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安全教育主体性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大学生能否健康安全的成长,关系着高校能够稳定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必须结合新形势,树立新思想,凸显大学生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采取新措施来切实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主体性
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时代。新时代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让立德树人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回归生活,以新的方式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大学生能否健康安全的成长,关系着高校的稳定发展,因此高校必须要结合新形势,树立新思想,采取新措施来切实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新时代高校安全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提出新挑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900309亿元,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崛起甚为忌惮,不断利用好莱坞电影等进行各种形式的文化输出,频频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在网络上与我国争夺话语权。在经济上不断提高贸易壁垒,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持续不断。社会上多元价值观开始显现,功利化、泛娱乐化影响着社会上的年轻一代,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在高校不断发展,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我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导致的贫富差距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也产生潜在的影响。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在给公众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因传播谣言、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深深毒害着大学生,网络环境生态急需净化。
(二)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自主意识强、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是他们的优点,但他们也普遍存在独立思考能力弱、从众意识强、生活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等缺点。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着安全防范意识差、安全警惕性不高,缺乏识别危险的能力,缺乏面对危险时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高校在安全教育工作中没有与时俱进
目前高校在安全教育工作中缺乏创新,在教育机制、队伍建设及教育效果上明显滞后于时代。1.安全教育机制尚不健全。国内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集中统一领导的安全教育体系,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存在各部门各自为战的情况,工作中容易出现职责不明确、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有的学校工作是“阵风式”,无法做到常态化进行。有的高校缺乏工作监管机制及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安全教育效果得不到保障。2.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明显不足。目前,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日常工作大部分由辅导员及安全保卫部门工作人员来做。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今天,“专业人做专业事”是一项工作取得效果的重要保障。而绝大多数辅导员是非安全相关专业的,再加上平时缺少专业化的培训,辅导员安全教育理论知识及安全技能无法满足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需要。此外,在安全教育上,高校还没有形成教育合力,个别任课教师片面地认为安全教育只是辅导员的事,与自己没有关系,对学生逃课及课上异常言行缺乏关注和关心,这就容易失去提早识别危机的机会。3.安全教育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在教育载体上,部分高校还停留在主题班会、专家讲座等传统、单调的载体上,缺少使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意识。在教育内容上,部分高校偏重理论讲授,缺乏实践技能的培养;部分高校没有紧跟时展,没有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导致安全教育内容陈旧,学生不爱听。在教育环境上,部分高校没有积极营造“安全第一”的文化氛围,没有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安全意识的宣传,导致辅导员、大学生不重视安全。
二、新时代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及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新时代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准确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严格依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工作,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突出以人为本、创新改革、破解难题,抓住“完善安全教育体系、提高安全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工作主线,持续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有效整合安全教育工作资源,全面提升安全教育整体水平。
(二)工作原则
高校在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求实原则。坚持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解决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将工作落到实处的原则。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安全生活的需求点,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防范技能。2.层次原则。在安全教育中坚持集中指导及个性指导相结合,根据不同学生的关注点不同,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活指导工作。3.主体原则。坚持尊重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安全教育工作中来,积极为学生参与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4.示范原则。坚持发挥学生自律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的组织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实现以点带面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三、大学生在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主体地位分析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是主要面对大学生来开展的,因此大学生是高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对象,在安全教育工作中占主体地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待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安全教育主要是面向大学生进行的,他们是工作的主要对象。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在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独立和个性特征,这就要求工作时要有针对性,不盲目,不笼统,让学生易于接受,不让学生产生抵触思想或抵制行为。
(二)要围绕大学生主体地位开展工作
在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时,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要求高校在安全教育工作中要立足于大学生的角度,从大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围绕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进行。
(三)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
高校要充分相信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示范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在自我成长与自我发展上的参与性、能动性、创造性,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
四、新时代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中学生主体性作用实现的路径
大学生是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在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中占据主体性地位。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上往往忽视学生主体性地位,但由于当前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主人翁意识十分强烈,高校必须要正视这一现状,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安全教育机制。
(一)建立学生自律自治组织
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教育管理中,首先就要为他们创造一定的实现条件,为此就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学生自律、自治组织。学生自律、自治组织的内部机构设置,需要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并根据功能实现情况而设置。如设立治保部、生活部、纪检部等专门寝室卫生的检查工作;设立信息部、调研部专门负责收集整理学生思想动态及学生住宿情况信息;设立网科部、宣传部等负责安全文化建设;设立办公室、人事部负责组织内部人、财、物的管理。此外,还可以设置楼长、楼层长,构建楼长—楼层长—寝室长的垂直管理模式,这样有利于信息的沟通传递。
(二)为学生自律自治组织提供相应保障
学生自律自治组织要想充分发挥在安全教育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四自”功能,高校要为其提供相应的组织保障和物质保障。在组织保障上,应建立完善的章程、制度,促进自律自治组织日常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运行,促进高素质学生积极加入组织,从而保障管理人才的稳定。在物质保障上,高校要为学生自律自治组织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设置专门的办公室,购置相应的办公设置,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加强学生自律自治组织的指导
高校要加强学生自律自治组织学生干部选拔、培养、管理、考核工作,建强学生干部队伍,教育引导学生干部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不断提升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学生刻苦读书学习的能力、寝室管理能力、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全面发展的能力。
(四)加强学生寝室长的指导
为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能力,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寝室长的思想引领及服务学生作用,以此来促进安全教育工作效果的提升。首先在学生寝室长的选拔上要选择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及良好的道德品质;要有服务同学、服务学校的意识,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其次要明确学生寝室长的工作职责,要及时反映本寝室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异常行为情况,做到安全信息的及时传递。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胡建芳.高校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1).
作者:张建双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