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育发展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育发展论文:农村教学发展影响思索
本文作者:陈晓庆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师承担着开发、塑造一代新人的艰巨任务,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教学方法和人格等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对受教育者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合力”作用,[2]而目前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却不令人满意。从学历水平上看,农村学校的教师一般以大专毕业生为主,还有相当一部分为高中或初中学历。农村教师有很少的学习、培训等进一步提高的机会,他们很难接触到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他们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比较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很难运用“名师”的思维模式和授课方法。另外,农村学校的教师工资水平、福利、发展空间不如城市,这就造成部分教师不愿意长久呆在农村,无法专心教书育人。
基础设施。现阶段,城市大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都已经比较完善,他们的校舍是清一色的框架高楼,宽阔的塑胶跑道、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一应俱全,教室配备的是符合人体生物工程学的课桌和凳子,计算机已经非常普及,使用现代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教学。而对于很多农村地区来说,他们的校舍还是土地砖墙甚至危房,很多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操场和体育用品,他们的体育课就是跑步和做广播体操,很多农村学生还没接触过计算机,即使有电脑也只是用来玩游戏,他们根本不会用电脑进行学习。农村学校上课主要还是依赖黑板和粉笔,根本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甚至没有收音机等简单的教学辅助设备,这不利于他们的语文及英语的学习。
教学管理者。学校的管理者是一个学校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优秀的管理者不仅可以制定出符合本校特点的发展目标并制定发展规划指引学校的各项业绩不断提高,而且可以起到连接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校以及老师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下工作和学习。因此,一个学校管理者的能力与一个学校的发展紧紧联系着。在农村学校的学校管理者也就是校长,他们一般都是由在教学方面比较优秀的教师选拔上来的,并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也缺乏相应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在工作中无法很好地协调好教师、学生、学校及学校管理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们也不能很好地依据本校的特点制定符合本校的发展目标,不能很好地调动老师和学生实现这一目标的积极性。此外,很多农村学校的校长并不仅仅是学校管理者,通常情况下,他们还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这样他们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学校,而且他们去学习、参观的机会也是很少的。这也是农村学校的管理者无法有效管理学校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在社会是一个联系的整体,社会方面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这里我主要侧重于从政府方面进行分析。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教育放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之首,把发展教育事业提到一个重要地位。目前,各级领导人都意识到教育对经济、政治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但是发展教育事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教育的投入在短时间内是无法看到成效的。而现在大部分领导干部虽然意识到教育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在自己的任期内却不愿意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他们宁愿把资金投入到建设工厂和兴建基础设施等这些在短期内能够看到成就的事情上。此外,由于对教育事业的不重视,他们在制定地方政策和发展规划时就不会出台相应的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甚至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抽用教师的工作时间为政府办事和政府乱用学校教师耽误正常教学时间的事情。没有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加艰难。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不仅是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而且对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和手段起决定作用,同时社会生产力还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因此,农村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有赖于农村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积极为农民发家致富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保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和为农民提供政策优惠的小额贷款,鼓励农民发展第三产业。农村管理阶层可以设立专门人员和专门场所为农民提供各种切实有用的种田技术和信息交流,使农民及时掌握各种发家致富的信息。同时,开展各种小规模培训,让农民了解社会、了解当前形势,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的教育观念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农民就会从物质、精神等各个方面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农村教育的发展最终也会反作用于经济,最终形成农村教育和经济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局面。
