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育教研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研究所化学教育教师教研发展
摘要
本文分析了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意识和主动性不强、教研能力薄弱、教研成果生成和转化意识和能力欠缺的三大现状,认为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需要氛围更需要专业引领,要让中学化学教师愿意参与研究,为其提供平台和专业引领,还要让其研有收获。最后提出了搭建化学研究所平台助推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的具体举措:团结化学研究人才,形成研究队伍;研究所名师指导青年教师;研究所名师参与教师培训;研究所与市县教研部门联动;指导中学化学教师形成研究成果并发表。
关键词
化学教育研究所;研究平台;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包括教学管理),二是教研。教学与教研的关系很多学者都有过论述。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然而,在长期的教师培训和教研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重教轻研”的现象依旧突显。从全国层面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的教研活动开展得比较热烈,教研的成果也比较多,教师的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也比较强,从福建省层面来看,厦门市中小学教师在教研方面做得比较好,与发达省市教师教研的差距相对较小,其他地市差距相对较大。作为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者和研究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立足岗位促进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研发展。通过近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通过学科教育研究所这一平台,可以有效助推中小学教师教研发展。本文,我们将以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在助力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为例和同行一起探讨如何搭建学科教育研究所平台助推教师教研发展。
一、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凸显的三大问题
在长期的教师培训和教研实践中,通过对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进行调查和访谈,并对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当前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存在的问题不少,较为凸显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县城高中学校教研氛围提升对策
摘要: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需要学校不断提高教研水平,目前众多一般普通高中学校在教研上发展滞后,教研氛围非常平淡。为此,普通高中学校需要在个体、核心团队等做好不同的导向和可具现实操作性的设计才能激发活力,创设浓厚教研氛围,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研氛围;高中学校;教师
教研即教育研究,对促进教师个人成长和学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研氛围浓厚的学校在教学和管理水平上明显高于一般学校,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和核心素养,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生活幸福指数,更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纵观当前高中学校,教研管理都是令管理者头疼的问题。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布置学校教研时停留在念稿子,苦于缺乏有效管理方式。另一方面,教师从内心需要教研,但苦于教研本身的枯燥而无法真正投入。
一、县城高中教育氛围现状
(一)教研氛围表现
1.群体教研氛围方面。受制于学校考核制度和教师个人意识原因,县城高中群体教研氛围严重不足,常规教研会内容上多是传达通知和布置任务,教研会流程上机械地由组长和中心发言人泛泛而谈,更多人只是当一个普通的听众,群体交流度相当缺乏。2.个人教研氛围方面。县城高中个人教研水平差距较大,少数教研强者散落于每个年级每个学科,能力上表现在试题研究、论文写作(如核心期刊发表)、课题研究,但都处于单兵作战,主动分享意愿较低,更多的人却过着随波逐流的教研生活。
(二)教研氛围原因分析
学前教育网络教研指导体系的构建
摘要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关键是提升学前教育教学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素质。鉴于我国学前教育现状,建立完善的网络学前教育教研指导机构与教研平台,是对幼教教师全员培训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速推进学前教育教研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帮助其掌握网络教研工具。各级幼教部门要组建网络教研指导体系,完善网络教研指导团队运行机制,开展网上教学鉴赏研讨,落实网上教学实训指导,发挥各级网站教研专家组的指导作用,建设好教师个人教研工作室,构建科学的网络教研考评机制。
关键词学前教育;网络教研;指导体系
0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借助三通两平台等信息技术资源取得了卓越成绩。然而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学前教育阶段却是十分薄弱的环节。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学前教育阶段没有完全纳入义务教育,幼儿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化,公立、私立、社区等幼儿园并存。这就使得幼儿保教人员的素质、幼儿园的场地、设施难以保证。一些幼儿园教学管理小学化,更有甚者一些保教人员师德缺失、管理简单粗暴,严重摧残了幼儿的身心健康。要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关键是提升学前教育教学与管理人员的素质。鉴于幼儿园城乡分布零散,有的教师身兼数职,工作强度大,很难抽身脱岗培训,所以建立完善的网络学前教育教研指导机构与教研平台,是对幼教教师全员培训的重要途径。下面就学前教育网络教研指导体系建构探讨如下。
1构建网络教研指导平台
