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少数民族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摘要:在思想与文化日益多元化的宏观背景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就成了高校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影响因素有诸多方面。新形势下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大局观,更重要的是切实做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宣传工作,保障各项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当今国际局势风云突变,特别是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快、更多地接触到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意识观念,这些文化和意识观念严重影响甚至冲击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流意识观念。因此,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1.当前开放的社会环境和信息环境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明显。首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社会各领域面向世界的交流沟通逐渐增多,在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自由主义”“人本主义”“普世价值”等多种思想随之涌入我国,对我国奉行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多或少会产生冲击。非主流甚至含有敌对思想的意识形态,对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青年大学生首当其冲的受到影响,而地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其民族特质成为更容易受到多种意识形态影响的敏感人群。其次,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分子,少数民族大学生同样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包容心,愿意学习新的知识,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特别是在当前移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各种文化、思想都呈现出开放的状态,每个青年大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等网络信息终端设备,都能快速、便捷地获取多元化的信息,让他们更容易地接触和认识不同来源、不同取向的多种思想和意识形态。移动互联网时代使得获取信息的时间和信息的内容呈现碎片化特征,会对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各类信息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归纳和总结。在纷繁复杂、容量巨大的信息流和大数据面前,思想观念还不够成熟、尚未完全定型的青年大学生,对各种知识特别是思想文化无法正确认识和甄别,造成对各类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认识不够客观和准确,从而给不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提供可乘之机。

2.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弱点和劣势易使其在思想意识方面出现问题。首先,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很大一部分都面临着学习的压力、经济的压力和人际关系不适应的困惑。相比而言,他们中不少人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加之语言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容易使他们对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产生畏难心理,长此以往,造成对各类文化课的学习逐步丧失信心直至放弃,最终导致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自我约束力不高、学习方法不对头,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其次,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不良风气、丑恶现象的认识不准确。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很多大学生对于当前社会中出现不良现象不能给予准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不以付出辛勤劳动和自身不懈努力作为生活常态,而是好逸恶劳,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虚荣炫富”等作为追求的人生目标。更有不少学习成绩不好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以改善学业为主要任务,而是痴迷于上网或为了挣钱整日忙于打工,荒废学业,从而走向两个极端。民族地区高校集中了诸多有志、有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文化传统、生活环境等方面与以前存在较大不同,当他们进入高校后容易出现生活上的不适、交往上的障碍以及学习上困难等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此会在思想意识、社会心态、竞争意识、学习动机等方面出现问题。

3.传统的民族习惯和民族特性易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出现问题。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边疆和边远农、牧区,自幼传承和学习的民族习惯,形成了自尊心强、耐受力强、随意性强和价值观多元等特点。很多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由的民族传统和民族习性,近年来特别在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暴力恐怖主义等势力影响和煽动,容易形成包括地方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在内的错误思想状态和意识形态。在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对集中的高校中,可以发现一些过分强调本民族的特点,甚至持特权思想对其他民族产生抵触情绪,这种建立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的表现,如不及时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加以引导,必将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走上歧途,从而使民族间的隔阂加深,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出现脱节,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出现错位,导致社会精神危机的出现。此外,在高校的学习生活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相对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更是缺乏重视,造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及相关内容的学习少、接受差,加之在网络环境下,一些个性化、非主流思想在各类媒体上的宣传,进而使其对主流意识形态日益淡漠。从而丧失了对其传统思想认识和意识形态进行改造的机会,而一直固守其原有的相对狭隘的传统民族意识。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现实环境变化的需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照顾不够,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能得到有效地引导和塑造,致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容易出现问题。

二、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对策探讨

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一分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领域同样具备当代大学生的特征,因此,必须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存在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不断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内容体系、健全机制、采取恰当的方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全面、科学、深入教育,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对当前国内外新的形势和新变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意识形态安全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当从如下方面进行预防和应对。

1.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教育指导。首先,要大力弘扬社会主旋律,确保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策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占领高校文化阵地。其次,在大学课堂上,要改造传统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参与性,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切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头脑、进宿舍。在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开展多彩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良传统文化艺术,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同时,使其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重要性。

2.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要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大局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基于中华民族共同民族心理,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筑牢多民族大学生共同的思想基础,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稳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思想。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决抵制和反对破坏民族团结的错误思想,严厉批判和清除各种丑恶、低俗社会现象和思想文化,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同时,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和分析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热点问题。

3.要以主动优势占领网络新媒体宣传阵地,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首先,采取措施,以主动优势占领网络新媒体宣传阵地。当前,在以多功能智能手机为主体的网络信息终端,使信息渠道走向方便快捷和多元化,丰富多彩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重视并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工具,通过更具主动性、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信息传播形式确保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对青年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覆盖和普及,有效运用科学制度和先进技术管控意识形态传播权,将广大青年大学生兴趣和视野集中到社会主义主流思想体系中来,保证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安全。其次,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科学分辨网络中有关思想意识形态的信息。网络是把双刃剑,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分辨网络中有关思想意识形态信息的正确性、科学性。定期分析研判网络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辨析思想文化领域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问题原因,找准解决问题方式方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动态中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

4.切实做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相关民族政策的宣传和落实。首先,进一步加强我国有关少数民族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力度。进一步提高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学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经费投入。民族宗教政策宣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进一步团结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教育他们认识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动、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重要意义。其次,要充分调动少数民族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民族自治地方进一步提升民族教师待遇和地位,积极发挥有较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的少数民族教师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以先进民族教师的示范性和可模仿性,积极倡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框架内,增强其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自信心,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取得成功。再次,充分利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东风,加快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发展,摒除减少民族间意识形态的差异和隔阂。

5.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功能。大学校园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学校园文化不仅可以熏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修养,而且也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的有效手段。大学校园文化以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丰富多彩的文化手段,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大学生往往参与热情较高。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也可以通过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引起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共鸣和自觉践行。

6.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同伴教育作用。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同伴教育作用,可以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先进代表,由于其接受过更多的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和党课熏陶,其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能够反映主流意识形态,换言之就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份,其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更容易被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和认同,其言行举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教育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力,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同伴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理财.当前大学生信教趋势透视[J].人民论坛,2011,(4).

[2]吴增刚,黄正刚.民族院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建设探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3,(5).

作者:王莹 魏寒冰 王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