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核心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育核心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育核心论文

学生小学教育核心素养论文

一、保护、尊重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有能力过更健康的生活。生活是动态的、变化的,教育也不是固定僵化的,不要把过于宏大、笼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生硬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引导用积极的生活经验与态度认同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糟糕的事情。太看重输赢、成功、成才,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小学儿童的生命小苗刚刚破土,生命之树开始生长,生命之花远未绽放。我以为,这个阶段培养儿童,在一定意义上,保护、尊重比开发更加重要,过度开发有可能酿成日后的悲剧。教育要让儿童认识到学习活动是自己有意义的劳动,是体现自己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儿童需要在这种劳动过程和积极快乐地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素养。清华附小确立了“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育人使命,体现他们对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是聪慧,即聪明和智慧,育人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发展,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发展;二是高尚,是对学生人格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他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素养;三是奠基,是对小学阶段性目标的界定,体现了注重培养的阶段性和适应性;四是人生,是对学生生命全过程的关注,关注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清华附小以聪慧与高尚为儿童奠定生命底色,并具象为“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有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这样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样态。我曾经听过窦桂梅校长两次课,第一次是她带领学生阅读绘本《我爸爸》,在书中认识了那个虽有缺点,却也不乏可爱,最重要的是永远爱我的父亲的形象。当课堂的最后,在温暖的音乐声中,学生模仿着书中的句式说出“我爸爸像长颈鹿一样高,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我爸爸笑的时候像蛋糕一样甜”……一份感动涌上心头,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此后我又听过她执教《大脚丫跳芭蕾》,让我们惊讶的是道德教育专家希望学生建立的价值观,从四五年级的孩子嘴里竟然十分自然地、理直气壮、生动地表达出来。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按理不到特定的年龄,儿童并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核心价值观认同又确确实实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人格形成、公民品质、精神饱满的必经之路。可是很多学校和教师,为什么要做得那么生硬呢?透过窦校长的课,我能够感受到清华附小在力图寻找一些途径,比如:阅读、动手操作、辩论、比较、探究等,将一些抽象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进行链接,在一步一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来调动、牵引、凝聚共识,让孩子们自己感受价值观、体认价值观、表达价值观。这个过程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孩子是感到安全惬意的,而这,恰恰有利于儿童道德价值观与审美情趣的形成。

二、分科教学与课程整合共促学生素养发展

课程整合中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如何解决分科与综合的问题。我曾与美国研究教学模式整合的有关专家进行过对话,了解到他们主要是将原有的学科变成知识领域,此外还有主题教学、主题大单元等整合方式。我们知道,每个学科有不同的性质和核心知识,也有不同的方法和相应的训练,现在进行学科整合后,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分科与综合的关系,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二是提高教师的素质非常重要。现在我们说课程整合,通常是指学校层面上进行整合,而一旦进入课堂,怎么做还得看教师。教学是高度情境化的,教师如果没有整合的知识基础,没有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呼应,那么整合在课堂上就很难完全实现。清华附小“1+X课程”打破了过于以学科为中心、以分科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学科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改变了碎片化、功利化的教学倾向,凸显了促进完整人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回避离开学生谈学科、离开学生谈教育、离开生活谈学科、离开真实的综合性活动谈智育、德育、美育的弊病。“1+X课程”既保留了传统分科教学的精华,当然是通过整合的方式,但同时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整合,把教与学进行整合,把既有的资源与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将原有国家课程分类整合,形成按领域组合的学校课程设置,整合为五大板块,即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解决了学生应当学什么、重点学什么,以及怎么学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戏剧课、创新实践课等整合形式,其效果十分明显。在教师层面,清华附小也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同一领域学科组的老师能根据本学科课程规划和学校课程设置计划,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处理教材,促进课程内容间的融合。每一个老师进入课堂后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用好学校研发的课程系列成果,通过《学科质量目标指南》让课程标准可视化,通过《乐学手册》让课堂目标可视化,通过“一单、一问、一练”让学生的课堂学习自主化,这样便很好地把握了课程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清华附小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活泼泼的精神面貌,这让我觉得那就是孩子们本来该有的样态,是以课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应有的样态。

