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

[摘要]“微时代”及其各种衍生物正以自身独特的传播属性和精神实质改变了人们的接受习惯和心理,在给我国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冲击。把握教育的时代着力点,厘清“微时代”与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现实关系、面临的新问题,探索优化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新路径

[关键词]“微时代”;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用

意识形态安全是我国总体国家安全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然而,意识形态安全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学理性的思想理论,对于我国青少年群体而言很难深入做出精准的认知。“微时代”特有的教育属性既能提升受众群体的接受效果,也将加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目标实现的总体进程,对青少年保持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的统一有作用,也有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健康发展和民族的团结凝聚。

一、“微时代”与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现实关系

“微时代”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主要媒介代表是微信、微博、微App和微网站,这些媒介以无线通信、互联网和卫星等渠道,依托数字电视、手机和电脑等终端实现特有的价值意义,既为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也使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虚拟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暴露了可能面临的新问题。

(一)“微时代”为我国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优化提供的机遇

1.扩大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受众面。随着现实的人的社会生存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微时代”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手机、互联网、数字电视等已经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相关信息可通过这些受众数量巨大的网络媒介进入人的“微生活”中,这不仅对意识形态内容在虚拟层面进行通俗易懂的宣传和普及教育的扩宽具有现实的价值意义,也能让青少年群体在日常的休闲生活之中广泛的接触并了解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知识。2.加快消解国内外不良思潮的时效性。网络传播本质是信息制作方式简单、容易且传播速度快,教育信息传播的速度越快,教育内容对受众群体的渲染更及时,效果就会越显著。“微媒体”这种由繁入简的技术升级对主流社会思想传播的即时性能帮助相关政府部门和学校在最短时间内消解国内外社会不良思潮对我国青少年的侵袭,也能及时引导我国青少年树立思想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这一种自觉加速帮助青少年个体自我意识形态安全觉醒的象征。只有这种觉醒才能提升我国主流社会思潮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认同度并主动摒弃外国的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蚀。3.增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良性互动。在“微时代”的深刻影响下,当前教育信息传播方式差不多已经成为移动的、碎片的且能够在规定的空间内形成教育主客体的一种有效互动。这种具有强烈的即时互动性交流既符合当代青少年吸收知识的习惯,也是网络平台建设的题中之义,其价值意义表现为:一方面,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和教育主体便捷的将意识形态教育理论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通过“微媒体”平台进行思想文化产品创作、宣传和教育;另一方面,教育信息的接受者又可以将自身的想法和经验,以互动的形式反馈给信息的者,加深青少年个体对主流社会思想从本源性层面进行认知与内化,形成应对国内社会思想的多元格局和抵制西方不良社会思潮侵袭的能力。

(二)“微时代”对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1.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语言的权威性面临挑战。“微时代”的信息传播是多元化的、互动的,虚拟平台中每一个人不仅是语言的接受者同时也可以是语言的创造者。因此专属于“微时代”传播过程当中的“网络语言”也随之出现,网络语言以其便捷易记、趣味性、简单和通俗等特点被人们所熟知,成为网民交流中常用的表达方式。然而这些网络语言来源渠道各异,形式和内容繁杂,虽然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信息在网络传播中做到了全新的阐释和解读,但这种通俗易懂的网络语言却对具有强烈理论性、规范性和严谨性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语言的权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相比于正统的意识形态理论语言,受众群体更愿意接受网络语言化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语言。2.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解读变得更复杂。“微时代”环境下的不同的意识形态、社会观念、文化思潮等信息传播是自由的、广阔的、互动的,这就导致了主流意识形态在“微媒体”传播的过程之中,将会受到国内外不同的思想意识、社会态度、观点理念多方面的解读或者解构,从而使得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变得复杂而多样,思想价值参差不齐,思想观念良莠难辨,消减了广大受众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为“微时代”境遇中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巨大的难题。3.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地位受到冲击。“微时代”的扁平化传播特质彰显的更为突出,现实的人都能通过自身拥有的移动终端成为每一个信息的传播节点。较传统的“一言堂”而言,“微时代”的传播模式已呈现出“群言堂”的趋向,这个趋势表征为人的多元的利益和情感诉求在网络空间中以“符号化的形式”得以较为自由的宣泄与交流,这给予了“宪政主义”“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近年来在我国国内泛滥的机会,尤其是西方国家借此传播出“意识形态趋同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扰乱青少年价值信仰的言论,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权威和主导性带来价值侵袭和文化渗透,这就导致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不再是以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各层级教育传播者为权威的主导。

