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理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育教学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育教学理论

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创新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及高校英语改革的深入,高校英语教学中也更加关注学生健康视野发展,在《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一书中提到,英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本文就基于健康视野下,对高中英语教学教学理论创新进行几方面分析。

一、健康视野概述

什么是健康视野,就是从学生健康视野的角度去研究和开展高校英语英语教学,所有教学活动、教学理念都是以促进学生健康视野发展为目的。健康视角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更具人文性,更能够凸显学生的价值以及学习主体地位。《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一书中写到,人作为生命体,应该实现生理和心理同步健康发展,这样人才算是真正的“健康”。所以,在学生的各个年龄阶段,都应该开展健康视野教育。而学生阶段又是人健康视野教育的最关键时期,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从健康视角入手,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健康视野的培养,家长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状态,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1.健康视野教育的教学内容

《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认为,从健康视角来看,心理健康就是心态乐观积极,而身体上的健康就是身体综合素质高。所以,高校开展英语教育教学时,应该从健康视角入手,做好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内容的拓展。比如:教师可以将课堂内容和体育内容相结合,上课提问学生问题,如果回答的不准确,惩罚学生做几个仰卧起坐或者俯卧撑,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设心理咨询小课堂,让学生将自己的一些开心和不开心的事匿名写到纸上,教师将这些纸条收集放到箱子里,然后教师随意挑选几个和学生分享,对于开心的事,将开心和愉悦心情传递给学生。对于不开心的事情,全班学生一起出主意,帮助学生解决不开心的问题。不论是哪种方式,英语教师一定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设计趣味性的内容,吸引学生加入到课堂活动当中来,在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同时,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健康视野教育目的。

2.健康视野教育的传播方式

《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一书认为,健康视野教育的传播方式比较多元化,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健康视觉入手,可以开设课下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英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周末到学校的一角,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教师选择一些平时心态比较积极的学生,来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的心态,帮助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学生找到自信,同时教师也可以带着学生们宣传一些健康视野知识,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正确看待健康视野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定期带着学生们开展“撕名牌”等运动类的游戏活动,增加学生的身体锻炼时间,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阅读全文

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为满足时展的要求,以及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培养国家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成为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任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英语教育教学理论进行研究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文中主要探讨了新时代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实践

一、前言

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发生了变革,外语教育教学理论也在发生变革,所以针对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文中主要以差异性教学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进行实践探讨。

二、新时代大学英语教育现状

(一)新时代我国对国际型人才需求

改革开放以后,大学英语的学习主要是帮助学生达到四六级英语考试标准,同时提升学生的英语各方面能力。同时随着国家的教育改革方面的发展纲要的提出,对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并被国家纳入新的发展中规划中,对英语人才的培养明确要求:为适应国家的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发展规则,具备参与国际事务资格的国际型人才。所以基于此,当前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中的人才培养方向是逐渐转变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随着国家对外合作的发展不断深化,我国各个发展领域对国际化的人才发展需求逐渐加大。

阅读全文

浅析教学理论的本土化构造

一、变革性实践与本土化教学理论

在建构立足变革性实践的本土化教学理论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仅只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反映与被反映的线性关系,更多表现出一种“相互滋养、互融共生”的非线性、动态化关系。一方面,变革性实践是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的现实基础,它为本土化教学理论提出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并在实践过程中检验、修正和完善本土化的教学理论。另一方面,本土化理论以变革性实践定向,为本国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具有适切性和针对性的指导,在推动变革性实践顺利开展的同时又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

二、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的必要性

(一)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些从国外涌入的新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在国内出现了“消化不良”、“水土不服”的现象,这些在国外被视为相对成熟或较为科学的理论在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教育学界对国外课程与教学理论的顶礼膜拜和盲目移植,致使引进有余而消化吸收不足。而国外教学理论大都根植于本国教育教学实践,都有其产生的特定社会背景、文化脉络和教育基础,是特定历史阶段和文化环境的产物,虽具有一定的可移植性,但往往不具备普适性。如果我们不对滋养着这些理论的“原生环境”进行分析和考量而盲目移植,则难免会出现“南橘北枳”的现象。因此,鉴于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急需立足变革性实践,以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为实践平台,在继承传统优秀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国外教学理论进行本土转化,推动继承传统、放眼全球和面向实践的本土化教学理论的建构,避免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沦为国外教育理论的“跑马场”和“试验田”。

