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共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一)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基础工作
现如今大学校园充满着一些负面能量,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高校要针对自身的发展,采取一些积极而有效的治理方法,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基础工作,要以学生和广大教职工为中心,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能够具体落实到人、事。以此创建安全、文明的校园,才是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有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安全问题才能够减少,大学生受到危害的概率也会随之下降。作为基础性的工作,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持久的开展下去,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和谐的校园。
(二)确保高校安全和稳定的必要措施
在生命视野下,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确保高校安全和稳定的必要措施,高校之所以开展一些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安全教育也不例外。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在高校发生的安全事件几乎都与学生的安全有很大的关联,这不仅仅对学生和所在家庭有影响,也给学生的安全工作带来很大挑战。而且高效的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够稳定,所以要在合适的时间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样才能避免一些同性质安全事件的发生,对社会以及高效的稳定起到关键作用。
(三)对大学生关心和爱护的具体体现
在生命视野下,能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对他们的极大爱护和关心。保证大学生的安全是高校和国家的责任,这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从各个层面予以高度的重视。国家也颁发了许多规定保证学生的基本安全,例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就指出高校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辅导,这也是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针对屡次发生的安全问题,政府也多次强调,要予以高度重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发生,这些都是对学生的高度重视,要让大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二、生命视野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生命对于一个人至关重要,因此针对大学校园,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需要解决从以下几个问题着手,才能保证大学生的基本安全。
(一)认识到位与措施落实相结合
高校应该从生命视野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是社会发展和变革对于时代的需求。高校的有关部门,要以“安全重于泰山”的态度,对校园安全予以充分的重视,只有认识到位才能将措施落实到位。例如在校园发展资金上将安全防范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学安排上实行制度化的措施,这样才能让安全教育充分发展,切实保证大学生的安全。
(二)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相结合
教育和管理两者相互支持,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共同发展,对于安全教育而言,才是促进作用。因此要达到安全的目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提高思想上的重视,这是在教育上的引导;此外高校要加强对于安全的管理,让学生意识到高校对于安全是及其重要的。例如高校可以根据国家的法律采取一些防控措施,这样能够防止学生的犯罪行为。在处理一些校园安全事件时,要按照规则严格处理,不能有所包庇,将安全问题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实处。
(三)内容拓宽与方法创新相结合
现如今时代的进步,使得校园安全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校的治安部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果高校对于安全问题仍然停留在之前传统的方法之上,就无法根据时代的发展,解决一些新的问题。没有了时代的特征,处理安全问题将会面临很大的困境。因此,高校要在传统思想的基础上,运用全新的手段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极早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让问题更有技术含量地被解决。例如网络安全,高校就要予以高度的重视,这就是内容的拓宽,要通过不懈的努力,让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提高时效性。
三、生命视野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途径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疏导
大学是学生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往往都不具备成熟的心理,在一些行为的处理方式上也比较冲动,会受到较大的外界影响。难免做出的一些行为会导致出现违纪的情形,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能够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疏导。通过一些研究表明,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能够有效地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而且还能够将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能够让学生的心态发生转变,将更多的正能量传递给大学生,这样会有更加积极的影响。
(二)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和技能
以生命视野为发展前提,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能够让学生的知识系统更加成熟,减少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通过对于一些安全事件的讲述,能够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现在很多大学生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知识缺乏,不知道哪些是欺诈行为,这就会出现人身受侵害的可能,所以要让学生提高防范意识。通过组织大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演练,能够让学生了解安全事件发生背后的隐情。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保护,并且在发生危机事件时,能够帮助他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增强道德法制观念
对现如今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较高的道德水平,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就要从法律知识开始着手,让学生明确地了解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但是一些法律条文过于乏味,要应用更加实用的案例进行引领式的教育,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将道德意识埋入心中,真正地做到知法、懂法、用法的好学生、好市民。
四、总结
作为教育界一直探讨的话题,只有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其进行重视,才能彻底地让校园安全管理有新的发展空间。高校要加大对于安全领域的投入,保证学生能够在校园中学习、生活,安全健康地成长是大学教育的根本前提。通过安全教育,让大学生有自我防范和保护能力,在安全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为祖国做出贡献。
作者:龙思珍 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危害
1.网络受害
由于目前网络管理还不成熟,以及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某些大学生在这个“虚拟存在”的世界里无奈地成了网络的受害者。根据调查,大学生网络受害主要有:①网络交易受害。出于网购的便利和对时尚的追求,绝大多数大学生喜欢通过互联网购物。但由于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和网购经验,多数大学生很难识别网上虚假信息,上当受骗。②网络交友受害。随着网络交流软件的丰富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增多,网络交流逐渐变得平常、随意。加之网络交流具有隐蔽性,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交友的过程中受到严重的伤害。③遭受网络“高手”攻击。作为近几十年才兴起的新事物,互联网系统还处在逐步完善之中。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遭受网络病毒的攻击,导致系统崩溃及重要资料丢失屡见不鲜。
2.网络上瘾症
近年来,出现了描述沉迷于网络的医学新名词———“网络上瘾症”,可见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它主要表现为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和游戏成瘾。患有“网络上瘾症”的大学生,其共有特征是与现实人存在沟通困难、人情淡薄、缺乏意识以及心情压抑等。游戏成瘾更是大学生,特别是男生的普遍现象。首先,网络游戏作为大学生的一种娱乐方式,对调节大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是可取的,但由于一些网络游戏本身有持续性和无限性就使得学生们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同学则容易陷进去,最终靠游戏来宣泄对现实的不满,游戏成为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3.网络犯罪
网络是虚拟的,网络的隐蔽性和不真实性让网络犯罪成为可能。大学生是高智商团体,对新事物接受快、思维敏捷、创造欲望强烈,但心理发育不健全、社会责任感还不强、受刺激时容易随心所欲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也许初衷并不坏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不负责的言论可能在不正确的引导下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危害。
二、影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主客观原因
