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育经济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育经济学

参与式教学模式教育经济学论文

一、文献述评

对于参与式教学的本质理解,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陈向明(2003)认为参与式教学已经是国际普遍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不断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强化批判意识。高广胜(2009)认为参与式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参与式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教学理念。例如,许建领(2006)指出,参与性教学以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核心,强调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投入,从而实现其内在素质的强化。最后一种观点认为,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法。例如,李峻(2008)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透视与反省,认为参与式教学首先应当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而教学方法是理念的载体,参与式教学并不是以特定模式机械的运作,而是在现有条件下进行的即席创造。陈时见(2014)认为从理念上讲,参与式教学提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和共同参与;从方法上讲,参与式教学要求师生平等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综上所述,参与式教学模式是以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教育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原则

1.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性原则。

本科学生提高《教育经济学》课程知识应用能力,应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训练为前提。首先,根据加涅对学习类型的研究,概念的教学是基础,原理的教学是中心,问题解决则是前两种教学的综合和提升。其次,本科阶段的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是以概念的理解、判断和推理能力为基础的,并且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对判断的掌握,对推理的运用呈现出层次性、阶段性和等级性的特点。第三,教育经济学的学习必须以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理性感知为起点,才能指导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完成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的升华,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结构。

2.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和现实性原则。

探究性强调的是教学要围绕参与式教学的多元目标,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发现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树立探究的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设置探究性问题,创设与现实紧密相关的情境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现实性强调要在本科阶段教育经济学的参与性教学活动中,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具体而言,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社会现实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只有符合社会需要,才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否则,脱离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会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厌恶学习,觉得学习的知识只是纸上谈兵。

阅读全文

网络教育经济学案例教学思考

摘要:

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性、综合性人才,从科学知识的本质性层次发展生产力,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结构,最终有效推动国家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作为成人职业教育的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有效打造、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直接关系到不同职业能力层次学生学习的效果。文章立足于专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在深度剖析《西方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构建新型职业能力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教育案例教学模式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

网络教育;案例教学;存在问题;措施

一、网络教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网络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学生可以通过面授、互联网、电视广播、辅导专线等多条渠道进行学习。网络教育的教学对象不限年龄,性别。通过这个教育过程,使网络教育学生可以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或转向新的方向。网络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许多地方都有区别。专科学生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引导学生系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第二,推动学生掌握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技能,基本的经济思维,并学会用经济思维解释经济现象;第三,促进学生培养网络教育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传统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网络教育经济学案例教学分析

摘要:

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性、综合性人才,从科学知识的本质性层次发展生产力,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结构,最终有效推动国家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作为成人职业教育的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有效打造、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直接关系到不同职业能力层次学生学习的效果。文章立足于专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在深度剖析《西方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构建新型职业能力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教育案例教学模式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

网络教育;案例教学;存在问题;措施

一、网络教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网络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学生可以通过面授、互联网、电视广播、辅导专线等多条渠道进行学习。网络教育的教学对象不限年龄,性别。通过这个教育过程,使网络教育学生可以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或转向新的方向。网络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许多地方都有区别。专科学生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引导学生系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第二,推动学生掌握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技能,基本的经济思维,并学会用经济思维解释经济现象;第三,促进学生培养网络教育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传统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新制度经济学高等教育制度性研究

【摘要】

本文在研究分析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不足的基础上,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产权、合约、寻租等理论从微观角度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分析,并得出在制度改进方面的建议,希望能借此给予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发展完善一定助益。

【关键词】

教育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高等教育;制度改进

20世纪9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开始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其实就是制度变革的理论,它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与制度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它既关心制度在经济影响下的发展,也关心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说,制度经济学的目标其实就是在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如何做出相关决定以及做出的这些决定又是如何对世界予以改变的。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在现实问题解决上做出的贡献,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新制度经济学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基于这一新的视角为我国现行的各种制度提供了研究思路,本文试图也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来探讨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制度。