(二)是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长期以来,我国教学论学科偏重于文本研究而忽视对现实教学问题的研究,“很多研究者热衷演绎研究,而不愿从事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归纳研究,致使教学理论囿于‘本本主义’而缺乏原创性的研究。”即使是在文本研究中,也存在着对西方教学理论进行附会式解读的倾向,而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历史与现实关照的不够,致使我国教学理论在对西方的过分追逐中与本国教育历史和教学实际渐行渐远、逐渐丧失了文化自信和与西方对话的资本。这种固守书斋的文本研究因缺乏对现实教学问题的关照而逐渐与侧重实践生成的归纳式研究逐渐疏远,并形成了重思辨演绎的理论教学论和重实践生成的实践教学论。前者侧重于对教学论学科中的理论问题的研究,后者则侧重对现实教学问题的研究。在这两种研究范式之中,多数研究者倾向于依靠逻辑演绎的文本研究,因为这种研究省时省力、易出成果,而且风险小、可靠性高,故而已成为当今教学论研究的主流范式,而注重实践生成的实证实验研究则因为费时费力、复杂多变和高风险而备受冷落。本土化教学理论的建构,“理论的思辨演绎固然不可缺少,但更应注重其实践生成”。将二者统一于变革性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推动教学论学科的科学发展并最终促使其本土化。

(三)是彰显教学论实践品格的需要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是教学论学科的二重性。这是教学论的“应然”状态,而现实的情况却是重理论性而轻实践性,理论阐释有余而实践生成不足,教学论研究存在着脱离我国当下教育教学实践的倾向。“当前,总体来看我国教学论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实践关注还不够,对教学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研究不够,对我国中小学创造的先进经验总结不够、研究不够。”以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源自教学实践的经验未得到及时的归纳和升华,许多教学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未得到及时解答,许多教学改革实验因缺乏理论的指导而徘徊不前。教学论作为一门研究教育教学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必须在注重自身理论体系完善的同时将研究的视角转向实践,观察教育教学现象、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并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教学论的特质和生命就在于它面向实践,是解决实践具体问题的方法论利器,而不是一般原理的认识论和知识论。”那种将研究空间局限于书斋、研究资料囿于文献,而不深入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是缺乏解释力和生命力的研究。

三、变革性实践: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的可能路径

阅读全文

高校钢琴教学理论发展建议

一、我国当前高等院校钢琴教学理论的对外借鉴现状

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90年代,便已经有不少音乐教育界的前辈认识到了加强高校钢琴教学理论的对外借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以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为例,1980年至2014年上半年,以“高等院校钢琴教学”为主题的教学理论研究成果高达8167条,其中涉及国外高等院校钢琴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献近千篇,这些研究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高等院校的钢琴教育教学理论,而且为我国高等院校总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环境的改善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当前对我国高校钢琴教学最具借鉴意义的三种教育理论

通常认为西方钢琴教学理论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8世纪——早期键盘乐器(古钢琴和近代钢琴)的教学理论及传统弹奏法占主导地位的时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期——各派钢琴教学观点确立、并存、对抗或融合的活跃时期;20世纪初至今——钢琴教学理论作为专门学科逐步朝纵深发展的时期。笔者仅对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实用主义教学理论三种应用较为广泛的钢琴教学理论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最早提出并进行系统阐述的。加德纳教授在其1983年出版的著作《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中对多元智能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述,在他看来,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制造出在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框架之下,教师不应当单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应当在保证课程教学进度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要采用那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帮助其形成理论学习——理解掌握——实践操作——反思并再次学习理论——再理解——再实践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最早产生于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并迅速向周边领域扩展。与早期的心理学研究理论相比,建构主义格外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认为学习的重点在“学生”而不是在教师,要想切实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观点,高校教师在进行钢琴课教学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两点:一是要切实考虑到每一个个体的实际状况,力争发挥每一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多给学生传授钢琴学习和练习的技巧、方法,在确保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学习目标;二是不断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自觉发现其在理论学习和钢琴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协助其明确自己与老师、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从而为其不断提升自身的钢琴演奏水平而不断努力!关于实用主义教学理论。实用主义教学理论,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对教育教学理论的一大贡献。他反对传统的以学课教材为中心和脱离了实际生活的教育形式,更多的主张是把学习融入生活、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学习。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时候,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个中心,实现钢琴教育为陶冶学生的情操服务、为学生感知和把握社会服务、为学生更好地融入和享受生活服务,同时加强钢琴专业的教学同其他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加强同社会属性和实践属性较强的学科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出钢琴这种乐器对于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巨大魅力!

