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初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内外部环境因素的相互交织,大学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基于“破窗效应”在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的现状分析及问题探究,构建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促进高校健全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面向新时代新理念的机制转变,将学生成长的健康保障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破窗效应;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谐,甚至关系到社会安宁和国家安全。因此,踏实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意义重大。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的安全问题频发,越来越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高校管理者要拓展教育路径,善于用创新理论来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水平。

一、破窗效应的理论内涵

破窗效应来源于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津巴多的一项实验,即准备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将其中一辆停在治安良好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治安较乱的贫民社区。试验期间停在贫民社区的汽车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汽车一个星期后仍完好无损,后来实验者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汽车就被偷走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学者威尔逊和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即如果有人打坏了某栋建筑上的窗户玻璃,并且管理者没有及时修复破损的窗户,其他人就可能受到一些诱导性的影响,进而去破坏这栋建设上更多的玻璃。时间长了之后,人们被动消极,导致管理秩序混乱从而引发更多更严重的问题。“破窗效应”能有效地解决管理问题,其中经典案例有纽约地铁的整治和日本企业的红牌效应辅助管理等。而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中,高校管理者可以结合破窗效应,分析“破窗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而采取措施防止“破窗”的出现并及时修复[1]。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要努力做到从根本上杜绝“破窗”,把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深入和细化,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出一个健康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破窗现象”的现状分析

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破窗现象”,利用破窗效应视角去分析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导致高校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是大学生的个人不安全行为以及外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一)大学生人身安全中的“破窗”现象

人身安全是大学生生存发展与个人成才的基本条件。尽管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人身安全教育备受重视,但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与个人生活环境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与更替,许多安全问题与隐患存在着不可控制的量变因素。因此,高校大学生人身安全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破窗现象”,表现为:在个人层面上,诸如食用不干净的外卖或街边食物、养成酗酒和抽烟的不良生活习惯、忽视日常运动锻炼导致身体素质降低和外出时不遵守交通法规等;在学校层面上,存在在校园内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未经允许在校外住宿或夜不归宿,甚至是违反寝室安全规定使用大功率电器、劣质电器等行为;而在社会层面上,例如赌博、和色情传播等毒瘤侵入校园生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有不安全行为,在参加社会实践和求职过程中被骗或陷入传销组织等。

(二)大学生财产安全中的“破窗”现象

近年来以大学生群体为目标的违法犯罪案件不断增多,大学生屡屡上当受骗、遭受经济损失甚至遭遇人身伤害。大学生财产安全方面的“破窗”现象主要有被盗窃、被诈骗和被抢劫。大学生被盗窃的情况主要发生在宿舍、图书馆、自习室等公共场所,或是发生在乘车、购物和旅游等过程中。而大学生财物被盗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戒备心理较弱,物品随意放置,贵重物品没有妥善保存等。大学生被诈骗的情况主要有购物诈骗、街头诈骗、电信诈骗和网络诈骗。大学生容易被骗的主要原因是其忽略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防范意识较差和交友不慎,贪图小便宜和急功近利[2]。大学生被抢劫主要发生在夜晚行人稀少、校内外偏僻场所。在面对抢劫时有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应对,往往出现惊慌失措、蛮干不懂智取和一味追求财物不知道快速撤离的行为。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安全中的“破窗”现象

大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由于社会生存压力日益增大、校园人际关系复杂多变以及大学生自身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等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破窗”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人际交往存在障碍,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缺失,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甚至有的同学出现自闭倾向。第二,过于依赖网络生活,整日沉溺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满足感,严重者患上网瘾与现实生活产生隔绝。第三,学习压力大,有的学生因成绩不理想产生挫败感,或是因为考证和考研的压力使自己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而产生焦虑症。第四,大学生不能较好地处理个人感情问题,在与异性交往时心理不够成熟,缺乏处理感情困扰的能力。第五,家庭和外界存在不利影响,家庭的溺爱环境导致学生出现自私、任性等通病。此外,外界环境中的消费攀比、经济歧视和就业压力等都是诱发心理健康安全的“破窗”因素。

