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案例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因为其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是一门难以掌握学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学科的特性就决定了要求德育课的目标就是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体现在强化德育课教学的实践性,主要有多种途径提高德育课教师职业能力、积极组织选编德育课案例、不断改进德育课案例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本文主要分析了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和应用方法,对案例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案例教学;德育课;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的定义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用在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如今也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教学中。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厌学情绪浓,为重拾中职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使之学有所得,笔者认为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针对案例教学实践与反思,论述如何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效果。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职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
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不足
1、德育课教师职业能力不足
德育课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案例教学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参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求老师深度掌握课程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要有较高的授课水平,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德育课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下列不足突显出德育课教师职业能力必须提高:一是德育课教师教学能力上的不足。部分德育课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一方面缺乏对授课内容的全面深人掌握,另一方面对授课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方式和形式缺乏动态掌握,因而在教学力度和深度上都相对不足,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理论,我国提出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睦邻、友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但是近几年在我国东海和南海相继出现与周边国家的岛屿之争,学生非常关注我国东海和南海岛屿涉及国家主权、领土的问题,非常关注我国采取哪些应对政策和措施。德育课教师如果设计好相关案例,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事件给学生介绍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平发展道路和外交政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我国政府采取的具体对策。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和师生互动,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知识,既调动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又可使学生们学会理性思考这些现实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有的中等职业学校对授课内容掌握不够,研究不够,动态追踪不够,或者沿用老旧的案例,就很难提高教学效果,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二是德育课教师课堂设计能力的不足。案例教学需要德育课教师组织好案例,更要组织好整个课堂的教学结构设计。案例教学虽然由来已久,但仍有部分德育课教师思想认识不适应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对传统教学的路径依赖性强,把案例教学方法局限于举例讲解,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的程度不够,学生感到缺乏新意,教学效果难免不尽如人意。如果在案例教学中,问题导入得好,理论讲得透,理论和实际结合得好,适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吸引力就会增强,课堂上的消极行为就会减少。
2、案例选用不规范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德育课教师所用的案例,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局限于知识点案例,缺乏综合案例,如《经济政治与社会》中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部分教学内容,以往较为普遍的是例举国内几个知名度大的富裕村是如何富裕,而不详细剖析这些村庄富裕起来的国家政策变迁的背景、改革开放的背景等客观背景以及人为因素,对这些农村发展案例对其他农村地区发展的可参考性的分析不足,案例的质量就显得不高。二是不注重案例的及时更新,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学生获取最新信息的重要渠道,如果德育课教师不重视新媒体传递的新信息、新案例,不与时俱进的相应更新案例,甚至有些案例连续讲了十几年而不及时更新和充实,在课堂上选用的案例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显然不足;三是着重叙述说明,对背景材料的介绍不足。如《经济政治与社会》关于农村改革部分,比较普遍的是选举安徽小岗村农户勇于搞承包制的案例,而对我国农村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体制的变迁案例选用不足,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有些突兀。可以想象,如果选用的系列案例缺乏实用性、规范性和及时性,就难以符合现代德育课案例教学的需要,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传统“填鸭式”教学的路径依赖,使得德育课教师教学方法简单化。具体表现在:一是案例来源比较单一;二是教学形式的选择比较单一,部分德育课教师一般采取案例讲解法,因未与多媒体教学和案例讨论相结合,导致教学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和灵活性,使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三是偏重理论知识讲授,忽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老师只重视理论概念的灌输,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效果不太满意。无论是案例教学,还是其他形式的教学方式,很关键的一点是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真实需求,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是他们自身的需求,也是德育课教师授课的初衷所在,为此德育课教师选用案例一方面要实现完成授课内容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要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加大案例教学在德育课教学中作用的措施与对策
1、多种途径提高德育课教师职业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德育课教师是德育课教学的关键因素,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职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好坏,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质量的好坏,而深度掌握课程理论、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德育课教师职业能力非常关键的有机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德育课教师努力提高自身职业能力责无旁贷,同时有关部门也应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其深度掌握相关课程理论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其实际职业能力水平。一是有计划、有系统地选派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德育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德育课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和案例教学的水平,根据教学内容系统安排社会实践地点、内容,从国内来看可合理安排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工业和农业服务业等具有典型性的社会实践地点和企业,使德育课教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了解复杂的中国国情,同时创造条件安排德育课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出国交流、学习、考察,了解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通过安排这些社会实践,可使德育课教师摆脱教学科研闭门造车、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尴尬局面,使德育课教师从社会实践中得到深刻启发,从内心深处认同和掌握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二是分期分批地组织德育课德育课教师去进修培训,实现知识更新。从以往德育课德育课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培训师资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理论专家占绝对主角,而从事一线工作又有理论水平的专家过少的不足,不少中等职业学校专家自身长期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在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方面有短板,还局限在从理论到理论层面,这显然对提高培训对象的职业能力显然不足。
2、积极组织选编德育课案例
在现有条件下,选编德育课案例可从两个层面来做,一是任课德育课教师自行根据教学需要选用案例;二是相关学科研究会和教育主管部门选编系统参考案例集,以供德育课教师教学使用。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选编案例,务必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广泛收集德育课案例,案例要有广泛性,从古今中外角度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角度选编案例;二是合理选择德育课案例,案例要有典型性、时效性,避免过多选编极端性的案例;三是选编的德育课案例整体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在选用案例时要注意案例材料与案例讲解的有机结合。
3、不断改进德育课案例教学方法
德育课案例教学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方法是可以不断创新的,在现实教学中灵活运用并有机组合以下四种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一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可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事先设计好通过案例教学所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分析方法,可在观看前提出问题观看后分析讨论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二是举例讲解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设计好有针对性的案例,做到教学有的放矢。如关于学生法律意识问题,可选用近几年全国学生法律意识强和法律意识淡薄的相关案例。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就学生需要提高法律素养的问题设计好案例,剖析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现象产生的根源,引导学生深化对提高学生法律素养问题的正确认识,力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三是案例讨论教学。这种方法是把每次教学的时间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教学讲解理论知识,后一部分用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德育课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有必要,德育课教师可以在讨论结束时作概括性总结,使学生通过案例讨论掌握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四是组织学生自编案例教学。针对德育课实务性很强的特征,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组织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编案例。如关于提高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问题,可组织学生调研本校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状况,采取新闻采访、录音录像、拍摄等方式记录下学生在学校图书馆、食堂、教室、宿舍等公共区域和非公共区域的社会公德行为状况,之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提高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必要性,强调学生提高社会公德,应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
参考文献:
[1]黄志坚.青年学新论[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胡新华.邓小平人才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03).
[3]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曹士东、陈琴.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因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
[5]邓恩远.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构想与探索[J].职教论坛,2002(03).
作者:李杨 单位: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