针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我们可以采取“调整规模,整合资源”的策略以集中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针对现在农村出现的村村办校而每个学校的规模和质量都不高的情况,我们可以由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合并乡镇中小学,建立九年一贯制乡镇中心学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各村人口、地理位置等情况,合并数个相邻村庄的学校和小学,建立小学、初中一体的九年制教育,实现中小学教育资源优质整合和资源共享,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环境。我们利用数个村庄的人力、物力和政府有限的教育经费和资源集中办学,就有利于农村建设出基础设施齐全的现代学校。这种办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小学和初中享用共同的教学资源,比如多媒体教室、体育用品、图书馆、操场等,也有利于小学生和初中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帮扶活动,从而有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教师教育发展论文5篇
第一篇
一、教师发展学校的宏观背景与理论基础
(一)教师发展学校的理论基础
教师发展学校是一种基于反思性教学和行动研究的,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的教师教育发展模式。“合作”关系到教师发展学校的成败,“合作”是教师发展学校的核心概念。同时,我们还要树立明确的教育理念。首先,教师持续、有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教师发展学校的最终目的是改进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使学生成就最大化,从而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其次,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建立一个由大学和中小学共同建设的新机构,这个新机构要跨接大学文化和中小学文化,由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建立的教师发展学校正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机构。第三,中小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场所。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教师专业发展的很多品质是在课堂中、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生成的。最后,教师持续不断的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发展学校基于这样的理念,为教师提供了先进的研究思想、理想的研究场所、丰富的研究机会、综合的研究方法、有效的研究技术等,以便形成研究与教育教学合一的教师专业生活方式。
(二)教师发展学校的含义
我们将教师发展学校概括为,由大学的教育学院与当地中小学进行合作,集教师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学校形式,是经过重新设计和调整,具有多重功能的合作伙伴关系。它重新认识、发展、丰富和完善了现行中小学的功能,强调中小学的教师发展功能。它是建立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的有力保障。以研究的实践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研究的实践中持续展开中小学教师教育,是教师发展学校的突出特点。它也意味着对教育的重新理解、对教师的重新发现和对学校的重新认识,是动态的、变革的、富有创造性的尝试。
二、我国教师发展学校存在的问题
动漫发展论文:高校动画教育特色发展思索
本文作者:王芳 单位:河南城建学院
目前动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涉及美术、音乐、表演、舞蹈、文学、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等多个领域,能够带动各个相关学科的发展建设。动画制作流程周期较长、工作量大等特点决定了其对专业教师、实验设备仪器等的要求较高。目前国内许多院校虽然开设了动画专业,在教学硬件和软件方面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动画专业要求小班教学制,但由于动画人才培养起步较晚,目前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往往导致大班额授课的情况,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大部分院校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参考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重点院校的教学计划,而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课程。由于办学条件、学生水平、教师知识结构等与上述重点院校存在差异,因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并没发挥出预想的教学效果。由于开办专业条件限制,专业实验设备的配备与实际教学需求存在差距。电脑、仪器数量不够、质量不高,在教学过程中相关专业课程实验由于缺乏实验仪器设备而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没有建立起必要的实验室,无法对学生进行多样化教学,从而影响了授课效果。动画专业的特点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动画制作流程,以便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产学研链条,缺乏社会人才引进机制与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学校在职教师大多缺乏实战经验。
另辟蹊径,寻找适合本校发展的特色之路
对于一般院校来说,学生的专业水平以及就业率是衡量其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特色教育是普通高校能够让本校的动画专业独树一帜,在众多的学校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也是在开办本专业之初就应该考虑并多次进行探讨的重要问题,如本专业的发展定位,如何制订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以及确定专业特色及发展方向等[2]。动画专业是一门运用多学科内容综合表现的专业,涉及美术、音乐、计算机、多媒体、材料等领域。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动画学科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泛,载体也越来越多样化,由过去的电影、电视发展到今天的网络、手机等新型多媒体。这些都与高校的其他专业,如计算机、电子通信等密切相关。各个学校可根据自身的特色制订相应的专业方向。综合类院校各方面资源较为丰富,专业囊括了文、理、工等,对于动画专业学科发展非常有利,学生可以通过讲座、图书馆、选修课等了解本专业以外的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因此,此类院校的动画专业可偏重于基础及原创等综合性教学,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力加强多方向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如传统动画、多媒体、新媒体动画人才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多媒体动画、游戏动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受众的视野中,这些与技术息息相关的动画种类需要坚实的技术支持才能够稳健迅速地发展下去。因而理工科院校可依托自身的强势学科,如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等,集中开展动画与传媒技术的研发。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浙江大学的动画专业,都是以本校卓越的技术支持为依托,确立了具有本校技术研发与艺术密切结合的特色发展方向。