(四)大学生网络及公共安全中的“破窗”现象

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中比例庞大的群体,虽然多数能够较好地利用网络工具开展学习生活,但是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安全“破窗”问题,不良的网络使用习惯会导致大学生对网络产生极度依赖心理,甚至可能造成网络成瘾障碍。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素质发展不均衡,许多学生使用网络大多局限于聊天、游戏、电影电视三项功能,而“破窗”情况主要发生在浏览色情网站、网络诈骗与传销、痴迷网络游戏等方面。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开放程度的日益扩大,大学生群体参加社会实践和公共活动日趋频繁,面对大量的安全隐患和不良诱惑,尤其在遇到群体性事件、自然灾害、突发意外的时候大学生往往都不能很好地应对[3]。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缺乏,公共安全意识缺失,不能很好地掌握法律法规,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都是大学生在公共安全方面的“破窗”。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出现“破窗”的诱发因素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破窗”由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主观方面因素包括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匮乏和道德素质偏低,而客观方面因素主要是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机制的欠缺等。

(一)安全意识淡薄

当前社会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受到不法分子侵害的事情常有发生,但是大学生对此却缺乏足够认识。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还表现在对危险缺乏预见性,在危险来临前不能做好预先判断,更谈不上采取措施规避危险。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大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安全意识的培养,导致其安全防范观念较弱,安全素养普遍较低,遇到危险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当今社会纷繁复杂,面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诱惑,大学生往往缺乏自制力,在好奇心和过于自信的驱使下,常会寻求刺激来填补内心的思想空虚,最终导致受到伤害。很多大学生受到侵害的案例,从事后的分析来看都是可以将损失减小甚至是可以避免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

(二)安全知识匮乏

大学生安全知识匮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高校普遍没有开设与大学生安全教育相关的公选课,仅有的安全知识也多是靠班主任在开班会的时候传授的,致使大学生获取权威有效的安全知识的渠道缺乏。即使有一些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公选课程,教育效果也较差,很多课程都流于形式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第二是一些大学生对安全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真用心学习。此类课程沦为他们获得额外学分的一种方式,没有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必修课”[4]。第三是很多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获取安全知识的有效途径,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不能很好地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不能快速地获取安全常识。大学生安全知识的获取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起到决定性作用,高校和大学生都要把安全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要做到日常化、系统化和专业化。

(三)道德素质偏低

一些大学生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尤其是在公共场所中表现出与大学生身份不符的较低道德素质,而道德素质的偏低也会引起安全问题。缺乏文明礼貌、经常口吐脏话,由此同别人产生口角甚至引发肢体冲突;缺乏公共秩序意识,公共场所大呼小叫、插队加塞而与别人产生矛盾;破坏公物,甚至是一些公共安全设施,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缺少人情味和同情心,在别人遇到危险时只顾自己而不伸手援助等,在大学生中还有很多诸如上述的道德素质偏低的行为。道德素质与安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不能只谈享受不谈奉献、不能只谈权利不谈义务、不能只谈自由不谈约束。当前高校往往过多地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缺乏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评价和考核。

(四)管理机制欠缺

高校安全教育队伍不够专业,安全管理方式缺乏创新,大部分高校安全教育和管理的任务都是由辅导员来完成,因此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缺乏专业性、系统性。即使有的高校能够做到大学生的日常安全教学,但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管理方式仍然缺乏理论体系的支撑。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管理机制应当包括具体程序、教育内容、教育职责和奖惩方式等,可是一些高校并没有对上述要求进行明确和规范,有的学校虽然对此进行了明确,但比较笼统空洞,可操作性不强[5]。安全监管人员管理不到位,部分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对于大学生各方面的安全检查不深入、不细致,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不能及时发现和排除。

四、修复大学生安全教育“破窗”的措施

如果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对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出现的“破窗现象”漠不关心、置若罔闻、反应迟缓或整改不力,那么紧接着就会有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玻璃”,所以采取有效措施来修复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破窗”尤为重要。

