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心理契约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文章阐述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以及心理契约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联系,最后探析了基于心理契约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包括关注大学生的需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大学生的诚信自律意识。
关键词:心理契约;诚信教育;大学生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优良品质。因此,诚信教育也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契约的核心内容是期望和需求,人与人之间诚信交往也会彼此产生期望、情感、承诺。
一、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诚信”毫无疑问就是诚实守信、信守承诺。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诚”是信也。从言成视。“信”是诚也。从人从言。根据诚信的基本内涵及性质来讲,诚信教育的内含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并采用一定的道德教育方法,培养受教育者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的活动,属于道德教育范畴。后者是指一切有关诚信教育和诚信原则的活动[1]。除此之外,还包括经济诚信教育、文化诚信教育等,本文主要讲的是狭义的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离不开诚信,诚信教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更是大学生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将心理契约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大学生的人格。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群体,其社会实践经历还较为欠缺,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尚未形成,这就需要社会的正确引导。高校可以制定良好的机制来塑造大学生的人格,教师也要身先垂范、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好地发挥师德师风的作用。诚信,不仅仅表现在行为上,也会受心理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心理契约这一视角出发,探究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以期能为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培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较好,诚信意识、诚信素质和诚信行为也较高,大部分的大学生基本上都能表现出良好的诚信素养,并做到了诚实守信、自我约束。大学生对诚信的认知有了全面的提高,对诚信的功能也有了全面的认识,其对诚信的行为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素养和诚信行为都有了很大提高,对诚信的功能认识也比较全面,对于诚信行为和非诚信行为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但是,仍然有部分大学生的诚信素养和诚信行为缺失,这也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正常的人际交往,这些诚信缺失的表现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的表现
1.交往诚信缺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诚信,相互承诺,兑现诺言,是对彼此的尊重,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前提和基础。以诚待人、信守诺言,这是维持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一旦打破这个准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破裂。诚信交往更多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在交往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不信守承诺、网络欺诈等诚信缺失的现象。不兑现承诺在大学生的日常交往中经常发生,有些学生认为只是一个小小的承诺,无关乎个人的道德问题,殊不知这个小小的承诺已经关系到个人人格,不信守承诺,诚信缺失,这将影响一个人的人际交往。例如,有的大学生答应了别人某件事,却没有做到;有的大学生出去约会经常迟到也不及时通知对方;有的大学生不能认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经常对教师和同学轻易做出承诺,结果失信于教师和同学。在生活中,网络欺诈现象也越来越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不仅仅拘泥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可以“隔空对话”,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这种虚拟性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网络的虚拟性可以使个人信息隐藏,不容易了解一个人,这些可能会造成网络欺诈现象的发生。2.学业诚信缺失。学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时有发生,这将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一些影响。例如,考试作弊、成绩造假、论文抄袭、网上等,这些诚信缺失的表现,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考试作弊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屡见不鲜。近年来,有一项关于考试作弊现象的调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中国网对2000人进行了一项民意问卷调查,调查显示,“60.4%的受访者确认自己或者周围同学在大学期间有过作弊行为,66.6%的受访者感觉当前大学生作弊现象普遍,50.6%的受访者建议严格考场纪律,杜绝大学生作弊[2]。可见考试作弊现象,在大学生中时有发生,很多受访者认为大学生作弊现象比较普遍,学业诚信的缺失依然存在。还有些同学为了一己之私,对学习成绩进行造假等。随着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网上的情况及论文抄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一些学生为了毕业,网上买论文,这不仅扼杀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否定自己大学期间的学习成果,也是一种不道德行为。还有一些学生为了应付毕业“东拼西凑”出一篇论文,这不仅仅涉及个人的道德问题,也涉及学校的学风建设问题等,这些都是学业不诚信的表现。以上这些表现都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理契约破裂后的表现,因此,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应维持好心理契约,防止其破裂。3.择业诚信缺失。高校是培养优秀大学生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主要场所。大学生毕业将要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这种情形下,大学生在择业诚信上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简历上填写虚假信息、随便和用人单位毁约等。现在的文凭造假现象也时有发生,不仅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有的大学生为了在面试中脱颖而出,在简历上填写一些虚假信息,来蒙骗用人单位,存在侥幸心理。例如,篡改成绩单、伪造荣誉证书、编造社会实践经历等。由于毕业生就业压力大,部分大学生投简历都是“全面撒网”,碰到有签约意向的用人单位,不管感不感兴趣就盲目签约,签约之后去不去单位,还要经过一番斟酌,最终会选择待遇好、福利高的单位。这就会出现与其他用人单位的随意毁约现象,造成择业诚信缺失。无论是学业诚信、交往诚信、择业诚信,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是否满足大学生的期望和需求,如果满足了大学生的期望、需求,即心理契约维持的好,那么,大学生的诚信实效性会更强,一旦满足不了大学生的期望和需求,心理契约出现破裂,大学生的诚信实效性就会降低。
三、心理契约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联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心理契约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相结合,也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心理契约的核心主要是期望和需求及心理上的一种无形的约束,而诚信教育也强调期望和需求。同时,也强调双方的共同约定及承诺。因此,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心理契约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为教育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同时,也在实践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培育和践行诚信行为。
(一)心理契约的内涵及类型
心理契约最早应用于管理领域。组织心理学家阿吉里斯(ChrisArgyris)于1960年在《理解组织行为》中最先提出了“心理的工作契约”的概念,他使用这一概念描述了工厂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存在一种隐性的、非正式的理解和默契关系。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3]。它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它确实又发挥着一种有形契约的影响[4]。笔者认为,心理契约是一种无形的、强调双方的心理期望和需求的、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契约。心理契约的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交易型的心理契约;一种是关系型的心理契约。交易型的心理契约主要以双方各自的利益为最终目的,很少考虑个人的情感、期望、需求及思想。关系型的心理契约主要强调组织与员工双方的情感、期望、需求等因素。本文所研究的心理契约的类型主要是关系型的心理契约。在高校中大学生是学习的主要群体,而高校则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主要阵地。在高校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大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而这之间也存在一种契约,这种契约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这里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所讲的是一种关系型的心理契约。