一、新制度经济学主要理论概述

(一)交易费用理论

阅读全文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教育逐渐成为重中之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其学科设立的目的是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更好地运用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知识,以此充分满足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尽管在目前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地步,但是依旧存在诸多困境,阻碍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这种基础上,分析当前教育与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调整对策,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未来的发展提供研究依据[1]。

关键词:教育经济与管理;发展困境;发展对策;学科发展

1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

1.1研究范式缺失。科学的研究范式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的学科教育当中,存在一些的缺陷,任何一个成熟的学科都需要具备系统性的范式。范式是每一个学科成熟的内在标志,具体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具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科学共同体,即有着共同目标的研究队伍,形成一系列规范的行为和价值标准,在这个学科内进行不断的探索。二是建立完善的制度,成立专门的科研机构,里面有着系统性的组织以及会议制度,还有专业期刊针对学科领域研究进行发表。三是在科研过程中获得了较高的研究成果,成为学科的经典作品,被科学共同体认可。四是该学科出现了权威性的人物,发表过一定价值的学术研究作品,奠定了学科基础。然而目前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相关学术经典并未展现,其范式的缺失阻碍了学科的良性发展。其根本在于学科的归属混乱,由于这是一种交叉式的新型学科,部分院校有的将其归类为管理学,而有的则把它归类为教育学,只有很少一部分学校将其归置在经济学科,这种现象造成了这门学科的理论侧重点不一致,各大院校各行其是,最终导致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混乱无序,无法形成一种成熟的范式为后来学习者提供理论基础。

1.2课程体系错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存在课程体系错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容与结构上。对于该学科内容上的错位主要是由于学科归属问题引起的,由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属于多种学科综合交叉而形成的,如果将其归类在管理学体系之下,其内容主要以各类管理课程为主,辅之以教育学与经济学,如果将其归类在教育体系之下,其内容主要以教育课程为主,缺乏有效的系统性归属,课程内容安排比较混乱,忽视了该学科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为学位课程加上专业课再加上选修课,但是目前,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硕士课程体系相比较其他的学科较为臃肿,出现了主次不分的现象,给培养综合性教育经济与管理人才带来极大的困难[2]。

1.3研究人员匮乏。每一个学科的发展都需要优秀的人才去推动和实现,在现阶段,制约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是教育研究专业人员的匮乏,在该领域的研究过程中,需要研究人员的专业技能对学术进行演绎和表达,目前我国设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生院的高校数量较少,一方面由于该专业出现较晚,发展不太成熟,因此,具备教育、经济以及管理三方面综合性素质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制约了学科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毕业的学生中,大多数都从事其他行业,只有极少数投入到这种交叉学科中进行科研活动,严重缺乏研究科班队伍,许多教师也是从其他经济、管理等专业中进行调配,这种研究队伍非常不利于该学科的知识技能传播。

1.4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活动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传递的桥梁,教学的主要作用在于以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于该学科的学习与发展。如果对教学方式加以正确的组织,那么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引导自主发展,使其成为学科技能传授的发展根源。在现阶段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方式单一的缺陷,这是因为我国目前开设的教育课程管理依旧采用统一大纲进行教学规范,许多试点高校在该学科课程学习过程中采用教育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的教材,部分课程教材仍旧在统编中,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课程的管理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和监督管理。就目前情况来看,许多学科老师仅仅照搬教材内容进行相关理论讲解,讲到哪里算哪里,没有对学科交叉性合作进行有效阐述,这种灌输式教学缺乏师生互动,没有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引导功能,教学方式死板,学生无法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导致无法实现培养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专业人才的目的。