(一)强化安全意识,修正“破窗”发生的思想堡垒

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和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强化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大学生掌握基本安全知识和安全法规、学习防范的技能;同时要通过设立主题班会、邀请安全教育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使大学生了解到安全教育方面的问题,尽量把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要把工作做得更加细致,把教育内容更加详细化、模块化,避免泛泛而谈和空洞的书本教育。高校和学生要时刻牢记安全第一,做好生命教育的启迪、发动以及引领,要积极转变学校的教育观念,使生命教育和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心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类活动,使大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各种安全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以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安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预防和彻底杜绝安全事故。

(二)丰富安全知识,杜绝“破窗”发生的教育缺失

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大学生学习安全知识,将传统教学与现场实践、新媒体相结合,扩大安全教育的途径。传统教学主要运用在一些公民道德素质、安全法律法规、行业操作规范的学习上,已制订的法律法规和操作规范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具有很好的教育借鉴作用。高校可带领学生参观安全教育警示基地,通过实景模拟和互动体验的方式,集中了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安全知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给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了新的尝试,当代的大学生几乎时刻都在刷微博、玩微信,高校可以在微博或微信公众号上定期安全常识、安全提醒以及安全问题通报,将安全教育融入其中可以有更显著的教育效果。安全知识是不断地更新发展的,因此高校必须保持学习渠道畅通,使学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所以大学生安全和高校安全管理发展的需要成为新时代赋予高校教育管理者新的使命。

(三)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截断“破窗”发生的问题渠道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远离不安全环境,减少不安全行为,通过健康饮食与合理运动来增强体质,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并遵守交通法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要谨慎,正确处理与异性朋友的关系,尤其要正确处理恋爱的关系。大学生还要妥善保管好个人财物,坚决不贪意外之财,保管好自己的各种有效证件,在遇到危险时要保持精神上的镇定,克服畏惧、恐慌情绪,冷静分析所处的环境并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在心理健康角度方面,大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和客观评价自己,改造自己并塑造健全的人格,在实践中逐步改变个性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形成健康稳定的人格结构和特点,以不变应万变;还要加强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心理耐受力。在网络安全方面,大学生要自觉加强自我防控、预防网络犯罪,同时主动学习网络安全知识;还要明确网络行为的使用规范,不仅要保护个人隐私,更不能做违反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诱惑面前,大学生要保持冷静,从容正确地处理网络行为,构筑健全的网络心理防线。

(四)提升道德素质修养,加强“破窗”发生的自我预警

大学生要重视对自己内在的培养,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行举止,对照道德标准坚持正确的并及时改正错误的。在现实生活中提高道德素质,大学生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保持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认识到德才兼备的重要性,在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要讲究社会公德和基本道德素质,用掌握的先进科学技术与知识服务社会,不要滥用知识从事危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利益的活动。道德实践是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内在要求。大学生道德理想的树立和道德信念的巩固,离不开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实践的作用,把道德实践渗透到道德建设的全过程,提高道德素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道德上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升华。

(五)完善安全监管机制,完善“破窗”发生的预防途径

大学生安全教育不到位与安全监管机制不完善是高校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更要着力加强安全管理工作,落实监管责任制,完善制度实施,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定期召开学习安全会议。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只有做到更加全面和细致,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高校的安全和稳定。高校要主动成立“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指导协调与监督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部署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重大决策并分析形势;研究解决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重大问题。高校要建立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形势定期研判、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重大情况通报预警、安全隐患与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化解等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学校应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奖惩机制,实行目标管理,把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作为晋升评优以及领导班子和干部个人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要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安全是大学生思想进步、健康成长、完成学业和立志成才的最基本条件,从“破窗效应”中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任何一种问题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问题的无限扩展。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破窗效应”的启示,当高校管理者面对各种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只有采取措施扭转形势,解决“破窗效应”所产生的问题,保持持续改进和优化,才是高校管理者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最重要的主题。

[参考文献]

[1]薛永存,张建双.基于破窗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探析[J].新西部,2017(2):113.

[2]车五丰.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问题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3):132-133.

[3]朱斌,李刚.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1):97-98.

[4]孙绪曙.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路径探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102-104.

[5]皇甫毅.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模式探究[J].人力资源开发,2016(3):184.

作者:朱金龙 罗文雯 贾亚彬 单位: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