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诚信教育策略2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小学生诚信教育策略2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小学生诚信教育策略2篇

第一篇

一、中小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目前中小学生诚信状况不容乐观的客观事实,直接反映出他们所接受的诚信教育的缺陷。学校、家庭是对中小学生产生直接而且重要影响的两种教育环境。下面主要分析学校和家庭中的诚信教育问题与缺陷。

(一)家庭教育功利化,对诚信教育重视不够,甚至逆向引导

家长对诚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世俗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扰乱着对诚信教育的坚定性,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和功利文化是影响诚信教育的深层次原因。功利化导致父母片面重视智力发展而忽视诚信教育。首先,中国的父母非常希望孩子将来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能够出人头地,成龙成凤,成为“人上人”。一方面为孩子提供尽可能优越的物质条件,同时片面地注重孩子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对孩子的个性、情趣、品德发展关心重视不够。在众多家庭中,孩子尚未入学,就开始识汉字;诵唐诗;学钢琴、绘画、英语、舞蹈等等,家长的口号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要学习成绩好,孩子是否具有诚信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健康的情感、独立鲜明的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却是相当不重视。很多家长不但不重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经常给孩子以负面、逆向的引导和示范。在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不够和谐的社会大环境下,不少家长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对孩子进行过度的防范教育。他们认为社会太复杂,做老实人吃亏,因此有意无意地教育孩子如何占便宜、如何弄虚作假、如何沽名钓誉……。

把不诚信当做生存技能传授给子女。此外,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且观念狭隘,对自己孩子错误过分包庇,把孩子的错误归咎于他人,缺少原则,混淆是非,还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做一些有违诚信的事情。让孩子是非观错乱、颠倒,无所适从。功利化导致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短视性和不科学性,引发孩子的不诚信行为。很多父母有意无意地用物质刺激来引导孩子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从孩子上小学开始,物质刺激好像已成为很多中国父母的杀手锏。对一个学龄孩子来说,获取知识,积极向上,取得好成绩,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就会使他产生成就感、价值感等精神上的愉悦体验,这是他的内在价值追求和积极向上的持续动力。经常受到外部性的物质刺激,孩子内在精神追求变成对物质的贪婪,而本有的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反而被弱化了,他会为获得好成绩、高分数而舞弊作假、隐瞒欺骗、不择手段。物质刺激在短期内也许能够发挥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看来,会为孩子的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诚信品格的形成埋下隐患。

(二)学校诚信教育力度不够,学校、教师的不诚信行为带来负面影响

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专门社会机构,目前孩子在学校里接受的不适当或是逆向的诚信教育是影响学生诚信状况的直接因素。

第一,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造成学校诚信教育缺乏。诚信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内容,道德教育是育人的重要环节。正确的原则是:教育育人,德育为先。但是在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应试教育还大行其道的现实情况下,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倾向还是异常严重。诚信教育在我国的各类学校中被简单化、边缘化、形式化。中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诚信教育的内容,但针对性不强,目标大且空,此外中小学很少安排诚信教育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诚信没有严格具体的要求。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下,很多相关的教育课程被文化课挤占,学校的诚信教育实际上处于一个似有似无的状态。另外,为了应付各类考试,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不能因材施教,制定过高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学生作业如山似海,苦不堪言,疲于应付,实在完不成就直接抄袭,过度的学习压力引发学生的不诚信行为。