通信类大学可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的优势学科,开拓以网络多媒体动画为主要的发展方向,突出专业特色。河南城建学院是以“城建”为特色的本科院校,优势专业是土木、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等,同时计算机、电气电子等专业优势也较为突出,以这些发展较为成熟的专业为依托,动画专业可以尝试在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实施学科交叉教学模式,实行项目制合作教学,发挥各个系之间的特色,补充动画专业知识单一的缺陷。河南城建学院目前动画专业的主要方向是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与建筑规划相关的漫游动画,也可以发展用于展示机械制造加工流程的展示动画,充分突出优势。目前,动画专业的学生正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学校三维动画漫游项目的制作。学校在课堂实训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加强了软件实际操作能力并掌握了项目制作流程。
随着文化传播形式的增多,动画作为一种商业形式,在文化传媒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全国高校分布于不同的地域,个性特点鲜明的地域特色也在该专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动画教育科研成果可以扩大其在本领域中的影响,科研成果的内容可根据地方经济、文化特色确立主题。例如,师生独立或集体创作的广告、故事短片等如以地方色彩浓郁的内容为题,一方面可以给目前精神匮乏的原创作品注入新的鲜活血液,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此类作品在全国众多比赛及优秀科研项目评选中脱颖而出。这种带有地域特色的作品有别于大众流行元素,同时它特有的、个性化的语言符号能够让它有别于其他地域的作品,能够通过动画造型等视觉语言向受众传播地方特色文化,提高高校乃至其所在区域的知名度。河南省地处黄河文化的中心区域,历史悠久,人文成果丰硕。目前已经有部分河南高校教师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元素融入其创作中,如豫剧、民间传说、传统服饰等。同时部分高校也与钧瓷、汝瓷等生产厂家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也为动画专业提供了发展契机,动漫角色陶瓷作品开发也可以成为一个有市场价值的研究课题。这样的作品能够借助动画形象将河南的特色文化经动画进行广泛的传播,扩大高校的知名度,作品既体现了商业价值同时又具有文化价值[3]。
技术培训发展电力教育论文
1目前电力教育培训面临的挑战
1.1培训中心的相关运作不够规范
从我国各省份来看,基本上都很重视电力教育培训,比如:某些省市的电力教育培训中心拥有十分庞大的规模,培训大楼的外观气势逼人,相关培训设施不但齐全,而且先进,甚至其相关的后勤保障体系也做得十分到位,胜过大学的基础设施条件。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国目前电力教育培训中心的相关运作还不够规范:①从教育培训的相关内容和培训效果来看,却不符合其华丽的外观,比如:在教育培训过程中,本应在实践的操作场地予以完成的技能培训项目,却只局限于教室内部操作;②平时培训时,学员缺课现象比较严重,有的直到最后考核时才能全部到齐。另外,培训过程不规范现象的经常发生,除了培训中心的管理不当外,还与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管不力息息相关。
1.2培训方式与企业生产之间的矛盾相冲突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开展相关教育培训工作时,生产一线员工培训的需求量是最大的,但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电力教育培训方式与企业生产的矛盾相冲突。一般来说,电力工作人员大多数是定编定岗,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其难度较大。目前,大部分电力企业都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如果接受培训时,这些学员就必须离开则本岗位,即需要脱离生产线来参加培训,时间约一周左右,可见,电力教育培训和企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不仅如此,在培训过程中,有的电力企业的上级管理部门安排培训任务,并要求生产一线相关员工必须参加,由此导致一线技术人员短缺,同时也不可以能随便安排人员顶岗,这种矛盾也很突出,严重影响了电力教育培训的成效。
1.3师资水平与实际要求存在差距
在电力教育培训中,培训师的师资水平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电力教育培训的质量,而当前电力教育培训师的师资水平与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对于一名优秀的培训师而言,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还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现有的培训师资力量和师资队伍都满足不了电力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①缺乏相关的专职培训师;②现有教育培训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电力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十分重要。
师范教育论文:乡村师范教育发展策略
本文作者:郭晨虹 高飞 单位: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浙江树人大学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院
目前全国试点省份均有一至两所大学承担了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任务[2],农村教育硕士学位的设立顺应了我国教育发展趋势,有助于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距以及农村教育的复杂性,使现实中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培养出真正满足中国农村实际需要的教师。农村教育硕士是教育硕士的分支之一。教育硕士最先产生于美国,是美国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专业学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对专业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教育硕士被引进中国,并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教育硕士实施时间还比较短,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还直接脱胎于教育硕士,缺乏与中国农村实际的有机联系。二是如何使这些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能真正为农村服务。农村教育硕士从教的地方都是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地区,缺少发展的机会和资源,这与教育硕士接受高等教育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何使农村教育硕士在服务期满后仍有志于从事农村教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其中的真知灼见对今天的农村教育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乡村教育改革。