1.1加速推进学前教育教研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基于我国幼教事业的现状,只有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学前教育培训、教研与指导,才能尽快全面提高学前教育教学与管理水平。因此,在国家、省、县三级幼教培训网络的基础上,应完善幼教终端建设,尤其是完善偏远地区乡镇、农村幼儿园教研网络三通终端建设,达到县(区)、乡镇、村各个幼儿园、幼儿教育机构宽带网络校校通。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的幼儿园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远远高于贫困地区或乡镇村办幼儿园,为了使落后地区或园的教师能够看到发达地区幼儿教育前沿动态,必须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通过观摩让大家感受什么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模式,了解幼儿教师怎么教、幼儿怎么学、怎样组织安排等等。网络教研空间人人通能够跨越时空,为幼教老师创设无限的教研天地。通过网络教研空间进行沟通,幼教人员可集思广益,相互学习、不仅可以解决怎么做,还可以进一步明确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么做等问题。
立体化科研管理模式构建探究
【摘要】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实现教师专业提升的平台,能够将教师个人单打独斗的局面,转化为整个教师团队的学习和成长。学校努力探寻“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路径,强化师德师风,建立激励机制组建“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团队。建立网络课题结构,实施教师成长“基石计划”和“2+4”课题管理模式,“三坛讲堂”构筑理论前沿平台,搭建梯队培养平台,优化培训促进教科研深度融合等“立体化”科研管理模式,打造“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工程。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师学习共同体;科研管理
信息时代的学习正在从“个体学习走向共同体学习”。1995年,博耶尔首次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1]。学习共同体,是学校教师基于个人发展需要,自愿参与、协同进步、共同促进的团体组织[2]。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实现教师专业提升的平台,能够将教师个人单打独斗的局面,转化为整个教师团队的学习和成长。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专业在自愿的前提下,以“合作、团队、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为核心,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专业教师联结在一起,进行专业教学,专业知识、专业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共同体[3]。近年来,我校努力探寻“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路径。
一、建设“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团队
(一)思政引领,强化师德师风。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养成、教书育人全过程。通过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更能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围绕课程建设、青年教师成长、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主题,开展教科研工作研讨,通过调研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把问题分析清楚,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帮助教师认清形势,找准定位,树立提档升级意识,深挖自身潜力,促进专业发展。分析研究教师现有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业务素质和发展潜力等现状,针对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公共学科等不同的教师,开展“科研青蓝”工程培育青年教科研学习共同体行动。
(二)科学管理,建立激励机制。我校积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青年学术骨干培养,选拔培养一批青年学术骨干;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问题,重点培养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发挥“青蓝工程”的平台作用,努力建立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秉承“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积极建立团队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引导其深入了解岗位能力标准,找准自身在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根据自己的专业结构和个性特点,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发挥每个教师的工作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为提升团队教师的整体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科研管理制度是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可以让科研管理朝着科学、有序、标准、公平、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我校积极加强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工作。坚持科学管理,认真落实团队制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积极构建有利于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立交桥,修订出台科研骨干评比条例、教科研奖励条例、教学骨干评比条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科研管理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推进了我校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推行“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工程
道德和法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背景下,教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学科的结合点,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功能,引导学生在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养文化素养,提升心理品质,开发智能,激发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一、课题研究实施步骤及具体执行情况
