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育机构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转型
一、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转型的障碍
(一)转型机遇。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转型也有不少较好的机遇。首先,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为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转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国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小康社会,十七大又进一步提高了要求,即要全面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那么,教育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极为关键的战略性地位与作用,即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那么,成人高等教育在全民素质提高中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人力资源建设迈向强大的重要途径。其次,构建学习型社会为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转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学习型社会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美国学者哈钦斯提出来以后,世界各国都在相继开展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工作,我国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那么,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就承担了主要的教育任务。再次,高等教育市场化为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转型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转型必须实现市场化,减少政府的不当管制,消除垄断,适当的实行私有化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应该从单一的学历教育转向学历教育、培训教育和科研开发与服务并重;从序列化教育向并行化教育转变,这些转变将有助于提高全民教育效益。
(二)转型前景。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转型发展,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基本上完成了作为学历补偿教育的使命。随着大众化教育趋势的日益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又有了新的发展前景,即应该提高办学质量、优化办学结构、提升办学效益,丰富自身的转型内涵。首先,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应该以质量来求生存。应该来说,教学质量是任何一个教育机构的永恒目标,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也不能例外,它也应该树立质量意识,建立新型师生观,强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采用务实、灵活的教学方法等。其次,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要关注教育机会平等,尊重个性差别,让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尤其关注那些社会弱势群体,诸如大龄妇女、务工人员等,给他们创造出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再次,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领会和贯彻学习型组织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具备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服务意识,敏感的捕捉市场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崇尚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增强管理者的胜任力。此外,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还要不断优化办学机构,根据市场需求重新配置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经常性的对管理过程进行动态评估,把各种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实现高效密切的合作。当然,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转型中还应该引入企业经营策略,建立伙伴关系并调动各种资源,发挥政府在成人教育管理上的主导作用,发掘和调动学习者本身的人力资源,给家庭提供激励和资助,密切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并发挥出各种非政府组织对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作用。
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创新路径分析
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创新面临着较大的外部环境压力,主要是来自于教育民营化与学习型社会的异质压力。那么,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和压力,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避免唯利是图,追求公平公正的教育伦理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实现创新,帮助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走出发展的困境。具体创新路径阐述如下:
(一)政策创新。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当前正面临着两难的处境,它必须寻求来自于政府公共政策的支持,打破困境,走向新生。首先,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应该积极寻求政府方面的财政补贴与支持。这是因为成人高等教育在传统观念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办学机构显然也不会得到足够的财政支持。这个时候,政府就应该发挥出主导性的作用,填补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在市场失灵和公益失灵之后出现的生存危机,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从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引导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较为低廉的教育形式。同时,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成人高等教育又有了新的发展远景,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都有着公平的网络学习机会和条件的,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公共网络设施方面的建设,为更多的人提供网络学习的机会,这样,才能实现成人高等教育深入到全民当中去。其次,成人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着越来越完善的市场规制,而实际操作中却不时发生违规现象,办学混乱,损害了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社会声誉。因此,政府就应该强化市场机制建设,在市场失灵的状况下,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完善来有效规制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规范成人高等教育市场。
