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讨会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学研讨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学研讨会

研讨会课程在艺术设计本科生教学的应用

摘要: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课程中置入研讨会课程形式。通过课程编排将研讨会形式导入到课程中,将理论知识点通过精简的课题融入研讨课中。在课程中能加强学生们自我的参与度,学生会对理论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并且将个人理解直接体现在作品中。通过研讨会形式的课程安排,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们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这体现了研讨会形式的课程对于艺术设计教育来说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研讨会课程;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

引言

研讨会形式的课程往往在欧美地区的大学授课活动中非常常见。这种课程主要是由教授或者导师的亲自指导下,带领班级学生从事开创性研究。在课程中多以讨论和报告的形式阐述个人的观点,进而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从效果上看这样的形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通过思考、总结、报告、讨论等方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针对课题或项目,在理论的基础上获得自我认知与项目的核心。本人在德国深造期间参加了四年的Seminar课程(即研讨会课程)。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同时发现了一些我们在教育中可以从中学习借鉴的地方。接下来本文会描述Seminar课程的由来和德国的Seminar课程的形式,以及两个学期的实际教学案例中研讨会课程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实施的状态,效果及小结。本文所描述的课程范围为艺术设计专业范围。文章中会提到Seminar课程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础类课程,也会介绍一些品牌设计等理论课程的实施效果。

一、研讨会课程的意义与形式

早在《论语•先进》中就有记载:孔子和颜渊、季路等几个弟子们围坐在一起促膝谈心[1]。这样的描述在《论语》中还有很多,其实体现了当时孔子在传授知识时的一种状态和情景。而这样的场景等同于当今大学课程中的Seminar课程即研讨会课程。Seminar一词中文直译是“研讨会”,最早的Seminar见于1732年教育家弗兰克所创办的师范学校中,实际产生于19世纪德国的柏林大学[2]。虽然西方国家的这种Seminar课程已经深入到大学,高中,甚至初中的课程当中,但在中国这样的形式还并没有被完整地融入到日常的大学教学工作中。Seminar课程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客观评价事物的能力。在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趋向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到不同的思维观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知识点和掌握设计类应用技巧。艺术设计类课程往往需要学生扎实的软件基础,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艺术审美观。学生在学习中要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以便进行课程和设计创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把学生的激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3]。但现在的设计类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爱思考,分析事物的能力普遍较弱的问题。这些也正是“中国式教育”一直存在的问题[4]。当今的“中国式教育”,大家普遍意识到其问题所在,但想根除中国式教育中的弊垢,还是需要尝试和寻找更高效的方法。总的来说,研讨会课程会对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育方式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不管从国家还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这种课程带来的逻辑思维方式的养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这次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成立于1923年,开创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先河。包豪斯的教学模式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设计教育基本格局。那么研讨会课在包豪斯日常教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要求学生每学期都要选择一门研讨会课。研讨会课的形式主要是以学生们和导师共同围绕一个相关话题各抒己见,由教师引导学生们进行系统的,有条理的分析和讨论问题[5]。通过研讨课,师生可以围绕着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来进行“圆桌会议”,空间上的平等与氛围上的自由能让师生交流更加畅通无阻[6]。德国的研讨会课程课时较长。他是对专业知识的深化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基础,这就需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因此课时较长[6]。同时课程要求导师有较强的把控能力,要在讨论过程当中始终掌控节奏。对观点进行引导并保证讨论可以一直顺畅进行。若运用到国内实际教学中时,这些问题则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整。

二、参考德国的研讨会课程形式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出适用于国内本科艺术设计专业的研讨会课程形式

阅读全文

国际化高等教育外事管理论文

一、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

1.高等教育理念国际化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就必须在国内建设相应的与实际先进水平接轨的高校,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是,要在高校实行国际化的管理理念,要从国际化的角度对国内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现在国内很多知名高校都开始向教育国际化方面发展,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

