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文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学语文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学语文论文

戏剧教学大学语文论文

一、戏剧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材篇幅少,所占比例小。

大学语文教材有上千种之多,高职院校所用教材也不一而足。为说明问题,在此选择内蒙地区六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作为样本。戏剧选文总体偏少,有的教材能够顾及到选文的涵括性,如刑福义主编的《大学语文》,古今中外都有所涉及,但有的教材存在着明显的内容缺失,如杨建波主编的《大学语文》着眼点都在中国戏剧上,黄春慧的《大学语文》则只选择了一篇古希腊戏剧,孙艳虹的教材则一篇不选,当然,这与编者编书的宗旨有关,这里的出发点不是要评判孰优孰劣。只是作为大学语文教材,笔者认为应该给戏剧留有一足之地。

(二)教师重视程度不够,课时紧张,教法单一。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一般的高职院校一学期只安排30个左右的课时,在这样的教学安排下,教师无法全面展开戏剧的教学,基本按照教学计划,把节选的部分做一讲解,只是鉴赏式教学,无法兼顾戏剧的表演性,学生对戏剧的认知并不深刻。另外,大多数的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案+粉笔+黑板”的单一方式教学,戏剧本身的丰富性无法得到展现。

(三)学生阅读量少,存在“时空差”,对戏剧学习不感兴趣。

古典戏剧,特别是中国戏曲距离现代时间久远,学生普遍缺乏戏曲鉴赏常识,对这种高度程式化的舞台艺术存在一种“疏离感”;另外,教材中的戏剧文学多是节选一节或一幕,学生只是做有限的阅读,他们不会花费时间主动去找全本来读,这样就影响了对整部剧的理解与把握。从根本上讲,戏剧文学文本意义的实现是在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

阅读全文

情感教学大学语文论文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高校这种理性化、功利化的倾向会引起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是学校对学生精神、情感世界重视不够,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面狭窄、能力片面,缺乏深厚的素养,进而导致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方面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大学人文学科逐渐萎缩,特别是理工科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越来越尴尬。面对培养目标“功利化”的倾向,大学语文学科也开始适应这样的趋势,试图去寻找自身的新的立足点和意义。在这样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将教学内容更多地向实用性更强的(如应用文写作等)方面倾斜,成绩测评也以所谓科学的量化为手段;同时,对于传统大学语文的篇章学习则更强调知识的丰富性等方面,而篇章教学对学生的情感滋养作用重视更为不足。可是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恰恰就在于情感的培养,因为,唯有具有丰富情感的人,才是生动的人、活泼的人、区别于机器的有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人。情感对于人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它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是能够激发起人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也是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一个人应该具有成熟的情感,才能使人保持健康的心理,这正是当今人们面临的重要难题。“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养课程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情感滋养的责任,情感教学应该成为大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的内容,这也应该成为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内容。

二、“大学语文”情感教学的意义

(一)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所学知识,真正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意义

比如,当我们讲到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体裁“词”的时候,往往会讲到它的起源发展、长短形式、题材内容等,如果我们以讲授的方法陈述和列举词体知识内容,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学到的知识也无法长时间在记忆中停留。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方法,在知识教学中加入情感教学,结果便会不同了。我们可以从大学生亲身的情感体验开始谈起,询问他们目前听得最多、唱得最多的流行歌曲是什么内容的,他们一定会说是爱情歌曲。这时如果告诉他们,词在初创时期,其实就是那个时候的流行歌曲,内容跟大家爱听的流行歌曲一样也是以爱情为主的,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就被调动起来了。接着再来讲讲,由于诗这种文学体裁到盛唐已经被文人推到了顶峰,中晚唐诗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求新求变;而市井小民则更需要一种轻松的、能够表达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感的形式,于是词便产生了。这样讲起来,学生对于词体和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就比较深刻,情感上对这种文体和相关知识也会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其实,这里我们就运用了情感教学,拉近学生和所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与这些原本疏离的知识之间有了情感的沟通,同时也唤起了他们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兴趣与情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学科感兴趣并能从中体会到乐趣的时候,大学语文课堂就不再是高校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心目中可有可无的课程了。

