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理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育管理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育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高等教育管理改革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了多年的扩招,为社会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多元化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相对落后,其改革速度也变得缓慢,难以满足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吸收并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通过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教育体制改革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将其运用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中,推动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新公共管理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其产生的背景是当时西方国家的政府公共服务产生一系列问题。在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下,将政府职能市场化,将服务质量和效率(顾客导向或者结果导向、公民导向)作为追求目标,进而帮助政府取得了显著效果。随着新公共管理的不断发展,新公共管理理论在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从仅仅局限于政府部门的改革,延伸到包含行政组织在内的公共组织,例如高等教育管理等其他公共组织领域。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及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新公共管理涉及内容广泛,他是一个管理理论的高度概括。通常来讲,新公共管理是指传统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转向私有部门进行管理,政府只提供管理的理念以及管理的模式,但是管理要采用市场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当时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从而有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在新公共管理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着重于经济和效率、成本抑制和分散化管理。后期则引入市场概念,着重于质量的持续改善,以及注意到使用者的期望,这就是现称的“新公共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在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和公共政策分析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与以往的行政理论差别很大,从发展趋势来看,新公共管理在提高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市场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需求,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我们首先需要研究高等教育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所处的地位,以及高等教育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属性。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可以将产品分为两种。一种属于核心公共产品,比如国防、军队、社会保障等。这种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机关提供统筹把控。另一种产品我们称之为准公共产品,或者称为混合公共产品。这种产品是处在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可以同时具有共同性和私有性的产品。这种准公共产品可以由非政府机构甚至是个人所提供,比如公共服务行业。依据公共管理理论的这个概念,可以认为教育属于混合公共产品。不过,一些学者认为,不同阶段的教育在进行划分时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基础义务教育更加偏向于核心公共产品。而高等教育则具备了混合公共产品的特性。因此可以认为高等教育的提供管理,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政府部门或者非政府组织甚至是个人。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快速发展,现有市场经济结构主体已经发展改变,原有的工业生产为主体的经济模式逐渐被知识科技为主体的经济模式所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是越来越重视,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政府对于高等教育市场已经无需进行垄断。通过将新公共管理理论引入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中,让高等教育适应市场机制,给予高等教育更多的自主权利,同时,国家在管理领域扮演监管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的效率以及效能的不断提升。

二、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可行性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应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等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探索,实践证明,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这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当下利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在吸取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与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目前,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知识经济越来越重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高等教育也面临新的改革需求,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主要场所,高等学校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就必须改变陈旧的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在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兴起教育分权运动。从而使西方发达国家将教育管理实现了市场化。我国政府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新的形势下更要将教育管理体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当然。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国外的情况是不同的,在教育管理改革时,不能生搬硬套,要依据国外的教育目标为基准,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我国的教育管理进行改革。教育行政作为一种公共行政,它也必然存在公共行政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成本高,而产出率却相对较低。这是各个国家的公共行政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以,如何提高教育行政产出比,已经是各个国家遇到的共同难题,也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当前采用新公共管理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客观条件。但是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政治、体制、国情等多方面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在应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时,不能照搬西方的应用模式,而要依据我国自身的情况找出现有教育的问题,然后再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对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契合中国实际的改革。

阅读全文

教育管理理性化发展探究

摘要

现代化迅速发展背景下,知识创新等日益崛起,使得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急剧上涨。对此,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力图将教育事业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让教育事业带动其他行业优速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教育管理理论的现代化发展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为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也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们力图通过分析教育管理理性化发展这一主题来发现并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目的在于让教育管理理论更完善地去指引我国教育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

关键词

教育管理;教育现代化;教育法制建设

1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发展阶段

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和技术指标等物质标准上的现代化,还是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和人的观念、心理、人格上的现代化,而管理现代化就是把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最优化。①教育管理现代化内容应该包括思想现代化、组织现代化、方法现代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我国教育管理领域的现代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30-40年代,我国一些崇尚民主与科学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指出教育管理要致力于达到民主性、科学性和专业性阶段。第二个阶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学习了苏联先进教育理论、办学经验后,进行了多次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第三个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大众、面向将来的号召下,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律,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也进行了改革,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些发展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管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目前教育管理现代化由注重功能管理转变为注重学校效能管理,由优化单部门管理转变为整体优化的管理,由重过程监督转变为对教职工的热情、责任心等的激励式管理,由制度、严谨的管理转向权变、灵活的管理方式,是制度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教育管理理论的现代化发展既产生于现代社会,也是在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管理理论实践等基础上的新发展。

