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课程下应用题教学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探讨新课程下应用题教学,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探讨新课程下应用题教学

1.初中生解数学应用题困难的表现

应用题的解答对初中学生来说始终是一个难点.这些问题要么背景鲜活,披着“华丽的外衣”,设置的情境学生在生活中很少经历,缺少对问题的最基本的感性认识,解答时比较茫然;要么文字繁多,“婆婆妈妈”,学生阅读和理解起来很费劲,容易造成学生视觉上的疲劳,脑细胞运转功能减退;要么数量关系复杂,“躲躲藏藏”,隐蔽性较强,学生分析起来不知从哪下手,找不到题眼……,总之,应用题的解答对学生素质的考验是全方位的,即考查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又检验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既是教师教学水平的较量,更是学生学习水平的大比拼。造成初中学生解答应用题困难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经过笔者调查研究主要表现以下一些方面。

1.1对解决问题的信心不足

与纯数学问题相比,数学实际问题的文字叙述更加语言化,更贴近现实生活,题目也比较长,数量也比较多,数量关系显得分散隐蔽。因此,面对一大堆非形式化的材料,许多学生常感到很茫然,不知从何下手,产生惧怕数学应用题的心理。具体表现在:在信息的吸收过程中,受应用题中提供信息的次序,过多的干扰语句的影响,许多学生读不懂题目,只好放弃;在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中,受学生自身阅读分析能力以及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影响,许多学生缺乏把握应用题的整体数学结构、并对全立体结构的信息作分层面的线性剖析能力,即使能读懂题意,也无法把应用题中包含的数学对象间的复杂网络关系线性化,从而无法解题;在信息的提炼过程中,受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的影响,许多学生无法把实际问题与对应的数学模型联系起来,缺乏把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的转释能力。

1.2生活经验的不足,是造成初中学生解应用题难的屏障

由于受办学条件、学校经费、学生安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和家庭为学生创设的户外社会实践活动也非常有限,造成学生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仅凭自己的感觉,大脑中生活内容的储存量相当有限,尤其对生产、生活、科技及社会经贸活动的知识知之甚少,缺少这些知识经验的第一体验,所以遇到背景鲜活的应用问题,显得比较茫然,信心不是很足,对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审视比较模糊,成为解决问题的一大障碍。

1.3阅读理解能力不强是初中学生解应用题的另一障碍

应用题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文字叙述多、生活常识多、科学术语多、相关的制约因素多,这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较高要求,许多初中生阅读应用题后往往对题意理解不透,给解题造成很大障碍,导致初中生在阅读应用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理解障碍。

1.4分析问题方法和技巧上的欠缺,是造成学生解答应用题困难的主要因素

分析问题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分析问题方法的选择上不够灵活和大胆,分析问题时比较被动和呆板,缺少动用多种途径尝试、寻找数量关系的意识和习惯。

1.5教师教学的不够重视、教学素材的单一、应用题训练力度不大等,也是造成初中学生解答应用题难的重要原因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和题目的解答,不太重视学生的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和教学,造成数学和实际生活脱节,使得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高,限制了学生的解题思维,因此人们一直在呼吁应用题教学材料的改革,如增加带有多余信息或信息不足的应用题,增加需要估计而不是准确运算的应用题,增加复杂或多步应用题增加学生自主创造应用题的机会等,但教课书上的题目并未因此而发生改变,可能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是教师并未强烈要求对课本应用题进行改革,其二是教师对这一改革持反对态度。

2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解题策略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是为了实现解题目标而采取的方针。它以其全局性的指导意义而区别于具体的解题技巧,它是解题思想转化为解题操作的桥梁,完全可以用来求解具体问题。良好的解题策略可以优化解题过程,缩短解题长度,节省搜索时间,减少失败次数。近年来的中考数学试题中,应用题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种题型中均有出现。单就解答题中的应用题而言,不难发现,许多学生拿到题目后往往瞎撞乱碰,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往往是对题目阅读不到位,理解不深刻,不善于抽象归纳,模式识别能力差,造成中途搁浅。因此,研究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就显得很有必要和非常迫切。