他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同时他又指出教育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而培养教师的关键则在于师范教育和师范学校。他强调“有生活力的国民,是要靠有生活力的教师培养的;有生活力的教师,又是靠有生活力的师范学校训练的”[3]。针对中国的现实状况,他明确提出师范教育要面向广大农村,为农民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培养师资[4]。他不仅在思想上重视师范教育,而且身体力行实践着他的师范教育思想。1927至1930年间他开办了晓庄师范学校,致力于乡村教师的培养和乡村教育的改造。在实践中,他结合教育发展规律以及我国乡村的实际情况,形成了独具特色又极富指导意义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早在20世纪初陶行知就认识到中国教育必须联系中国国情的问题。他指出中国教育界不是乞灵古人,就是仿效外国,缺乏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5]。中国乡村教育包括乡村师范教育的问题在于脱离农村实际,以城市为导向,他认为我们的师范教育必须是从自己的亲切经验里长上来的[3]。除了重视教育联系实际之外,陶行知还非常强调对教师进行终身教育,他认为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人不应以从学校毕业作为教育的结束。只有教师自身得到充实,才能真正有益于学生。此外,陶行知也十分重视师德建设,他不仅以身作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且鼓励青年教师要有“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开拓精神,要投身于最需要教师的贫困地区。总之,在有关乡村教师培养的论述中,他强调教育联系农村实际、突出中心学校的地位,主张教师教育的终身性并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这对我国当前开展农村教育硕士计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如何培养出真正满足中国农村实际需要的教师以及如何使这些教师能真正为农村服务这两个问题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硕士培养中一个鲜明特点是强调师范生必须先在农村实际锻炼3年,之后再进行系统理论学习。可见,农村教育硕士实际上是由签约学校和高等院校共同培养的,且签约学校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教育硕士培养中的签约学校实质上与陶行知一再强调的中心学校(承担师范生实习任务的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是师范生实践锻炼提高的主要场所。陶行知非常重视中心学校的作用,他指出“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6]。他强调要运用中心学校之精神及方法去培养师资,认为师范学校和中心学校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的。但在我国农村教育硕士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签约学校的建设却往往成为被忽视的地方。签约学校不仅是师范生最初开始工作的地方,而且也是他们不断学习提高的基地。师范生有效融入农村学校之中,才能真正扎根农村、服务农村;也才能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使3年后的理论学习更有意义。只有高等院校与签约学校的有机互动才能真正有助于高校、师范生以及签约校三方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强高校和签约农村学校间的沟通与互动,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如下举措。第一,高校应邀请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向研究生传授教学实践经验。同时,高校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活动中也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密切联系农村实际[7]。陶行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楷模,在师范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他形成了“生活教育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在教学内容上,他主张要面向生活、联系社会、联系大自然。在教学方式上,他主张教学做合一,指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不然便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这些都值得高校借鉴与学习。第二,签约学校要及时吸收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成果。通过经常性地聘请高校教师来讲学或座谈,签约学校可以不断获取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农村教师的理论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农村学校的整体进步。特别是对于农村教育硕士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思考的问题,高校更要注重从理论上给予引导和解答。
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这一思想实际上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一种延伸[8]。他的“生活教育论”强调生活即教育,因此教育不仅涉及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包括生活的各个阶段。他认为教育在纵向上应是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在横向上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他设想的终身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教育纵横沟通、灵活多样,涵盖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其中他非常强调师范学校的继续教育的职责。他指出内地有许多师范学校对毕业生毫不关心是最不好的现象,强调学校对毕业生有继续培养的责任。农村教育硕士取得学位、结束5年的学习生活,只是其整个教育生涯的一部分而已。在他们正式踏上工作岗位后,只有继续学习、不断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同时,只有国家为农村教育硕士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也才能更好地调动起他们服务农村的积极性。因而,农村教育硕士的终身教育成为一种必然,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育内容要联系实际。陶行知强调成人教育要以成人生活为中心,因此,农村教育硕士的继续教育内容应紧密切合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要以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困境为出发点,以现实问题的解决为落脚点。对农村教育硕士的继续教育可以不以学科而以问题为单元组织内容,这一方面有利于受训教师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村实际教育问题的解决。第二,教育形式要灵活多样。陶行知为了适应成人生活的需要,在成人教育方面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小先生制”、“艺友制”等。虽然在今天的继续教育中我们不必直接采用这些方式,但其背后的指导思想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农村教育硕士正式开始工作之后,再对他们实施系统的教育会变得比较困难,因此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成为必然。在教师培训上,长期、短期,面授、远程,半脱产、全脱产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形式,关键是要做到因地、因时、因人制宜。#p#分页标题#e#