阅读全文

指导与管理社会体育论文

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区域分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体育需求日渐旺盛,人才需求缺口加大。据石岩推测,21世纪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500万以上。与此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教育部在1998、2012年分别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第三次,第四次修订,其中“社会体育”专业在第三次修订中得以进入国家认定的专业目录,并于第四次专业目录修订中更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面对这一有利时机,全国许多本科、专科高校适时地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图扩大办学规模。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从1994年天津体育学院1所,发展到2000年的30所,再到2014年的249所(以上数据不含高职大专的119个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也由此规模不断扩大且区域分布愈加广泛,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1186所)的20.99%。各高校根据学校自身特点,依据社会体育领域中的不同需求,从不同就业方向设置了该专业,涵盖了体育、医学、建筑、民族、理工、师范、农业、林业、综合等类型,其中12所高校属于211国家级重点高校,其它均为省属一般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现象。整体来看,全国本科高校数为1186所,各省市区平均高校数为38所,开设该专业的高校省域分布平均数是8所(实际平均数是8.03,这里考虑实际取整数8),达到或高于8所高校的省份是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17个省市自治区,占比54.84%;没有达到平均数的省份分别是北京、天津、内蒙古、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海南、重庆、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占比45.16%;其中,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高校最多的省份是广东和四川,达到17所;仅青海为0。为了进一步说明该专业分布的区域不均衡现象,研究参照国家统计局划分的三大经济带,将全国31个省市区划分为东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3个区域,分别比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分布情况。东部地区GDP总量占全国比重为55.4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41.48%,本科高校数占全国本科高校数的比重为46.29%,83所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占全国33.33%;中部地区GDP总量占全国24.55%,人口占全国的31.49%,本科高校数占全国本科高校数的比重为29.51%,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有95所,占38.16%;西部地区GDP占全国的20%,人口占全国的27.03%,本科高校数占全国本科高校数的比重为24.2%,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有71所,占全国的28.51%。从表1和图2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等人口众、高校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测度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并没有严格遵循教育资源分布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经济学规律,而出现了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实际上,针对教育资源区域布局的研究,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前期研究工作。如邱均平、温芳芳(2010)研究认为,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人口等多因素综合造成,其中历史、经济、人口是主要因素。赵宏斌(2007)等人通过对比美国高校的区域分布认为,高校的区域分布主要受到人口和GDP的影响。岳昌君(2003)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教育资源分布有显著影响。鲍威、刘艳辉(2009)利用1993—2005省级面板数据,认为区域间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受财政投入、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具体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来看,石岩、舒宗礼(2008)指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设置要适应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庹权(2010)通过分析《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要与人才需求接轨。李如喜(2014)认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健身市场需求。此外,区域拥有的高校数也会影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区域分布。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历史地看待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区域分布。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已有200多所大学,主要分布在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全国性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新中国建立后,这些高校虽然校名、规模和性质几经更替,但大多数地理位置没有变。与此同时,政府也按“六大行政区”调整了我国高校的区域布局,形成了6大高教集中区———华北京津、东北沈阳、中南武汉、西北西安、西南成渝、华东沪宁。虽然后来几经调整,但基本格局没变。这种布局造成了今天的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自然,高校在为了扩大办学规模,迎合社会体育需求的时候,就会在某些地区出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集中的现象。上述教育学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主要采用高校数量、人口、经济等指标来反映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认为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符合教育经济学规律。