第二,一些学校行为本身破坏学校的诚信形象,弱化诚信教育效果。目前的现状是:“素质教育撼天震地,应试教育如火如荼”。教育主管部门不顾这种现实,非要用“素质教育”的标准去检查考核正在“应试教育”的学校。学校出于对集体荣誉和生存发展的考虑,掩盖平时学校不符合规定的方面,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不得不妙招百出。例如,班级学生人数超标,或让几个学生藏起来,检查时不准露面;临时伪造课程表,增加了实践、德育、技能等课程;学生不能说出真实的收费情况;藏匿平时使用的各种练习册和学习资料,对于这些内容学校通过各班主任传达,要求学生统一口径,不能说实话,不能“穿帮,露馅”。学校的不诚信行为公然展示在学生面前,损坏了学校的诚信形象。另外,学校在日常管理中表现出种种失信行为,淡化着校园的诚信氛围,不利于学生诚信品格养成。比如在学校检查活动期间,要求学生在走廊里轻声慢步,言行举止文雅礼貌,教室、宿舍清洁整齐,教师为了荣誉,反复强调,严格要求,并且带领学生集中打扫,而活动一结束,各种现象、问题迅速死灰复燃,教师视而不见、无人问津。这种形式主义和忽冷忽热的管理方法也同样给学生带来信任危机,在诚信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团员、班干部的产生、各种荣誉的评选,学校的招生、分班,以及后勤采购、基础建设等等过程中的虚假行为和违规操作,都会使学校、老师的诚信形象受到置疑,使诚信教育变得苍白无力,降低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二、中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家庭、学校承担着重要的诚信教育职能,现实中家庭、学校对青少年的诚信教育认识不足,教育力度不够,甚至是逆向引导。只有彻底转变观念,切实有效地开展诚信教育,学校、教师和家长杜绝自身的不诚信行为,率先垂范,营造出青少年诚信品格形成的教育环境。

(一)家长充分认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发挥家庭诚信教育主阵地作用

家庭是孩子接受诚信教育的第一课堂,而且是一个孩子浸泡时间最长的教育环境。家长必须正确认识诚信教育对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有意识地开展家庭的诚信教育。

第一,父母要营造民主、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以平等民主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能搞“专制”“家长制”。孩子有了过错,当他如实向父母坦白,父母一方面要批评孩子犯错误,让孩子明辨是非,同时应对孩子勇于承认错误的行为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不能过分严厉和以粗暴的方式面对孩子的错误,因为这样会导致孩子养成为逃避错误而撒谎的习惯。

第二,父母对子女从小要有诚实、守信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不能过度功利地奉献“中庸”之道。中庸实质上就是凡事将就,放弃原则。俗话说,无规矩难以成方圆。父母在诚信方面要严格要求,原则鲜明。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具体要求,比如不拿别人的东西、不应说谎、借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要守时,不失约;犯了错误勇于承认,勇于承担后果等等。孩子从小就按诚实守信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诚信的品质就逐渐形成。正如孔子曰:“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

第三,父母在平时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诚信榜样。比如,不在趁人不在意的时候乱丢垃圾,不在没有停车标志的地方停车,收到假币及时销毁,不设法花掉。这些在家庭中有意无意的诚信行为都会对孩子的诚信品格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父母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诚信现象应该是立场鲜明,始终如一地坚持正义,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道德原则和良知操守,这份坚守对孩子来说是一笔最大的精神财富,使孩子终生受益。

(二)学校和教师应充分认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发挥诚信教育主渠道作用

第一,学校应认识到德育是一切教育之本,教育育人,德育为先,改变教育的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和观念,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检点自身的对外社会行为和对内管理行为,坚决杜绝各种不诚信现象,树立学校的诚信形象。学校对内的日常管理要常抓不懈,不能忽冷忽热,有检查活动时严,无检查活动时松。宿舍干净整洁,文明礼貌,举止文雅应该成为学生常态化的行为习惯,是学校要实现的培养目标,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改变对班主任、任课教师、管理教师的评价标准,不能“只见分,不见人”,鼓励教师积极地进行诚信教育,把在教师的努力下,班集体、学生个人品德上的进步和提高,作为对教师业绩的重要评价内容。