(二)办学创新。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办学方面的创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办学定位创新与办学形式创新。首先,就其定位创新来说,对于任何一个成人高等教育机构都有着极为重要和关键的作用。在新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定位创新,在根本上关系到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未来的发展道路。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尽快实现办学定位创新,这就是说成人高等教育机构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学习型社会中成人教育担任的重要任务,要让其具有天然的品牌优势和专业资源优势,由传统单一的学历教育提供者转变为拥有多功能的高层次办学机构,实现办学的重新定位。对于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来说,其定位创新有利于充分挖掘大学本身的优势,可以加强与社区教育、社会力量办学教育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有利局面。其次,办学形式创新方面来说,它是定位创新实现的前提条件,离开了办学形式创新,定位创新基本上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应该确保传统办学形式的有效性基础之上,积极探索各种新的办学形式,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论文
一、继续教育发展的背景因素
(一)终身教育理念的传播与政策的指导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与推广,其思想逐渐被人们所接纳。终身教育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在我国,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制定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促进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主张推动各方面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要对普通教育与继续教育进行创新发展,培养各方面高素质的人才。
(二)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麻省理工大学的彼得•圣吉(PeterSenge)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指出,在21世纪,组织之间的国际竞争加剧,最成功的将是学习型组织,并且这种比竞争者更快地学习知识的能力,是组织继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这种学习型组织的理念随之扩展到社会组织的各个方面。我国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也在战略的高度上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并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与任务,要求构建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三)师范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以师范类院校为主的师范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师范教育逐步发展为教师教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愈来愈受到重视,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体系逐步走向开放、多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立。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概念变化的背后是观念的更新与制度的变革。师范教育体制的创新,不仅是要提高职前教育的培养质量,更是要加强在职教师的职业培训与发展。教师的在职进修培训、持续的专业发展将成为教师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推动传统的师范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促进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的革新,加强对教师教育体系的补充与完善。
课余艺术教育论文
1课余艺术教育的含义及本课题指标选择
1.1课余艺术教育的含义
在本课题中,课余艺术教育是指除普通中小学艺术课程教育和专业艺术院校全日制专业艺术教育之外的由社会力量利用中小学生课余时间举办的旨在针对中小学生艺术特长和兴趣提升艺术技能的教育。由含义可以看出,本概念不包含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艺术类学校及非全日制高考、中考艺术技能提升短期教育。
1.2课题指标选择
本课题主要指标为:课余艺术教育机构数量,艺术门类设置,师资状况,学生数量,学生流向,教学质量,现存主要问题等。
2统计分析方法及问卷数量
本课题对石家庄市的长安、裕华、桥东、桥西、新华等五个主要辖区(为方便调查,没有按照新辖区划分调查,居住人口较少的辖区也未列为调查区域)就课余艺术教育机构师资状况、学生流向、教学质量、现存主要问题等几方面以问卷方式分别调查教育机构及学生(家长)双方。对于收集到的数据,采取了分类统计,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共面向教育机构及学生(家长)发出调查问卷各100份,回收教育机构问卷95份,学生(家长)问卷100份,回收率为97.5%,有效率为100%。
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措施
作者:唐仕元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1.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以一定数量的特教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特殊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1]。但是,从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历史可知,民办特殊教育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民办特殊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状况。这些年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特殊教育需求的增加,民办特殊教育也得到迅速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杨团等人对北京市民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现状的调查研究证明,民办特殊教育已成为公办特殊教育的有力补充,为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作出了贡献[2]。然而,杨团等人的调研也反映出我国民办特殊教育在教育质量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如何通过提高民办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民办特殊教育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提高民办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民办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作为教师队伍建设战的重要途径,其发展现状、应对策略值得研讨。
2.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现状
我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搜索、查阅发现,现有研究中针对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的研究较少,几乎无人问津。但是,从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存在的数量、分布区域和发展趋势看,开展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的相关研究刻不容缓。现有研究和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的整体现状不容乐观。
