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诚信教育策略综述2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一、大学生诚信状况及成因分析
目前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着“理论上高认同和行动上低实践”的“两层皮”现象。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观念上认同“诚实守信是人人应当具有的美德,是和谐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道德基石”;在诚信与不诚信两难境地中,会有一定的心理斗争过程;而出现过不诚信行为的大学生中,很多人都有惭愧、内疚甚至后悔的心理。另一方面,生活中大学生不诚信的行为非常普遍:从迟到、旷课、作弊、替考,到骗取贫困补助、毕业资料造假、恶意不还贷款等。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生这种尴尬的诚信状况呢?大学生处于人格和思想都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他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诚信教育,与现实生活经历中种种不诚信状况不断发生着矛盾冲突,导致他们对其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家庭教育中过多关心成绩、荣誉等“硬性指标”,加之“老实人吃亏”的观念,不断地弱化着大学生对诚信的执着;而作为实施教育的专职机构———高校,在诚信教育方面的力度不够,形式单一,浮于其表,再加上对诚信的监督评价和奖励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坚持诚信的大学生们在各种竞争中难以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等,这些都很容易让他们迷失方向,最终在诚信和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诚信。
二、诚信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高校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第九条明确规定:“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为达到这一目标,高校诚信教育必须落实到细微,落实到实践,走出宣传栏、标语牌,走出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走进课堂,贯穿到所有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各科的课程建设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蕴含着许多实施诚信教育的契机,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实践,使之成为一个诚信教育的良好平台,并为其他课程建设中实施诚信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课程建设中的诚信教育构建
与其他课程建设内容一样,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教学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手段建设、考评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我们的诚信素质教育,需要渗透到每一个建设环节中,形成互动的、连贯的、完整的过程体系。
(一)构建彼此信任的人文环境
教学环境通常包括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诚信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际环境,而人际环境中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推进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尤其多,更需要“信”“情”“活”的人文环境。“信”即信任,师生之间彼此以诚相待,相互信赖,互相尊重,只有在这样的关系前提下,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有通畅的心理通道,教师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情”是教师应当注意情理兼顾,处理学生相关问题时,要出于对学生真正的关心爱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勿态度生硬,方法简单;“活”是诚信教育时要灵活多变,根据学生不诚信行为的程度、动机和态度,深入分析其个性心理,在出现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挖掘其思想根源和现实原因,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的“信、情、活”有利于营造大学生“尚真崇信”的正气,让不诚信的行为无从藏身,让以不诚信行为获利的企图难以实现。同时,在教学关系中构建和谐共处、相互合作、公平竞争的环境,也能为日后学生走向社会,构建诚信的社会人际关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打造诚信楷模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所有课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课程建设中,要着力把教师队伍打造成具有高度示范性的诚信“楷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互动,各种活动规则的实践、应用,活动效果的评比、检测等要远多于其他学科,其教学内容和形式相比于其他学科来说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中的竞争与协作,更富有社会实践性。因此,体育教师的诚信示范作用显得尤其突出。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信立人,诚做事”,在课堂内外保持统一的诚信标准。在竞技性的活动以及成绩测评时,要保持公正公平,不偏袒,不作假。在学术研究、工作生活上都坚持“求实求真”。对学生尤其需要“言必行,行必果”,不失信于学生,在无意失信的情况下,一定要诚实认错,求取谅解,尽量弥补。在诚信面前,切不可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为保护“面子”而强词夺理,故意掩盖错误,而必须抛弃“特权”,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强化“诚信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
(三)开发培育诚信的课程内容
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在培养学生基本的体育技术技能、提高身体基本素质指标的基础上,更多地增加了“人文”类的内容:培养意志力、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审美意识,增强自控能力、调整能力、实践能力等,而这些品质的培养都与诚信培养相辅相成。因此,实施诚信教育,应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首先,除单纯体育健康理论外,要增加体育新闻报道、体育相关时事评论等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通过观看、交流、讨论,强化诚信思想观念,弘扬踏实训练、努力拼搏、公平竞争、诚信取绩的体育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内容的设计安排上,要刻意强化诚信的意义,尤其是学生活动参与的规则以及竞技性活动中判断胜负的标准,都要切实与诚信品质的培养密切联系。这些教学内容的安排,需要注意其连续性、循序渐进性和可执行性,要切实作为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形成脉络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不只追求和关注竞技胜负、达标成绩等硬性指标,而是更多地获得包括诚信品质在内的高尚体育精神的滋养。
(四)探索激励诚信的教学方法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的特点,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操练法等。在课程建设中,我们需要根据课程建设的诚信品质培养目标,依据调整后的教学内容,引入、开发更多适用于激励和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教学方法。例如观摩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情景教学法等。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中,教师应当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看、组织、参与体育锻炼和竞技活动,在互动和交流中获取一定的理论知识、身体经历、情感体验和思想历练。因此,教师要注意对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更加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设计。因为这些课堂活动就是社会生活的缩影,需要学生在组织和参与过程中,综合运用自己的道德意志、价值观念等,在种种状况下进行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和结果承担。