2教育管理的理性化特点

阅读全文

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创新途径浅探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在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教育思想与理念的形成、师德师风建设以及线上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管理理论因循守旧、管理职责不够明确、管理内容不够清晰、管理方法略显陈旧、管理策略智慧化程度不足等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转换思想更新管理理论、管理职责明晰化、管理内容精准化、管理方法科学化、管理策略智慧化等多元创新途径。建议高校体育教育决策者和相关管理人员能够充分继承发扬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将国家方针政策与学校实际紧密结合,强化认同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努力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不断进步,实现各种管理模式、方法与策略的生根发芽与落地变现。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创新;途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团结稳定的根本保证,是国家人才成长和培养的重要方法与手段。教育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诸多主体内容,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承担着有效提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身体质量健康状况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使命,是整个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体育教育,尤其是高校体育教育,直接关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关乎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在众多事务快速有序向前发展过程中,管理是提升效率最为直接的方法与手段。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事关高校体育目标的达成。管理创新又是实现管理功能优化与合理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经验总结,剖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创新驱动的方法与构想,对于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实质性的指导与建设意义。

1、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取得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之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下,课程改革与建设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的体育教育思潮逐渐在学校体育改革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高校师生普遍的价值追求。随着体育教师专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更新与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我国高校学生也由之前的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消极被动学习状态,逐渐消除对体育教师的抵触情绪,转而评价体育课堂生动形象,体育教师幽默风趣额,是健康与智慧的化身等诸多优良评价,充分证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长足进步。此外,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还在校内外体育竞赛活动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突出起来的肺炎疫情,也有效促进和滋生了线上体育教育的开展。总之,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管理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就,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实践中,受体育专业特点、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管理者思维意识与偏见等方面的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也存在较大程度的局限性,需要与时俱进,积极进取,严格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和教育行动要求,积极主动进行管理创新,才能正确有效地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2、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是错综复杂的过程,既是因为管理主体与要素的复杂性与多边形,更是由于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为更进一步充分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有效创新,必须深挖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提供相应的发展方法与策略。为此,我们通过专家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逻辑分析与罗列,主要变现在5个大的方面:管理理论因循守旧、管理职责不够明确、管理内容不够清晰、管理方法略显陈旧、管理策略智慧化程度不足。对此,我们将逐一进行分析与论述,旨在对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过程有着更为深入更为细致的认识,使方法与策略的确立能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阅读全文

高校学分制学生教育公共管理探讨

摘要:

在学分制背景下,传统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视角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提出了“以人为本”和“有限责任”的理论路径及相应对策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公共管理;学分制;学生教育管理

近年来,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学分制”的改革更是成为焦点。高校在实施学分制改革后,一系列的学生教育管理的变化也随之而来。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的常规工作之一,其效果受到高校培养人才和进行社会服务能力的影响。目前高校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使得教育质量下滑。而学生对学校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维权意识和自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两者形成矛盾。如何应对学分制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成为我们的重大课题。

一、在学分制下,传统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面临挑战

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

阅读全文

标杆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的运用

[摘要]标杆管理理论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其在企业管理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人们对这种管理理论的深入认识,标杆管理理论被运用于教育管理领域。推进教育的发展,先要提高学校管理的绩效,这就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标杆管理成为了学校管理工作所能选用的一种崭新的管理方法,其以学校及其它教育组织的某些方面的最佳实践为标杆,来剖析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自身的差距,提高自身效益,为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标杆管理;学校管理;管理

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管理工作的成败对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不断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提高学校的管理绩效和管理水平。标杆管理理论产生于质量管理中,其旨在于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学校教育质量是教育界及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引入标杆管理理论,促使学校能够吸收外界最佳的实践,以此持续改善学校的管理绩效,进而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一、标杆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工作的价值分析