三、教育改革没有唯一的价值尺度,学生的发展是其核心

小学教育与教育体系内其他教育阶段相区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基础性、全民性、义务性和公益性等方面。而最重要的特性是基础性,其核心是奠定儿童长远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对基础性的理解:一是强调它是整个教育制度的基础,小学教育是为学生升入中学作准备;二是强调培养目标上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即使现在课标中加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但在一些课堂上,仍然是有名无实。近些年,日益激烈的“应试教育”,已经从中学蔓延到小学。众多家长把小学作为竞争的起跑线,提前演绎升学竞争。这种状况使小学生过早地丧失其本该具有的童年的纯真与欢乐,结果是学生学习热情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甚至对学习厌倦和逃避。对小学教育功能与价值的重新定位,可以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对每个学生个性潜能在尊重、保护基础上的开发,为健康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做适切的教育工作,将逐步替代对文化基础知识的灌输,它们应成为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具体包括:一是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进入小学的儿童,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道德问题,小学教育应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并养成相应的道德习惯。二是智慧品质发展的基础。小学时期的儿童,正是知识潜力逐步显现并迅速发展的时期,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应当放在启迪儿童智慧发展上,知识教学应为智慧发展服务,反过来智慧的发展也会促进其对知识的需求。三是个性品质发展的基础。小学时期是儿童的个性倾向开始显露的时期,小学教育应当尊重、发现、维护,并培养儿童的个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四是身体发展的基础。小学是儿童身体迅速成长的时期,应当使儿童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掌握锻炼的基本技能、技巧,培养健康的体育精神,以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要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传统分科课程与当今课程整合,都具有其特有的价值,并不是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排他性关系。虽然我们目前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科教学一无是处。美、英等国,来向我国的基础教育学习,让我们冷静思考:传统学科教育的优势何在?美国长期存在的教育观钟摆现象以及美国著名学者诺丁斯的研究提示我们:有可能走折中的道路,最重要的是要培养有激情、会关爱、善思考、能行动的人。教育应该为社会培养多种多样的人,教育必须适应不同的生命、不同的孩子,教育应当承认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知识形态,不同的方法论、工具和学习方法。并非每个学生都要求学到同样高的水平,可以允许水平的差异,但必须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个性。清华附小的老师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冲破束缚,不断地突破当下以分数、以升学、以所谓成才改变命运的枷锁,为培养儿童健全、完整的人格,率先身体力行。他们努力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知识结构,走出了传统那种“左手教材、右手教参、学科本位、各自为战”的工作方式,由原来的课程执行者变成了课程创生者。他们的许多极具创造力的工作,比如,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种子课程”,为有特殊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水木秀场”,利用各种所谓的边边角角的时间开设的“微课程”等,总之,他们在尽一切努力,调动起全部热情为学生的成长与成功提供各种可能性。他们的教育理想、教育探索精神感染着教育界,激励着希望中国基础教育有所改变、尽快改变的人们。

作者:朱小蔓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阅读全文

高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1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建设发展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抓实干。高校践行十八大精神,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武装广大师生,努力探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路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建设发展。   (1)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用十八大精神统领思想,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敏感的地方,无论是讲台、论坛、第二课堂,还是科学研究的各种场合、渠道和载体,先进思想文化不去占领阵地,各种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决不可掉以轻心。要自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于学科建设、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成果评价等各个环节,与学校自身建设一同规划、一同部署、一同安排,以高校自身建设的突出成绩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以参与建设的自觉行动为高校自身发展增添动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使高校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   (2)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高校文化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所拥有的人才优势、社会责任感和对各种文化的鉴别能力,利用多渠道和途径,把校园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辐射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方面发挥表率作用,为形成全社会思想共识作出贡献。把深化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素质的具体实践中,把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合理需求作为做好工作的重要依据,把解决思想问题与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切实使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全力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善于采取柔性化、隐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形式,通过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来推进工作。更多地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技术和途径,创新工作载体,拓展工作渠道,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2高校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高等教育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要自觉承担起人类精神价值传承的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合理性,理性对待社会热点问题,深刻体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从而达到认识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目的,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代的要求统一起来,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报效祖国统一起来。总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践行十八大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作者:邹立莉 单位:昭通学院思政部