(二)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认同传统文化,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使他们成为或者愿意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人

一般的大学语文课本中都会讲到《春江花月夜》,许多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总会有一种浮于表面无法真正深入学生内心的感觉。诗中出现了“捣衣砧”这个物象,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它的含义,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而如果请学生来猜测,“捣衣砧”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很多学生受当今影视文化的影响会脱口而出:洗衣服的。若教师此时马上否定他们的回答,则会极大地伤害学生求知的感情,也会对自己的文化功底产生怀疑,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如果以李白的《子夜吴歌》为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再和《春江花月夜》的情境相对比,请他们思考为什么捣衣总是会在夜里呢?若是洗衣服,该是白天才洗得更干净吧?这时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引起了他们的思考。此时我们再把良人远征塞外,秋风乍起天气转凉,家人白天忙于秋收,晚上也不休息,把粗糙的布料放到捣衣砧上捶打柔软,为思念的亲人制作寒衣,悠悠月色之下捣衣声声,每一次捶打都蕴含着她们对远方亲人的挚爱深情。此时学生不仅理解了具体的文化知识,理解了“捣衣砧”在这里出现所蕴藉着思妇与游子之间浓浓的情意,更唤起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再如这首诗有景、有情、有理,美景、深情、哲理融合,在学生看来却常常有一种景、情、理割裂分离的感觉。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诗人当时的情感并没有理解和真正的体认。诗人处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历史时期,中国统一,统治者胸襟开阔,政治、经济、文化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心中充满了自信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如果我们进行这样的背景介绍,学生便会对中国历史上那个非凡的年代心生向往,产生一种向往国家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感、也期盼自己能够拥有那种昂扬的生命张力,因此自然也能体认诗人站在俯瞰宇宙、人生、人类情感和人间美景的高度来统筹全篇的阔大境界与情思。

阅读全文

大学语文论文:语文实践教学革新思索

本文作者:樊杨梅 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看,大学语文在审美能力的提升、人的性情和人格的塑造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在目前的教学改革中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课程定位:“它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全面素质的一门必修课“。通过高职语文的教学改革,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双重目的,为学生就业服务。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语文职业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提高。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就要摒弃按照知识自身逻辑来组织教学内容的传统方式,而应该以社会需要以及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内容,紧紧围绕自我学习能力、团体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革新能力的形成与培养来选择课程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秉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教学考核上,突破传统考核方式,真正实现全面评价体系,以多元化的方式来最终体现考核成绩。

以能力为核心、创新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强调培养要“以能力为本位”,一位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高职语文课程,就是要通过语言交际教学,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与语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根据课程定位和基于能力培养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式革新把整个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文化素养”部分、“职业素养”部分和“实践应用”部分。教师将课内时间与课外时间结合起来,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结合文化讲座、社团活动的开展,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完成语文课程的学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完成“文化素养”部分;第二在教师的指导与安排下,学生通过参加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倾听文化讲座、开展课外自读等形式,完成“职业素养“部分;第三学生在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调查报告、求职设计、情景模拟、主持人比赛等内容,完成“实践应用”部分,最终完成“大学语文”教学内容。

增强实践性、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性,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大学语文授课可以打破单纯的课堂授课的模式,而把教学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加强实用性、具体性。比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为母亲送上一份节日祝词,表达诚挚的感谢母亲养育之恩、祝福母亲节日快乐之心。还比如写一些“自我介绍”“感谢信“等。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职业情境下的实践活动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尽量以任务和问题为载体,通过情境体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倡导体验参与,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融入社会的各方面技能。