标杆管理是一种渐进式的管理方式,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超越的过程。标杆管理要先选择“最佳实践”作为标杆,全面地剖析自身,找出自身与标杆的差距,之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本土化的改造“最佳实践”,使其真正运用于管理工作中,提升组织的管理绩效。首先,标杆管理理论利于推进学校开展自我评估的工作。学校运用标杆管理理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剖析自我及与“最佳实践”的对比,来分析学校自身与其他学校的不足,进而对自身做出客观的评价。同时,运用标杆管理理论进行对比,利于学校不断完善自身的评价标准,使得评价内容更为客观和科学。对学校自身的评价,其旨在于推进学校的改革与进步,运用标杆管理理论分析和审视学校的管理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第二,标杆管理理论利于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正如个人要学习一样,组织也需要不断学习。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更需要不断更新自身,以此来向学生传授知识。标杆管理理论能提高管理过程的效益,其需要单层面修正和吸收新事物的双向进行。所以,标杆管理理论有利于学校构建为学习型组织。第三,标杆管理过程所构建的人际关系网利于推进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工作具有流程性强的特点,各个部门的工作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学校各个部门之间要编制一个工作网,缺少任何一个部门,工作就难以顺利完成。但是,学校管理工作中仍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各个部门联系不密切、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沟通等,导致了学校出现重复工作情况,无形中浪费了人力、财力等资源。标杆管理理论强调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要紧密联系、有效沟通、确保信息流动。

二、学校管理中运用标杆管理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打破了行业的局限,大量企业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被运用于教育领域。改革组织内部的管理过程,使得组织管理效率达到最佳,这是学校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在某种程度上,学校渴望一种科学、可行的管理理论来指导工作,标杆管理理论利于提升学校管理的绩效,改善学校组织工作的流程。因此,选择标杆管理理论势在必行。首先,从学校所处的环境来看,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人们开始担心和关注教育质量问题。标杆管理理论是由美国施乐公司为提高产品质量所提出的理论,其关注对象是产品质量,其是为提高产品质量而产生,只是最早运用于企业。在学校教育领域,这种理论与质量活动联系起来,如教学评估中目标实现程度、家长和学生的满意程度、教学方法等,这些评价标准最终指向为教育质量。因此,在人口增多、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教育质量有所担心,就有必要引入标杆管理理论,促使学校注重教育质量管理。其次,从学校管理成本角度来看,标杆管理理论利于节省学校资源并获得最佳的管理效益。在实施标杆管理过程中,需要准确核对及计算成本、花费等数据,运用统计学知识来计算成本与效益的比例,达到最佳效益,要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贯穿这一理念。现阶段,我国教育财政有限、教育资源不均,把标杆管理理论运用于优化教育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学校在管理中容易获得有效的管理经验,进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益和效率。第三,从国家政策支持角度来看,组织运用标杆管理要先有对管理活动的充分自主权,使得组织能够按照实际情况来选择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等。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和各项政策决定都是以政府为主,而学校成为了执行政府命令的组织。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政府这种管控过严的制度暴露了种种弊端,使得学校缺乏自主性、行政低效等。因此,要改变这种教育管理局面,政府在政策上逐渐放权给学校,使得学校成一个有鲜活生命的自我发展的主体,为标杆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创设了较好的政策环境。第四,从未来学校教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面对教育的开放化、应对教育竞争的激烈化,各个学校如何在竞争中胜出,关键是看自己能否管理好学校的各项工作,确保教育质量。开放化的管理是教学与科研的有力支撑,学校要以更为开放的态度与高水平的组织进行交流,了解和借鉴优秀学校的管理实践,把其引入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率,这必然会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也决定了学校管理中运用标杆管理理论的可行性。

阅读全文

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构建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投入加大,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在学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何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全面提高高等院校的国际化教育水平和高等教育管理水平,带动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成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由刘明亮所著的《高等教育管理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一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年11月版),以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给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切入点,对高校教育管理理论、方法及创新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总览全书,呈现出三个方面特点:

一、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分析系统完整

该书开篇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专业构成及学科属性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指导读者能够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把教育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从而在实践中加以充分应用。然后,该书系统分析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具体包括认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二元论和多元论、价值观理论、具体抽象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高等教育管理系统论、高等教育管理目的论、高等教育管理本质论、高等教育管理原则论和高等教育管理方法论;并从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出发,从高等教育学和管理学两个方面分析高等教育学的知识体系。其中,高层教育学的知识体系由教育对象、运行形态、基本规律三个部分组成;管理学的知识体系包括管理的目标、管理的要素和管理技术。上述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高等教育管理学知识结构,从而明确要学习什么、掌握什么、研究什么,以及如何在管理活动中去应用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高等教育管理发展趋势把握准确

为了能够更好地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来管理高等教育,该书重点总结出了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程度更高,高等教育管理战略与规划呈现柔性特征,管理制度与程序更加规范,高等院校权力结构合理化和管理模式综合化,管理更加注重管理效益,以此来指导读者在思想上、观念上认清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和内容。此外,该书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专业素养、身心健康四个方面提出了对领导者的素质要求,分析了高校领导者的行动策略、激励过程、激励原则、激励技术和领导的艺术,指导高校管理者提高领导的科学性、高效性,促进高等教育的领军人物在高等教育管理的各个层面起到方向的引领带头作用。

三、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

该书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培养,构建了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首先,该书详细探讨了脑科学理论、创新心理学理论、思维科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为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管理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然后,该书总结提出了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意义、目标和任务,阐述了创新教育的思维创新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系统分析教学法、社会实践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方法,深入讲解了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知识和智力并重原则、博采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统一原则、教师的授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统一原则、综合发展与差异性教学相统一原则、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统一原则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最后,该书将大学生创新教育分为创新性地教和创新性地学两个独立系统,对这两个系统的内涵及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出了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为保障大学生教育管理有效运行,促进其不断改革与创新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综上所述,该书从理论与实践、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趋势、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教育管理创新总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阅读全文

行为科学下小学班级管理路径探究

一、科学管理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时代局限

具有“科学管理之父”美誉的弗雷得里克•W•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主张从原材料、使用的工具、工艺过程、检验方法到劳动者,一律采用标准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泰勒的理论研究在具体的工厂管理过程中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改革效果,并且后来在教育管理领域里的运用也是成效显著。因此,教育界普遍认为科学管理理论使学校的管理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转变成科学的集约式管理。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跨越发展和社会环境的风云变幻,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逐渐暴露出严重的弊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和中心的“科学管理”把人当作“机器的部件”和“活的机器”,对人施加标准化的专制型管理,甚至认为实施标准化管理就需要有标准化的工人,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就不能上岗,这种统一的硬性管理模式延续到最后不仅未能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反而造成工人普遍出现苦闷、压抑和反抗的不良情绪。科学管理理论在教育管理中涌现出来的缺陷已日益凸显在我们日常的班级管理活动中,只是我们未能以学科知识的视角来对其加以科学阐释。班级管理的对象既是学生群体,又是学生个体,这种管理对象的“双重主体”就决定了在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不能采取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众多特定的管理标准只是针对特定的学生个体,而只有少数宏观层面上的管理原则是针对学生群体。教学需要因材施教,管理同样需要因人而异。但是,因班主任的强制管理而引发师生之间严重矛盾冲突的不良教育现象层出不穷,导致类似“无效管理”后果的根源就在于班级管理者没有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把自己当成法定的监护人,把学生当成理应的被监护人,一味强调纪律约束而忽视了柔性的人文管理。

二、行为科学对科学管理理论的修缮革新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以人际关系学说为出发点的。埃尔顿•梅奥在参加著名的“霍桑试验”之后,在其著作《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一书中阐述了人际关系学说的四个基本观点:第一,人是社会人,不是孤立存在的,隶属于集体,人的行为受到物质条件(金钱)和社会心理因素(友谊、安全感、归属感等)的双重影响;第二,工作效率主要由工人的士气来决定,而工人的工作士气来源于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第三,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第四,采用全新的领导方法,组织好集体工作,促进成员与成员、成员与领导之间开展良好的合作。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弥补了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所遗留下的实践疑难,促使教育管理学由“以物的管理为中心”向“以人的管理为中心”的时代转变。它是一种真正从人性出发的管理理念,将管理的视角转向了对人的关切,注重发挥人在管理组织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群体的团结力和凝聚力,激发群体成员的责任感。此外,行为科学还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激发被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便提高工作效率。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直接影响着管理行为的意向。班级管理是一种复杂的人类管理活动,既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又要秉持科学的管理理念;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是各方面业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正处于成长期的未成年人,这就不能用成年人的目光、成年人的思维以及成年人的行为来开展班级管理活动;班级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管理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的递升,需要及时调整管理方略,以和谐班级的建设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在具体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现实启示。