2.培养人才目标国际化

在人才培养上,要促进教学项目的国际化。不断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使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对于遇到的问题能够进行多元化思考。培养学生在国际化人才市场上竞争的能力,也是国际人才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掌握国外的语言、法律,熟悉国外文化和生活,从而使学生有能力在国外进行工作学习。

3.教学内容国际化

要使国内的人才被国际认可,那么就必须对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现在国内的知名高校在组织学生到国外进行学习等领域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取得了不菲成绩。

阅读全文

大学教育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评析

摘要:

通过分析达拉斯浸会大学教育学院ESL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发现其通识课程注重文理科目交叉,教师职业责任课程如幼儿及青少年发展、特殊人群教育、课堂管理、教育技术等,具有教师职业前瞻性;先教辅后教学的教育实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语言教学技能课程如阅读困难诊断、语言阅读教学法、ESL教学方法等,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

文理交叉;教师职业责任课;语言教学技能课

随着国际上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展开,欧美国家无一不注重教师教育问题研究。国际规模的教师教育研究机构从教师教育教学模式、教育实习及教师职业培训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关注国外教师教育研究成果,借鉴其合理模式,有助于弥补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和国际研究的差距,增强我国在国际教育中的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达拉斯浸会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征,发现美国大学当前在师资培养及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有可资借鉴的做法与思路。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浸会大学1898年建校,是办学历史悠久的私立教会大学,现有60个本科学位、20个硕士学位、2个博士学位课程。根据美国“全美教师质量委员会”2014年6月的全美大学“教师培养方案质量”排名,达拉斯浸会大学在该年度全美大学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方案质量评估中位列第一。该校教育学院以培养中小学师资为主,本文主要考察其“儿童早期至6年级全科教师资格”文学学士学位课程和“4-8年级英语语言艺术与阅读教师资格”文学学士学位课程。根据对英语语言艺术及阅读学士学位和ESL硕士学位课程的调研和观摩学习,本文从教师教育课程建设角度考察该校英语语言教育方向的课程设置,分析其特征并与国内同类课程进行比较。

一、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框架

达拉斯浸会大学教育学院提供文学学士和教育硕士两个层次的课程学习。学生完成学业即具备并拥有相应从业资格及证书。学士学位按照毕业生具备的任教年级资格区分,基础教育师资方向的本科课程根据毕业生将获得的从教资格,在职业课程方面各有侧重。课程模块划分为通识研究课程、职业责任课程、专业学术课程、选修课程、学士/教育硕士共享课程五大模块。共享课程指学生在学士阶段修完课程学分,可以累计到硕士课程学分中。各模块课程及培训目标互相关联,学业难度逐年增加。教师方向毕业生需完成130-138学分,修完学士学位课程约40门。完成“儿童早期到6年级全科教师资格”本科课程的毕业生,获得6年级及以下的全科教师资格证明;完成“4到8年级语言教学”文学学士课程,可以获得4-8年级英语语言文学及阅读教师资格证明。

阅读全文

高教策略与人才培养

2011 年 10 月 25 日至 26 日,澳门理工学院举办了主题为“高等教育战略规划与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论坛。论坛的主要议题有:制定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意义、途径、方式;制定澳门高教发展规划与内地中长期教育规划协调;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关系;如何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高校的课程设计、开发和实施;如何以学生学习成效为本来组织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质量评价;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的特点及建设。来自欧盟博洛尼亚进程组织秘书处的专家,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专家,中国内地、香港、澳门 23 所大学的专家学者,近 40 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有 29 位代表在研讨会上发表了论文,研讨的气氛热烈。代表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系统而深入的讨论,形成了相应的共识,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重视和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不少与会专家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探讨恰好反映了高等教育不同层次规划的情况和特点:一个大学的规划(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大学的系统介绍);一个地区的规划(澳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设想和进言);国家级的规划(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性意见和经验的介绍);区域性的规划(欧盟博洛尼亚进程的建立、进程及后续发展的介绍)。这些层面教育战略规划的制定和推行既有共同的地方,也体现出许多不同的做法和特点,使与会者拓展了视野,能从多个视角去了解和认识其性质、功能,并深入探讨其制定、推行的途径和方法。