阅读全文

学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内容   (一)道德观——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④,尤其是民族高校的学生更有义务和责任努力增强民族团结,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公正,是一种将集体置于个人先的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观。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一种责任意识,讲求社会道义和公德;其次,我们要培养自身的规范意识,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秩序,因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仅是追求一种包容、和谐、共生,更要求一种责任与道义担当。   (二)个人发展观——恪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体现在通过为国家奉献、为他人服务的社会认同努力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另一方面体现在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正当的物质与精神条件,前者要求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友善的社会处世态度;后者则是要培养大学生以诚信立身、爱岗敬业的道德情操和相应的契约精神。这是国家稳定之基、社会兴旺之本,也是家庭和睦之方。在个人发展中,诚信是修养之宝,友善是交往之桥,敬业是造福之基,爱国是幸福之本。   二、民族高校生价值观塑造的现状及特征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是非混淆、善恶不分、美丑不论、爱憎不明、正不压邪等不健康、不文明现象,这些不良风气和现象的出现使民族高校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国家层面上价值目标高调化,缺少冷静和理智绝大多数民族高校生都有强烈的国家民族认同感,都关注国家事务与社会问题。在事关国家发展与安全稳定的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在情感与行为上能表现出坚定支持党和国家的决定,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如对待民族分裂危害性认识不足、一些爱国行为中表现极端、片面强调个人自由、盲目崇拜西方三权分立式民主等。   (二)社会层面上价值取向多元化,缺少责任和担当绝大多数民族高校生都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当复杂环境中问题与矛盾突显时,他们义与利、奉献与索取、个人与社会等问题的选择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更多地试图努力寻找取舍兼顾、义利共济、左右逢源的最佳结合点。若与己直接无关,则持严以律人的批判态度;若与己相关,行为上表现出无能力,以宽于待己的态度,把问题归因于外在环境,努力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进行开脱。   (三)个人层面上价值标准双重化,缺少自律和自强当下社会现实功利性氛围也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尤其是地位和财富作为人生成败与幸福感评价的标准被最大限度强化后,学生的个人理想过于趋向短期性、现实性、功利性,甚至片面坚持“幸福是造福与享福的有机统一”⑤。虽在思想认识上认同、肯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具体行动中难以知行合一,导致自我实现和服务社会产生矛盾和差异。   三、民族高校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路径   少数民族大学生成才同样必须首先成人,成人关键在学会做人。如果说小学和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养成教育”为主,而高等教育阶段则当以“学成教育”为主⑥。学成教育是在价值观方面的提高性教育,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融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人生涯发展规划指导中去。“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不可能自发地发挥作用,它必须依托一定的制度基础才能切实发挥道德教化、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效能。”⑦民族高校是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应该积极调动一切教育要素,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院校学生中内化。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突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输送正能量;另一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结合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客观、理性地分析和评价当代社会中各种现象及文化思潮,教育方法也要改革原来的教条化、灌输式,不仅不能回避矛盾与问题,还要通过师生互动、课堂讨论、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加深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促进其内化过程。   (二)积极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与示范作用辅导员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师长,更是行为示范的榜样。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过程,辅导员自身先要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践行,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程序管理、生活帮助上,要发挥政治导师作用,注意处理好个人与团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领导、学校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在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上,要增强权威地位;在遵守社会公德和处理好个人与学校、个人与国家利益上,要树立榜样形象。   (三)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熏陶和影响作用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的文化氛围,其中包涵了管理、教育、组织和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优秀的校园文化需要主动建设和营造,如组织各项活动、改良校园环境等。同时,校园文化也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优良传统的传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内化融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洗涤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产生转化和升腾作用价值观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其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外部教育和影响,更需要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⑤。对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的学习和践行是手段性的,只有自身内在素质提升,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由于学生的自我修养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可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强自我修养,培养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意志和毅力;也可以让学生在与同学、教师的人际交往中加强自我修养。同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让学生和睦、友好相处,谦虚谨慎、从善如流,还要注重协调与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和荣誉。此外,我们还要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如参加军训、生产实习、公益劳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献爱心活动等。让学生通过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内涵,通过“学”和“行”结合,完成化“知”为“智”、化“智”为“行”、以“德”率“行”的过程⑦,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和理念上提出的一种普世价值。民族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理论高度去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面向社会、面向现实、认识自我中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行统一、自我完善,最终在促进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作者:汪涛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理学院