三、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视角下的中小学班级管理路径

1.建立实践承认的师生关系,顺通班级“纵向对话”的有效渠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首要前提,那种视教条式的规章制度为班级管理的“金科玉律”则是一种极大的误导,也是对学校管理条例的误解。学校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是建立在整个学校的宏观层面上的,是一种管理方向上的指导,而不是具体的班级管理操作程序。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需要视各个年级而定,视各个班级而定,还要视个别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人而定,而具体管理程序的展开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首要条件的。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不能进行对话交流,没有顺畅的全面沟通自然也就无法推进班级管理工作的持续进行。建立实践承认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摒除师生之间的角色障碍,使师生彼此能够获得心理层面上的接纳与认可,实质上是教育活动回归“以人为原点”的鲜明体现,是班级管理走向人本化的发展特征。班级管理的目的不是纪律规章的泛滥宣示,而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纵向对话”,一种在师生间能够互相认同和配合的“默契”。规训式的管理手段不仅不能起到良好的成效,反而会使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给班级管理的展开带来更多的负面效应,而且也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规律和新课程理念的深层渗透。只有师生心平气和地进行对话,才能使学生真实体会老师对自己的真情关怀和殷切期望,才能使老师全面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具体需要,这样,师生才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班级管理也就拥有了坚实的人际基础。班级管理者需要的是耐心、爱心和诚心,是与学生之间的交心,“师爱具有精神感召性”。

2.发展主体间际的生生关系,构建班级“横向交流”的广阔平台互助合作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主题,如何将其正确引入班级管理活动是班级管理者必须慎重考虑的课题。有些班主任虽然也提倡和鼓励学生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在学习上互相合作,但是,在具体的管理操作中经常采取一些不理智的做法。例如,有的班主任把学校期考后的学生成绩排名公开张贴在教室里,并对成绩优异者大加赞扬,而对成绩倒数的学生加以批评。这种早已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班级管理危机,不仅会加剧班主任与差等生之间的潜在矛盾,也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妒忌和疏远。在学校对学生考核后,班主任应该做的是私下的个别指导和公开的学结,给优等生的不是太多夸奖而是期望和信任,给差等生的不是严厉批评而是鼓励和信心,还可以采取优等生对差等生“一对一”的特殊帮助形式,以“优”带“差”,以“优”促“差”。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主体,班级其实就是学生个体的主体集合体。健康的班级生态需要“个体的主体性过渡到共主体的主体间性”,“把主体性置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中,主体之间不是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而是主体间平等共生关系”。生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有利于营造班级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集体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学生通过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获得共同的进步,而这些都能够对班级管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班级管理者需要为生生之间的主体间际交流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以民主和平等的对话理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集体中感受幸福所在,认识自己的责任所在,体会同学友情的本质所在。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自觉的能动性和自我约束力,从而使复杂的班级管理走向主动的自我管理。

阅读全文

大学生教育管理论文(6篇)

第一篇: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一、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人数多,“重发展、轻教育”的问题日益突出,高校的组织发展工作已逐步程序化、规范化,使得大学生在入党前的教育和管理日趋完善,长期以来对大学生入党后的教育管理研究甚少,明显松散、无序,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组织生活和组织活动积极性不高,主动性很少。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势在必行。

二、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理想信念弱化

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要求,高校应予以高度重视,当前由于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难点较多,不易理解,加上学习过程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单纯的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学习,浮于表面,学习热情不高,影响了党员教育管理的效果。入党后的大学生党员表现出学习意识不强、参与政治理论学习讨论热情不高等现象,表明部分大学生党员只是组织上入党了,没有做到思想上真正入党,思想信念弱化,缺乏政治敏感度。

(二)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趋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