在研究准备阶段,我们确定课题,建立科研小组,培训实验教师;讨论研究方法,制订实验方案;以课标为指导,分部分、分单元、分框题,利用网络和其他方式收集各种传统文化资料,为课题研究做好前期工作。在初步实践阶段,我们将收集到的传统文化资料分年级汇编成册;实施课题教学实验,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或阶段交流会,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并根据教师的研究实验,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接着,举行开题报告会,这意味着课题研究全面开始。课题组邀请濮阳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管仲杰、河南省特级教师王金明、濮阳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曹洪彪参加开题报告会,本课题成员全部参加。会议肯定了课题的方案有效性与研究意义,研讨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途径,并再一次强调了课题研究的注意事项。在全面开展阶段,课题组首先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道德与法治教师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关系的正确认知,传统文化素养及教学技能有待提升等。以此为问题依据和现实基础,我们提出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文化溯源,通过教师修养的文化感染、课堂教学的文化熏陶、教学评价的文化启迪、课外活动的文化引航、网络平台的文化传播等多种途径,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后,我们举行了课题中期报告总结会。专家们听了课题组这一阶段进行的各项工作的报告,对课题组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如下建议:1.继续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努力探索立体有效的文化渗透教育模式。2.充分发挥学科组优势,及时总结、整理阶段性研究成果。3.加强资料的收集,把课题申报评审表、课题实验方案、分阶段实施计划及阶段性实践工作小结认真整理、归档。4.课题组成员可以采取录课的形式了解课堂的各种细节,以便下一次的优化完善。最后是研究总结阶段。我们完善研究工作,整理、分析实验材料,总结特色经验,撰写科研论文和结题报告,进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和结题评估;对本课题研究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课题总结报告,并将专题论文、调查报告、研究个案、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传统文化视频资料汇编成集,接受省市专家的评估验收,为开展成果推广工作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课题组建立了严格的课题运行管理制度,每月至少开展1次集中研讨交流活动,从而保证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
二、课题成果概述
第一,我们提出“道德教育需要文化溯源,道德与法治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高度的价值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都具有人格塑造和价值引领的作用。第二,我们论证和揭示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道德与法治教育置于丰富的文化环境中,教育目的、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各个要素都烙有文化印记,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第三,我们明确提出了道德与法治的价值追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弘扬中华文化基本精神,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道德修养,实现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第四,我们梳理了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遵循《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核心内容要求,体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契合点,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第五,我们构建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教育途径,营造多元立体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文化环境。
三、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
首先,学生通过课堂渗透、文化活动、传统文化教育读本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到文化对于民族的重要性和“文化异化”,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代代相传的大事”记在心里。学生增强了学习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了对社会现象的文化审视与深度思考,增强了文化自信与道德自觉。学生自觉践行传统文化,了解“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知识,这也成为我们课题组德育工作的创新点。其次,课题组通过撰写课题论文、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活动方案等方式,自觉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在师生共同研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改变了教学方式和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促进者。我们还自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在校内教研组、校内大教研、学科教研联盟中不断传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文化担当与渗透模式。这不仅提升了教研组成员的专业素质,还在全体教师队伍中传播了“以文化人、以史育人、以德树人”的育人思想。再次,课题组研究成果在成员所在学校的学科教学、德育工作、教师培养等多方面渗透,推动了学校的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储备人才资源。同时,它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最后,发挥传承传统文化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课题组教师撰写的相关论文有8篇在CN刊物发表,依托课题研究成果的教学设计和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在省市参评,获得好评、引起反响,在传统文化浸润下的课题组成员获得诸多荣誉,围绕传统文化开展的各种文化实践活动也收获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教育学术期刊知识服务体系建构探析