第二,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切实开展诚信课程,组织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加强诚信教育。如围绕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故事、格言组织讨论,辩论;举办征文、演讲、知识竞赛;利用校园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大力宣传诚信事迹。并把学生的诚信先进事迹和高尚行为计入学生的个人档案,并与评选班干部、评优、评奖、入团和升学紧密挂钩,这样就能够系统性地强化诚信教育。总之,学校要把诚信教育贯彻到日常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让诚信意识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第三,教师要讲诚信,率先垂范。无论是管理教师、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当体现诚信,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从一些点滴的小事,把诚信教育有意渗透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教师首先要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爱和诚感染学生,用言和行引导学生,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表里如一。不能自己立了规定,不认真执行;更不能表面上教育学生诚实守信,背地里接受家长的恩惠;处理问题时一视同仁,以理服众。教师表里如一、诚实守信本身就是一种隐性教育资源,对于塑造学生的诚信品质非常重要。

三、总结

诚信教育至关重要,家庭、学校作为两个重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主体要充分认识诚信教育对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狼来了”套路,功利地告诉孩子们做人要诚信,不诚信会导致不良后果。因为在法治尚未完善,市场经济还不健全,价值观时常扭曲的现实社会中,诚信者经常遭受损失,而失信者却赢得名利。“好人总是输”的现实不免给人带来困惑。因此,教师、父母还不能把诚信教育的基点确立在世俗利益的获得与巩固上,不能浅薄地、功利地理解诚信,不能把诚信仅仅当做一种生存之道来教育孩子,应把它当做一种原则、一种信念、一种良知、一种更高的价值追求传递给下一代,并且身体力行地坚守这份良知操守,这样才能冲破世俗的各种阻力、压力,切实有效地开展诚信教育,最终为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出贡献。

作者:丁丽娟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篇

一、加强引导,树诚信理念

学生多数时间都生活在学校、课堂。立足于课堂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在课堂上,每个教师都要留意克制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陈旧观念,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掘教材中可作为道德教育的素材,并进行充分引导。例如:教学《我不能失信》(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学习宋庆龄诚实守信的美德时,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教育学生要用科学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看待社会上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让学生逐步树立起“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引领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不说谎、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拾金不昧等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做起———见微知著。另外,还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诚信启迪。只要在诚信的道路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相信诚信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完善的人格将会达到。

二、家校结合,创诚信环境

小学生诚信缺失,与社会大环境的污染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家长对学生诚信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家长必须增强垂范意识,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楷模。重视加强与学校和老师的联系,积极配合学生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则要经常进行家访,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手册,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与动向,这样既可防患于未然,也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例如:有的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瞒着父母,仿照父母笔迹签字。如果老师和家长间很少联系,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必定会瞒天过海。更严重的是因为学生瞒过了家长和老师而沾沾自喜,养成了不诚实的坏习惯。另外。班主任还应该帮助家长认识诚信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教给家长进行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让家长配合学校齐抓共管,提高学生的诚信素养。

三、社会实践,当诚信标兵

从诚信教育的层面来看,学校应该把社会当作诚信教育的大课堂。学校应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了校园,开阔视野,增强适应能力。具体作法:(1)让学生亲自动手,搜集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或典型事例和图片,举办专题展览会;(2)带领学生参观或设置无人售报摊,从正面去感受和体验诚信;(3)让学生观看有关诚信的电视节目或影片,进行观后大讨论或演讲赛,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树立诚信;(4)组织学生进行诚实守信的人物访谈,在过程中去寻找诚信;(5)指导学生建立个人诚信档案,记录成长过程中的信用状况,加大失信成本,从而树立起“失去诚信,寸步难行”的新风尚;(6)与父母签订诚实守信承诺书;(7)建立诚信的激励制度,对诚实守信的学生佩戴小红花、颁发奖状,评选诚信之星。事实表明以实践活动促进教育既是通过集体教育个体,也是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教育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总结

诚信是一个养成过程,需要不断积累。诚信不仅是道德问题,也是一种法律意识,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修养。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一定要不负使命,转变诚信教育观念,创新诚信教育方法,遵循小学生认知事物的发展规律,科学、扎实地进行诚信教育,力求取得实效。让我们的下一代树立诚实守信的做人美德而不懈努力。

作者:徐秀珍 单位: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南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