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教育首先必须促进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直接为农业经济服务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却在逐年增加,过去农民所从事农业生产大多是凭经验行事,而现在的农业生产已完全不是过去那么一回事了。农作物的虫害、草害,恶劣天气所带来的水灾、旱情,直接影响着农业的收成,另外不同农作物品种对光照、积温等外界因素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果在农业生产中盲目行事的话,稍有疏忽,就会招致减产甚至绝收。作为直接服务于农业的农村成人教育,如果不在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上下功夫,那这一现象一时难以改观,农业经济就会徘徊不前。农村成人教育在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尝试着把农技人员的培训工作做大做强,借助于农技人员这一触角,借助于种田大户,把科技向普通家庭、普通农民渗透。单在去年,我镇成人中心校就举办各类农技培训十多期,培训农民四百多人次。
二、加强人本教育,促进乡村和谐
在农村,近几年时常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的人家儿女们进城,留下的是孤独的空巢老人,他们担负着繁重的农活,承担着照顾孩童的重任,久而久之,父子的感情疏远了,婆媳的感情隔膜了,有的家庭亲情出现了危机。邻居之间也有许多不睦的表现,竞争的多了,合作的少了,有时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相互漫骂,甚至大打出手,反目成仇。村组之间有时也因为相互猜忌而难以沟通,这些不和谐的事还经常发生在农村计划生育,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等诸多事情中,有些事虽小,但危害却很大。它直接危害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继而也会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邻里是社会的纽带。没有和谐的家庭、和谐的邻里关系就没有和谐的新农村。我们农村成人教育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对农民要加强人本教育,促进乡村的和谐。在这方面,我们成人中心校作了一些尝试。首先,我们以家长学校为抓手,促进和谐家庭的形成。我们了解到,家庭的矛盾,形成是多方面的,各个不同,但我们又不能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去调查、了解、做工作。然而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这几年,我校在全镇的所有村场都设有家长学校,我们借助这个阵地,通过在校学生这个纽带,定期的召开家长会,通过向他们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畅谈教育子女的得与失,来强化他们的亲情,破解有关家庭的隔阂,达到教好一个学生,和谐一个家庭的目的。其次以社会宣传求突破,促进邻里的和谐。由于农村科技教育的需要,我们在每个村场都设立了固定的墙报、宣传栏。农闲季节,我们结合各级政府的要求,专门辟专栏宣传和谐新农村的伟大意义和作用,另外我们也不放弃一些古老的但仍适用的方式,如在显要的位置刷写标语,以最通俗的语言传递最深刻的思想:“邻居好,赛金宝”“朋友可以选择,邻居必须友好相处”这样,在乡村,随处可见成人教育的宣传标语,形成了“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所”的良好氛围。再次,以社区文化助和谐农村向前推进,在我镇,我们通过把安排职工学校,农民学校同集镇的文化生活、集镇建设、卫生乡镇、安全乡镇的创建紧密结合起来,使社区教育有声有色,极大的陶冶了广大农民的情操,人与人的关系融洽了,社会更加和谐安定了,如今,全镇上下两个文明建设红红火火,农村合作医疗、劳动保险、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农村呈现出一派既朝气蓬勃又安宁和谐的新气象。
三、提倡创新,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
我们农村成人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农村劳动者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实践中,我们做了以下的几项工作:
(一)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教育,形成一个人人争先,不墨守陈规,不固步自封的良好氛围,每年,我们通过对部分农村青少年创业知识培训来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一个创新的理念,并以此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影响着全社会的创新活动和实践。
(二)要想真正的使农民致富,就要不断地减少农民。为此,我们成人教育根据我镇招商引资的实际情况,对农民大力进行职业教育,通过培训,使一大批农民有了一技之长,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大的嬗变,从农民变成了工人,有了自己的另一片天地。收入的增长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经济生活,然而不少的农民因此走上了一条所谓的‘不安分’的奋斗之路,他们中有的成了农村的能人,成了新事物的创造者,新理念的传播者,这乃是农村成人教育的最大收获。
(三)创新思路,实现劳动力的多头转移,这几年,我镇成人校同镇政府有关部门协作,在培训的基础上实现劳动力的多种转移,由起初的就地转移到后来的远程输出,由就地转业到就地创业。并通过给他们换工作来达到给他们换脑子、换思想的目的。教育自古就是一种包含理想的事业,农村成人教育寄寓着全体农民的希望。实践中我们更加明白,教育也是一种服务,农村教育必须把农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要通过教育使农民真正获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同时,也使自己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舞台上更加成熟,不断地发展壮大。
作者:严厚泉 单位:宝应县山阳镇成人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