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践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践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践路径

【摘要】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时期。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引导者,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不仅要时刻关注学生成绩的变化,还要注意学生心理的变化,将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引领。因此,中学班主任如何高效开展德育工作,是当前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针对当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不足提出高效开展德育工作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中学;班主任;德育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实践,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道德品质都成为考量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标尺。初中阶段正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关键阶段,高效的德育工作对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旦德育工作深入学生,必然会内化其心,外化其行。因此,研究当前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路径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工作开展的不足

其一,社会上一些负面因素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影响。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一些负面思潮并没有被完全遏制,如地沟油违法使用、“老赖”违约等,这些问题极大冲击中学生的诚信认知,加之中学生社会阅历较低,思想单纯,极容易被一些负面因素所诱惑,有的甚至走上歧途。其二,家长对学生的成长关心不够。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也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有的家长当着孩子面,吵架骂人,甚至动手打架,从不考虑孩子本身,在心理上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的父母则是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虽然孩子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但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素养却没有提升,最终沦为学习的机器;还有的家庭则过分溺爱学生,尤其是爷爷奶奶,只要有他们在孩子就可以随意“放肆”,最终导致孩子难以管控。其三,学校自身的德育工作体系尚未建立。中学生面临很大的学习压力,一些学校为了升学率忽视了德育工作,有的学校甚至将一切副科全部减少,将一切可用的时间全部用到考试科目的学习上,学生整天面临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辅导班,根本没有时间放松精神。长期的紧张学习,极易导致学生精神障碍,有的学生甚至厌学、辍学。一些学校虽然开展了德育工作,但也多是走走形式,片面的讲一些理论、看一些视频,根本没有引导学生去实践,当学生面临道德选择时,只是一肚子理论,根本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当前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路径

其一,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应该从家庭入手。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养成主要是从小开始的,有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因此,作为第一任教师的家长应该营造良好的道德养成环境,创设良好家风,从小将良好的道德思想融入孩子内心。班主任可以通过微信、OA等APP直接与家长联系,为营造良好道德养成环境提出建议。其二,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应该形成学校合力。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德育工作的开展也是一个需要多方配合的工作,家长与班主任联合只是第一步。德育工作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体系,要想全方位、立体化的开展德育工作就必须要与其他任课教师联合,加强与其他教师的沟通,对学生出现的心理波动及时掌握、分析、解决。笔者在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时采取的是“分摊”责任制,将德育工作层层传导给每一个老师,关注学生课上、课下的表现,对出现学习、生活问题的学生及时关心。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中,要保持与学生的平等地位,对学生的合理建议要及时采纳,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要注意批评方法,要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这样可以为学困生鼓足信心,为以后的成长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三,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教师是德育工作的引导者,学生是德育工作的主体,无论在什么时候,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要深入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对于一些负面的声音,要及时发现,引导纠正,确保学生的成长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外,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自我肯定的群体,班主任要给学生这个自我肯定的平台,利用班会、课堂教学等契机,鼓励学生展示自我,逐渐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性格。同时,班主任要定期召开主题班会,每次班会都要加强班级凝聚力,加快班级建设,让学生共同发展。

三、结束语

实现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高效开展,就必然要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模式,只依靠班主任的力量是微薄的,要依靠国家、学校、同事、家长协同开展工作,要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工作模式,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是初中德育工作开展的核心,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助力。当前,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典型模范,真正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张连红.学校德育工作的转变刍探[J].成才之路.2019(21)

作者:刘智康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