二、关于战略规划中几对关系的探讨

1、发展目标与准确定位

凡制定战略规划,总要有较长期的目标,且往往体现出宏伟性。这需要有战略眼光,能透过眼前的现象看到发展的远景。而确定目标并能实现目标的前提是对自身有正确的定位。就一个大学来说,在看到远景发展需要的同时,要认清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类型、现有的发展层次、政府及社会各利益相关者对自己发展的要求和企望、自己已有的和能争取的发展资源等;就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来说,要认清高等教育(包括规模、结构、分布、资源配置等)在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关系,才能以此为据确立可行的战略目标。正如专家们提到的,各个层次的规划都需认真运用 SWOT 方法来作环境扫描和自身分析,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当然,通过上下互动使领导的设想和各级各类人员的意愿沟通整合、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协调连接等也是做好战略规划的重要环节。

2、重点建设与协调发展

上述战略目标的选择以及对自身定位的分析,都是在寻找可能的突破口。通过重点建设的集聚效应,取得跨越式的发展,挤入先进的行列,这似乎成了制定战略规划的倾向。尤其在后发的地区和国家,其追赶型的高教几乎都热衷于这么做。所谓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要集中有限的资源放在重点建设上,以期出现超常规的发展,产生显示性的效应。一般来说,重点建设的政策短期内就会产生明显的作用,如 中国的“211 工程”以及后来的“985 工程”建设。当然,也一直有专家不断指出,要注意和处理好重点建设与协调发展、公平与效率这两对关系。这次研讨会上,有专家针对重点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对确立的重点建设项目需经严格的评审程序,而不是靠上级的指令;要提出明确的目标,包括长远的和阶段性的,并能够加以检查考核;严格问责制度,实行公开的评估,以确保重点建设的效益。与会学者提到,目前大家普遍对“有所为”感兴趣,争取资源,采取措施,总结经验,以利再行。而对于“有所不为”并不关注,自行其是,也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一些误区。与会者认为,对于非重点建设的学科、学校等“,不为”不是不作为,只是相对重点建设的“大为、先为”来说,是“小为、后为”(当然必须淘汰的另论),更不能因重点建设的发展而损害了它们发展的环境。只有重点和非重点协调发展,才能提升全局的发展。

阅读全文

市教育局年终工作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教育系统紧紧围绕“打造现代教育名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工作思路,牢牢把握“质量、安全”两大主题,大力实施“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三名工程,教育名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义务教育

1、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投资8000余万元,改扩建第十中学,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设计规模48个教学班。目前主体已完工,正在内外装修,秋季开学前投入使用。投资2235万元新建学院附属小学,占地20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设计规模为30个教学班,可容纳1500名学生就读。目前正在办理开工前的各种手续。投入65万元新建两个标准微机室,新增笔记本40台。投入161万为城区中小学图书馆配备图书。

2、向上争取资金取得初步成效。1—5月份,累计向上争取资金1232万。其中,信息工程实训基地购置款100万元,中小学公用经费845万元,中职资助及涉农专业免学费款287万元。学前教育省政府助学金45万元,农村幼儿园建设专项资金280万元。

3、学校互动计划进一步深入。开展了以教育教学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校校合作、对流活动。15所学校结成了城乡帮扶对子。组织区首席教师到黄河涯镇开展了对口支教系列活动。

二、队伍管理

1、师德教育进一步强化。完善了师德评价标准,严格师德考核,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坚决制止歧视差生、体罚学生和有偿家教等行为。

阅读全文

大学体育系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探析

摘要:本文通过在美国纽约州立科特兰分校访学期间,对科特兰大学体育系在教学,科研、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目的在于了解与比较同学科领域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异同点,以利于吸收借鉴学习其先进的内容,以期待在我国体育教育改革发展中获得一点启发。

