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学实践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学实践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论文(10篇)

第一篇: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认识与实践

一、提高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兴趣.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兴趣对于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和质量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想吸引和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热情,首先必须得从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入手.生活化的初中物理教学理念可以有效地吸引和提高初中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兴趣和热情.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可以让原本看起来对于初中学生较为抽象、难懂的初中物理知识变得更生活化、简单化,使初中学生的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变得更为容易、简单,从而有效地激发和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初中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的效率和水平.比如说苏教版初中二年级物理教科书中关于《声音的传播介质》这一知识点.初中学生如果仅仅通过物理教科书中的文字叙述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才能完成的原因是什么、空气传播声音的速度比木头传播声音的速度更快原因等知识点,但是初中物理教师通过将这些《声音的传播介质》中的知识点加以生活化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初中学生直观、简单的理解这些知识点.如空气传播声音的速度比木头传播声音的速度更快这一知识点,初中生物教师可以让两个学生一个对着空气说话,一个对着木质的课桌说话,让另一边的两位学生根据听到声音的先后顺序进行对比,从而有效地判断出空气传播声音的速度比木头传播声音的速度更快.这种生活化的初中物理教学方式能够让初中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物理课本中的知识点,让初中物理的教学变得更加的亲民、亲切,从而有效地吸引和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初中物理教学要想实现生活化的教学方式首先必须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入手.初中物理课堂的物理知识教学占据了初中学生物理知识学习来源的大半部分,因此,对于初中物理教师实行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而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非常关键.初中物理教师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课前备课阶段.初中物理教师的课前备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流程关系着整个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稳定性和教学效果,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想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首先得从自己的课前备课内容入手.比如说初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初中一年级物理教科书中的《水的沸腾》这一物理知识点,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引进初中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关于水的沸腾这一知识的生活案例进行辅助教学,如家里烧开水时的水的沸腾现象、温度.通过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入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内容中来,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对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加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知识内容的生活化.第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阶段.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列举关于生活中物理现象来讲解物理知识点,或者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初中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关于物理课堂教学知识的实际例子.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课堂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初中学生物理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三、初中物理课后教学的生活化

初中学生的课后物理学习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想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的生活化教学必须重视初中学生的课后物理教学的生活化.初中物理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式实现初中学生课后物理学习的生活化.第一,初中学生物理课后作业的生活化.初中学生的课后物理作业是初中物理课后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想实现初中学生课后物理学习的生活化必须从初中学生的课后物理作业的生活化入手.比如说初中物理教师可以用生活化的课后物理实验作业来代替传统枯燥的物理课后作业练习题,解放初中学生的物理思维,锻炼初中学生的物理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质量和能力.如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将以“水蒸汽与水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的初中物理作业通过生活化的物理实验布置给初中学生,让初中学生在家中通过生活中的烧开水的水壶来进行水与水蒸汽的转换实验,从而得出水蒸汽是水达到沸点之后经过加热蒸发而形成的,而水蒸汽同时也可以经过与冷空气的碰撞而降温凝结成肉眼可以看到的小水珠变成水.通过这样的生活化实验作业的方式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初中物理课后教学的生活化.第二,初中学生课后物理活动的生活化.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课后活动更容易激发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紧抓这一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初中学生课后物理活动的生活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和水平.

阅读全文

视觉文化背景下幼儿美术教学实践论文

【摘要】

随着科技教育的不断发展,作为审美理念之一的视觉文化显得日益重要。美术教学实践是传播视觉文化的有效方法,也能够提高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从启蒙教育开始做起。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幼儿教育就有美术课,幼儿的年龄很小,好奇心很强,也都很喜欢模仿,因此,提升幼儿的视觉文化必须科学、有效的开展幼儿美术教学实践教育。本文在分析视觉文化的同时对有效开展幼儿美术教学课程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视觉文化;幼儿美术;教学实践