作为高等教育资源的具体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设置不仅受到高校数量、人口、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自身行业发展的影响,即学者们所指的———与社会体育发展需求相适应。为了进一步说明这四类指标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的影响,我们将这四类指标与设置该专业高校的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以两者的相关系数来验证这些指标是否可以作为该专业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研究主要选取本科高校数量、人口、经济、社会需求四类指标来考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区域差异。为此,我们将人口以“常住人口”为衡量指标、经济以“GDP”作为衡量指标、社会需求以“居民消费支出、晨晚练站(点)每天相对稳定的活动人数”作为衡量指标。并将对区域的研究范围限定在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其数据来源于体育事业统计年鉴(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2013)。其后,将指标数据导入SPSS11.5进行相关分析,经检验各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对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是与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是相符的。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与GDP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559,与常住人口数的相关系数为0.812,且P<0.01,这说明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与人口、GDP指标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由此验证了学者们———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受人口和经济因素的影响的结论,说明在整体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区域分布是相对匹配的。有意思的是,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与所在省份的本科高校总数的相关系数高达0.637,且P<0.01,这说明在本科高校集中的地区设置该专业的高校较多。但这很容易造成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所在省份由于历史原因高校数量众多,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多就会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而在后发省份,有着巨大社会体育需求的省份却难以得到有效供给。从社会需求来看,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数与居民消费支出相关系数为-0.154,P=0.409>0.05,在统计学上无意义;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与晨晚练站(点)每天相对稳定的活动人数相关系数为0.219,P=0.237>0.05,在统计学上无意义。这表明指标间并无明显线性相关关系。究其原因,三个指标中某些指标存在许多异常值,即在某些省份经济仍欠发达,经常性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不多,社会体育消费还未达到一定水平,设置该专业高校的数量过多。如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也是我国高校集中地,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却只有3所,而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河南等经济发展一般的省份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数分别为17、15、16,西部地区的四川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达到17所。显然,这不是合理的布局,局部地区存在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配的现象。所以,该专业的布局与数量多少另有其它原因。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情况

教育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而教育资源的失配则会造成资源浪费,社会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设置来说,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直接后果就是该专业的发展规模供大于求,造成学生就业难。这是为扩大办学规模的短视行为,是一种无序竞争,对体育事业及专业自身的发展一定程度产生了消极影响。前文已分析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的区域差异性,但这仅仅是从整体上作了论证,尚未判别具体省份匹配情况。为此,我们还需做进一步讨论。参照陈希、樊治平(2013)多指标双边匹配决策方法和王贤文、刘则渊、姜熙华(2007)关于科技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匹配指数方法,考察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情况,采用地理联系率来进行评价。地理联系率反映了两个要素在地理分布上的联系情况,一般被用来衡量产业集群与地理集中情况。如果两个要素在地理分布上比较匹配,地理联系率就高,反之则相反。1)在“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广西、四川、河南、云南、黑龙江、陕西、吉林、山西、辽宁、新疆、西藏、宁夏、海南”等17个省市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体育需求相对滞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显得领先。从高等教育资源集约利用和提高效率的角度,该专业在这些地区需要缩减专业规模,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2)在“上海、内蒙古、天津、安徽”等4个省市区,经济发展相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领先,但社会体育需求现阶段不够旺盛,该专业的发展能满足现有需求。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人们消费需求结构的改变和体育健身观念的增强,在未来社会体育需求出现增长,需要增加该专业的供给;3)在“河北、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北京、福建、青海、甘肃、重庆”等10个省市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体育需求都领先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在这些地区亟需扩大该专业的规模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阅读全文

我国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提升路径

摘要:如果将学校看作是一个企业的话,那么教育服务就是学校最主要的产品。因此,教育从本质上来看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其自身的经济效益往往与社会企业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尽管经济效益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其往往更为重视价值的实现并期望服务于国家的建设发展。就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提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提升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教学服务

在经济学中,经济效益通常值得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而所谓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实际上就是指基于高等教育事业投资与国家GDP增减之间的关系。要对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加以衡量,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高等教育事业在GDP增减中所起到的作用,即高等教育教育服务提供是否为国民经济创造了间接产出,也就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否有效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要确定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就必须充分对投资成本与间接产出进行比较。

