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德育中的作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德育中的地位及优势,然后分析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德育中的作用,包括有助于中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助于中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有助于中学生良好法纪意识的养成;有助于中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德育;法纪意识
“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德育工作的核心、主渠道和主课程,以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目标。我国从小学开始便开设了“思想品德”课,可以看出国家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思想品德”课教学在中学德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及作用。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德育中的地位及优势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在中学德育中的地位
“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在诸德育形式和途径中有着特殊的德育地位,这是由中学教育和“思想品德”课的特点,以及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共同决定的[1]。“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核心、主要途径和主渠道,也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形式。“思想品德”课教师担负着与班主任同样的教育职责,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负责人,“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它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德育中的优势
第一,“思想品德”课具有完备的德育功能课程保障系统。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具有完整形态的、正规和专门性的显性德育课程,它有自己特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以及表现为完整物质形态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教材、课程表、教学活动方式,将品德、情感和能力培养寓于知识的传习过程。第二,“思想品德”课拥有一支经过专业培养、训练有素的专职教师。“思想品德”课教师是经过专门训练、系统了解本学科专业知识的从业者,他们不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有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文化修养,懂得用科学的学科教学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基本政治观点、基本道德、基本文明、行为规范。可见其从课程到师资都具有一套完备的德育保障系统,其在发挥德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方面体现出卓越的优势,这是其他德育工作形式不具有的。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德育中的作用
用学科教学的方法向中学生灌输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心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形式跟学校其他德育工作形式的区别,其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助于中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作为“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目标。“思想品德”课教科书中也渗透诸多品德教育的内容。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四种道德心理要素构成看,“思想品德”课教学有助于中学生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道德问题。第一,矫正道德认知偏差、道德行为失范行为。道德认知是学生对道德知识和规范的认识,是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有正确与不正确、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思想品德”课在对初中生如何“处理个人与自己、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及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上有着完整的道德规范理论体系,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交往艺术新思维”是专门向学生传递人与人交往中如“友好交往、礼貌待人、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等一些道德规范的。第二,弥补道德情感,激发道德行为。道德情感是人在思想道德实践中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对一定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及表现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它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许多良好的道德情感,如责任感、正义感、荣辱感、尊严感、义务感和良知感等内容,如九年级“承担责任,服务社会”一课让学生懂得每一个角色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通过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做一个有负有责任感和责任心的人;八年级下册“我们维护正义”一课教学,让学生明白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社会需要正义,中学生应学会明辨正义与非正义,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培养学生的正义之心、责任之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做个真正有正义感的人。总之,教师通过教学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塑造学生的是非感、责任感、正义感,以及使其树立是非曲直分明的认知态度。第三,强化道德意志,升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指人的内部思想道德意向向外部稳定行为转化过程中克服困难和挫折时顽强不懈的努力。道德意志薄弱表现为明知不对的事在一定情形下出现行为难以自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意志力差、抗挫折力低、自制力差、情绪难控等因素。而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可以掌握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准绳,懂得礼义廉耻、真善美与假恶丑,有基本的道德认知能力,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四,规范道德行为,矫正越轨行为。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是需要经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动力定型,是自动化行为,也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思想品德”课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达到道德“知行合一”,所谓“听其言,观其行”,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学生要学会在实际的道德行为选择中践行道德规范,做到知行合一、表里如一。
(二)有助于中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对自己生命意义的看法,是对自己要干什么不干什么的一种判断标准,是决定人们的观察和行为的重要因素[2]。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形容树立正确“三观”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是端正志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中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三维目标,强调通过课程教学要逐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多处关于正确树立“三观”的教学内容,在价值观的教育上,如七年级上册第八课“学会拒绝”,教育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和多元的价值时,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客观面对身边的各种诱惑,能明辨是非善恶;在人生观的教育上,如九年级第四单元“满怀希望,迎接明天”教育学生,一个人的理想志愿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信念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引导学生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将个人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相联系,从而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
(三)有助于中学生良好法纪意识的养成
中学法制教育是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工程,对学生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普及法律知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犯罪,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进而达到自律的目标,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法制教育是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的主要形式,“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中学生系统化、规范化学习法律知识,培养公民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思想品德”课教学在设计上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进行科学安排。其中,每一内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在“思想品德”课教科书中有专门的法制教育框题内容。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教师通过讲解法律知识,以及法律意识的培养,以思想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增强中学生道德法制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知道不履行法律义务、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等都属违法行为,懂得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了解有关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对公民(特别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本内容;知道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正确方式和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如此,让学生对法律和纪律产生敬畏之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提高法纪意识,如遵守校规校纪、班级规定,遵守课堂纪律,讲文明、懂礼貌,友善待人等。
(四)有助于中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形成
“思想品德”课教学融合了大量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对初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3]。当前初中生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有上网成瘾、心理敏感脆弱、情绪容易失控等。“思想品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部分担负的教学任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促使学生保持乐观而稳定的情绪。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情绪上具有变化快、波动大、不稳定、易冲动、控制差的特点,往往容易引发过激行为并使事态朝着不良方向发展。“思想品德”课程会教会学生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使其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第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青少年的社会知觉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弱,加上家长的过度宠爱,他们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狭隘、不懂包容的习惯,难以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思想品德”课可教会学生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角色互换;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学会与同龄人正确交往,建立真诚友谊,正确认识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和友谊,把握好交往的原则与尺度。第三,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与做人的资格,中学生存在先天和后天条件的差异,加之诸多因素交替产生作用,在人格上亦存在显著差异。“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就是要教育学生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对客观环境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要符合社会规范;能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对自己自信,对他人有责任,提高忍受和抵抗挫折的能力。第四,促使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一般来讲,心理障碍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心理障碍是主体对刺激反应的异常表现,心理障碍问题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最为严重的问题。“思想品德”课教科书中有诸多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如七年级上册第四课“欢快的青春节拍”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形成客观、完整的自我概念。再如,第八课“做情绪的主人”,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做意志坚强的人”,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客观分析和正确面对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三、结语
“思想品德”课教学因其具有的德育优势,在中学德育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德育作用。经过长期、系统、全面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应该被培养成道德高尚、思想端正、品行规范的模范,然而当前中学实际的道德现状不尽人意,故“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仍需加强。
参考文献:
[1]马炳彩.中学德育工作问题探究及对策浅析[J].文学教育(下),2019(6):170-171.
[2]朱秀.基于新时代背景下中学德育教育的创新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5):5-6.
[3]代丽丽.初中政治课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作者:高莉苹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