在充分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各种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也存在着各种不利的影响,使我们大学生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影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因素有以下主要原因:
1.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大学生自身心理弱点是大学生网络安全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由于安全意识薄弱,有些大学生使用网络容易受到影响,成为网络受害者。大学时期属于人生观念形成重要时期,由于大学生们缺乏生活经验,容易陷入主观境地,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规范指导,并让其形成自觉的安全意识。
2.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成了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因此网络安全教育也应该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但目前高校的教学计划主要集中于网络的使用上,在网络安全教育上没有教材和教学规划,教学制度也不健全,在高校中没有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在法律、道德和安全防范等方面缺乏教育,网络安全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
3.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教学缺失
虽然目前各高校都有对网络基础知识的教育,但主要集中在网络使用、信息获取、资源共享等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没用意识到网络安全遭到破坏所造成的后果,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还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据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感觉缺乏网络安全知识,也有较强的接受网络安全教育的愿望,但由于各方对于安全教育重视不够,活动开展少,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4.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据调查,网络危险行为与学生的自身状况及学校环境有关,所以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中必须具有针对性,但目前的高校网络教育强调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需要,缺乏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在调查中,62.7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网络安全教育,81.01%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安全教育是有必要的,但高校现在并没有系统的网络安全教育,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也做得不到位,只是抽象地介绍网络病毒的相关知识,没有介绍病毒的防治和处理,没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防范技能,没有介绍网络安全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没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并进而形成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
作者:肖亚龙 刘新春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第三篇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指导思想
高校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统一高校思想,凝聚师生力量,保持高校稳定,积极应对多元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一方面体现了其对高校文化安全教育和文化发展的科学认识,另一方面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正是指引高校文化安全教育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高校通过巩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高校文化安全教育中的指导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应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
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是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被教导的一套价值,并且共存于大学生群体之中。高校文化安全教育旨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深刻领会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真正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把实现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的。可见,高校应把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高校文化安全教育中,为高校审视多元文化的思想观念问题提供价值导向。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能够引导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高校文化安全教育既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又要学习和借鉴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优秀理论成果,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占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原则,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树立价值标杆。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当前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是进行文化创造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文化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主要向青年一代传承历史文化传统,阐释民族文化精神,科学认识网络文化,正确辨别外来文化,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和载体。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本质,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基础理论性内容,因此,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来指导高校文化安全教育。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重点是通过文化教育、文化选择、文化整合等内容,培养大学生树立积极的文化心态、博大的文化胸襟和开阔的文化视野,以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青年师生认识、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保证高校始终具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保证高校多元化思想观念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因此,高校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用它来武装青年师生,提高青年师生抵御文化侵略的能力。
二、当前高校文化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文化冲击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地位
在多元文化交汇的今天,不少大学生淡化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高校文化安全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偏向“多元化”,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偏离高校培养目标。对为什么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缺乏清醒的认识。大学生看不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未来缺乏信心,盲目崇拜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热衷看好莱坞电影,听杰克逊的音乐,品星巴克的咖啡。然而,又有多少大学生真正读过孔孟经典,了解儒家学说的精髓,聆听过国粹京剧?大学生对于从唯物主义层面理解和把握事物的能力不强,抗打击能力较弱,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容易陷入唯心主义泥潭。对于哪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哪些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理论上模糊不清。部分大学生开始漠视甚至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教育,甚至有的丢弃了原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阵地,否定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地位,质疑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失去了认同感,盲目崇拜外来思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高校的指导地位。