与城市相比,农村生活环境一般比较艰苦,发展机会也相对较少。要使农村教育硕士这些优秀人才能真正为农村服务,除了物质上的鼓励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精神修养,加强职业道德。陶行知非常重视师德的培养,他曾对教师提出五点希望,即:信仰心、责任心、共和精神、开辟精神以及试验精神[9]。联系今天农村教育硕士的实际,我们尤其应该强调师德中的信仰心和责任心。因为一名教师只有真正热爱教育,对教育事业充满信心,对学生倾注爱心,他才能在相对艰苦和不利的条件下,依然坚守岗位、乐教乐业。如何使农村教育硕士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提高“德”在农村教育硕士入学选拔标准中的地位。应届毕业生有志于成为农村教育硕士,除了热爱教育事业、希望服务农村等原因之外,还有些人是基于就业困难、经济压力等方面的考虑,这些缘由也在情理之中,但如果这成为学生参与农村教育硕士计划的主要原因,则今后他们的流动性也会增大,不利于农村师资队伍的稳定。因此,在选拔过程中,学生的“德”特别是职业道德应被提高到重要地位。“德”的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比较难以把握,但并非完全不可行。比如,对于曾积极参加过社会服务特别是农村支教活动的学生应予优先考虑。第二,加强农村教育硕士的职业道德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系统学习的时间虽然仅有一年,但不可只重视学业上的进步,道德上的教育也不能忽视。除了可以开设专门职业道德课程以外,其他科目以及各种课外活动中都要渗透爱岗敬业的思想。但这种职业道德教育并不是填鸭式的灌输,也非脱离实际的高谈阔论,而是要使学生从内心体会到从教的快乐,为师的幸福。陶行知之所以能不慕高官厚禄,不怕艰难困苦,把毕生奉献给教育事业,就是因为他体会到“教育是一种快乐的事业”,相信教育的力量并从学生的成长中感受到极大的幸福。如果农村教育硕士都能从农村教育中感受到快乐,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对教育事业充满信仰心,对学生饱含责任心,则我国开展农村教育硕士计划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社区教育发展论文(共3篇)
第一篇
一、更新社区教育的管理理念,加强理念创新
社区教育是一项群众性的教育事业,因此在社区教育的管理中,要加强居民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树立主体性教育的发展理念,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充分发挥群众对社区教育的智慧力量,以推动社区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管理体制创新
传统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把政府作为唯一的管理主体,在实际的管理中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的被管理者常处于政府的从属地位,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在社区教育的管理上必须要加强与社会、居民的良性活动,促进管理方式的多样化,为社区教育的科学管理提供体制上的保障。
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要求在政府的领导下不断提高社会和社区居民的管理地位,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社区教育中的保障机制和工作机制的不断创新是促进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举措。
在工作机制的建立中,建立由多个单位和部门组成的社区委员会可以有效地解决社区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保障机制的建立则可以通过构建考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来强化社区教育的考核与管理,促进社区教育的高效科学化建设。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管理理念的创新指导下进行的,对社区教育的发展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我国发展老年教育论文
一、老年教育发展很快,但发展总量不足。
老年大学的入学率仅占全国2.2亿老龄人口的3.49%。覆盖面相当低。
二、老年教育发展势头很好,但发展严重不平衡。
华东六省一市占66.2%。其它五大区只占33.8%。而基□徐州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唐朝双层乡镇、社区则更少。
三、老年教育工作很重要,但一些地区党政主导的力度不够。
各级政府还拿不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来支持老年教育工作,或者“雪中送炭”,或者“锦上添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虽然写上“重视老年教育”,但关于“重视”的表述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和政策上,缺乏具体的法规和制度的支撑,因此难以有效落实。
四、老年教育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还没解决。
发展本土知识农村教育论文
1农村教育发展中的主要困境
1.1管理效率较低
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的目标不清晰,教师们也早已失去了主动发展自我的意识.管理效率低,不能以人为本,不能从当地以及教师的实际出发,很难得到教师的很好配合.此外,物质管理也比较混乱,财务管理不完善,教学场所以及教学仪器经常出现浪费以及闲置的情况.
1.2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物质的支撑.教育物质的优劣虽然对教育质量没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但是一旦物质缺乏,势必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低下.而在某些乡镇,政府对发展教育事业的意识很模糊,对教育发展不以为然,对教育投入不在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学校基础建设落后,不能满足基本的发展需求,教育质量想要提高势必成为天方夜谭.
2本土知识建构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应然之策
学校与社会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学校是知识的汇集地,是培养人才的机构,它的存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谓的“本土知识”,有如下关键特征,即“地方性”、“整体性”、“授权性”等.而作为“本土知识”当中的“地方性”应是与“全国性”和“国际性”相对应的概念,它不仅指特定的地域,还涉及“知识的境域性”,即在知识生成中所形成的特定情境.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如果能够把这种极具创新性的知识整合到本校的知识体系中去,那么不仅会增加学校的无形资产,还会提升学校的竞争力.要实现农村学校的知识创新与独立发展,本土知识建构是应然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