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生作文失语教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生活积累有限,写作素材匮乏
只有立体的生活才能形成立体的作文思维网络[1]。但是在应试教育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学生被教室、家庭禁锢在一条极其单调乏味的直线上,学生大部分时间只能呆在教室里,周围的同学和自己“规格”相似,而讲台上的老师,主要的职责也是向学生传输知识,彼此之间缺乏真正的思想碰撞和深度的感情交流,导致学生生活圈子狭小,生活经验贫乏,生活积累有限,进而造成作文素材匮乏,而贫乏又会导致文章思想的贫乏与苍白无力,使学生在写作的文章的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思想,丢失了属于自己的感悟与发现。
(二)没有观察习惯,想象思维溃退
观察在心理学上是这么定义的,即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客观事物进行主动的知觉,是一种解决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而观察力则是人们在这种知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智能的基础。所以,观察能力便成为记忆力、思维力得以展开的平台,是学生在学习写作中头等重要的基本功。现今,新课标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然而,学生在校所学内容记忆的多,感知的少,接受的多,发现的少。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由教师从教材搬到学生大脑中去,而远离活生生的自然、社会,学生只需接受即可,无需自己探索发现。闲置的观察能力自然退化,以观察为基础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也无法不殃及。比如,在小学起,学生就要求记忆优美词汇:写杨柳用“鹅黄”、“嫩绿”、“青翠欲滴”、“婀娜”、“依依”……然而学生如果没有近距离观察阳春三月柳条鼓起的芽苞,没有轻触新叶的柔软,没有感受柳条拂过面颊的轻痒,只是凭着堆积在脑海中的词语拼凑,怎能写出春风扑面的美文呢?
(三)缺乏广泛阅读,写作源泉枯竭
造成学生作文失语原因除了缺乏观察习惯之外,缺乏广泛阅读同样严重。因为写作上的“有米之炊”单靠在生活中观察、搜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勤于积累。尽管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但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毕竟有限,要打开写好作文的广阔天地,须学习、掌握更多更广博的知识,了解古今中外天下事,为此,在青春年少之际,要广泛阅读,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以开阔视野,实实在在地下一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细功夫。在此,我们可以借用马正平老师在“阅读对培养写作能力有什么功能”中做出全面的概括和总结[3]:“通过大量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会产生三大功能:首先是从经典性文章中获得人格、修养、精神、性灵方面的积淀、陶冶,培养起学生高远、空灵、博大的主体境界,这种写作主体的境界会产生浩然大气,使文章具有肉身化的审美境界的规范,使文章具有美感;其次,大量的阅读,会积累大量的文章材料和语言词汇,以供写作时调配、驱遣,使文章材料和词汇丰富多彩;再次,大量的阅读会积累文章章法、句法的写作图式和语感,也可以积累写作技能、技法。总之,重视大量阅读,是从感性方面培养写作者写作动力和写作技能、方法的经验。”
二、根治作文失语,打通生活之源的对策
(一)感知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积累是作文素材之源,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的流个不停。为此,如何让学生言之有物,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能认清生活积累与作文的关系,启发学生去关注生活,挖掘生活素材。譬如,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三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中,引领学生走向自然。带领学生观察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去欣赏蔷薇色的春天,金黄色的秋天;在广阔的大自然中陶冶健康的情感,捕捉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时候,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品格提供了契机。再如,引领学生走向社会。灌输学生写作素材就在现实生活中,就在他们身边。这首先要求我们老师要拥有一双敏锐地发现、捕捉利用生活资源的慧眼,具备整合生活素材、点拨学生运用生活素材的能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对大千世界形成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同时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让学生明白:只要善于发现,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作文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
(二)学会观察、加工素材
学会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同时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为写作积累丰富素材。素材丰富,写作才能左右逢源。因此,引导学生观察能让他们对事物了解得更加深入和全面,从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让自己的文章血肉丰满。
譬如,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六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马的世界)》中,由于现实城市中马的数量极少,除去动物园观察后,还可以播放多媒体来引导学生观察,如记录片《动物世界》,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有关动物活动的镜头。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匹马驹在诞生后,想要站立,失败了好几次,但那匹马驹非常执著,它挨着一棵小树慢慢往上蹭,借助小树的支撑力来使前肢站立,待前肢站立力量足够时,在缓缓站立后肢。整个画面细节真实、清晰,整个站立过程很值得一写,还可以引发思考和感悟。把这样的片段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马上动笔写一写,学生何愁没话可写,何愁写不生动呢?
(三)广泛阅读、优化素材
广泛的阅读是学生写作素材的核心,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假如学生在感知生活、学会观察后,有了较好的素材可以写作,但由于写作是没有华丽的辞藻来修饰,那么,好的素材也会变得空洞,没有生命力,这样如何能让学生口吐莲花,妙语连珠。这就是因为缺少大量的阅读而造成语言凝练不够,句意表达模糊,从而白白浪费在生活中、观察中采取的优秀写作素材。为此,教师应该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首先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同时,还要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比如采取名著导读、故事专辑、名人传奇、影视资源、召开读书汇报等形式,从而让学生爱上读书,并真正从读书中获益。
譬如在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好读书,读好书)》中,引导学生把获取信息的触角向外延伸,让学生“多读”、“博读”,形成以课内教材带课外读物,以一篇课文带多篇相关材料,以精读带博读,并辅以读书方法指导、读书效果评价的系统性读书活动。比如以作者切入,由于七至九年级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可以引导其阅读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些作品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作者及其文风,也可以扩大学生阅读面,如政治、历史、思想、社会等。再如以名人切入,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单元《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后,给学生推荐《贝多芬之魂》、《自由的音乐之神——贝多芬》、《约翰克里斯多夫》等书籍,这样让学生的学习不因课文的结束而终止,而是把学生带向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还可以从课文内容切入,比如学过人教版七年级王安石的《伤仲永》后,让学生就神童现象各抒己见,并推荐学生阅读书籍《哈佛女孩刘亦婷》等书籍,无疑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辩证全面的看待人成才的条件。
三、结论
尽管新课标已实行好几年,但是初中作文的“失语”并没有太大好转,存在的问题是普遍的,问题存在的形态又是复杂的。本文主要从作文与生活、作文与观察、作文与阅读来探寻原因,并提出疗救的对策。余秋雨说:“作文连接着健康的生命。”我们坚信,随着作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将拥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途,并为古老东方教育的全面复兴发挥重要的先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