视觉文化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强调用视觉形式来表现抽象的或者具体的事物,它具有大众性、感官性和虚拟性。例如照片、海报、雕塑、建筑、动漫、连环画以及各种绘画作品等,在生活中,视觉文化影响和熏陶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伴随着教育改革,视觉文化给幼儿美术教学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让传统的美术教学遇到不少困难。所以,要做好幼儿美术教学必须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一、视觉文化的内涵

视觉文化是一种美,是对自然和艺术评价的哲学研究,是来自心灵和视觉上的感官。司温特纳.爱博斯在他的著作《描述的艺术》中写道:“视觉文化主要关注视觉概念、制造形象的机制,以及视觉技术,所有这些都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与荷兰绘画史相关”。在今天,视觉文化也被注入了新的内涵。美术教育是视觉文化主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古往今来的美术风格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重视视觉文化,重视来自视觉上的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在古代已经蕴含了丰富的视觉文化,那些故事壁画和故事画卷传承着中华文明。在原始社会,人类在洞穴里刻画各种图形用以记事表情,是世界上最早的壁画,这些简单的壁画体现出他们渴望装饰居住环境的愿望,同时也反映出他们的理想和信仰。自魏晋到唐宋以来,佛教道教盛行,寺院道观多有壁画,甘肃敦煌的壁画保存了大量杰出的艺术作品。随着明清时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卷轴艺术盛行,那些珍贵的画帖是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中国北方的园林雄伟壮观、南方的园林灵秀精巧,素有“北雄南秀”的美誉,故宫、颐和园、天坛、承德避暑山庄、清关外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等,不仅是我们中国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世界文化遗产,这可以算作中国对视觉文化的一大贡献。绘画、雕塑、建筑中的视觉文化无处不存在,对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不容忽视,所以改革后的美术教育需要把视觉文化的内涵引入教育实践中。

阅读全文

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探索

摘要:实践型毕业论文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之一。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英语专业在2018届毕业生中试点开展了以社会实践报告和翻译实践报告为主的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探索,效果良好。最后分析了实践型毕业论文推广的可行性和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以期抛砖引玉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

关键词: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0引言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始终秉持“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坚持开拓应用型高校特色发展道路。英语专业根据学校定位,思索上海本地和周边地区对英语类人才的需求,以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的建设要求为参照,旨在培养职业特色鲜明、岗位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应用型本科注重理论和实践、实习、实训的密切结合,尤其强调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实效。“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学年论文、专业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体系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进行构建。需要构建从课内系统、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训练和校外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培养体系。”[1]作为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毕业论文(设计)如何摆脱传统的理论性课题的窠臼,做到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和项目相结合,是各个应用型本科专业都要着手解决的问题,也是应用型英语专业探索尝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1问题的提出

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诟病由来已久,本科毕业论文该不该取消的辩论也时有发生。虽然学术界鲜有大张旗鼓支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观点,但是持有区别对待态度的学者却不乏其人,比如,“本科毕业论文不应‘一刀切’,要根据学校的定位、专业特点加以区分”[2]“是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做出合适的选择,而不应该一刀切地都写毕业论文或者全部取消毕业论文。”[3]反对取消的学者则认为“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就等于干脆取消了对本科教育质量的综合考核,连教育质量如何我们都无从测量和判断了。退一步讲,就算本科毕业论文是一门课程,也不能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取消。”[4]“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对学生专业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锻炼,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等。”[3]基于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显然不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更不利于本科各个专业的发展。《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强调“要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我们要思索的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升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英语专业2016—2017学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本科专业自主评估,在上海市教育评估院2017年4月出具的本科专业评估达标报告中肯定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规范性,同时也指出“论文选题多为自选,几乎没有来自科研项目的课题,来自生产实际的课题也很少”。针对这种反馈,结合应用型本科专业对实践能力的突出要求,英语专业积极探索如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框架下进行论文改革,试点推进和英语专业的培养计划相吻合的实践类论文。

2英语专业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尝试

阅读全文

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摘要]通过举例说明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研究了科研实践对学生物理化学学习的促进作用以及教师从事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科研实践;物理化学;教学