关键词:美国;柯特兰大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1前言

学校体育是全民体育的基础,对增强民族体质和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民族体质的强弱,关系到国力强弱和民族兴衰。关系到每个人一生的健康与幸福,同时,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也有利于大众体育的普及与发展,大学生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所养成的体育观念、能力和习惯以及知识技能都将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顺利成功,从而极大地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由于社会制度、国家性质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任务也存在其异同,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的体育教育一般都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锻炼身体的知识、方法、机能;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能力、习惯以及良好的品行,发展个性;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等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然而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学校和国家也存在其独有的地。

2对体育系教育理念和目标任务的分析

本文通过对美国可特兰大学体育系教学目标任务的分析看出:其体育教育的总任务是培养全美优秀体育教育者,为社区和学生的生活发挥作用。培养全美最受尊敬的体育教师,教练和体育社会服务工作者,在学校期间学生将获得胜任未来职业生涯道路的技能,经验和资格。还有一系列将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使用的课程;在校期间需要完成一百小时的实地实习课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科特兰大学的教学任务中规定,体育专业学生除了完成其常规的一系列课程外,在校期间四年级阶段必须完成获取教学经验的实习过程,学生需要完成一年14个学时的全学期教学实践课程;这个过程被视为学生获得教学经验的必要课程,因此被认为是准备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学生围绕实施教学实习课之前,通常在开学前要求必须完成“学期前教学研讨交流”课程,并将有关教学的计划、大纲、模式,要求等一系列内容,汇编成教学手册。不难看出可特兰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十分具体,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课程任务,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

3对体育系的课程设置分析

阅读全文

探索高校图书馆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

1加强信息网络时代下高校图书馆馆员科研能力的培训是图书情报工作健康发展的长远之举

现阶段因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加深、各种检索手段的快捷多样等诸要素的影响,各高校对新时期馆员的科研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图书馆作为教育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职能部门,是全校师生学习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更好地为教科研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为师生服务的最大潜能的需要,均要求馆员积极加入图书馆资料科学研究的行列.高校图书馆员的科研、服务的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其业务素质和个人素质的高低.展开科研能力的培训应遵循如下的原则:首先是以业务培训为先行的原则.业务是从事科研的基础,先夯实业务,才能更好从事科研活动.其次是动手动笔原则,鼓励馆员针对工作的切身感受和见解,能形成书面报告或心得的文本形式.第三是以外部推动提高科研意识的原则.可聘请图书馆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引导馆员提高科研意识.

多组织图书馆业务骨干和科研骨干参加区域性和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使科研水平上水平能够依托外部的专业权威团队的支持.第四可采取激励机制的原则,对取得学术成果的馆员进行阶段性表奖或给予人财物上的扶持.鼓励有专业特长的馆员积极参与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第五重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原则.主动与教学口的立项教师结对子,进行全程课题跟踪服务.第六是坚持计划性原则,每年可制定有重点有针对性的馆年度科研工作计划,力求科研培训的前瞻性和可行性.第七是遵行方便馆员投稿的原则,馆培训部门可负责制作投稿指南,为其提供方便.第八应注重学术交流的原则.每年举办图书学术研讨会.就论文写作展开经验交流,探讨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论文作者写作体会、选派部分馆员参加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和论文交流会.总之,运作科研能力培训工作应循序渐进、扎实推进.

2加强信息网络时代下高校图书馆读者“关于图书馆认知度”的培训仍为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

提高读者对新时期图书馆认知度确刻不容缓.除对教师读者进行新数据库利用的培训外,应把占多数的学生读者的培训作为重点,侧重现代信息利用能力的培养.首先,应抓住新生入馆教育环节,让其熟悉现代化高校图书馆多媒体和数字资源丰富的特点.应重视针对读者举办的数据库讲座,使其充分了解并使用馆内电子资源益处:使用户以较低成本获得海量图书资源,帮助图书馆扩大馆藏,提高图书馆藏书的保障率,降低藏书的拒借率.让学生读者充分了解大学图书馆与普通上网搜集资料的区别及自身信息利用优势.在书库没借到书,可通过数据库,在网上先睹为快,通过网上多媒体课堂、资料库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这方面的培训可制定图书馆数据资源使用培训计划,并切实进行面对面培训,可通过每周例行答疑分别对馆员和读者及学生培训.

