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审视与优化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种良好道德品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诚信成为了市场参与主体的基本素质要求。诚信以制度约束的形式成为现代公民必须遵守的一种行为准则,这种准则不仅表现为道德层面,也体现在法律层面和制度层面。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的诚信缺失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进行创新,丰富诚信的内涵与外延,通过柔性教育与硬性约束等手段,将自我诚信教育与课程诚信教育相结合,提高诚信教育的效果,化解大学生的诚信危机。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多元价值取向;对策
一、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思想支撑。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大力普及诚信意识,对于推进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与敬业强调了公民内心对国家与职业的认识,是一种内化的心理状态,而诚信与友善则表明一种外在的处理个人与外部关系的准则。诚信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诚”强调的是人内在的道德品质,主要指一种内心坦荡、诚实诚恳的状态和内心世界,它体现的是我与自我的关系,即所谓的“内诚于心”;“信”则强调的是个人处理与他人关系的一种状态,即所谓的“外信于人”。诚信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为人”与“处事”之间统一的哲学,也可以理解为“不自欺”和“不欺人”之间的统一。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衍生出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价值诉求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代表着整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也将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诚信是大学生立身之本,它是大学生一切优秀品质形成的基础和保证。在现代社会中,诚信也是大学生人际交流的基石,以信义为本的人际交流,只有诚实守信才会有长久良好的人际关系。当然,诚信也是健康人格的基本要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长期坚持诚信交往,就会形成诚信人格,长期坚持就会赢得人们的普遍信任。近年来,市场经济力量驱使社会分工与市场交易向纵深程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也具有市场特征,经济体制影响社会价值观发生深刻变化,表现为从整体取向向个体取向的转变,从单一化价值取向向多元化价值取向的转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诚信社会风气,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传统的诚信道德赋予了“公平、公正、守信、互利”新的时代内涵。守信成为倡导的行为规则,市场准则使其具有功利主义色彩,只有做到信用,才能在市场中获得利益。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人的不诚信行为影响了社会风气,部分个人面对利益诱惑时,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也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些危机事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诚信缺失。国际上通常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位于15%-50%定义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30%,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有别于精英化教育,更加侧重培养具有良好思想素质与技能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培育公民道德素养行之有效的途径。RobertLiebler(2010)通过行为实验证明了学习通过相关诚信课程教育,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诚信与自我意识水平。因此,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诚信观以及自我意识,大学生诚信教育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也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历来十分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养,在教育过程中秉承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建设者原则,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优秀人才。从整体水平来看,大学生群体诚信素质相对较高,大学生对诚信品质的重要性普遍持认同的态度,对待诚信问题的认识主流是积极肯定,这反映出目前高等教育在塑造个人品行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积极功效。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趋向多样化。社会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影响着个体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一部分人在市场经济追逐利益的同时,抛弃了诚信原则,急功近利,大学生处于价值观、人生观易变和不稳定阶段,很容易受到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和侵蚀。因此,一部分大学生尽管认识到诚信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对待诚信问题上出现双重标准,即对自我的诚信确认度和对他人的信任存在背离。与此同时,大学的诚信环境、诚信制度的建设也有待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诚信行为的加强也是迫在眉睫,对于大学生中出现的考试作弊、抄袭他人作业、学术不端、骗取国家助学补助、拒不归还助学贷款等现象较为严重,因此,诚信缺失成为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领域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大学生的一些不良诚信行为表现在学习不诚信、生活不诚信、经济不诚信和工作不诚信,然而目前高校的诚信教育则主要集中在诚信教育方面的不纠正与不教育,对生活不诚信、经济不诚信、人际交往不诚信方面的教育明显存在缺失和低效率。
四、影响高校诚信教育成效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高层次人才,部分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引起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反思,高校内部披露的一些诚信缺失行为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诚信缺失现象说明目前高校的诚信教育效果低于预期目标。总体来说,造成高校诚信教育效果欠佳有以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冲击,市场经济中的诚信体制不健全。大学生作为独立社会个体,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必然会受到社会系统的影响,一些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不道德行为会对大学生的行为和价值取向产生较大影响,大学生由于心智处于成长阶段,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困惑和行为失范。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中较少提及个人利益诉求,虽然极力提倡“诚信”价值观,但是长期以来只是把“诚信”作为一种高尚的品行奉为“君子行为”,诚信并不能带给人们显而易见的利益,诚信缺失的行为相反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对于诚信缺失更多时候仅仅是给予道德上的谴责。这种文化影响和处罚机制的缺失,导致个人在面对“诚信”或者“不诚信”选择时,往往抱着侥幸心态,愿意选择“不诚信”来获取个人利益,一旦大学生群体染上这种观念,势必会在学习、生活中做出诚信缺失行为。第二,高校诚信教育内容和手段单一,缺乏有效的感召力和强制力。目前高校没有独立的诚信教育模块设计,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涉及了一些诚信教育的内容,但是这种教育内容有待丰富,教育强度也需要提高,对诚信的认识与讲授仍然停留在宣扬“君子行为”上,同时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代脱节,缺乏有效的感召力,导致学生对课程兴趣降低,学习也只是靠机械记忆通过考试获取学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功能和感化效果大打折扣。