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必修课,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各门课程的专业基础课,改革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势在必行。案例教学将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巧妙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从案例的选择、引入时机、分析和评价几个环节探讨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必修课,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和基本特点,其内容涉及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生理病理学说及养生防治原则。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同时对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学好中医基础理论,是掌握中医学其他基础及临床课程的前提,同时也为将来的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初学者对于中医知识的接受难度,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实现初学者中医思维的逐步建立,提高教学质量。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指的是利用典型事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
1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系统学习中医知识的入门课和基础课,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对于构建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塑造中医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大多开设于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教学对象是基于现代科学理论体系培养出来的大一新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出现许多问题和冲突,如:传统人文基础背景的缺失,学生对于中医药相关知识的了解较为匮乏,固有思维与中医思维方式的较大差异,加之中医理论的抽象和深奥,往往使这些初学者将中医理论的学习视为畏途。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讲授若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极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树立和维系学生的专业自信,成为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质量的关键。
2案例教学法简述
国内多所中医药院校已经尝试了多项针对中医基础理论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包括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分组学习、讨论式教学、以及开设“中医基础理论”实验课等,从不同角度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案例教学是中医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药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又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这就要求我们从奠基性的基础理论教学开始,即贯彻理论联系实践、重视实践的精髓。在中医学教育中,案例教学主要是以“病案”为重要载体,通过问题导向,给予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的空间,逐步深入对中医理论的认识。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将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巧妙结合,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
3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3.1案例的选择
一般来说,中医学专业课程中的案例式教学多指医案。中医医案既是前人医疗经验的真实记载,也是后人学习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相衔接的桥梁。笔者认为,案例式教学除了医案之外,还应该包括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以及授课教师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医案的选择又可以详细划分为古代的医案,现代的医案,名医名家的医案,以及授课教师提供的临床病例。不同医案的选择和使用,其作用各有侧重。如:古代医案一般言简意赅,具有极佳的说理性,能精准反应中医理论及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现代医案则能够更好地体现中西医结合的特征,更能切合当今的临床实际;授课教师自己的医案则往往最为生动、活泼,同时便于和学生实现交流、沟通及切磋。案例的选择应具备真实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难度适宜、符合授课内容的需求[2],医案的选择可在一些正式出版的医案医话、验案精选及名老中医著作当中精选与授课内容相符合的案例,增加案例的可信度,避免学生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况。
3.2案例的引入时机
案例是为课程内容服务,这是我们进行案例选择及引入的根本原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眼于所讲授内容的需求,精心选择案例引入的适当时机。
(1)新课导入阶段。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将案例抛出,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对所要讲授内容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此时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讲解与分析,适时引入要讲的课程内容,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提升授课效率[3]。
(2)针对抽象理论的阐释。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单纯进行理论讲解,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乏味,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的集中。此时教师可在课堂活动中适当穿插部分案例,既可大大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又能深入浅出,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学生对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教学内容有直观而深入的理解。如在“肺开窍于鼻,喉为肺之门户”的讲解中,提到“金实不鸣”“金破不鸣”的理论,学生往往感觉抽象。此时,可援引生活实例,如:钟楼的钟一般都是空心的,高悬于梁上,方能在敲击时发出清脆悠长的声音;若将钟的内部填实,或是置于地面之上,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就会变得低沉、喑哑。若将钟打碎成为碎片,其发出的声音也会大打折扣。以此解释导致声音嘶哑的虚、实两种病机。同时,引入精选病案“麻黄汤治疗外感风寒之喑哑”[4],以及教师行业多发的慢性喉炎、声带结节等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证,以临床验案和生活实例相结合的方式,更直观、深入地阐释“金实不鸣”和“金破不鸣”的中医学理论。
(3)重点难点内容的讲授。经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笔者认为,在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当中,“病机”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总体难度最大,除此之外,“治则治法”部分的“正治反治”部分与“病机”“阴阳五行”中的内容前后联系较为紧密,知识跨度很大,学生如果前期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往往出现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的情况。因此,我们在“病机”这一章节“虚实真假”“阴阳格拒(寒热真假)”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往往会采取引入病案的方式,如:引入名老中医验案中的“真寒假热”病案,以及引入授课教师本人所治疗的“真虚假实”的腹胀案、“真热假寒”的寒痹案例,同时可以适当引入“治则治法”章节中的“治病必求于本”“热因热用”“塞因塞用”“寒因寒用”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具体病案的分析,营造较为真实的诊治疾病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病案分析的热情,适当采取小组讨论等模式,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所举病案中患者的四诊表现,探究病因病机,对所应遵守的治疗原则及采取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概念的内涵,同时对以后要讲到的相关内容充满期待。
(4)授课内容的收尾总结。一堂课的最后收尾部分,往往需要对所讲授的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对于下次课的内容有所提示,有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容易出现精神和注意力的松懈,课堂秩序容易受到扰乱。此时,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案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堂的最后阶段,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预期。如:在“病理产物性病因”这一章节当中,讲到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在详细列举了诸如疼痛、肿块、出血等一系列瘀血致病的病症共同特点之后,可以用授课教师自己不慎跌倒之后导致下肢大面积瘀伤,肿胀疼痛、夜间加重,服用活血化瘀的三七、乳香、没药之后夜间疼痛明显消失的例子,让学生有较深的印象,同时能够牢牢掌握瘀血致病的几个重要病症特点,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
3.3案例分析和评价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讲授内容、授课时间及讲授对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案例的引入过程中,并不一定都要按照通常的“教师引入—小组讨论—学生发言—教师讲评”的程序,而是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结合案例引入的时机和案例发挥的作用,以及学生听课状态、授课时间的长短,进行多种形式的案例引入。有时候寻找案例中的一句话,体现所讲授的某一个中医理论;有时候让学生直接找出案例的要点,引导学生对中医治则治法的深入直观的认识;有时候让学生以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组间评价的形式展开,教师只需简短点评,画龙点睛即可。总之,不拘一格,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实现案例与理论讲解和阐述的完美结合,以提升课堂效果,加深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为最高目标,而不仅仅是追求案例讲解形式的统一,从而避免案例引入的程式化。
4小结
案例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推行,以其本身所具有的灵活性、真实性、直观性[5],从客观上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众所周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初入中医之门的大一新生,面对抽象的中医学理论,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常常使一部分学生知难而退,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吸引学生认真听讲,增强其求知欲和对中医药知识的探索欲。同时,案例式教学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增强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案例式教学的应用,使中医药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可以指导实践的观念深植于学生们心中,他们从古代先贤、当代名家以及授课教师的案例中,深切体会到中医药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中医药理论绝非空谈,而是切合临床实际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有利于帮助初入中医之门的学子,树立强大的专业信念和自信,培养中医学思维。案例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案例式教学法的引入,对于授课教师也是一种提升,鼓励他们深研理论,投身临床,以身作则,完成中医理论与临床的衔接。
作者:张拴成 方敬 刘淑彦 邢志峰 侯仙明 单位:河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