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志愿服务成人教育德育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高校成教德育面临的困境
(一)成教德育受众成分复杂
我国的高校成人教育受众复杂,学生成分构成多样化,有的是高考落榜生,有的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已有一定积累的社会人士,有的是刚参加工作迫切需要提高业务能力及文凭的青年,有的是毫无生活压力,纯粹出于兴趣的人士。他们的学习目的与动机各不相同,年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差别较大,知识背景与自身素质良莠不齐,人生观、价值观差异性大,对学校德育的认同南辕北辙,道德信仰缺失。
(二)成教德育生态环境不良
环境塑人,当高校的德育生态系统和谐平衡时,德育的驱动力才充足,环境才能发挥育人的作用。当前社会道德滑坡、拜金主义严重,道德观处于裂变甚至扭曲之中,道德冲突导致的社会成员的心理冲突屡见不鲜,道德绑架现象频频出现。成教学生思维活跃,开放性强,易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高校的德育机制又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转变,权威性不断削弱,高校成教德育本就不是学校的中心,现在更是被边缘化。成教德育危机如同山雨欲来,不能不令人警醒。实际上“德育的危机,相当程度上是德育环境的危机所致。德育只能在一定的环境中实施,德育的有效性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环境支撑。”现实上高校成教德育生态环境状况不佳,高校成人教育更注重的是提高创收,学生更注重的是提高学历,同时成教德育队伍人员配备不齐,成人德育课堂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忽视了成人教育的多层次性。成教德育环境的不良状况,土壤的先天贫瘠,使得环境的陶冶与育人功能无从发挥,反而由于不良环境的浸染功效而起到负面作用,因为德育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系统,是由多种元素构成,任何个体的道德行为和选择都是各种因素的合力造成,一环缺失将会造成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高校成教德育生态环境的净化要求成教德育机制必须做出改变。
(三)成教德育传播知识化倾向严重
成教德育传播的对象是多层次的成教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拥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道德的习成对他们来说更应是与社会经验相关联,脱离了社会现实的德育必难得到他们的回应。遗憾的是至今仍无专门的高等成人德育教材,德育课知识化倾向严重。道德传播与知识传播不同,有其特殊的社会机制,道德的调控、监督、制度及实施方法等都影响着道德传播的有效性,高校成教德育的灌输式、知识性教学,必然导致“知识德育”,传播的互动性因为缺少了受众者的参与和热情、脱离了道德生活实际,学生对道德的判断、认可与遵从就成了疑问。成教德育传播不能满足绝大多数成教学生的需求,专业教育将失去基础,高校成教的道德生态发展将会失去根植的土壤。美国著名传播学家W•施拉姆认为“: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努力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要确立“共同的东西”,成教德育传播必须融合收大众传播的特点,面对多层次的学生要有普及性,那些与学生自身距离较远的或与认识及自身利益相悖的道德要求则要尽量避免或采取隐性教育的方式进行,最终引导学生把道德追求看作是人生的目的和归宿,在道德追求中体验做人的尊严、快乐和幸福,而不仅仅将德育变成考试时的名词和论述题。
(四)成教德育缺乏实践性
德育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即是生活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高校成教德育被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践性的缺乏,成教德育只有在社会、家庭、学校的互动中才能形成合力,成人教育的优势就在于实践经验丰富,当下高校成人教育却恰恰忽略了自己的长处,认为不少学生已有社会工作经验,无需再组织他们进行专门的社会实践,学校组织的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基本忽略了成教生。殊不知成教学生恰恰因为家庭、工作、生存的压力使得他们无心主动再去进行自我的道德实践,他们的社会实践经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已经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不良的生活与工作经历有可能使他们的道德水准还低于普通人。因此,成教德育只有回归社会实践之中,才能实现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主观需求与客观需要的统一。
二、志愿服务是高校成教德育的最佳进路
高校成人德育陷入困境的关键是因为对成人德育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没有找到适合成人德育的有效途径。志愿服务作为新时期道德实践的新载体,已被社会广泛接纳,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精神需求,印刻了人类社会精神发展的步履,是人类社会道德的升华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高校成人德育最有效的路径。
(一)志愿服务适应了成教学生层次多样性的特点
志愿服务具有主体的广泛性、活动的开放性,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成为志愿者,因为大多数志愿服务没有准入的门槛,只要你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现实社会中志愿者群体的年龄跨度大、文化水平、知识结构不一、职业构成较为多元化,这恰恰与成教学生层次多样性的特点相吻合,以班级或院系为单位组织志愿服务团体,学生层次的多样性反而成为志愿服务中特殊的优势,它的结构、特点、专长优势可以适应绝大部分的志愿服务类型。
(二)志愿服务促进了高校成教德育生态环境发展
志愿服务以社会公益为核心,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操与精神追求,促进了成教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同时净化、优化了高校成教德育生态环境,二者的互动得以形成良性循环。
1.志愿服务实现了成教生的自我完善与自我价值