阅读全文

专业特色项目教学大学语文论文

一、项目设定体现专业特色

项目设定要以需求为导向,不同的专业对语文能力的需求与兴趣也不同,需要先进行教学对象区分,再设计教学内容与具体的驱动项目。若不区分专业,全校均采取同一本教材、同一课件、同一项目进行教学,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在“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应用能力中,师范教育、旅游与管理等专业对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较高;而园林、模具类专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产品介绍、说明等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新闻与传播等专业希望强化写作、朗读等方面的教学。通过本项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设这个项目有什么意义,都必须事先明确。确立项目后再接着收集资料,由学生自主独立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诗经•蒹葭》的教学内容与重难点集中在:(1)诗歌内容的理解;(2)重章叠唱的艺术特点;(3)诗歌意境与意蕴的赏析。本期大学语文合大班上课,学生共175人,分别来自现代教育技术、学前教育、英语教育与音乐教育等专业。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专业特点所设定的项目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同学负责修改老师课件,本项目潜在的教学目标为诗歌内容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请将本诗翻译为白话儿歌;英语教育专业的同学请将第一段翻译为英文或在网上查找英文译版,熟练朗读原版与英译版,比较语感,本项目潜在的教学目标为理解《诗经》重章叠唱的艺术特点;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请为本诗课景选择两首背景音乐,并说明原因,本项目潜在的教学目标为诗歌意境的赏析。根据专业设定项目,把教学目标潜藏在项目中交给学生自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与能力有的放矢,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每一个项目结束时,学生通过课堂演讲、课后撰写专题报告、制作手抄报等活动学会自我总结和提高,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努力调动自我的独立探索精神和批判创新精神,从而变传统的知识灌输为现代的认知互动。

二、项目执行体现专业特色

鉴于《蒹葭》的内容易于理解,本课教学一开始,教师安排一个“五分钟背诵比赛”。此环节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熟悉、理解诗歌内容。在随机抽查背诵情况以后,各专业学生分组完成各自项目。小组内的成员自己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咨询老师,这些方式基本上能帮助他们梳通文意,深化理解。在此基础上,与自己的专业领域结合,形成一个具体的项目结果。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各个专业的同学所查找的资料、借助的媒体、形成项目结果的方式都体现出各专业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的同学在讨论、策划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由各小组代表成员走上讲台,在老师工作的电脑上于规定时间内当堂完成课件修改,从文字与图片搭配、幻灯片版式、链接制作等方面落实,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要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心理与接受能力,在执行任务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与艺术特点的理解、表达,甚至运用能力,主要是通过写、读的方式完成项目;而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要体现出他们的音乐知识储备与审美能力,在众多的音乐中通过“听”的方式来完成“品意境”的任务。项目完成以后,各小组选派代表作为项目报告人,陈述其工作结果。这一过程的意义在于知识的交流与整合。通过课件制作小组的项目报告,改编小组、音乐小组的成员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改编小组的报告,其他同学理解了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特点,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改编当中;通过音乐小组的报告,其他同学准确地体会到该诗清冷、怅惘的意境。项目结果报告是体现项目完成情况的重要环节,学生感觉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才会焕发生机,才会有更多东西生成,才会出现“无法预言的精彩”。如一名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主动举手,用时下流行歌曲《小苹果》的曲调现唱演唱儿歌版的《蒹葭》,这是出于老师项目设计之外的收获,表明学生对于课堂的投入,对于自己专业能力的自信,将诗经的魅力与音乐的魅力融合在一起,使课堂体现青少年存在的流行元素,更注重时效性,更为生活化,更富有现代气息。在具有专业特色的项目执行过程中,学生的潜能会被激发,思考力会受到锻炼。课堂要以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而文学性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在不同专业完成自己的任务以后,可以将他们的成果组合起来,彼此协商、调整。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将儿歌版的《蒹葭》与英文版的《蒹葭》与原版编排入课件中,播放与老师原版完全不同的PPT。