2.1监管体制不明确,缺乏培训平台。由于我国相关管理体系、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或缺失,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存在较为严重的“身份认同”问题,即机构自身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归属于哪一个政府部门管理,从而出现了不同的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在教育、残联、民政、工商等部门“多头登记、多头管理”的现象[3]。由于“多头登记、多头管理”,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在发展过程中普遍缺乏行业规划、行业指导和行业规范。因此,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也相应地陷入了缺乏有效监管体制的困局。监管体制的缺失必然导致培训平台的丧失,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也就呈现出由各机构各自为政、各显神通的混乱局面。因而,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丧失了监管体制层面的保障。
2.2资源匮乏,缺乏有效支持。首先,对于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而言,其运营经费来源主要有服务收费、项目支持、政府补贴、慈善捐款等。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型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而言,服务收费仍然是该机构的根本经济来源。而中小型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又恰恰是我国民办特殊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在特殊教育高教育成本这一客观事实面前,大多数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很难在经费上保障教师的在职培训。这一现状使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陷入缺乏有效经济支持的困局。其次,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特别是中小型机构,由于其以服务收费为主的运营特性,势必迫使机构在人员配置上追求人力资本的最小化,即每个岗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有富足的教师可供抽离出来参加培训,特别是参加一些日程较长的集中式培训。然而,这种日程较长的集中式培训又恰恰是教师需要的,也是能实际解决教师专业成长需求的培训。再次,民办特殊教育机构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的客观现状,也使机构负责人在教师培训方面有所顾忌,不敢或不太愿意在教师的在职培训方面投入太多。因此,这一尴尬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办特殊教育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工作的开展。第四,特殊教育专业资源匮乏和分布不均,严重影响了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对特殊教育专业资源的获取。我国现有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师资力量实属有限,远不能满足其在职培训的需求,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并且培训平台更多地建立在一些设有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中,而且上述资源多属公办特殊教育资源或主要面向公办特殊教育单位,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较难共享上述资源。最后,由于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与公办特殊教育单位间相对隔离,且民办特殊教育机构与机构之间大多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彼此间缺乏沟通与合作,严重阻碍了民办特教机构及时、畅通、有效地获取特殊教育专业资源,进而限制了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学前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摘要]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婴儿出生比例增加,我国人口结构逐步优化,社会对于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在此背景下,对学前教育资源的构成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了人力资源、教育机构、物资资源以及场景资源的作用。同时研究了二孩政策对于各类学前教育资源的影响,阐述了通过增加教师供给、集团化办学、物资流动、转换教学场景等措施,优化资源配置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全面二孩;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思路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人口过快增长问题大幅缓解,就业率不断提升,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独生子女政策也使我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大幅增加,社会发展将面临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出生率在当年增加12.9%。2016年出生的部分儿童将在2019年接受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备受社会关注。但2018年后,我国出生率又出现下降。合理控制学前教育投入并减少浪费,应是优化学前教育资源的重要目标。因此,必须盘活闲置资源,构建资源流通渠道,探究学前教育资源在全面二孩背景下的优化配置路径。
一、学前教育资源的构成
(一)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学前教育资源的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包含教师、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等。教师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起到关键影响。教师是课堂教育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龄前儿童将逐步掌握各类知识,并理解团队关系。管理人员在推进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会起到关键作用。当代的学前教育模式更加复杂,管理人员应通过有效组织,将教学作业进行排列并组织教师落实相关作业。同时,管理人员也应帮助本机构的教育工作与社会标准相对接,并对教学工作开展监督。在学前教育中,后勤人员的服务也十分重要。后勤人员的主要职能是保障物资供应与食品安全,通过后勤人员的介入,学龄前儿童将获得充足、健康的物资供给。
(二)教育机构
民办教育机构教师师德提升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产业的市场需求也在日益增长。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产业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在队伍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师德的缺失。文章从个人、团队和社会三个层面剖析民办教育机构教师师德缺失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这对教师培训机构以及整个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民办教育机构;教师师德缺失;社会影响
一、师德缺失问题的主要原因
1.个人
在民办教育机构中从业的教师通常很难获得跟公立学校教师同样的待遇和尊重,所以大多数民办教育机构的教师只是单纯地把授课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并没有将培育祖国花朵当作一项神圣的职业。教师不再是辛勤的园丁,学生也从花朵转变成了“摇钱树”。比如,很多教师打着“内部资料”“押题命中率”“快速提分”等旗号吸引学生和家长的眼球,课堂上的内容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或者培养学习兴趣无关,更多的是如何蒙对一道题的“技巧”。这些行为不但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也违背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缺乏对教育事业的追求,缺乏对学生本身的责任心,也就很难以教师的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2.培训机构
