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人力资源案例教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1.实践性。
案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于很少直接接触过企业和缺乏社会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无疑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亲验性。
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具体而又逼真的管理情景,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通过案例使学生了解到真实、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并不只是书本上纯理论的堆砌,并且能够及时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观察、思考、分析问题。
3.自主性。
案例教学中,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则成为导演或教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训练自己的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查阅资料,通过分析和判断,积极寻找问题原因与解决办法,学生从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自觉主动地学习。
4.互动性。
案例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精心策划,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综合,交流;学生处于主体地位,通过讨论争辩、质疑探索,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这样,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双向互动,相互沟通,互相启发,开拓思路。
人力资源管理课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设计、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可见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性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基础上,灵活应用理论有效地分析、解决实际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传统教学无法有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当地使用案例教学,往往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大学生普遍没有直接接触过企业实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案例了解甚微;很多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面的实训设备、实训基地条件有限,无法有效地开展实训,不能很好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所以,案例教学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然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其不足。
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全过程主要由精选案例、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总结等四大教学环节组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应用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难以选择到合适的案例。
一是案例非本土化。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案例,真正以国内企业为研究对象的较少,大多来自于国外企业的实践,多不符合中国国情,使得案例教学难于针对我国企业的实际问题。二是不具备典型性或缺乏时效性。很多案例不具备典型性,很难生动形象地说明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随着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快速发展,当初的一些经典案例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三是有些案例缺乏翔实的数据和清晰的背景资料说明,不便于学生分析案例和解决问题。
2.把案例教学混为课堂上举例子。
有些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将案例教学简单化,认为在课堂上举例子就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把案例教学与课堂上举例子混为一谈。其实,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案例教学则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而举例子只是说明问题的一种方法,主要是为传授理论服务的,是教师单方的教学行为,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仅处于次要地位。把案例教学混为课堂上举例子的做法实际上背离了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本质。
3.教学过程缺乏互动。
在较多的案例教学中没有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有的老师虽在课堂上引入了案例,但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讲法,老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在讨论与交流中,就材料认真准备的同学积极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见解,但经常会出现学生讲,其他同学不听,或者不发言,同学之间也缺乏互动交流,结果良好的讨论局面难以形成,势必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因为教师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分析案例;也可能因为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或因为案例设计不好,学生难以回答等。
4.学生和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
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师大多是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没有从事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实践操作能力有所欠缺;而大学生也是从高中直接进入大学学习的,缺乏职业经验、感悟和实践认知。这样,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是从校园到校园,缺乏对企业的感性认识,案例分析缺乏与企业实际的联系,难以激发思维火花,讨论中难有自己独特新颖的观点提出,难以形成良好的讨论情景,止于对概念、原理等概括性知识的阐释和套用,教学往往是纸上谈兵。
5.案例教学条件落后。
案例库建设和案例制作水平和数量有限,除了有些985或211高校以外,很多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往往不具备这个案例教学条件,能够供教学使用的较为成熟的完整的案例尤其是大案例、整套案例、本土案例是非常少的;没有专门的案例讨论室,尤其是二流、三流高校更是如此;其他教学条件和设施的限制或不足,如人力资源实验室、相关软件、多媒体设备、数量足够的电脑或笔记本、方便的上网条件或无线上网、一定的调研费用或其他费用支出等,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还不完全具备。
四、改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对策
1.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
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首先,应选择具有典型性与时效性的案例,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符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并与课程相关章节密切联系的案例,尤其是那些符合时代潮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现存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案例。其次,应根据教学进度选择案例,要考虑案例深度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选择案例应由浅入深,由专题性案例逐步到综合性案例,案例难易程度应适中,需要学生经过深入讨论才能得到答案。最后,选择的案例要有翔实丰富的企业数据资料和清晰的背景资料,以便于学生思考和讨论。
2.处理好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有许多优点,与传统教学法具有各自的不同,彼此区别很大,不能用传统教学方法替代案例教学法,不要把案例教学混为课堂上举例子;而传统的教学法也各有特色、各有优势,不能用案例教学法排斥、替代其他教学法。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传统教学法便于学生更快更容易地掌握应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知识,为其后的案例教学奠定前提和基础;而案例教学法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教学法中学到的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感性认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师应根据课程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有效结合。
3.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分析材料、揭示问题、寻找答案的执行者,因此,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第一,教师要注重创造一种良好的民主讨论的气氛和环境,鼓励和督促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通过提示、提问、反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二,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师要注意倾听,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以免挫伤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第三,教师要及时准确归纳各小组的观点,甚至有时要有意突出各小组观点矛盾冲突之处,使学生之间的讨论、思维的碰撞不断加强。第四,在课程评价中设置小组讨论与课堂讨论表现分数,计入课程总成绩。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技能。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素质:教师应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与沟通能力,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目前亟待提高师资素质与技能,为此,教师首先可利用大学图书馆、网络、周边的资源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理论功底;其次,教师应尽可能利用一切调研、实习、咨询、科研项目等机会接触企业管理工作实际,深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职能模块,加强自己对企业的感性认识,丰富实践经验;再次,高校要多和企业合作,安排教师进入其中挂职锻炼、做调研或管理咨询,积极为教师创造接触实际的机会。
5.改善案例教学条件。
首先,学校和院系领导应予以重视与支持。领导要从思想上认清案例教学的意义和目的,并针对课程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教师进行案例教学。例如在研究经费上给予大力的支持,下拨资金购买相关软件和硬件设备,建立人力资源实验室,在薪酬方面体现出从事案例教学与不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间的区别。其次,教学单位建立案例库。为节省教师收集案例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合适的案例,方便教学,应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案例库。最后,教学单位多方寻求财力支持。如申报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项目寻求资金支持;与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合作,为他们提供咨询和培训,从而得到资金。
作者:杨振国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