(二)开展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我们应明确,推进高校文化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高校文化安全教育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在我国高校中,缺乏专职的文化安全教育教师,甚至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文化安全教育的内容、内在逻辑没有深入的了解,更不用说在潜移默化中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安全意识。因此,高校文化安全教育要从学生抓起,从教师入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推进高校文化安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文化安全教育师资力量的重要来源,是党和国家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其师资队伍状况决定了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知识体系的建立效果。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才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大学生积极应对各种社会思潮,才能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下的高校文化安全教育体系内容,也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同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三)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影响了文化安全教育效果
近年来,西方国家凭借雄厚的文化资源和强大的文化传媒力量,借助于文化产品在文化市场的传播而进入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力图以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来影响、感化大学生,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培养和形成符合西方价值标准的所谓“校园文化”,并逐渐深入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一方面,唤醒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其增强自我选择、自我奋斗的观念;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心理和思想方面的不成熟和社会实践的局限性,使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有的大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国家和民族观念淡薄的现象;有的大学生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不能正确处理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以及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关系;有的大学生甚至动摇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共产主义理想道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些都影响了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效果。
(四)高校文化安全教育面临网络化直接冲击
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成为各种政治力量和宗教组织进行宣传、炒作的重要阵地,成为意识形态活动进行传播的重要工具。网络文化既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拓展了新的空间、构建了新的载体,又为增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创造了新的机遇,但也对高校的文化安全教育造成了严重冲击。网络中流传的虚假言论、损害国家安全稳定的负面信息以及网络大V们别有用心的恶意煽动与引导,成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隐患。西方国家把互联网作为与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斗争的主渠道,以我国大学生为目标广为传播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随着网络上有关西方价值观长时间的灌输和积淀,在大学生心理会形成一种稳定的文化意识和价值导向,使大学生丧失正确的价值观。一些大学生宁愿遁入“虚拟时空”也不愿直接面对现实生活,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甚至被“人机对话”所异化,使人变得更封闭;一些大学生自我约束意识淡薄,容易被虚假信息和言论影响,发表错误的言论,做出错误的决定,侵犯他人隐私,违反国家法律。所有这些,其实质是一种“网络文化侵略”,无不对高校的文化安全教育构成巨大的威胁。
三、提升高校文化安全教育效果的建议
由上可知,目前高校文化安全教育存在种种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高校文化安全教育中的统领地位受到冲击。因此,在高校文化安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从文化安全的高度来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既要吸收过去工作的有益经验,又要积极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既要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要勇于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统领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一)统一思想认识,巩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指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高校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理论依据,要把继承、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放在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首要位置,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努力创建高水平的高校文化安全教育。其次,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保持主流价值观,围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这一中心,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统领地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外来文化,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占领高校的思想文化领域,打破封闭状态,大胆吸收、采用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
(二)坚守文化根基,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引导高校文化安全教育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其文化渗透的本质是要别国人民逐步淡化本国的传统文化观念转而信奉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突出民族精神,让高校大学生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渗透力与影响力。首先,把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解读密切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去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抵御西方文化的侵略。其次,利用我国传统节日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向大学生传播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构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体系,创造出既能体现中国特色,又能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化产品,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最后,通过大学语文、历史等课程,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与熏陶,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加强教师培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系统、深入的掌握文化安全教育的内容以及其内在逻辑和精神实质,这样才能在授课中对文化安全内容进行深入阐述。如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程中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教育,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文化问题的能力。其次,着重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关文化安全教育的内容,把文化安全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讲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时,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普及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知识教育。最后,密切联系国家文化安全发展历程,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安全历史教育。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结合中国近现代的革命与建设讲授中国文化安全发展历程,把爱国主义和文化安全教育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优化网络环境,坚持打造高校网络文化安全平台
当前,西方国家通过网络等传播方式,进一步加大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侵蚀和意识形态渗透。因此,健全网络文化安全是保障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重要环节。首先,要扩大网络媒体传播的领域和范围,运用网络技术把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网络文化中去,用先进的文化占领高校网络阵地,改造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传播的形式,取得网络文化话语权的主动地位。其次,要充分整合包括校园网、微博和微信在内的所有网络媒介形式,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传播体系,引导大学生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分析和思考当下的文化热点问题,帮助大学生走出文化认识误区,达成思想共识,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构筑一道坚实的网络文化安全防线。最后,加强网络文化宣传教育,通过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律教育等,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提供安全的网络文化环境。
作者:阮彩艳 吴锦程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