截至2018年,全国的培训机构已经达到38.2万家,其中有25.9万家是存在问题的。培训机构虽然是有别于公立学校的私人企业,但它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责任,所以培训机构的资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据了解,目前有部分培训机构不具备办学资质,学校内部没有稳定的教学团队,所有教师均为兼职,甚至聘用没有教学资格的教师浑水摸鱼。比如有些外语培训学校聘用外籍人员作为教师,只看重他们的外表并以此作为卖点,而这些外籍人员大部分是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不但没有授课的资质,甚至连就业资格都没有,师德就更加无从谈起。近年来,外籍教师体罚、性侵的违法案件屡见报端,我们在惊讶和愤怒之余,追溯其中缘由,就不难发现,这些教育机构本身的管理就存在很多问题。机构本身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就有偏差,就很难要求内部员工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教师岗位。教师没有严谨的教学态度,甚至有些所谓的教师根本没有能力对教学结果负责,师德从何谈起。还有的培训机构以销售指标为导向,将很大一部分业绩压力放在教师身上,让教师促课消、抓续费、转介绍等,教师不仅会从中获得一定的报酬,还可以以业绩贡献作为升职的有力支持,在这样的培训机构中的教师难免唯利是图。领导提拔能赚钱的教师,教师只关注能交钱的学生,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完全违背了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教育机构利字当头,这不仅不利于学校的发展,更不利于教师师德的形成。此外,由于部分培训机构不具备办学资质,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很难保障教师的各种福利待遇。这些因素降低了培训机构教师对自身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从而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
我国远程教育立法的基本问题
摘要: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实施,远程教育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学领域对远程教育的教学课程设计、师生关系模型、教育管理机制等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但从实施效果来看,仅凭教育理论的完善无法彻底克服现存风险。在依法治教的背景下,探寻通过法治的途径解决远程教育领域的风险,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从远程教育法律规制的具体内容来看,应该从五个方面进行开展设计。其中远程教育的法律定位问题是前提条件,远程教育的主体规制问题是基础,而对于教学管理问题的设计则是远程教育开展的重要保障。在对远程教育的内生秩序进行规范的基础上,仍可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促进远程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丰富其外延,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育法;立法基础;制度设计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进行教育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形式。学习者参加远程教育学习,达到规定的毕业条件,由远程教育学校(机构)发给相应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近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远程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在办学定位、质量信誉、学分体系、课程设计、组织管理等层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为了解决现存问题,教育学者从课程改革、师生关系转型、教学管理等层面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构架,但教育学理论作为良性改革的重要动因,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进行检验和完善。为了规范现行秩序以实现远程教育发展的良好过渡,目前需要外部的规制性因素加以补强。我国教育部针对远程教育的学院设立、服务体系、招生就业、年报年检、证书颁发、教学质量评估等层面颁布了100多个规范性政策文件。但教育政策囿于自身的效力等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协调好远程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种矛盾。在依法治教的大背景下,将现存的教育理论和政策进行法治化整合,并在借鉴域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建议,是目前研究的应有之义。
1远程教育的开展模式与法律定位
1.1远程教育的开展模式
在我国目前的远程教育体系中,由于办学主体的差异性,演变出两种不同的典型样态。其一在于普通高等学校依托现有教育资源开设远程教育课程,如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其二在于独立设置的远程教育全国性院校,如目前存在的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云南等五所开放大学以及其余地方的广播电视大学。从教学的本质来看,这两种类型远程教育的开展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无法在校内全天候学习的成人为教学对象,通过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师生分离式教学,达到知识更新和技能增长的目的,从而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并推动终身教育的进步。但是,目前很多传统高校开展的远程教育依托自己的学校品牌,通过廉价的办学成本和既有学习资源来为学校创收,实际已经成为高校的营利机构,教学质量堪忧。此外,独立的远程教育机构由于自身定位不明确,并且存在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社会上认可度并不高。在当下普通高校纷纷进行扩招的趋势下,其生存空间受到进一步的挤压。两种教育模式困境的“叠加效应”实际使远程教育很难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建议对既存的远程教育机构开展体制性改革。一方面,对于传统高校附属的远程教育机构,可以借鉴香港开放大学的公司制形式,赋予其独立的法人地位。在办学资格、专业设置、学位授予、运营管理方面赋予其一定的自治权,另一方面,对于独立设置的远程教育机构,应该在现存的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构建以开放大学为体系的法治化路径。开放大学不仅是传统广播电视大学的延续,而且是在整合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并利用现代卫星通讯和互联网技术开展教学的开放性学校,功能更加全面,更能发挥远程教育的教学优势。
1.2远程教育的法律定位
成人教育发展战略探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互联网”的影响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慕课”之下成人教育就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技术产物,但由于其发展时间不长导致其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因而文章从“慕课”自身特点及“慕课”之下成人教育现状入手,运用SWOT方法分析“慕课”之下成人教育发展情况,并提出革新“慕课”之下成人教育办学观念、加大对“慕课”之下成人教育的投资力度、建立信息化的学习模式、加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等;希望本文的一些观点可以极大地解决现阶段我国“慕课”成人教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成人教育的深度发展。
关键词:“慕课”;成人教育;发展战略
与其他新技术一样,“慕课”之下成人教育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正处于起步阶段,难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加之“慕课”教育理念与传统成人教育有一定的差异,因而现阶段作用于“慕课”之下成人教育还是存在一些弊端;文章运用SWOT理念分析“慕课”之下成人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战略,从而促进“互联网+”时代下的我国成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慕课”特征及其作用于成人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慕课”的兴起及特征
1.“慕课”的概念
“慕课”,即在线学习平台,通过在平台之上小段的名师讲课视频来实现平台用户的教与学;同时“慕课”这种极具颠覆性的新型教学技术也拥有完善的教学模式,包括选课听课、学员互动、在线教学、作业批改及布置、课程答疑、学习成果考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