物理化学是一门借助物理的基本原理,揭示化学基本规律的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理论公式多,推导复杂的学科特点。初学者往往感到抽象难懂,对数学知识要求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也往往认为理论知识学了没有用途,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解决物理化学中抽象难懂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教师授课时列举一些与生活实践相关的现象,借助物理化学知识加以解决,但是这只是一些简单的应用,并且借助于互联网络都能得到容易理解的结果,但是对于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似乎显得过于简单,并不能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兴趣,解决他们对物理化学理论学习的困惑,展示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体现物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价值。另外,物理化学中化学规律和数学公式都是从科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能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在物理化学实际教学中,除了要结合生活实践之外,教师应该适当阐述理论公式的实际科研来源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科学前沿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应用价值,才能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物理化学知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科研实例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科研能促进物理化学理论教学,也能促进学生对当前科研前沿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1.1物理化学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

尽管物理化学科研实践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比较复杂,但是常常使用了大学物理化学书本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而,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研实践活动将其应用到物理化学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这里我们以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在科研中的应用来阐述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已有文献报道具有缺陷的碳纳米管浸入到一定浓度的氯铂酸或者氯金酸溶液中,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在碳纳米管的边壁缺陷上快速形成金属铂纳米粒子或者金纳米粒子[1]。这金属离子自发还原沉积碳纳米管上的现象归因于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原电池效应,电极反应分别是PtCl42-+2e-=Pt+4Cl-,AuCl4-+3e-=Au+4Cl-。根据电极电势的数学公式计算出PtCl42-和AuCl4-的还原电势以及碳纳米管的氧化电势,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能判断出金属铂或者金粒子是否能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边壁上。更进一步地研究表明利用原电池效应可以在碳纳米管的表面边壁上沉积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铜、二氧化钒等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计算这些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电极电势ΔE=φ(Fe3+/Fe2+)-φ(R-CNTs/O-CNTs)、ΔE=φ([Cu(NH3)4]2+/[Cu(NH3)2]+)-φ(R-CNTs/O-CNTs)和ΔE=φ(V5+/V4+)-φ(R-CNTs/O-CNTs),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和碳纳米管的结构等反应条件实现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表面,关键是通过原电池效应合成的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在催化加氢反应、苯酚羟基化反应等催化反应中展示了比其他方法合成的该种复合材料更加优异的性能,体现了合理的使用电化学方法合成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4]。尽管这些科研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考虑的因素复杂,但是在材料合成方面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物理化学中原电池电极电势的相关基础知识。实际上,物理化学中热力学、溶液中的化学势、物质的相图、吸附脱附、动力学研究等基本知识在当前的科研都有广泛的应用,利用这些基本知识来验证过程的可行性或者借助它们推断出物理化学及其相关学科中更深层次的机理或者原理[5-7]。因此,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在当前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学生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1.2科研实践对学生物理化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阅读全文

大学英语写作读后续写应用

一、引言

2007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来的八年时间里,英语语言学者及教师从理论及实践论证了在加大语言输入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习者语言输出的质量。其中,大多数的研究都将着眼点放在学习者听说能力的提高上,而对于写作这另一种语言输出方式,尽管研究数量逐年增加,但提高学习者写作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不多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手段已广泛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但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最难得到提高的,仍然是学习者的写作能力,因此,本文论证了读后续写这种写作方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可操作性及实践意义。