三、做好高等院校的钢琴教学理论对外借鉴工作的思考

要想真正实现国外钢琴教学理论为我所用,就必须要格外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国外钢琴教学理论在我国的可操作性。我们当前对国外经验的吸收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并未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这就提醒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尽快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从而推动钢琴教学改革的实质性进步;二是要立足本国,充分考虑到我国当前高等院校钢琴教学发展的实际。我们在进行教学理论的对外借鉴工作时,必须要立足本国,充分考虑到我国当前高等院校钢琴教学发展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钢琴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马云思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阅读全文

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困境与出路

摘要:高校课程有效性教学,是基于教师与学生主体,通过有效教学理论促进学科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学生自身能力获得全面发展,教师自身教学经验也获得长足进步。当教育进入下一个时代下,相关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方法需要被重新定义,不能使得校园生态环境发生彻底改变后在进行课程教学转型。需要与时展同步,积极改善课堂教学环境。

关键词:有效教学理论;高校课堂;教学评价

有效教学是上个世纪教学科学化的运动与工业化时展相结合、追求高效率的一种产物。其是一种教学理念,但是长期发展以来,一直饱受批评。在20世纪80年代,有效教学理论在中国掀起浪潮,其与由基础性有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构建。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知识理论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节奏,传统课堂教育逐渐与时代相脱节。对此,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需要切实与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同时积极响应网络时代的发展优势性。就把握与正确理解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对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困境与出路进行分析讨论。

一、有效教学理论基本内涵

有效教育理论于上个世纪中期西方教学的科学化运动中形成的一种代表性教学理论,其包括广义和狭义两部分解释。广义解释为,凡事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将预期教学结果转化为具体教学活动,或者将其称之为有效教学也不为过。有效教学围绕学习中心论,重视学与教的并驾齐驱,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组织引导与控制指导作用,切实改变教师的主体地位,将这种主体地位落实到学生主体上,并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展开必要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创设与教学模式相适宜的教育教学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力量,即自觉性、积极性、主动创造性、主动参与性,从而全面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促进学生在高效率学习行为中获得更好的效益。有效教学是作为教育目的理想化成果,教师应结合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合理地把控教学理念,并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同时也是教师全面衡量学生、教学情境与课程标准的基础,充分多元化的教学因素于全面协同教育活动中。

二、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困境

1.学科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不均匀

阅读全文

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创新研究

人类社会进人21世纪以来,“创新”已然成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从创新动能形成的逻辑流程来看,它本质上是一系列智慧、灵感、能力的“综合体”,离不开对具有“创新素养”的高品质人才的高度依附,换而言之,当前各国纷纷展开的“创新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竞争”。进一步探讨,在我国具有创新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承担着重要职能,而针对“髙素质人才”的一系列评价标准,“英语能力”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面对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较高的英语素养不仅确保了高校人才在各专业领域交流、学习、互动的有效性,也为人才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充分保障力。然而,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尚有很大不足,尽管英语作为一门“课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但据此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在理论、实践两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狭隘性,严重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工具性、人文性价值统一”的特色,过度偏重英语知识点的传授、掌握和运用,而对英语语言所蕴含的多元文化价值视而不见,一旦割裂了英语语言与多元文化的关系,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谓“创新”就更加无从谈起了0推而广之,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具有创新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必须立足多元化视域,正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所包含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促使其回归“营养丰富”的文化土壤。《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由周帆著写,作者以高校英语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学实践探索者的身份,对于如何基于多元化视域展开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创新展开了深人而全面的论述。总览全书,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特色。_