一、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提升的因素

1.不合理的高等教育投资掌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合理有效的对高等教育投资进行控制是确保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里所谓的投资,在教育经济学中指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投入,比如企业或者是个体单位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捐赠,这一投资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建设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发展,学校资金制度的构建越发完善,为促进学校科研及教育服务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保障。然而从现实层面来看,由于各学校在教育投资方面的管理使用并不具备专业性,且无法实现对教育投资的合理掌控,使得学校的资金不能得到有效的调配与使用,对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2.不合理的学生扩招。近年来,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普及我国各高等学校均对学生进行了扩招,就高等学校的学生来看,其人数相较于前几年出现了明显的增长。针对学生人数的不断增长,我国高等教育只有不断强化自身的教学管理水平,完善学校内部的教学设施设备,才能使自身的经济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就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学生扩招工作显然并不合理,学生人数明显超过学校的实际标准。一方面,学校的教职工人数无法适应不断增长的学生人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校教职员工工作的压力,且对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有着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学生人数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校教学管理的难度,导致学校的办学质量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3.学校的管理模式不合理。就现阶段来看,我国高等学校所采用的管理方式无论表现为何种模式,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充分合理地对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调整与配置。因此,针对学校教学资源的调整与配置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对提高学校的服务质量和促进学校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然而就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所采用的管理模式来看,其中仍存在管理模式单一及思维固化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对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提升造成了限制。除此之外,现阶段也有部分高等学校在专业的设置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应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地对专业进行设置。但现阶段,有部分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忽视了市场的实际需求,导致自身经济效益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我国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提升的基本策略

1.合理对高等教育的投资进行掌控。针对高等教育投资掌控不合理的问题,我国高等学校可通过如下的三种方式来提高高等教育投资掌控的合理性。首先,合理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经费比例进行调控。就高等教育的经费投资来看其有着经常性和竞争性之分,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经费投资方面的现状,现阶段高等学校对经费投资的掌控应合理地对经常性的经费比例加以提高。其次,我国高等教育针对学校的经费投资还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构建以政府部门为主体其他社会组织单位为辅助更加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最后,学校要给予各专业教师的科研创新充足的鼓励,并以此为基础在学校构建相应的奖惩制度,进而使科研创新为促进学校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2.合理地实施学生扩招。基于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其经济效益除了教育经费之外,更多的还指的是其教育服务提供所创造的间接效益。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扩招而导致的对经济效益提升所造成的限制问题,我国高等学校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应不断对学校的管理进行强化并对学校的教学资源等进行合理调整与配置,确保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能适应不断增长的学生人数需求。首先,针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断强化学校的师资力量。一方面,学校应合理地对教职工的人数进行配置,针对数量不断上升的学生人数吸收更多的优秀师资资源。另一方面,学校还应给予教职工人员更多的深造机会,不断对其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行强化。其次,针对学生人数的增长,学校针对教学资源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以为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3.采用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采用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优化高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之一。基于此,我国高等学校要想切实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首先就必须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作为学校教育管理领导者的校长,其决定对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想创新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就要求学校的校长能转变自身的教学管理理念,针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定有效的制度规范。除此之外,针对学校专业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我国高等学校的相关负责人还应深入地对市场进行调研,明确市场实际的人才需求,进而更加合理地对学校的专业进行配置以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服务来促进学校经济效益的提升。

阅读全文

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

一、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

1.生源质量。

影响教育学硕士培养质量的第一个因素就是生源,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源质量代表了各高校教科院或独立教育科研院所的水平,是“门槛”的具体表达之一。研究生教育属于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培养的是国家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它对学生的理论基础、科研能力、综合素质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2.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基本的学习方式,是研究生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直接通道,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环节会直接关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通常来讲,我国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周期在一年左右,在这一年的课程学习中研究生应该对所学专业及所研究领域有宏观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能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研究范畴,获取相关的研究方法并灵活运用。在我国,一般将研究生课程分为三个类别: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初衷是为了维护研究生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设计,其目的在于拓展研究生的专业视野,激发研究生的学术个性,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应该讲,专业选修课程是各培养单位培养特色的显著表现,对培养质量的多元化产生重要影响。

3.导师队伍。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研究生教育需要导师的直接性深入。指导。导师影响着每一个研究生的具体科研领域,指明了每一个研究生读研阶段的发展方向,关系每一个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层次,甚至对研究生未来的人生走向产生重要的思想启发或是间接指导,他们是研究生培养的直接参与者,也是研究生阶段性的导航者。因此,导师队伍的建设对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锻造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