志愿服务是在没有外力约束下非强制性的自愿自觉的活动,参与者为社会服务和奉献的过程就是追求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志愿服务的理念就是“服务社会,提升自我”。成教生在扶贫济困、帮助弱势群体、服务社会公益事业等活动中培养了责任精神、关爱精神和对民族、国家的情感。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了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需要,确立了自己的独立品格和主体地位,实现了自我价值。志愿服务使成教学生主体建构起自主的德性从而促进其健康、全面“、成人”的发展,实现“理想自我”。没有志愿服务中培养的自觉意识,就不可有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也就不可能有道德水平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2.志愿服务实现了成人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基点,高校成人教育同样要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改善高校成教德育生态环境必须要“以德为先”。志愿服务精神具有广阔的社会内涵与永恒的内在价值,正在成为社会变革的新生力量。志愿服务具有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共性与个性的相结合,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特点,通过志愿服务可激发成教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自我教育意识,通过志愿服务强化他们的道德情感、增强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规范道德行为。
(三)志愿服务贴近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既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高校成人教育要实现优化德育环境和“立德树人”的目标,必须要将德育工作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向社会实践活动中,从理论阐述转向现实生活,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扩大和创新成人德育的内涵与体系。“成人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促进成人生理与心理各个方面和谐发展,促进成人知识、能力、观念、道德等不断更新、完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职业素养,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在道德与环境的互动中,个体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德育也才能生动、鲜活起来。
三、高校成教开展志愿服务实现德育目标的策略
1.依托学校组织,全员参与志愿服务
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领导机构要高度重视成教生志愿服务团队的建设,将其纳入学校的德育建设之中,并给与适当的经费资助。由于成教生层次多样性,有脱产、非脱产及函授生、培训生,年龄差距也比较大。因此要充分依托学校的党团组织、院系、班集体、学生社团及社会公益组织,进行志愿团队的组织招募工作,充分动员全体成教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并做好志愿服务者的个人档案、志愿服务工作日志、荣誉奖励等工作。只有充分调动成教生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才能形成育人的优良环境,个人与社会的互相激励也才能最大化,充分实现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2.编织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的经纬网络
成教生开展志愿服务时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开展组织工作,专业志愿服务与普通志愿服务相结合,社区服务与项目服务相结合来开展多元化的志愿服务。由于相当部分的成教学生为社会人士,他们散布居住在当地的各个小区,从中选拔社区志愿服务负责人具有熟悉社情与环境的便利条件,能充分反映居民的需求和意愿,更能充分体现志愿服务的自主性与有效性。社区志愿服务贴近实际生活,成为沟通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打破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疏离的桎梏,使居民、志愿服务者对社会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彼此之间产生关爱与温暖。促使志愿服务从最初的基于社区的互惠再到服务整个社会,使志愿服务者不断升华。
3.志愿服务与职业道德相结合
成人德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之一就是远离了成人教育的实际,相当数量的非脱产生都是在职人士,职业道德的培养可以促进他们工作的发展与晋升。职业道德就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这与志愿服务在精神上是一致的。二者都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引领,职业道德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并不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培养。在志愿服务中特别是专业志愿服务中培养成教生的职业道德,使职业理想不断升华,敬业爱岗、奉献社会,这样更能激发成教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自我效能认知,使更多的成教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成教生学生成分复杂,层次多样化、年龄差距大、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层次不齐,学校的成教德育环境不良,成教德育被边缘化,德育实施的手段、方式与成教生的实际情况差距较大,脱离了社会实践。只有志愿服务可以突破当前的困境,志愿服务贴近了成教生的实际,志愿服务培养了成教生的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能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在实践中通过自我教育,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与民情,使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作者:伍慷 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