一、见解独特,立足多元化视域解读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

《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立足我国“髙校英语”这一宏观主题展开,针对现阶段教育教学中所采用的理论体系、架构、要点等进行了全面归纳。全书共包括五章,作者将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的独特见解分别呈现其中。第一章“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中,从多元化视角出发总结了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提出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第二章“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模式理论构建”中,见解的“独特性”表现在教学内容层面,立足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基础工作,指出高校英语内容应增添“文化心理项目”、“文化嵌人项目”等。第三章“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中的语言教学”中,分别对“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提出独特见解,设计出“现状综述-理论基础-课堂实践”的统一架构。第四章“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学探索”中,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多元文化对语言价值的构造,重点论述了多元文化对“跨文化教育”的影响。第五章“高校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中,分别列举了“ESP教学”、“个性化教学”、“互联网教学”三种发展趋势,可谓独具匠心。此外,本书所研究理论内容并未脱离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并有力地消解了长期以来“学科理论”的桎梏,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多元文化层次。按照理论结构从大到小、内容从抽象到具体的划分,共计包括四种关系:(1)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作者在书中明确表示:“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英语的学习和应用。”客观上,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前者可视为后者的表达形式,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形成依据。纵观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一种文化得以独立形态存在,是否具有可独立辨识的语言是重要标准,因为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的文化存在差异,“语言”才以丰富多彩的系别呈现,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辨证统一理论。(2)英语与汉语的关系。本书中将英语、汉语的关系具体到“学科”层面,汉语对于中国人而言是“母语”,母语学习本身是一种“语言习得”现象,由于自幼被汉语文化所包围、熏陶,因此不需要系统专门地学习也可以具有一定语言能力,而英语对于中国人而言是“第二语言”,它的学习本身是一种“语言学习”现象,即在语言习得的基础上掌握语言的一般规律、技巧,再“迁移”到第二语言(英语)之上,形成系统专门的教育教学机制,但由于缺乏“语言习得”的文化背景优势,所以要掌握一门“第二语言”的难度是很大的,基于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迁移关系”—如果母语对于第二语言起到促进作用,则可称之为“正迁移”,反之则称之为“负迁移”。(3)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关系。本书中将语言知识投射到“人文性”范畴,将语言技能投射到“工具性”范畴,结合语言的词汇、语音、语法“三要素”对两种属性进行了统一:,指出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兼顾、相互协同、相互依附,例如在“词汇”方面,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离不开“词汇”为媒介的意义生产方式,但词汇的具体创造又必然受到人文要素限制。(4)教育主体与教育课题的关系。学校概念中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分别对应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与学”的互动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有机融合的。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技能之外,还要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

二、分析透彻,立足多元化视域展开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践

本书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解读,分析了髙校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及由此导致的现状,这些都为多元化视域下英语教育教学创新实践奠定了重要依据。其中,针对“问题”的分析,作者在书中归纳了五点:(1)英语学科在“投人”和“产出”方面不成正比。以我国本科院校为例,英语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经历中,可接触到的“新内容”较少,仍然以单词、语法、语音等基础为主,相当于高中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知识量,而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公共英语”的学科设计又缺乏与“本专业”的相关性,容易出现学习懈怠。(2)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作者在书中指出,我国大学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基础教育阶段具有高度一致性,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着“知识权威”的地位,加上大学中普遍采用“大班制课堂”的方式,进一步削弱了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围绕着英语学科展开的多元化扩展也无从谈起。(3)—些英语教师素质有待提升。从英语文化的“多元化”出发,要发挥英语语言的人文效能,除了本土英语教师之外,还要吸收一定比例的外籍英语教师,而这也恰恰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短板。(4)高校英语中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s相对于髙校其他专业学科而言,英语本身具有实用性价值,在教育教学创新方面,应强调学生对外界的适应性,而不是“考级”、“考证”—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将“英语四级、六级”作为一个重要参考,与毕业、奖学金等挂钩,这导致学生形成了明显的功利心理,在这种状态下培养出的英语人才,大多是“髙分低能”。(5)高校学生的复杂性。客观上说,由于我国高校扩招,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生源造成了大学生群体的复杂性,在汉语为“母语”的学习基础上,又容易受到“方言”的干扰,导致英语教育教学中面临更多的挑战。基于以上分析,也论证了立足多元化视域展开创新的必要性—本书将“多元化视域”整体划分为两个维度,其一是根据“听说读写”的多元途径展开策略制定,主张在具体的知识、技能领域,加强英语文化的渗透,其二是根据“跨文化交际”的多元方式展开策略制定,例如“语法互动”、“语篇翻译”、“文本写作”等。