阅读全文

职业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一、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职业生涯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也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职业心理、职业兴趣、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等的影响和功能。为此,一方面,要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可以利用以黑板报、墙报、橱窗、校园网络等媒体,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征文或演讲比赛、创业竞赛、校园模拟招聘、素质拓展训练、校友成才报告会、主题研讨与论坛、沙龙、新老生交流、毕业座谈、新生家长会以及成立“职业发展协会”、“创业者联盟”、“未来管理者协会”“、市场营销团队”等学生社团等以职业发展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2]同时,可采取适当方式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校风、院风、班风建设,学生社团建设以及文明班集体、文明宿舍创建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等职业道德品质。另一方面,要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于职业实践活动中。组织和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择业就业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二、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职业心理辅导   近年来,职业心理辅导日益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职业心理辅导之中,也是一种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这要求:一方面要开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测评系统,对大学生的能力水平、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进行测量,以帮助其科学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估自我,消除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迷茫,使其能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保持一致。同时,要组建大学生生涯教育中心,发挥其生涯规划指导、个性测评和咨询、就业信息和查询、职业指导资料收集与提供、就业实习、职业介绍、职业资格认证、供需见面洽谈等的服务功能;要构建学校、院系和辅导员三级辅导体系,充分发挥职业生涯专业人员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个别或团体职业咨询、测评和辅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职业生涯媒介   目前,网络、手机等媒体已成为大学生娱乐交友、求知求职的重要渠道,其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模式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而网络上的虚假、不健康,甚至反动信息,也会对大学生身心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必须占领网络这一重要阵地,引导网上舆论,牢牢把握网络思政的主动权。一是要加强思想性、教育性、互动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生涯涯规划、职业道德教育、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等主题网站的建设。二是要充分利用BBS、网上论坛、网络聊天室、网络视频、电子期刊以及博客、微博、微电影等新兴传媒,形成一个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互动交流平台。[3]三是利用网络、手机等媒体就业、创业、求职、勤工助学等职业信息,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资讯以及职业能力测试量表,方便大学生求职、创业、择业以及进行职业心理测评,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四是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加强网络管理,规范网络运作,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作者:陈小姣 李志春 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阅读全文