二、“微时代”境遇下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受众群体自觉学习的意识薄弱

虚拟空间中人的精神价值与社会意识形态在自我意识层面产生矛盾不仅无法回避且不能彻底根除,只有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学习并引导从人的意识层面进行平衡与消解,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微媒介”的传播教育中不能迷失思想价值导向性,然而,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虽然已经开始利用“微媒体”平台进行教育传播,但对于大部分受众而言,还没有意识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这种传播方式,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受众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大多还停留在观看视频、游戏娱乐、网络聊天等方面,而真正能够利用网络信息和网站资源进行意识形态安全理论学习的受众群体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微媒体”自觉传播力有限,更加减弱了受众群体主动去利用“微媒体”接触国家意识形态理论的意识。

(二)网络信息技术工具的制约

正如曼纽尔•卡斯特说:“我们个人和集体存在的所有过程,都直接受到新技术媒介的塑造”,新的历史起点上考察人类思想变迁的新维度与重要入口便是新媒介技术,它实现了现实的人的生活方式的嬗变,使人的精神生活、经济和政治行为发生了改变。随着互联网的变革发展,依赖于互联网而发展的“微媒体”以在技术层面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源性”“外源性”和“多源性”等维度进行了重塑,而我们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工具开展日常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利用新媒体进行意识形态的新闻传播而言,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专门软件存在普及率较低的问题且和网站数量不足,尚未形成全面覆盖的宣传教育局面,这已经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大众化进程当中越来越明显的情况,这种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不足制约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系的建设。

(三)“微传播”平台的监管不足

政治安全是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核心所在。“微时代”环境下的意识形态传播是自由的、开放的,它面向的受众群体是利用这个网络的所有人,这种高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非常容易造成监管力度的不足,而且我国目前针对“微媒体”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来说还不算健全,这就导致了“微媒体”的信息传播在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大众化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为国外一些不良的、消极的社会思潮提供了生长空间,缺乏良好的管制也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微时代”所提供的虚拟平台进行社会思潮的传播,这种“随意性”若不加以控制,将会对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微时代”环境的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

(一)唤醒受众群体的思想安全意识

“微媒体”作为一个新的事物,虽已经广为人们所应用,但自觉运用“微媒体”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意识还没有真正地深入人心,而教育的主旨在于“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期刊和户外媒体等介质进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微平台”传播,增强“微媒体”在广大受众中的意识,帮助现实的个人实现自我的发展诉求,以意识形态安全宣传教育主客体自我觉醒为目标,从根本上夯实教育根基,进而带动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大众化传播意识,同时通过“微媒体”信息传播的自身强化,充分的利用“微时代”传播的自身优势,如手机、互联网、数字电视等媒介覆盖范围广、接受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建构多样化的虚拟载体,开展主题教育、“国家网络安全意识月”和专家论坛等富有弹性的符合青少年发展需求的,争取对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目标、方式方法进行全方位的覆盖,实现虚拟教育资源教育的有效性。

(二)搭建新媒体实践教育平台

如阿尔都塞所言,意识形态的存在形式不仅在于观念且更为重要的是物质,意识形态的物质形式决定了生活化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如能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人的“微生活”之中,那么教育者就有可能以潜移默化的形态影响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并实现外化为个体现实的行为,最终实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预期目标。因此,多方面协同推进,整合各层级资源,搭建“微时代”环境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新媒体实践教育平台,促进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践化发展是促进新时期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题中之义。首先,针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新媒体实践教育平台不足的现状,积极建设相关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虚拟实验室、新闻网站、文化教育网站、政府网站等,打破传统生硬、枯燥、单调的教育模式,进而以更生动、更丰富、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宣传教育;其次,“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积极研发符合“微时代”传播特性和受教育者接受习惯的专门教育软件,既是顺应时代的发展的步伐也是满足青少年感情发展诉求的一个表征,更是配合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者进行更有效的日常生活实践教育的实际举措,融入青少年的“微生活”之中,努力在最大程度上触及青少年的意识与情绪领域,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三)健全意识形态“微传播”的监管制度

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应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微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已经不可能以封闭的形式来实现,“微传播”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把国内外不同的社会思想带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以其特有的传播手段塑造了现实的人对不同思潮的理解方式,而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大众化教育作为一个长远的发展进程,在利用“微传播”进行大众化教育的历史进程之中,难免会遭到有悖于意识形态安全的言论、观念和国外社会思潮的冲击甚至是恶意的攻击,并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部分人的意识形态结构,因此健全“微传播”的意识形态监管制度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05.

[2]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4.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5.

[4]列宁.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作者:魏锡坤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