(五)建立落实诚信的考评体系
课程考评体系对于引导课程改革方向和落实课程改革成效起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高校课程的评价体系普遍比较单一,基本上以考试、考核的分值为主,在全民强化素质教育后,适度增加了部分弹性指标,如参与活动情况、考勤情况等。这种考核体系的优点在于考核内容比较显性,且易于操作,但是其缺点也非常突出:首先是过于强调“工作效果”———即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学生因先天基本素质条件的差别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尤其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学生生理差异往往导致天生运动机能较好的学生,几乎不费力就能超额达到指标,而天生机能较差的学生,尽管付出了几倍于前者的努力,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依然难以获得良好的成绩。也就是说,这种评价体系最集中的问题在于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学生“软性”指标的评价,而这种软性指标,恰恰是需要在课程中强化的,包括诚信教育效果在内的素质教育内容。因此,在课程建设中,既然强调了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就必须建立能够体现出素质教育过程及结果的考评体系。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例。
首先,考评体系应当包含课程参与情况、运动技能、体适能、心理促进和社会适应等若干个方面。其中,心理促进和社会适应能力中就包含了心理调适能力、积极参与意识、团结协作水平、公平竞争思想等“人文”素质。其次,建立动态的考评体系。要从记录学生初始状态开始,增加学生进步幅度的系数,肯定学生在锻炼过程中付出的诚实努力。同时,将对学生在体育锻炼及竞技项目过程中心理、经验、道德等综合内容的评价,折合成相应比例的分值,计入总成绩。此外,在诚信教育目标的引导下,评价系统还应当增加一定的诚信指标来强化诚信品质的重要性。例如设立诚信一票否决机制,从而杜绝学生在考勤和参加各种考试考核中的不诚信行为,如果出现欺诈行为,应视情况加以适度扣分,情节恶劣的甚至取消最终成绩。这样的评价体系,虽然需要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付出更多的精力、耐心和关注度,但是能够在教学中起到良好的行为导向作用,有益于培植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保护诚实守信的学生的利益,减少投机取巧获取好成绩的可能性,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通过努力获得的进步都能被关注到,得到正面的评价和理想的成绩,引导学生培养“诚实努力胜于虚假成绩”的诚信品质。
四、结语
诚信是社会和谐之本,是人际关系之本,诚信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将诚信教育融入学科教育,是学科发展的必然,是课程改革的必然。综上所述,在高校各个学科的课程建设中,都应当从以上几个方面深入探索诚信教育的实施方法,让诚信教育深入学科教育的骨髓,让诚信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作者:张军 单位: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注重能力培养,为学生诚实守信奠定能力基础
实现诺言必须具备一定的责任能力,责任能力一般是指一个人负责任的能力。学生的知识水平、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工作创造能力等是形成较高责任能力的基础,它不仅是指道德意义上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指实现自己的道德诺言的能力。信用经济时代所弘扬的诚信,绝对不是仅指对人的人品和情操的信任,更为基本的是在于对人的负责任能力的信任,即个体是否具有满足契约规定的责任和义务的能力。因此,高职教学改革要始终紧紧围绕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来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工作和服务的能力,要通过这些能力的养成和提高,使学生形成承担责任的潜在能力,为学生实现诺言奠定能力基础。
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诚实守信奠定道德基础
在市场经济时代,学生具备了较多的自由精神,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张扬。但是,市场经济又是信用经济,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使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受到相应的约束。个性的张扬作为一种权利,必须以责任为约束,任何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中都不可能、也不允许存在没有责任的权利,更不允许任何人不负责任地自由行使权力。当前,高职学生生活中的个别无序和杂乱现象,也正是少部分学生人格与个性不健全造成的结果,高职面对市场经济和加入WTO的严峻挑战,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起诚信观念。当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必须改革德育教学。首先,要克服过分注重知识和分数的倾向,提升德育教学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遵守基本的规则。
其次,要改革德育课的内容。要剔除过时的内容,反对空洞的说教,使学生感到“有用”、“爱听”。既要倡导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如同情、友谊、责任、勇气、毅力等人格行为,更要加强诚信、独立、创新、敬业、自律等现代人格行为的培养。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对人的尊重。人格是教育的根本,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其实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表现出对学生学习的信任和关心。
三、培养学生崇敬规则的态度,为学生诚实守信奠定法律基础
培养学生崇敬规则的态度,关键在自律,但必须有刚性措施,建立起具有强制力的约束机制。现在,一些大学生借鉴世界上的信用制度,建立了大学生信用档案,具体地说,就是设立信用记录,对学生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将记录资料记入大学生个人档案。这种信用管理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违背规则。目前,我国政府正在努力来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北京等20多个城市向人民银行总行申请,要建立地方信用局。就此,人民银行总行正在做行业规划。这些进一步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信用经济时代,同时也为高职建立学生个人信用系统提供了社会环境条件。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诚信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德育教育的问题,而且涉及教学与管理的各个方面,诚信教育应该纳入高职院校日常教育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生诚信道德水平的高低,学校各个方面都负有责任。学校要营造一个从学校各级领导、全体教职员工到每一名学生都诚实守信的环境,领导、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言必行,行必果。在教学上,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从德育课到各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都要加强诚信教育。同时,经常运用社会上的一些失信现象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失信的危害,不断提高学生诚实守信的自觉性,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素质奠定基础。
作者:马旭升 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