二、读后续写的特点及促学优势

读后续写,顾名思义,即在阅读文章之后对未完成的文章进行续写,它将语言输入与输出、模仿与创造相结合,既能培养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更能锻炼其写作能力。近年来,无论是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还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英语统考中,看图作文、引言式作文、应用文都是常见题型,但不难发现,以上题型均属命题作文。相应地,在日常教学和学习中,非英语专业学习者接触到的写作题型也多为命题作文。这类作文单一地强调学习者的创造能力,却忘记了学习语言的本质过程是模仿基础上的创造。读后续写因为种种原因极少出现在正规外语考试中,但作为写作练习手法,却有很多促学优势。读后续写使学习者在阅读语篇中与作者互动并自我纠错。若想续写一篇与原文内容一致,语言连贯的后续文章,学习者必须充分地读懂文章并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者在这一理解及创作的过程中如同与比自己水平高的英语使用者进行语言互动,势必会发现自己的语言不足,减少语言错误,进而减轻了教师批改作文的工作量。读后续写适用于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并杜绝抄袭现象。读后续写中阅读文章的难易程度可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随意调节,这适合大学英语大班授课的教学实际现状。尽管大多数高校大学英语已实现分层次教学,但由于班额较大,同一班级学习者的英语语言能力仍有较大差异,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依据学习者不同水平布置难易不同的先导篇章;另一方面,随着学习者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师可逐渐增加先导文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因为是对先导文章进行再创造,读后续写可以有效避免学习者利用网络等手段进行抄袭,即便出现抄袭,也极容易被发现。读后续写激发学习者想象力,培养语言创新思维能力。在先导文章基础上的再创作,必须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而激发想象力正是培养语言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源泉。坚持利用读后续写这一方法必将有利于激发学习者语言兴趣及创新意识。

三、合理利用读写续写,提高学习者大学英语写作能力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以教材为载体的单元式写作练习任务和以四六级考试写作题目为载体的写作专项练习。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写作形式,读后续写的训练内容也应有所不同。现阶段高校大学英语使用的教材多为《新视野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新视界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等。这些教材的特点是以篇章理解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单元话题式学习。每个单元后都会有相应的写作练习,但大多数写作练习都是围绕这个单元的语法点、知识点或写作手法为核心的专项练习。这类题型可以和单元课文篇章有机结合,教师可以选取课文中适合续写的部分作为先导篇章,而这部分先导篇章中应包含本单元或本篇课文中的语法、写作重难点,通过这种方法,学习者既可以对该单元或课文的学习内容进行巩固练习,又可以进一步提升自身写作能力。教师在选取先导篇章时应额外注意篇章的题材、长度,选取学生认知范围内且易发挥想象力的篇章,此外,规定后续写作内容的大体字数及评分标准也是必要的。大学英语四六级中的写作部分也可以改编为读后续写题。2013年12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前,写作部分多为给话题式命题作文。在讲解这类作文时,大多数教师都会让学习者背诵范文或常用句型、套句后再针对各类题目进行练习。实际上,这种练习模式已经类似于读后续写。另外,针对学习者最“头疼”的议论文第二段举例困难的现象,教师可适当略去范文中的第二个或第三个例子,让学习者仿照第一个例子进行补充。近两年四六级考试中常见的看图作文、图表作文、应用文也可沿用此法。相较于课本篇章续写,四六级续写在写作要求规定方面更具规范化,选题方面也更广泛。

四、结语

阅读全文

基于人工智能的案例教学应用

摘要:物联网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人工智能也得到了发展,其在各方面的作用都得到了普及、深入,也在教育技术中广泛应用。本文主要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案例教学,把人工智能扩展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主要有讲授法、互相讨论法和相互辩证法等案例教学形式。通过以往的教学实践论证,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得授课更加丰满、充实,能很好激发学生在授课课前、学习过程中和课后复习时积极主动性,调动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人工智能;案例教学;应用

1引言

作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全新领域即人工智能,其正在迅速成长与成熟、新方法、新理念、新技术并且不断壮大,同样也包含着计算机网络、数学、信息论各类学科的交叉和边缘学科。人工智能包含的主要内容有知识表示和推理机制、问题求解和搜索算法,自然语言理解、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等;也作为计算机科学各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国内外各高校都非常重视,都将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人工智能包含的学科多,知识点杂、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算法难度高复杂,在此情况下各高校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单一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理论与现实应用相脱节;加上理论知识强,案例缺乏,容易使学生感觉空洞;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也达不到锻炼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如何让学生高效的学习一直是教师研究的课题,在大数据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已经广泛应用和存在于生活、工作各个方面,其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创新性、互动性尤为突出,并极具优势。