文明教育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一、多种因素并存对大学生基础文明提出严峻挑战   一是市场经济和中西文化激荡对大学生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市场经济在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容易引发人的私欲,导致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的蔓延。伴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整齐划一的文化认同被逐步打破,呈现出多元化、分层次的发展趋向。新的文化格局、文化环境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也影响到正处于顺应环境、汲取多于排斥的人生阶段在校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渴求知识但实践社会经验十分匮乏的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碰撞持着十分敏感的心态,但又缺乏辨证思维,理性批判精神愈显不足,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了困惑,甚至对本土的文化理念、价值判断、文明标尺等产生了怀疑。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趋向实惠化,理想目标趋向功利化,道德观念趋向自我化,基础文明趋向薄弱化。二是社会高度信息化,大学生交往危机日显突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哲学思潮和文化体系对传统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当代很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缺乏应有的选择和判断信息的能力以及扬弃的哲学态度,出现对现实生活的冷漠甚至回避,责任意识淡化,不知何去何从的困惑和盲目从众的心理倾向。这些人格缺陷和不良个性心理特征,致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屡受重创,同时也是引发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的重要原因。三是大学生先期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教育体制、高考制度等虽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完善,升学率也依然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试金石。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教育就多为让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多是被动接受老师课堂的知识灌输,缺乏现实生活磨练和道德培养,心理发展不健全。在国外,许多大学生基础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首先值得借鉴的是其在德育方面比较注重社会公德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教育。我们进行德育教育时一般较为注重理想信念和政治观念的培养和教育,这无疑是十分必要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但我们的先期教育在社会公德教育方面略显不足,包括最为基本的道德教育,即养成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这无疑也是导致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教育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四是高校现行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不够健全。相当长的时间,我们许多高校的教育目标具有功利色彩,德育也仅限于道德规范的教育,丧失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原本深刻的道德内涵停滞于较低的层面,基础文明教育的实际效果也自然大打了折扣。在大学生的德育考核中,缺乏科学量化指标,偶然性因素和倾向化色彩较强。在对学生的综合测评、评奖评优、发展党员等方面,重学习成绩,轻思想品德;重单方面突出表现,轻全面发展要求。填写毕业鉴定表和就业推荐表,或避重就轻,与平时表现相去万里;或千篇一律,不符实际。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奖惩措施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培养环境也较为有限。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势在必行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进行基础文明教育首要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爱党爱国、思想活跃、渴望成才,表现出政治上积极上进、学习上刻苦勤奋、生活上丰富多彩的主流精神风貌。但是,也应看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强调,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思想传播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教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们应以理想教育为核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方面的作用。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进行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之本。德育的任务就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2]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对大学生显得更为重要,而道德智慧的施与应是今天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要以育人为中心,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完善健康的人格,完成道德社会化,自觉恪守道德规范。要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学会调节自我,增强社会适应性,为踏入社会担任角色做好准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进行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重要渠道。文化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生活成员的人所具有的一切其他规范和习惯。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礼乐相济,德美相生,学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寓教于乐,帮助其调适心理状态,开发潜能,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同时能通过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选择和行为导向,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要不断增强网络教育优势功能,充分发挥整体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在全校学生中掀起新的文明热潮,深入开展大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和大学生文明修身行动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全面成才。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是进行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重要保证。一要通过制定、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和统一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促进大学生在正确导向的引导下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素养;二要通过对照既定制度对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素养进行考核评估,奖优罚劣,树立典型,大力宣传,进一步营造倡导文明氛围。三要把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水平高低与综合素质评定紧密挂钩,与评奖评优密切挂钩,与毕业推荐就业密切挂钩,并载入毕业生鉴定表;四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辅导员、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成立大学生文明执勤队或校园文明检查小组,加强管理,严格监督。第四,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道德形成的关键在于个体的自我投入,学生在品行形成过程的参与程度与大学生对教育影响的自我消化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道德形成的成功与否。   客观环境等外部因素的改善固然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从哲学角度讲,内因才是决定因素。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因此,大学生要努力培养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和勇于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外得于人,内得于己”,由他控走向自控,主动地将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统一于一体,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作者:鲍丙刚 李艳艳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

阅读全文

肺结核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论文

1.制定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计划

1.1确定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人员对每位病人指定专门督导员,在指导和督导服药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一般首要任务是由专业素质高、沟通能力强的主管护师去做,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与家属或者病人进行心理上的沟通。此时管床医生也应有相应的专业指导。

1.2采取有效的方法

1.2.1对刚入院的患者发送入院介绍、住院需知、出院指导和健康宣传手册,采取阅读、交谈、讨论、问答等方法,进行十五分钟以上的讲解。

1.2.2采用多媒体电子屏滚动播出结核病防治知识,病区布置健康教育图版,引导病人阅读。制作幻灯片课件,组织医务人员每周定期进行讲座,授课者应准备充分,内容简练,语言通俗,易教易学。