三、项目评估体现专业特色

任务评定依然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专业问题解决能力,不仅仅从字、词、句、段、意等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出发进行评价。由各专业选择学生代表参加评选小组,负责为各组的项目成果打分,并进行点评。学前教育专业有一组的儿歌改编为:“芦苇长得长又长,露水开始结成霜。心中所想的姑娘,就在河的那一旁。来来往往,往往来来,道路遥远又漫长,好像就在水中央。”音乐小组的评委点评时指出:“如果将第三句中的‘来来往往,往往来来’改成‘往往来来,来来往往’,整首诗会更押韵,读起来更有音韵上的美感。”这个点评已经表明学生在执行体现专业特色的项目过程中对于诗歌语言美的领悟,并自觉地将这种领悟运用到作品欣赏当中,语文品读能力得到提高。儿歌版“我家门口有条河,河边芦苇高又多。芦叶挂满露珠子,河边小路弯又长,来来回回寻伙伴。瞧,他在水中戏鱼虾。走近一看不是他,伙伴伙伴,你在哪?”的评价引起了大家的争议。一方认为它打乱了原文顺序,将爱情主题改得面目全非,还肆意增加了原文中没有的内容“戏鱼虾”,属于“乱改”;另一方认为它有新意,有创意,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与生活范围,是很值得鼓励与肯定的作品。虽然这些改编版并不成熟,但是在改编、评比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欣赏能力得到提高,这才是最重要的。大学语文混班上课的状态有助于学生增强通识,培养沟通与合作能力。多学科交叉,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孤立状态,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能够不断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打造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大学语文并非传统意义的大学教学中的语言文字或者被叫做《大学语文》的教材,它应该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指中国从古到今,用以描述各种文化现象、天文、地理、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社会等科学的一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树人为本的综合科学。”

四、小结

阅读全文

阅读教学背景下中学语文论文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阅读”训练

语文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应该以“阅读”教学为主,我国中学在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但是在教与学的主体确定上却出现了错误。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阅读,教师少讲授,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教师占了整个阅读教学的大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较少自学阅读时间。因此,虽然中学在语文实际教学中安排了大量时间,但是效果却很差。

(二)忽略学生语言与个性思维的养成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口传身受,从而影响学生个人独立思维的形成。语文阅读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但是语文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完全忽视了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与个性思维养成的目的。教师一直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同时教师将自己的思想不断灌输给学生代替学生的“想”,整体效果较差。

(三)忽视课外阅读

现在教育体系下,语文教师严格限制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认为课外读物的阅读浪费学生时间和精力,分散学生注意力,从而引起学习成绩下降。通过对目前一些中学语文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是不同意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他们注重课内书籍的浏览与学习。但是事实证明,加强课外书籍的阅读与学习对于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个性思维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阅读全文

课堂教学下中学语文论文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在新课改要求下不少教师确实把课堂留给了学生,但却是放任型的课堂,为了增加学生知识面,让学生自主的去阅读大量文章,但是中学生的自制能力不强,自学能力有限,其并不能完全吸收理解课外书上的知识,教师过后也不为学生解答难以理解的问题,结果只能是囫囵吞枣式的阅读。这样语文作为基础课程,就失去了其应有价值,教师对语文不够重视,学生也认为学习语文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最终致使中学语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2.语文教学改革不快,且评价方式落后

语文教学的改革步伐相对而言比较缓慢,稍有的改革也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次上,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这些都是影响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语文应该是趣味性较强的课程,但是现代语文教学中,语文的考核方式太过单一,基本都是以笔试为主,扼杀了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重审功能定位,实施模块教学策略

阅读全文

互动式教学下中学语文论文

一、改善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氛围

首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课堂上教师要扮演好“授业者”这一角色,而在课下则要变成学生们的朋友,从朋友的角度来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课堂教学的想法和意见,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我们教学的针对性,同时还能够通过不断的沟通让学生能够消除与教师之间的隔膜,为互动教学奠定一个有力的基础。