(二)心理契约与大学生诚信教育之间的联系
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契约关系包括“教师—学生”的契约关系、“高校—学生”的契约关系、“高校—教师”的契约关系。本文主要讲“教师—学生”的契约关系。1.心理契约的类型符合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需要。本文所讲的心理契约的类型主要是“关系型的心理契约”。其主要强调的是情感、期望和需求。目前,在高校中对大学生的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情感等。同时,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彼此之间的信任等,强调的是一种无形的契约。关系型的心理契约的特点也同样强调这些内容,所以,关系型心理契约符合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需要。在高校中“教师—学生”的契约关系维持得好,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就高。2.心理契约的特点有助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关系型心理契约具有非功利性、动态性等特点。心理契约的非功利性,强调的是一种情感,而非金钱。大学生诚信教育也是一种良好的道德人格的培育,注重的是教师对大学生的情感关怀、需求的满足等,这样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实效性。所以,二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心理契约的动态性特点也有助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把握好大学生的动态心理特点有助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心理契约也具有动态性,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无形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如果维持得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就更高。
四、基于心理契约的大学生诚信教育
(一)关注大学生的需求
心理契约最核心的内容是期望。在教师和大学生心理契约缔结并维持的过程中,满足大学生的期望和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围绕学生、照顾学生,与大学生诚信交往,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增加大学生的情感归属,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同学、教师之间的交往应本着诚信的态度,这样班集体的凝聚力才会更强。当然,学生的期望和需求不是随意的,也并不都是切合实际的,只有了解学生的个人能力,才能设置合理的期望和需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观察,了解他们各自的学习能力并加以引导。从个体心理来讲,每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不同的。所以,通过理论知识来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教师了解每位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及期望,帮助大学生制定合理的、能够自己独立达成的期望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学习诚信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根据个体的心理特点,教师还要找出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进行诚信教育,不能一味灌输,要用寓教于乐的方式,结合实际的期望目标,教师的教学方法用的恰当合理,能够与大学生所期望的方式相一致,诚信教育的实效性才会更强,同时,心理契约才得以更好维持。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在高校教育中,教师的身先垂范作用也很重要。在心理契约的缔结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都很重要,教师起着引导性的作用。大学生进入大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人格还不健全,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因此,诚信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要诚信,教师也要诚信,只有教师做到诚实守信,发扬良好的师德师风,学生才能够以其为榜样,督促自己做到诚信。例如,在学习上,有些教师为了评职称,可能会抄袭别人的论文;还有的教师答应学生的事情没有做到等,这些都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印象,同样,学生的期望值也会随之下降,影响其诚信教育的实效性。所以,师德师风的建设亦不容忽视。第一,高校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出台相关文件及政策,对学术不端的教师应进行相应的惩戒,防止此行为再次发生,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为心理契约是建立在双方相互期望、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期望不能被满足,心理契约就会破裂,如果教师的学术行为不端,就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期望值一旦受损,心理契约也就会破裂,信任也就无从谈起。所以,高校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维持好良好的契约关系。第二,教师也要以身作则,身先垂范,为人师表。如果对学生做出了承诺,就要努力去实现,这样会提升在学生心中的人格魅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也会有归属感,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到诚信无处不在,这样也是一种诚信教育方式,实际效用会更强,心理契约也会很好地维持下去。
(三)加强大学生的诚信自律意识
在高校中,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辨别诚信行为和非诚信行为的能力,但由于受到周围和环境的影响,可能自律意识会受到动摇,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自律意识也显得十分重要,心理契约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诚信自律意识的提升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不仅需要大学生学习诚信文化知识、掌握诚信道德原则,还要践行诚信道德行为。同时,心理契约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期望”,只有教师深入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及需求,才能采取更好的教学方式来加强大学生关于诚信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帮助大学生很快地消化其理论知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第一,从理论学习方面来讲,就需要教师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期望的、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例如,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课、自由辩论等,这样学生对诚信教育的理论知识就能掌握得更加牢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督促其践行诚信行为。同时,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去接受诚信教育的理论知识,并主动消化,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契约始终贯穿其中,教师要时刻与学生保持沟通,满足学生的合理期望,维持好心理契约,要学生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第二,增加学生的情感归属。学生诚信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成效,就要增加学生的情感归属,心理契约的维系更要强调情感归属。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真诚,诚信自律意识更加牢固,诚信教育就能更好进行。学生走入社会无论做出什么选择都会考虑周全,做到诚信择业、诚心待人等,同时,其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也会更好发挥。
五、结语
心理契约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期望及需求。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主要从心理契约的视角出发,强调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契约关系。教师关注大学生的需求,了解大学生的能力,才更能帮助大学生在学习诚信理论时设置合理的期望目标,维持良好的契约关系;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做到为人师表,才能维持好与学生的契约关系,帮助大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并督促大学生践行诚信行为;提升大学生的诚信自律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教师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强化,维持好良好的契约关系,诚信教育才能更好发挥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姚刚.大学生诚信教育论纲[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56.
[2]王品芝.54.3%受访者认为大学生考试作弊不诚信[N].中国青年报,2015-06-18(07).
作者:王梦娟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