三、面向未来,立足多元化视域进行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创新

《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立足多元文化视域展开的创新研究,可归结为“基于现状的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重构”,这一观点体现出了“教育是核心、创新是出路”的旨归。在具体的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创新探索中,本书提出了两种可行性方案。一种方案为:立足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现状,抓住“英语教育师资队伍”这一核心要素,将多元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结合起来。教师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尤其对于英语这种“第二语言”学科,其本身的理论、内容、价值等都具有明显的“舶来性”,教师自身的英语造诣深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英语素养高低。作者在书中表示,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多元化文化”的理解,并帮助教师构建一个多元文化的认知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更多的解决途径。另一种方案为:正确判断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从宏观社会的“创新动向”中汲取灵感,集中高校英语教育优势,打造针对性的教学体系。本书中提到了三种有效形式。其一为“ESP教学”,即针对专业知识领域设计的英语教学模式,国内常见的“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等就属于这一范畴。ESP教学之所以被认定是一种“趋势”,正是基于宏观层面上社会人才在不同专业领域的细分,围绕着对应专业展开英语知识技能的扩展,实现多元文化的有效渗透。其二为“个性化教学”。本书中提出这一教学模式,同样是基于对宏观社会环境嬗变的适应考虑—在“互联网+”时代中,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尤为明显,得益于互联网途径提供的海量教育资源,在脱离高校英语教育资源的前提下,个体层面可以自主寻求更符合“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这为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书中指出,教师可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激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其三为“互联网教学”。鉴于“互联网+”技术新业态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渗透,“互联网+高校英语”的创新模式已经得到了充分实践,并展现出巨大的多元化优势,例如利用“远程可视技术”、“慕课平台”、“云课堂”等方式,可以从多元化角度、通过多元化途径、补充多元化英语资源。通读全书,作者从多元化视域对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现状、问题、原因等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具有实践应用价值的创新方案,是一本学术性与实用性俱佳的英语教育著作。

阅读全文

大学教学研究理论基点

一、大学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诉求

一位长期从事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领导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经历:刚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看不见“坑”在哪里;逐步地,看得见也看得清“坑”了;再后来,思考最多的是怎样填“坑”,填“坑”不易,需要理论的指导。这一形象的描述,分析起来,颇有意味,它至少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教育教学实践非常复杂,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二是教育教学实践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体制、机制弊端的束缚,再加上教育教学管理思想和认识的偏颇,大学的教育教学常常以配角的身份,处于整体工作的边缘。反映在高等教育的研究中,就是关于高等教育教学的专门研究凤毛麟角,所进行的集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于一体的研究成果更是鲜为见到。这种状况,不仅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不足与缺失,即便是在世界高等教育研究中,也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大学教育教学实践呼唤大学教育教学理论。仅就一般意义去理解教育教学的含义,多数学者是从其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内容或活动予以分析的,认为教育教学是教育、教学范畴里的问题,将教育、教学两者合而用之,其涵义即约定俗成,不会超越教育、教学的“特定内涵”[1]。但同时也指出,为使教育教学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工作,应该“打通教学与教育的隔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立两者的伙伴与合作关系”[2]。所以,通常情况下,大学理论与实践习惯于以“教育教学”的概念诠释相关内容,形成特定的教育教学术语。当然,关于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还处于一种“感性”、“浅表”的状态,其实质与内涵还有待于深入挖掘。面对复杂的、难解的教育教学现实,大学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只能说才刚刚起步。实践的理论诉求,要求大学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必须做出相应的回答。构建大学教育教学理论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大学教育教学的新观点

1.教育教学质量决定大学的全面质量水平

《教育规划纲要》在高等教育部分,首先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表达了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大背景下,质量必须成为高等教育生命线的核心思想。由此,从人才培养规格、高等教育机构建设、培养机制改革等几个方面明确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保障。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种标准既有思想品德的要求,也有专业技能与能力的要求,是教育教学融通一体的人才培养观的明确彰显。《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固有职能,应该“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因为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职能的延伸,而社会服务又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能的延伸。三种职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的纽带就是大学的内部逻辑[3]。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规划纲要》再次强调教育教学贯通、协调的人才培养观念,既是对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质量不尽人意的及时修正,更是对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一个指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全面提升大学质量。

2.教育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活动

《教育规划纲要》关于人才培养问题的阐述,主要体现在于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要求中。除了关于人才培养的规格之外,在条件、机制及评价等方面都有具体要求。在人才培养的条件建设上,提出“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提出“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方面,提出“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一般以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途径有三种,即教育教学途径、科研途径和实践途径。之所以《教育规划纲要》着重阐述教育教学途径,是因为教育教学是各种层次、类型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最为基本的部分,学校要卓有成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安排其他工作,建立学校正常的工作秩序[4]。《教育规划纲要》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大篇幅表述,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阅读全文