2基于案例的教学研究

此方法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左右,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提倡的,基于当时特殊的商业管理真是背景和特殊事件,能够有效的发展和培养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应用能力,开展案例教学后,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此教学研究方法知道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引起教师的重视。1986年由美国研究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书中,强烈推荐此方法在实际教学的重要性,并说明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各类课程中去。

3基于人工智能的案例教学研究及应用

阅读全文

老年教育学科建设构想分析探讨

2021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教育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1]从我国国情出发,为顺利实施和完成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和任务,亟待研究解决许多老年教育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更何况,目前全国已有11.1万所各级各类老年教育办学机构,要实现老年教育实践的高质量可持续开展,迫切需要深厚的老年教育学理论加以指导。因此,建设老年教育学科,确立老年教育学学科地位,加快老年教育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显得必要又紧迫。

一、我国老年教育学科建设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始,随着我国对老年教育的关注以及国内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国老年教育研究也逐渐兴起。近40年来,我国老年教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基本具备《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标准)提出的可列学科的基本条件。

(一)基本形成老年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及专门研究方法

1990年由熊必俊、郑亚丽编著的《老年学与老龄问题》是我国较早提出“老年教育学”概念的专著;天津华龄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了《老年教育学》;2009年董之鹰教授出版《老年教育学》提出“老年教育学是在老年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是老年学和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培养老年人生存与发展能力及其规律的科学”[2],这是我国较早给老年教育学下的定义。以后,华东师范大学叶忠海教授领衔出版的《老年教育学通论》(2014)、上海师范大学杨德广教授领衔出版的《老年教育学》(2016)以及东南大学陆剑杰教授领衔出版的《老年教育学》(2018),被老年教育学界公认为老年教育学的代表作。目前老年教育学界普遍认为,老年教育学是老年学与教育学相互交融而产生的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它是一门研究老年教育现象、揭示老年教育规律、促进老年人积极老龄化、促进老年教育工作科学化的学科。其理论体系由老年教育学科导论、老年教育对象论、老年教育原理论、老年教育的实践论、老年教育管理论等构成。不仅如此,在老年教育实践活动的推进、学科研究成果的累积下,自2010年始,我国老年教育学界为了开展老年教育领域的系统性研究,并着眼于以学科发展奠基为立足点,启动了我国老年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已于2014年出版了由叶忠海总主编的老年教育学学科丛书[3],包括《老年教育学通论》《老年教育心理学》(张永等著)、《老年教育管理学》(张少波著)、《老年教育社会学》(张东平著)、《老年教育经济学》(金德琅著)、《海外老年教育》(齐伟钧著),等。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研究,已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形成了相应的研究方法。除常用的调查统计法、实验法、比较研究法外,还形成了“生命轴研究法”“教(育)、社(会)、心(理)交叉综合研究法”等专门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版以及研究方法的形成极大地丰富了学科领域的理论成果,并为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创新了研究方法范式。

(二)涌现老年教育学研究的专家群体

近40年来,在老年教育研究过程中,已逐步出现了老年教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及其群体。主要有:一是以东南大学陆剑杰教授为代表的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该委员会汇集了岳瑛(天津市教科研究院)、张宝林(金陵老年大学)等老年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二是上海形成了以李宣海教授为代表的上海老年教育研究院团队、以叶忠海教授为代表的华东师范大学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团队、以杨德广教授为代表的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老年教育研究团队共同组成的老年教育研究共同体。三是形成了以广州市老年大学林元和校长王友农教授为代表的国际老年教育研究团队和以叶瑞祥教授、陈先哲校长为代表的潮州市老干部大学老年教育研究团队。四是浙江省形成了以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孙立新教授为代表的宁波大学老年教育研究团队等。

阅读全文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主体间性是现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科学性提供了借鉴:