绝大多数高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仅仅停留在“考试不作弊”上,学生对不诚信的认识也过多局限在考试作弊层面。在实际操作中,不少教师对学生的作弊现象也只是进行口头警告与教育,并没有给予严厉的惩罚,“成绩之上”和“及格万岁”的判别标准也是学生作弊的客观动力。通过媒体披露的一些新闻可以看出,部分教师没有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甚至一些教师自身存在诚信缺失问题,导致学生对教师存在看法,这种关系必然会影响教书育人的效果。第三,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想与信念,行为懈怠,学习和生活得过且过。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越来越多的个体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但是一些高校显然没有能够较好地适应这种趋势,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创新,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也存在滞后。这种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对大学生活难以产生持久的兴趣和信心,也难以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表现为行为懈怠、人际交往中冷漠、学习得过且过,甚至欺骗父母和老师,这是一种典型的没有做到“内诚于心”的行为。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诚信教育效果欠佳,出现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方式与制度的影响因素,同时还受到个体的品行修为影响。因此,目前的高校诚信教育必须要进行创新和改革,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构建一套有效的诚信教育保障机制,以期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第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诚信”的丰富内涵与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对诚信的理解过于片面,容易割裂“内诚于心”与“外信于人”,对于诚信强调较多的是诚信的外显含义,诚信理念中的“内诚于心”能够激发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自己真诚,意味着个人行为要对自己负责,为人处世做到光明磊落,内心世界积极坦荡。同时,应该意识到诚信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范畴,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诚信更是一种行为规范和约束制度,这意味着诚信不是可有可无的“君子行为”,它是现代公民行为处事的一种基础素质。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个人的诚信缺失行为将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和行为限制,良好的诚信记录将有利于个人参与市场活动,获取合法利益。对于一些大学生的学习不诚信(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行为,应该让其意识到这种行为最大的负面效应不是损害他人利益,相反这种行为损害了自己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违反了“不知为不知”的古训,特别是针对一些科学技术科目方面的学习和考试,损害尤为明显。第二,自我诚信教育与课堂诚信教育相结合。一种良好品行的习得需要个人内在努力和外在刺激相结合。针对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需要在大学生中开展自我诚信教育。所谓自我诚信教育,就是针对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反思,引导学生树立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树立和强化可以通过自尊教育和自我评价教育进行(KatiKasanen,2002),教育学生意识到作为社会个体的自尊自重的重要性,并不是无意义的空洞地说教,这种自我意识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高校也应该针对当前的时代背景,通过课堂开展诚信教育,对教材、教法和手段进行创新,真正通过课堂教育引起学生关于诚信的共鸣,深刻认识诚信的意义,对诚信缺失的危害进行经常性提醒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自己的诚信行为潜移默化形成一种诚信意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第三,构建基于个人利益基础上大学生诚信档案。目前高校中的学生评价体系中,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某些方面的特长,缺乏对学生的品行的有效关注,虽然在各类优秀评选、奖学金评定过程中也有思想品德项目的权重,但是由于思想品行难以具体量化,缺乏相对明确的记录,难以真正做到考量学生的思想品行,最终使该项指标的作用落空。因此,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构建大学生诚信档案,真实客观记录大学生与诚信相关的信息,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与学术纪录、经济诚信评价、就业诚信以及生活诚信情况等信息;在校期间诚信档案可以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奖助学金发放的参考标准,学生毕业时,学校可以将学生的良好的诚信档案提供给招聘单位,向其证明学生良好的品行。学生诚信档案与学生个人切身利益相联系,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醒自己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第四,制定和落实大学生不诚信处罚机制。在当前的多元价值取向下,诚信如果仅仅当作一种道德范畴,很难要求人们良好地遵守。若诚信奖励与处罚机制不健全时,个体在面对个人利益时往往表现出诚信缺失。高校在开展诚信教育的同时,需要制定诚信缺失处罚制度。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针对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制定了相应的处罚制度,例如针对考试作弊,给予记过、取消考试成绩,甚至是取消学位等处罚,但是之所以没有杜绝作弊现象的发生,原因在于对作弊所进行的处罚的力度不够。因此,需要对不诚信处罚制度严格执行,让学生意识到做出不诚信行为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并且这种代价需要大于通过不诚信手段获取的利益,当成本大于收益时,理性的经济人必然会避免采取不诚信行动。第五,利用人文关怀感化促进诚信教育效果。高校诚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塑造具有良好品行的社会公民。在塑造学生素养和品行过程中,人文经济的传承与发扬是核心目标,引导大学生将人文精神内化成一种深层次的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和存在价值,诚信教育倡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真诚。对自己以及外部世界的真诚,依赖于个体对自我身份的强烈认同感,而身份认同感的产生有赖于长期而深厚的人文关怀。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引导他们积极认识自我,积极面对外部世界,对一些存在生活、心理困境的学生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怀帮助,甚至是内心深处的沟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增强他们客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
六、结论
诚信是一种良好道德品行,有助于个体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也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诚信成为了市场参与主体的基本素质要求,诚信以制度约束的形式成为现代公民必须遵守的一种行为准则,这种准则不仅表现为道德层面,也体现在法律层面和制度层面。大学生群体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该具备健康的人格素养,将诚信内化为个人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的自觉行为。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的诚信缺失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进行创新,丰富诚信的内涵与外延,通过柔性教育与硬性约束等手段,将自我诚信教育与课程诚信教育相结合,提高诚信教育的效果,化解大学生的诚信危机。
作者:唐好林 黄警秋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