2.1元认知训练策略

即在解题过程中,对如何入手,如何策划,如何构思,如何选择,如何组织,如何猜想,如何修正等做出基本计划和安排,对学习情境中的各种信息做出准确的知觉和分类,调动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对有效信息做出迅速选择,以恰当的方式组织信息,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安排学习步骤,控制自己的思维方向。关注解题的过程性和层次性,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解题节奏,对整个解题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所采取的每一个解题步骤的意图。

2.2阅读能力训练策略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但同时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要在阅读中进行语意转换,给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阅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数学应用题要通过认真阅读来理解题意,阅读理解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数学化的进程,因此必须过好阅读关。应用的题干一般较长,涉及的名词概念、数据较多,数量关系隐蔽,可采用以下策略熟悉题意:

(1)读题时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型清题中的已知事项,初步了解题目中讲的是什么事情,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结果是什么?

(2)复述要点,深思题意。

据调查,学生解题出现偏差的原因之一是读题过程中将题意部分遗忘和曲解,而这一切都与深刻理解题意有关。为了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在理解题意时适当复述,通过复述,使处于短时记忆中的题意转化为较长时的记忆中。一般情况下,复述要点可采用摘要、作图示意方式来进行。

2.3建模能力训练策略

应用题文字较长,数据信息较多,对学生阅读理解、信息筛选的能力要求较高,同时还必须提取已贮存的信息,迅速实现信息转换,使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符号、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数学模型。信息加工理论告诉我们,在提取存贮的信息时,提取线索起着重要作用。提取线索与记忆痕迹越接近,提取越有效。为此,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对应用题进行归类整理,并提供一般的建模思路,使之能迅速、准确地进行数学建模。实际问题大致分为这样几类:优选问题、预测问题、最值(极值)问题、等量关系问题、测量问题、分配问题等。实际上,“优选问题”常需要建立“不等式模型”来解决;经济计划、市场预测这类问题通常可设计“数列模型”来解决;工农业生产、建筑设计及日常生活中的极值问题通常需设计成“函数模型”,转化为求函数的极值;涉及等量关系的问题,通常建立“方程(或方程组)模型”来解决;测量问题一般可设计成“图形模型”(包括三角形、空间图形、坐标系等)来解决;分配问题通常可通过建立“排列组合模型”来求解。解题时学生可以根据这些线索,有效地提取信息,对题目进行分析,从而迅速地找到解题思路,正确地建立数学模型,顺利地解决问题。当然,也不能死搬硬套,要因题而异,合理选择。

2.4运算能力训练策略

每年中考由于运算不当或计算失误导致失分的人不在少数,解应用题功亏一篑的也大有人在。有些同学虽然闯过了阅读关,也爬上了建模坡,但就是没有越过运算这道坎,导致计算错误,非常可惜。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刻不容缓。

目前,中学生运算能力的状况是很差的,不少老师埋怨:“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了,连简单的运算都过不了关,甚至数学基础好的学生运算结果也常出差错。”这些状况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不明算理,机械地照搬公式;有的则是不顾运算结果,盲目推演,缺乏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的意识;也有的学生对提高运算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他们总是把“粗心”“马虎”作为借口;也有相当多的老师只着重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引导,而忽视对运算过程的合理性、简捷性的必要指导。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培养和发展某一种运算的运算能力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理解有关运算的基本知识到形成这种运算的技能的阶段。

2)从运算技能上升到运算能力的阶段。

3)在各种应用中,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的阶段。

第一阶段要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过渡,重点是准确理解有关知识,熟练有关运算的方法、步骤,应该本着“先慢后快”、“先死后活”的原则。随着运算技能的形成,逐渐简化运算步骤,灵活运用法则、公式。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的意识和习惯。

计算能力的初步形成,还必须在今后应用中得到巩固、发展和深化。在应用过程中,运算的目的不一定是追求一个简化的结果,而且要为一定的推理、演绎、判断服务。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应用题教学,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验、生活经历和生活事件,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鼓励学生在做中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可以提高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