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食品安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国饮食文化角度多、层次深、视野广、品位高,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饮食健康、安全、营养、文化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几年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众多饮食纪录片,使得饮食文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在当前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食品文化成为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全新的文化资源。将食品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当代思政教育带来活力和趣味性,提升学习者的主动性与自觉性。《食品文化简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年第1版)由庞杰、刘湘洪两位共同主编,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书着眼于剖析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传递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精神,深入浅出,引导人们从饮食活动过程中的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方面领略中国食品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读全书,共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框架合理,内容全面
该书以中国食品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形成特点为线索展开,共分成九个章节:第1章“绪论”,介绍了食品文化的起源、特点及研究的意义;第2章“食品文化的功能性”,归纳了食品文化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养生功能、社会功能及娱乐功能;第3章“食品文化的安全性”,阐述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及保障措施;第4章“食品文化的阶级性”,分别介绍了宫廷、贵族、文人士大夫及市井百姓、宗教等5个阶级的食品文化;第5章“食品文化的民族性”,先后介绍了高山族等14个少数民族的食俗;第6章“食品文化的地域性”,从中华、东方及西方三个视角阐述了食品文化的地域性、地域特点及地域风俗;第7章“食品文化的传承性”,归纳了主食文化、茶文化及酒文化的传承性;第8章“食品文化的艺术性”,介绍了食品文化与艺术及美学的关系;第9章“食品文化的传播性”,提出了食品文化传播的任务与目标,以及传播的社会影响。全书框架合理、内容全面,使饮食文化从简单的物质层次升华到丰富的精神层面上来。
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要求“吃饱吃好”,更要求“吃得有文化”,从饮食中体会、感悟饮食中蕴含的人生百态。该书在编撰过程中兼具饮食文化的科普性与人文观,在逻辑设置上深入浅出,从概念的界定、研究的意义到主要内容层层深入,令人回味无穷。例如,围绕食品文化的安全性,编者就在明确食品安全的定义及意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古代食品安全与现代食品安全的区别,确定了对应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在此基础上,编者又进一步分析了造成古代与现代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启发,再次强调了必须全面科学地认识食品安全问题,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此外,编者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蒙古族、独龙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让读者轻松倘佯其中,充分领略食品文化这朵奇葩。
三、案例丰富,妙趣横生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共同历史、共同文化作用下形成的文化传统。该书从历史经典著述中引经据典、引入了大量的中国食品文化传承的同时,也介绍了西方食品文化的传承,例如第6章中就介绍了印度的咖喱及印度人的饮食习惯、饮食礼节等,其中还特别强调了印度人认为右手干净、左手脏,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一定要用右手吃饭;介绍了“无辣不能活”“无辣不成席”的墨西哥饮食特点,指出他们的各种食物都以辣为主,甚至在吃水果时也要加入辣椒粉;介绍了黑人文化区人们的食物特点,指出白蚊、毛虫、蝉、虫蛋等野生昆虫在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有这一切打开了一扇饮食文化的新窗户,让每一位读者在阅读后都能深入了解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传统,享受一顿与众不同的精神美食。总的来说,《食品文化简论》保留了目前市面上同类图书的特点,又以独特的角度与大家话文化、聊食品,同时围绕中华民族的各色饮食文化展开,是一本将民族性、艺术性、地域性、审美性融合的饮食文化图书,既具有相应的学术价值,也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可以作为通识文化教育教材及文化研究者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材及农林类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公选课教材,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作者:姜晓琳 王鹏 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