其次,利用文检课教学提高读者的关注度.文检课教学提供了直接面对学生宣传图书馆的契机,在关注信息化的新图书馆的教学中,文检课侧重点离不开以下方面:辅导读者掌握检索信息的基本技能;充分做好馆藏电子资源的宣传工作;侧重计算机检索方法、网络数据库的利用、搜索引擎等现代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学生的实际文献检索能力和科研及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学时带领学生到多媒体阅览室实习计算机检索等.其中让学生读者熟悉掌握计算机检索常用方法应为培训的重点;授课方式改变传统,以计算机为媒介,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如课件),通过讲解、演示、提问、模拟操作等形式,实现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3结语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引领作用和编者主体性

1.引言

在中国当代翻译研究及翻译学科发展中,学术期刊发挥了重要的协调组织和引领作用。“翻译学术出版促进了翻译学学科建设,翻译学学科建设反过来也引领了翻译学术研究与出版的方向”(许钧2018:416)。近年来,学术期刊与学科发展的紧密关系越来越被译界重视,2014年6月28-29日在暨南大学召开的首届“翻译学术期刊暨翻译国际研讨会”,作为在我国首次举行的翻译专业学术期刊交流的国际性会议,进一步推动了这方面的认识。就我国翻译研究而言,目前相关刊物较过去已有增加,其中,《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原《上海科技翻译》)《中国科技翻译》是三本传统翻译研究期刊,也是办刊历史都已经超过30年的专业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各有特色,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翻译学的学科发展。此外,《外语与翻译》《东方翻译》《民族翻译》《翻译界》《语言与翻译》《译界》《翻译论坛》等翻译学术期刊以及其余30余种外语类期刊都设有独具特色的译学专栏,共同为学术交流搭建平台,启迪思想,构建翻译话语体系。本文以《上海翻译》为个案,从创刊、应用翻译学科的建立、当下译学研究战略导向三个维度,尝试探讨编者的主体性与期刊学术引领之间的互动作用。

2.《上海翻译》创刊与方梦之的科技翻译研究

译学期刊的诞生,体现了译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而译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往往受时代精神、民族(或地域)传统和个人特色三大文化要素交互影响制约,而前两大要素往往又体现在后一要素之中”(Holmes2007:VII)。以下就从《上海翻译》创刊的时代背景、创刊特色和编者的译学研究者主体特色三方面,阐述期刊的学术价值与主编主体性的间接性关联。

2.1创刊背景

20世纪80年代,在“科技是生产力”的政治经济背景下,科技翻译和科技翻译研究“异军突起”,成为应用翻译研究的“领头羊”。学术期刊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学术交流、学术会议的呼应下应运而生。《科技英语学习》(现为《当代外语研究》)、《上海科技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依次创刊,为应用翻译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学术交流的场所。同时,各地区乃至全国性的翻译研讨会陆续展开,比较有代表性的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自1984年在成都召开以来,至今已经举办过17届。1986年5月,《上海科技翻译》创刊,首任主编由贺崇寅担任。林煌天在创刊号发文,希望刊物“能成为广大科技翻译人员探讨科技翻译问题,交流科技翻译经验,学习翻译技巧,宣传科技翻译事业,传播科技译事知识和科技信息的园地”。钱伟长在“发刊词”中指出,该刊创办于“改革创新、开拓前进之时,诞生于内外交流频繁、科技信息密集之地”,恰是天时地利人和。《上海科技翻译》在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同时,也为我国翻译研究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创刊特色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