二、合理选择互动切入点,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互动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互动切入点的选择极为关键,如果切入点选择不当不仅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反而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影响。对于切入点的选择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与课堂教学的共鸣。如学习《背影》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朱自清描述了父亲在车站送行的场景,深沉的文字夹杂着深沉的父爱,向我们展示了动荡的年代父子之间不可磨灭的牵挂。我在进行这篇文章的教学时,选择了父爱作为切入点,将“你们心中的父爱”作为话题抛给学生,很多学生都积极踊跃的举手发言,学生的讲述沁人心脾,父爱的深沉深深的触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通过关于父爱的讲述,课堂氛围虽然凝重,但却激流涌动,作为教师我能感受到每个学生心中澎湃的波涛,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很多学生明白了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深沉,也明白了自己作为子女需要以勤奋的努力和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也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感悟催生出强大的内在学习动力。

三、创设课堂情境,激活课堂氛围

在互动式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让学生能够置身其中,以观察者、思考者以及分析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在情境之中担当具体的角色,以情境之中人物的角度去分析、思考和理解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与课堂融为一体,整个课堂的互动不再有刻意的感觉,学生会通过自身的参与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并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教师的良苦用心。在进行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视频的观看让学生放佛感觉到置身其中。如学习《沁园春•雪》这篇文章的时候,全词上阕描述了一派壮美的北国风光,下阕抒发了伟大领袖在面对异族入侵,同胞受难时的悲壮情怀,诗人自比古代杰出帝王,抒发了对于和平的向往以及坚定的革命意志。我为学生首先播放了一段美丽的北国雪景之后,又为学生播放了抗战时期的珍贵视频和照片,让学生能够通过视频的观看来感受那段艰苦的岁月,通过民族苦难的感受学生的情绪达到了顶点,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于法西斯侵略者的痛恨都成为了课堂讨论的话题,课堂气氛随着视频的播放而彻底激活。通过互动式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大大的提高,这对于学生对于课内语文知识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另外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也被大大的提高。更为关键的是,互动式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获得最大的人文性教育,这对于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修养都有着非常良好的作用。

作者:程志波 单位: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教研室

阅读全文

美学思想教学中大学语文论文

一、大学语文课程与美学思想教育关联特征研究

(一)美育表现语文教学固有特征

大学语文教育本就是一项复杂工作,包括知识灌输、技能训练、思想品德基础稳固以及审美能力绽放都是特殊的构成元素,其中不同因素会依照自身特点发挥独特的引导功效。语文课程发挥着工具性与思想规范性特征,包括字词、语句以及作品赏析在内,都是在传播高尚人文信息;至于作文更是学生运用语文工具创造美的关键活动。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已经饱含特殊美学成分,美育本就完全散播在日常教学实践情境之中。

(二)美育有助于提升日常语文课程教学水准

透过实践调查发现,大学语文课程被普遍定义为政治、文学类,甚至是工具形式的课程,主要是其有时向学生灌输政治概念与条文,并将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贴上政治标签;加上繁琐文学元素分析活动中,肢解了完整的文字结构,片面进行咬文嚼字。长此以往令学生厌恶,课堂和谐交流氛围完全消散,这与美育核心理念忽视将产生直接关联。一旦说教师透过美育挖掘震撼学生心灵的节点时,学生就会随着优秀人文作品讲解步入全新精神世界;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活动只有与美育轨道正式衔接,课堂才会布满生机,师生统一审美交流欲望才算顺势激活,学生跟进动力才会在愉悦感知心情基础上不断高涨。语文课程教学质量才会获得有机提升。

二、当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思想科学传播策略解析

美学文化传播与文学作品密切关联,并且大学语文课程中筛选的作品都蕴藏着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内涵基础,属于文学历史上的精华所在,更是传承中华文明与美感效应的特殊载体。稳固的美学思想渗透,能够辅助大学生在优秀文化浸润下形成高尚道德情操,所以教师有必要透过人格构建层面出发,针对学生开展美学引导工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