高校钢琴教学理论的对外借鉴初探

摘要:钢琴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乐器,深受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喜爱,是一种典型的西方乐器,音质优良,有“乐器之王”的美誉。钢琴是一种极具优雅气息的乐器,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近些年来,我国对钢琴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加深,国家教育部对高校钢琴教育发展愈发重视。目前我国高校钢琴教育在自身发展基础上,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共同推动高校钢琴教育的发展。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论,对于健全我国钢琴教学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对我国钢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先探讨新世纪以来我国借鉴国外钢琴教学理论的现状,再研究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钢琴教学对外借鉴的相关教学理论,最后也提出了一些教学的意见。

关键词:新世纪;钢琴教学理论;对外借鉴

近年来,钢琴的流行导致生成一股钢琴学习的热潮,尤其是一些家长注重对孩子音乐素养的培养,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让孩子学钢琴,因此钢琴教育也越来越普及了。而高校钢琴专业教育则是钢琴教育普及化发展中的主流力量,积极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钢琴教学理论是我国现阶段高校钢琴教育建设乃至以后的长久发展所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对促进我国高校钢琴教育的建设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钢琴教育其实是一门国际性较强的教育学科,吸收国外优秀科学的钢琴教学理论对完善我国的钢琴教育体系也有着积极的意义。进入到21世纪,迎着改革的春风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在世界影响力逐渐增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国外钢琴教学理论的借鉴水平也不断提高,借鉴工作进展神速,硕果累累。

一、我国高校钢琴教学理论对外借鉴现状

其实,就我国高校钢琴教学理论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很多音乐教育界的知名教师或学者就已经意识到了提高我国高校钢琴教学理论对外借鉴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在当时也有不少教育学者对其进行了孜孜不倦地探索和研究。以目前国内的知名论文检索网站CNKI检索为例子,从1980年到2015年的6月,以关键词为“高校钢琴教育”的钢琴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就累计八千多条,其中,国外高校钢琴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论文就高达一千多篇,这些国外教学理论不仅对我国的钢琴教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教学环境的改善提供了优良的有利条件[1]。

二、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钢琴教学对外借鉴的主要教学理论

国外钢琴教学理论以西方钢琴教学理论为典型代表,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8世纪———古钢琴和近现代钢琴教学理论及其弹奏方法占据主导的时期;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多种派别的钢琴教学理论形成、并存、竞争或者交汇的活跃时期;20世纪至今———钢琴教学理论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纵深发展的蓬勃时期。新世纪以来国外钢琴教学理论快速发展,影响较大的有三种教育教学理论,分别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学习迁移理论[2]。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着力于人类自身智能具备多元化的特征,牵涉到多方面的能力,诸如语言、空间、音乐等方面的能力,可以具体表现为语言能力、逻辑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人生而不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都必然会在某一两个方面表现的较为突出。通过我们身边的人可以发现,有些人擅长沟通,但是文化成绩不理想;有些人文化成绩优秀,但是却缺乏运动天赋等。多元智能理论最早由美国的哈佛大学教授兼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在其作品《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中对多元智能理论概念进行了一个系统全面的描述。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思维中,教师不应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而应该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在保证不影响课程正常教学进度的基础上,采取可以引起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模式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其形成理论的学习—理解—掌握—实践—再学习—再理解—再掌握—再实践的有效循环,进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对整个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钢琴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少钢琴教育工作者以其为指导思想,我国高校钢琴老师研究探讨了现阶段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后也提出了应当重视培养学生对钢琴音乐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来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给我国高校的钢琴教学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3]。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它注重的是学习者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这是和传统教学思想完全不同的一种教学理论,对教学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给教学改革以启示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是由20世纪60年代瑞士一位心理专家提出的,随后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不断完善,形成了教育界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理论,同时于90年代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重点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因此要想做好教育教学的工作,就必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高校的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里要特别注意两点:首先是要考虑到每个学生个体的现实状况,因材施教,尽最大可能发挥每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加强钢琴学习技巧方法的传授,帮助其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其次要持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意识,让学生能够在钢琴理论学习和钢琴实践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和老师同学的比较看到自己和他们的差距,从而督促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钢琴演奏能力。学习迁移理论和前两者又有不同,强调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其教学理论对高校的钢琴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指导意义在于教学活动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课前应当掌握熟悉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有效性。换句话说,学习迁移理论意在利用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