1.2.3单独与患者谈话,不打没准备的仗,同时要掌握技巧引导病人,从而及时发现患者的问题所在,及时给于心理疏导。

阅读全文

大学生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重要性

1.1为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工作方向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党员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发展倾向,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被他们所接受,他们不再盲目的认同外来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这些变化给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提升价值认同,因此有着最深厚、最长久的生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向,尊重个体差异,从学生党员需求出发改进教育内容和方式,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最终转化为真正认同的价值取向。

1.2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使命

随着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规模日益扩大,大学生党员成为了高校乃至全社会一股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有效融入到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培育大学生党员在学习、实践等各方面成为学生群体的先锋模范,为社会培育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道德品质优秀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了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使命和新的工作方向。

1.3有利于大学生党员健全人格的形成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先进代表,在全社会全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肩负着率先践行的重要作用。在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其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意志力量和信念品格,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多元价值取向中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引导他们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帮助他们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而不断前行。

阅读全文

学生隐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质是道德内化的过程

当外界新信息被感知后,个体就会对感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判断,在与原有的价值观念比较的过程中,要么否定新知识,要么暂时接受或搁置,形成道德理性,然后不断寻求信服的依据。因此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如果只一味灌输,就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学生知道了并不代表接受了,应然结构并不代表着必然,道德理性还需向道德情感转化。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在现实社会中检验被暂时接受或搁置的新信息。如果社会现象或事件能够对新信息提供足够的实践佐证,新的信息将替换或瓦解原有的价值观念,形成道德情感。如果不能,则反之,或者更为严重,会使个体产生不屑或叛逆的心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道德事件,并作出正确引导,突出社会道德模范,增强教育的现实感,在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经过了实践佐证的新信息就会被理性的个体存储在价值观念中,内化为个体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个体对于外在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等最深度的认同,并使个体对于社会道德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道德信念一旦形成,社会道德就会转化为个体内在的信念而成为个体道德最深层的根据。其中道德意志是道德信念形成的中介,至关重要。道德意志体现出自觉、果断、坚持、自制的特性,能够排除内部或外部的障碍,使个体表现出坚持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学生的道德信念,首先就得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沉重的责任感和光荣的使命感。个体形成道德信念并不是道德内化的终点,而是第二个阶段的起点。成功的社会道德内化是以自觉的外化道德行为逐渐养成道德习惯并最终形成道德品质为衡量标准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行”。只有通过从感知到内化到行为外化的过程而确立的道德信念才更加牢固,对个体行为的自律意识也最强。可见,道德内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过程,是一个内外界信息交流交换的过程,并非单向流动或单纯的主观建构过程。

二、隐性教育与道德内化的契合性

1.隐性教育的渗透性

隐性教育的渗透性体现在教育环境、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多方面。隐性教育秉承“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热衷于创造和谐灵动的校园环境,用环境去感染和熏陶学生;教育主体“学为人师,行为师范”,率先垂范,用人格魅力去教育学生;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来源于现实生活,具有时代性;教育手段多样,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和选择判断的权利。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就渗透到了环境、文化、娱乐、网络、舆论等非正式教育载体中,使学生由非认知心理获得这些感性道德信息,不仅排除了学生对道德说教的逆反心理,而且能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意愿。这些都将有利于道德内化过程中感知阶段、判断阶段和培养道德情感阶段的顺利进行。

2.隐性教育的交互性

隐性教育的渗透性使得受教育者获得的信息以感性认识为主,感性认识还有待于向理性认识转化。转化的过程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点拨。而QQ、微博、微信、娱乐活动等都是很好的隐性教育的载体,借这些载体,教育者改变了高高在上的权威模样,受教育者也改被动为主动,两者之间成为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教育者不仅可以实时对受教育者提供指导,帮助受教育者归纳、总结、升华感性认识,逐渐形成理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会敞开心扉表达真实的想法和看法,很多在课堂上不敢表达的疑惑或不满都可以借这些载体表达出来。教育者还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了解学生已有的默会知识,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纠正。隐性教育的交互性使得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都缩短了,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及时对某一现象或热点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和答疑解惑,为学生新的价值观念提供更多更现实的佐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理性向道德信念转化的关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