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班主任德育工作浅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为适应当代教育观和教育模式的转变,为使师生之间能有更好的互动沟通,使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得以落实,班主任要从当代教育观、人才观入手,做好自我调试,正确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从“心”与“心”开始,了解学生过往,关注学生情绪,做到“对症下药”。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班级管理;沟通交流;爱与责任
21世纪以来,人才观的转变迫使教育观不得不创新。要全民推进素质教育,仅仅关注学科教学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与之相辅相成。影响班级成绩,教学情况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班级的管理本身。而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有自己的一套模式及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班级凝聚力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生整体的成长。当你面对一群不够成熟又顽固到偏执的孩子,你会如果对待他们?是循循善诱,还是简单粗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会回答前者。然而,理想的珍贵往往就是因为与现实太过遥远。来自工作、生活的压力以及学生们的“屡教不改”让我们常常不自觉的选择了看似立竿见影的后者。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主人公面对的是一群调皮到邪恶的孩子,单纯的他其实根本不适合在那里生存,但是正是单纯的他改变了那群孩子的人生,让他们从“池塘之底”走到了阳光大道。当电影最后,主人公不得不离开时,那一个个不断从窗口飞下的纸飞机,那一双双努力挥动的小手,让所有的观影人都不自己地流下了感动又感伤的热泪。我们在感伤这样一个单纯的好人不得不离去,我们更在感动这一群孩子终于真正成为了“孩子”。或许,从教育的立场出发,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追求,也是最高荣誉。从教7年,当班主任5载,我经历了许多学生,也“教育”了不少学生。很多时候我在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方向在哪里?高中班主任,不得不面对高考,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高考,就是成绩,当然,我们也谈其他,但是都不可避免地围绕“高考”二字,以成绩为前提。新课程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我想这应该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最终方向。“发展”不可避免包含成绩的发展,对高中生而言,我认为它更应该是性格的发展。我们经常说教育大业,德育为先,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高考改变命运,但是性格决定命运。成绩固然重要,但没有良好的品格作为支撑,这个成绩的意义,其实寥寥。反过来,学习的过程本身是辛苦的,尤其是高中,而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性格基础,成绩的提升也是举步维艰。“发展”它应该是发展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方面,而品格的发展理应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重点。故而,高中班主任的日常教育应该是德育为先,更应以德育为重,而要做好德育工作,尤其要做好提前的准备。那么,我们要做好哪些准备呢?下面,谈谈我在过往的教学管理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想。
一、做好自我调试,正确面对“屡教不改”
高中生都是大孩子,他们比中学生更成熟,更有自己的主见,同时,他们身上的问题也比中学生更顽固。记得刚做班主任时,心里经常很委屈:我每天都尽心尽力你们怎么就不明白呢?我每次找你们谈话都苦口婆心你们怎么就不理解呢?如果哪一天班上一直很稳定,没有发生什么事情,没有学生犯错误,就觉得很庆幸,终于踏踏实实过完了一天。久而久之,就陷入了一个怪圈——班上没什么事情,学生看起来规规矩矩,就会怀疑是不是有什么自己没有发现;班上有学生犯了一点错误,学生会检查说班里又哪里没有做好,就暴跳如雷。后来经过不断的反思,我发现自己是陷入了“强迫症”的陷阱。所谓“强迫”是理想主义地认为,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当自己进行了教育之后学生就理所应当地该改正过来,不能再重复地犯错,否则就不可原谅,面对学生的“屡教不改”就歇斯底里了。其实,换位思考,作为老师的我们经常教育学生“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自己又是否能做到知错立即就彻底改正了呢?非也,我们也常常“知错再错”,不是不知,而是不注意、不自觉、不自制。老师尚且如此,何况学生。所以,“知错能改”需要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学生可能会“一错再错”。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改正也就需要相应的时间。面对学生的“屡教不改”,我们首先要有一份理解,其次还需一点耐心,当然也要有些方法。
二、了解学生过往,不做“一概而论”
