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德育问题与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学德育的重要性,然后阐述了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小学德育的有效措施,包括落实课堂生活化,重视德育渗透;构建小组活动,养成德育意识;发挥主观作用,促进个体挖掘。
关键词:小学;德育;综合素质
小学德育质量的高低对小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就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实效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帮助学生提升素质,从而推动小学德育的发展。
一、小学德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未知世界感到好奇,想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探索,这一过程对小学生自身品格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而教师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对学生未来发展及成长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小学生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会受到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所干扰,这些不良风气对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加强德育已成为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学校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重点机构,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从而让学生符合现代教育对新青年的要求。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既是我国优秀品质的传承者,又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因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尽可能掌握多的基础文化知识,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这对小学教育中开展德育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和意义。
二、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注重应试教育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应试成绩高于一切,在部分教师眼中“学习优异才是硬道理”,因此大多学校都只重视学生的应试成绩,而忽视德育。学校领导及各科教师都将提高学生分数作为工作重点,将本应进行德育的课堂时间或活动挪用到文化知识的教学中,致使小学生的德育实效性欠佳。
(二)德育体验内容有限
部分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德育工作,但未从学生学习需求及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使学生缺乏实践情感体验感,从而导致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不符,严重脱离学生现实生活,最终使学生对德育产生抵触或排斥等不良情绪。
(三)教师表率作用不强
在德育工作开展中,教师对“德育”认知不足,且部分教师本身缺少相应的知识储备,因此无法通过自身典范影响小学生,使表率价值大打折扣,导致小学生难以从教师身上汲取德育的精髓。
三、小学德育的有效措施
(一)落实课堂生活化,重视德育渗透
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下,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课堂学习,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而教师则成为德育活动的引导者,且要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基础,以学生为本,通过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手段制定德育教学活动,以贴合学生兴趣点为原则,使课堂生活化。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学生的反馈,切实了解学生需求变化,不断调整教学模式,使德育发挥最大作用。比如,教师在课前可为学生准备与生活切实相关的教育视频,整理、剪辑成PPT教案,在课上播放给学生观看[1]。视频内容可以是母亲和孩子一同逛街,在遇到乞讨的老奶奶时,母亲不仅为其购买食物,同时还给予一定的金钱帮助,而遇到年轻乞讨者时,母亲没有做出任何表示。在视频播放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母亲的表现,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母亲“差别对待”的原因。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聆听,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但不以消极态度评判学生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要适时停止讨论,并鼓励学生表述观点,在某一学生表述自身观点或小组结论时,其余学生可根据相同观点进行扩展和延伸。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将其中具有“偏差”的观点和结论记录于黑板上,但不过分干涉学生的表述。最后,教师以黑板上的结论为线索展开视频中“差别对待”的原因剖析,让学生了解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的重要性,以及“不劳而获”的危害。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能够切实发现德育与自身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并能够“由境出发”,思考自己在遇到这样情境或自己是视频中的人物时该如何处理,这对于提高课堂质量、有效培养学生德育意识具有极其正面的影响。
(二)构建小组活动,养成德育意识
班级主题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课内外更加全面、直观、深入地了解德育的综合概念,并能够在活动完成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影响,进而促成学生养成德育意识。小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学习和探究的德育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完成教师的德育任务。在德育活动构建时,教师要突破教材局限,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从实际生活出发,多方面地促进学生养成德育意识[2]。比如,教师可在取得学校与家长同意的基础上,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花草或粮食种植活动。在课前,教师与当地较近的苗圃种植园区或粮食种植基地取得合作,将学生带往实地。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并由小组自行决定探究任务和探究顺序。然后,教师引导小组找寻符合自己探究目标的相关工作人员,并与其共同研究花卉或粮食的种植过程与培育过程。接着,在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小组要共同合作种植一株花草或粮食幼苗。最后,在小组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诉说花卉或粮食的培养、种植等过程的困难度,并由此展开以“环保”为主题的德育活动。在小组自由探究的过程中,学员能够深切感受到一线劳动工作者的艰苦和不易,理解为培育出优良品质的花草或粮食,需要经过复杂的工序和精心的照料。教师将实践活动与德育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切实了解德育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又能和教师真正建立起情感沟通的桥梁。
(三)发挥主观作用,促进个体挖掘
在小学阶段中,部分教师往往会以不正确的观念判定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小学生的年纪小、主动性差。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灵活好动,但耐性较差的特点,因此教师就要牢牢抓住这一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形成优良品格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让学生通过挖掘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将德育价值最大化[3]。比如,教师可在传统佳节时引导学生对传统节日进行深入挖掘,如“端午节”“清明节”等。在课前,教师可将节日相关图文资料到学生学习群中,让学生以相关资料为出发点,找出符合传统节日优良品质的人文故事、风俗习惯、传统文物等。在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事物展示给其余同学,并讲述相关事物背后隐藏的深层意义。在某一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要给予辅助和指导,让探究内容更加丰盈。然后,教师利用传统佳节和学生挖掘的与传统节日息息相关的事物,并从中深度剖析出传统节日背后所隐藏的道德传统,引导学生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四、结语
教师在实际开展德育工作时,要革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从学生学习需求角度出发,为学生营造愉快、自由、平等、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德育优势、树立德育意识,最终达到切实培养学生德育品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茗茗.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施方式研究[J].生活教育,2017(10):59-60.
[2]潘小斌.德育生活化,品格言行化:论小学德育教育的实化问题[J].中国教师,2017(14):73-74.
[3]周志红,陈秀珍.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施方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2):63.
作者:赵红珍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