[摘要]媒体深度融合旨在构建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在媒体融合浪潮中,教育学术期刊的融媒体转型相对滞后,这与其固有特质有很大关系。教育学术期刊的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需要基于对学术期刊固有特质的深刻理解,并做出创造性转化。而其中最根本的转化是定位的转化—由“内容”到“知识服务”的转化。教育学术期刊要围绕用户目标驱动这一核心,重塑期刊的内容生产、产品形态、传播路径和运营模式,从而化危为机,借势起飞,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媒体深度融合;教育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用户目标驱动
教育是强国之本,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波澜壮阔,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贡献。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和传播技术正在发生深刻改变。同时,中国的教育面貌也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进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阶段。置身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时代大潮中,教育学术期刊面临转型的现实困境和机遇挑战。
一、媒体深度融合的趋势
目前,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在发展中依然存在内容“只合未融”、过度依赖新技术、忽视“内容为王”、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基层融媒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这样的融合是浅层的、有边界的。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1],展现了对媒体融合既有成就的充分肯定,同时,对推动我国媒体深度融合提出了新要求。那么,什么是媒体的深度融合?数据、平台和用户是媒体深度融合的三个支点。首先,数据是媒体深度融合的基本资源。对前一阶段媒体融合中积累的海量数据的应用,要重质不重量,其目的主要在于获取数据背后的价值。其次,平台是媒体深度融合最重要的形态之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革命成果,提升媒体平台的技术服务水平,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有助于增强媒体聚合能力与传播能力。最后,用户是媒体深度融合的服务对象,也是媒体深度融合的逻辑起点。必须切实转变思路,以用户满意度作为融合成效的重要评判标准[2]。
二、传统教育学术期刊的特质
国家新闻出版署官方网站公布的最新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期刊与2018年相比,种数增长0.32%,平均期印数降低3.03%,每种平均期印数降低3.34%,总印数降低4.48%,总印张降低4.32%。在文化、教育类期刊方面,该类别期刊共1398种,平均期印数为2157万册,总印数为51664万册,总印张为2466975千印张,占期刊总品种的13.74%,总印数的23.60%,总印张的20.34%。与上年相比,种数降低0.07%,平均期印数降低4.58%,总印数降低3.09%,总印张降低4.48%。与我国期刊的整体情况相当,文化、教育类期刊的种类、印数均呈小幅下降态势[3]。在媒体融合浪潮中,与报纸、电台、电视台甚至是非学术期刊等媒体相比,学术期刊的融媒转型是相对滞后的,教育学术期刊也不例外,这与其固有特质有很大关系。第一,从逻辑起点来看,学术期刊关注的核心是组成期刊的元素—选题、论文,内容的选择、主要依靠期刊编辑部的经验判断。第二,从内容形态来看,学术论文的篇幅一般较长,专业性强,且以知识性、思想性为主。纸刊的呈现形式较为单一,重在学术性,互动性不强。第三,从传播路径来看,学术期刊的传播周期与图书相比虽然已较快,大多每半月或每月出版一次,但与新媒体相比传播周期显然更长。第四,从运营模式来看,传统学术期刊的运营模式较为单一,营利以期刊的发行和广告费用为主。这些特质使学术期刊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中,难免有些“水土不服”。因此,学术期刊既需要有自我变革的勇气,也需要具备在自身固有特质与融媒体时代大势之间寻求平衡点的智慧,化危为机,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幼儿园园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摘要:教育改革已经不断影响着幼儿园的发展,幼儿园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园本教研是现阶段保证保教质量并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有效方法,只是在实际教研工作中还是造成了一些问题,例如失去了原本的研修目标等,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将会影响幼儿教育的进步以及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幼儿园;园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
一、前言
园本教研就研究园内各项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促进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如今幼儿全面发展,因此园本教研实际的研究对象就是教师,就是为了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将教学质量提升上来,只是目前国内幼儿园在这方面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
二、当前幼儿园园本教研的缺陷
(一)与原本目标脱节
园本教研原本的存在意义就是提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以及教师的能力。但实际上现如今很多教师只是将其当成是一种工作,无论是园内的一些课题研究还是,都是量化的,而现阶段对幼儿园的评定也是根据课题的数量,因此目前园本教研已经脱离了其最初的目标,这对幼儿园、教师以及整体幼儿教育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因为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幼儿,并不是科研活动,不需要完成量化的任务,这种作风已经对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危害。
现代信息技术为推手创新园本教研方式
摘要: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幼儿园教育教学是学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方向,也是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条件下幼儿园教研模式变革与教研活动创新发展,可以构筑教师与专家、同伴对话的平台,为教师提供海量的教育资源,运用“信息技术+”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让园本教研更加及时、顺畅、快捷,有效支持教师教育教学的研究与专业成长,形成幼儿园特色的园本教研信息化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园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