当班主任当久了,经验丰富了,就会“老道”地将学生分类,比如“懂事的”、“乖巧的”、“调皮的”、“顽劣的”等等。学生犯了错,自然就会根据对他的分类作出针对性的教育或者惩罚,尤其是那些被我们打上了“不听话”标签的学生。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他们能够认识错误并且改正错误,可如果我们对他们“错误”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错误,那我们的教育会有个什么影响,轻点的或许是让他们感到委屈,重点的可能就会让他们否定老师,否定学校,甚至否定社会。我大四实习时,遇到了这样一个学生,他上课不怎么听讲,下课不怎么做作业,经常迟到,吃穿用度都不错,老是和一群学习不怎么好的学生玩在一起,而且还总是拖平均分的后腿。在我特级指导老师的眼中,他就是典型的不听话的学生。平时总是少不了对他的小批小评,偶尔还会对他大加打压。有一段时间,我们总是能从他身上闻到一股若有若无的烟味。某一天,当他从厕所回来时,他身上浓烈的烟味引起了他们班主任我的注意,自认为证据确凿后,我告知了他们老师特级教师对他大训特训,一番训斥之后,还让他请家长。当然,这遭到了他激烈的反对,他坚称自己没有抽烟,甚至态度恶劣的说他做了就是做了,没做就是没做,如果大家实在不相信他,他可以退学,但他一定不会请家长。老师当然不相信他,他本来就是“不听话”的学生,便坚持让他请家长。结果出人意料,他真的退学了,不读了,不管家长怎么劝说,都不读书了。这是让我未曾想到的结局。一段时间里,我很纠结,心理上我并不认为老师的管理有多大问题,而且我相信老师并非真的想让他退学,只是想对他进行管教。就这样纠结着,也就不了了之了。在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了解到这个学生的情况:他的父母关系一直不好,读初二时,他的父亲在外面有了一个家,母亲非常生气但又不愿撒手,所以就一直这样闹着。这个学生之前是很内向的,后来突然就变了样子,父母本身都不怎么管他,从此就更不管了。知道了这个消息,我很难过,很自责,如果我当时能想想他为什么要这么顶撞自己的老师,为什么怎么都不愿意请家长。如果搞清楚这些问题之后,我再劝劝指导老师,不用逼他请家长,或许今天会不一样。或许不是我将他变成了那个样子,但是因为工作没有做到位,我没有成为他生活的一盏烛光反而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前人的不幸成就了后人的幸运,这件事后,在面对我自己的学生时,我都尽量了解他们的经历,以期有更准确的判断,更人性的教育。希望自己不要打着爱与教育的名义,在不经意间给孩子们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三、关注学生情绪,做到“对症下药”
和学生交往越多,斗智斗勇越久,我们越会形成自我的一套处理问题的办法,德育工作也是如此。只是,久而久之,我们可能会走入经验的误区。任何一个问题的产生都有它的历史的影响也自有它当下的原因,不管我们过去的经验如何,那都是针对过去的,对于解决现在的问题,那些只能作为参考,不能是立马可以拿来用的方法。所以我们在做学生的教育之前,必须要全面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同时还要注意在了解的过程中务必要冷静、客观,不能带着主观的情感倾向去判定是非对错。做好这些后,我们还要注意最关键的一点:当前学生的情绪。无论我们说得多好,做得多全面,如果和学生当前的情绪相冲,一切都是枉然。土话说的“小动物的毛要顺着捋,它才听你的”。做德育工作也是如此,你只有让学生听得进去,他才真的“听得进去”。我们学校的管理里一直有一条,每周末晚上学生归校时收手机,等该周结束休息时才发回给学生。最近我们班负责收手机的同学给我反映说这两周A同学一直都以不同的理由没有交手机,据了解他是在晚上回宿舍后悄悄玩。我找来这个同学,该同学的第一反应是说他交了手机的,肯定是收手机的同学记错了,我不相信的话他可以去把手机找给我看。我相信收手机的同学不会乱说,所以叫A去把手机找来。他迅速找了来,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我让他打开手机,这时他的手有一点轻微的颤抖,接下来每让他操作一下,他的手指都会有小小地颤抖。这时我已经确定了这不是他的手机,或者他还有另外一个,只是苦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方式来说,因为这个同学本身是一个在学习上比较努力的同学,成绩也很不错,性格也很好,与同学相处很融洽。找不到办法,我就开始和他闲聊起来其他的话题,其间他一直很淡定,似乎有一种松了口气的感觉,只是聊到我觉得他这人还不错,挺喜欢他的时候,我发现他的头低下了,很明显羞愧了。乘热打铁,说回到手机的话题,我告诉他:“A,我很高兴这是你的手机,其实之前我很害怕,我害怕你是在骗我,那样的话我会不知道该怎样来看待你,看待我对你的喜欢。我会觉得自己很可怜……”还说了一些,记不住了,但我清楚地记得在说了以上这些时他抬起了头,愣愣地看着我,然后等我说完后对我说了一句”老师,你等我一下“然后就跑了出去。然后的然后,是他重新拿了一个手机来,给我交代了他之前的欺骗以及此时的如释重负和坦然。最后,我接这个由头对他做了更多的引导。其实,学生的本性都是好的,孟子有云“人之初,性本善“,只是成长的过程中会走一些弯路,会养成一些坏的毛病,不好的习惯,而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因为他们这些问题就否定他们本质的善良。美国心理学家斯托奇说过:‘不要幻想所有的孩子都是我们眼中温顺的羔羊,很难想象一条大河中只有中规中矩的平缓,没有湍急和咆哮会是什么样”。遗憾和过失本是人身的一大组成部分,所以,德育工作的根本其实是让他们能够找回本真的美好,能够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才会建立起远大的理想,才会有随之而来的坚定的努力。以上所述的几个观点只是我在做这些工作时的一些体会和感想。教育的别名叫“爱”,处在转型期,我们必须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心理,积极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只有用心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塑造他们美丽的心灵,他们也才会因此而乐于被塑造。未来的道路,我还会继续背着爱的行囊,一步一步接着走下去。
参考文献:
[1]丰娴静.浅谈班主任德育工作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9,(12):36-37.
[2]罗祥勇,谢玉碧.浅谈班主任德育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230-231.
[3]胡颖焰.浅谈班主任德育工作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140-141.
作者:刘莉 单位:昭通第一中学 明达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