念的形成,家长的价值取向、行为对子女有直接的影响。但实际上,对于就业问题,不少家长更关注的是用人单位的好坏,不仅不重视对子女的诚信教育,而且对于子女就业失信的现象,更多是从个人利422015.7益考虑,理解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支持“失信”行为。
(四)用人单位自身因素的影响
有些用人单位不切实际地提高用人条件,过于看重毕业生的成绩、实践经历、获奖证书、等级证书等;有些用人单位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出了虚假宣传,对毕业生许诺一些无法兑现的待遇;一些招聘单位只想通过招聘会对企业进行宣传,本身就缺乏诚信,这些都助长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弄虚作假或者违约。
(五)大学生自身诚信就业意识缺失
大学生出现就业诚信缺失的现象,不仅是外部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内部因素在起作用。不少大学生并不觉得对于在就业过程中简历掺水、夸大其词和违约等方面的现象属于诚信缺失,诚信意识薄弱。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诚信监督机制,缺乏规范且具可操作的诚信监管和考核评价,对于出现的就业诚信问题的解决途径只在于道德教育。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诚信教育也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高职院校一般都会通过思想品德必修课、就业指导课等课程从理论上培养学生的诚信美德,也开展一系列大学生诚信教育活动,包括开展诚信征文活动、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举办诚信还贷教育宣讲会等。但面对新时期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在就业诚信的教育和引导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就业诚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诚信教育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不能仅仅认同为一种认知性的教育,更应该体现出是一种养成教育,全程化的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然而在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只是简单地碎片化教学,只是单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分支内容。而就业诚信教育更被认为是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相关的教学内容没有做出明确界定。高职院校在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着重专业教学、轻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企业指导人员也只注重技能传授,缺乏企业职业道德教育。就业诚信教育如果没有渗透或融入到整个专业教学活动中,仅仅依靠一两门课程中的某个专题的教育是难以取得实效的。
(二)就业诚信教育理论联系实际不足
就业诚信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仅采用理论的说教是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大多高职院校对就业诚信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对理论认知的讲解上,较为重视系统化地讲授诚信道德相关的概念,引证中国传统文化的诚信实例,没有把诚信教育与诚信实践联系起来。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对简历“掺水”、夸大自己的能力、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等方面的问题,仅认为是就业过程中的手段或技巧,而不是诚信的缺失,导致言行的严重脱节。在学生实习阶段、步入工作岗位的过渡环节常常被忽略,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校企合作为就业诚信教育带来的职业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性教学。
(三)就业诚信教育深度不够
大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或课程体系中都提出要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但没有具体的目标和措施。就业诚信教育只停留在面的说教上,深度教育远远不够,没有发挥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普遍存在只管“教”,不管“育”或只“教”不“管”。不仅没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愿去接受和认同相关规范和诚信,而且忽视了对学生在面临诚信问题时的能力培养,如对诚信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解决诚信与利益冲突能力的培养。
(四)就业诚信教育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就业诚信教育不能只局限在道德教化的层面上,不能寄希望于仅通过就业诚信道德教育,学生就能自觉诚信起来,而应该通过制度进行监管和约束。高职院校还没能建立完善的就业诚信教育评价,可以使学生在教育评价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发展、完善自己,利用企业对学生的实习评价、对毕业生的反馈评价等为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依据。
四、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
随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下的专业建设及课程教学改革推进,面对当前高职生就业诚信的缺失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高职院校应利用校企合作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就业诚信教育。
(一)构建全员化的就业诚信教育体系
从就业工作的全员化,到就业诚信教育的全员化,对学生进行就业诚信教育,绝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而是全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责任,专业课教师、企业导师均应参与到教育中。就业诚信教育的开展,应依托校企合作进行社会典型案例教育、在职人员现身说法、实习实训过程中体验式教育、专业教师结合课程特点进行渗透式教育。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专业课以及专业技能训练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诚信教育,使诚信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去,这样的就业诚信教育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财会类专业教师在开展专业课教学时,可结合会计行业中存在的“做假账”现象开展就业诚信教育;检验类专业教师可结合检验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开展诚信教育。学校也可聘请企业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结合企业的实际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工作。这种寓诚信教育于专业学习的渗透式教育,似乎没有设置专门的诚信教育课程,但诚信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二)构建全程化的就业诚信教育体系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高职院校,往往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把就业诚信观念教育纳入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教育、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专业课教育、就业教育、实习实践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教学、生活和管理各个环节之中,使学生从入校开始就认识和理解到成绩、等级证书、获奖证书、实践经历在求职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培养良好的社会信誉。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
学生诚信观念的确立,教育是基础,但客观有效的约束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保证。高职院校要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客观真实地记录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情况、学习成绩、日常表现、奖惩状况、社会实践、实训实习以及信用记录等,并在评优评先、学生干部选拔中将诚信作为一项衡量指标。学生就业时,可作为向用人单位提供学生诚信情况的重要参考资料。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既可督促和保证毕业生诚信就业,又使就业诚信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诚信的知行合一
高职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时,不仅要利用好企业这个平台提升专业技能,更要融入企业文化当中。优秀的企业文化离不开诚信价值观,学生在顶岗实习期真正接触社会,通过在企业实习实践活动中渗透诚信教育,企业导师用诚信的企业精神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认知并培养诚信意识,真正提升诚信实践能力。
(五)注重校园诚信文化建设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校级刊物等舆论阵地广泛宣传诚信,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征文、辩论比赛、主题班会或主题团日活动,特别是邀请企业开展讲座、专题讨论会、观摩学习等实践活动,以及银行参与征信课程教学,为学生实证讲解拖欠国家助学贷款后果,积极营造校园诚信的氛围,不断强化和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五、总结
总之,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问题,仅仅依靠一方的努力是不可能解决的。就业诚信教育需要学校、用人单位、学生共同努力,全面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符合社会的需要,促使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实现诚信就业。
作者:付光 谢洁 单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