2019年11月29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支撑。校本教研要立足学校实际,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其中在强化校本教研中提出“学校要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开展经常性教研活动”。“园本教研”是幼儿园针对办园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以及根据本园的教育教学特点和一线实践工作发现的困惑所开展的研讨活动,其重点是基于园所、立足园所,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2018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等相关政策,这些文件的出台构成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全新政策环境,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为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幼儿园教研模式变革与教研活动创新发展的方法、路径与策略,攀实幼以园本教研为切入口,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并形成了相关经验。
一、“信息技术+”借助影像记录让园本教研更加具体、形象
信息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总和。实践发现,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帮助幼儿园很好地解决教研工作中的一些制约与瓶颈问题,教研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给园本教研带来更多的视角,更丰富的内容、形式和更灵活的交互时空,能有效地促进教研的进行,提高教研效率。相比于传统教研中单纯的语言描述和文字记录,运用手机、平板、摄像机等器材进行抓拍、影像记录,可以动态地呈现研究对象的递进、发展、变化过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研,可以将各环节进行可视化切换,使教研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给教研活动带来生机与活力。此外,视频、图像还可提供教研各部分之间论点与论据的相互印证,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一些链接和返回应用,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媒体反复演示、回放,这样的互动,最大限度地还原事物本身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具体性,使研讨有的放矢,聚焦问题,促进教研过程的优化。案例一:在一次大班户外体育游戏“夏日玩水乐”的公开教学观摩现场,老师为孩子们围砌了一个约30平方米大小的方形戏水池,注入20cm高的水后孩子们便可以在水池中利用水枪、塑料瓶、泡沫、竹筒等进行玩水游戏。不巧的是,游戏过程中小水池一侧突然垮塌,水便顺着缺口快速往外流。事发突然,老师如何应对,将考验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与应变能力;孩子们如何反应,也正是观察孩子,支持其学习、发展的重要契机。于是,老师立刻与孩子们商量:是下次再玩,还是马上修补?孩子们都提出“马上修补,还想继续玩”。老师再次引导孩子们商量:怎么修补?孩子们尝试了很多种办法,有的孩子将帆布拉高以阻止水流出,有的将冲开的积木重新围好,有的抬来沙袋压在积木上……整个活动环节,被观课的老师们用手机拍摄下来。活动结束,观课老师们开展了现场教研,当出现分歧时,教师们借助抓拍的视频,反复观看录像回放,逐一分析,形成了更多的解决策略和方案。
二、“信息技术+”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让教研更加顺畅、多元
近年来,幼教事业蓬勃发展,很多地区开始采用集团化办园模式,以一园为主体领办多个分园。但随着幼儿园园所数量和教师队伍逐年增加,给幼儿园同步管理、开展园本教研带来很大的难度。采用“信息技术+”,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让教研更加快捷、顺畅。通过运用微信群、QQ群、腾讯会议、钉钉移动办公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展网上教研,提前通过各个平台发布教研公告、教研内容、教研时间。教研开始后,老师可以在线上线下互动交流,上传或下载相关资料和图片。这样一来,无论是出差在外、休假在家的教师,还是一线当班、后勤值班的教师,都可以在线下载、观摩、互动和讨论,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展开交流和对话,互相分享成功的喜悦,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共同探讨工作的难题,畅快地沟通关于教育教学的思想和见解。此外,当规定时间内的在线教研结束后,平台会将教研话题保留,以便教师下来继续发表自己的未尽之言,或者根据实际需要持续跟进,补充完善。案例二:2018年全市幼儿园角色游戏优秀活动展评在我园举行,摄像机、网络直播、LED大屏幕、手机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再次大显身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活动当天,共有三百多名专家和园长、教师到场观摩,由于比赛场地有限,且为了尽量不干扰到孩子们的游戏过程,组委会要求除评委外,其余来宾均不能进入场内。对于这样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每个老师都很珍惜,希望能近距离观看。为了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两方面的诉求,游戏活动当天,幼儿园在场地三个不同的角度各架设了1台摄影机,三百多位来宾和本园的70余名场外老师通过会议室的LED大屏幕或登录“掌门直播”手机客户端观看了游戏的实况转播,家长和社会人士也通过该手机软件观看了当天的活动,短短一个小时的活动,线上点击量就达到了八千多人次,网络留言七百多条。除现场参与讨论的26名教师外,其余教师则通过手机一边观看直播,一边在群内参与讨论。其中涉及一个现场问卷调查,5分钟不到的时间里,我园全部79名教师就通过在线方式提交了问卷,计算机很快统计出数据,为教研第二阶段问题的深入展开提供了及时的信息反馈和数据支撑。信息技术为高效的园本教研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跨班、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互动,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发表意见,连校外教师、专家、家长也可以点评。特别是2020年1月,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宅”家成为战“疫”最有效的措施,在停学停课期间,信息技术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攀实幼先后利用微信群、腾讯会议、钉钉移动办公平台召开了4次课题组工作推进会,完成了6次网上教研,保障了园本教研工作不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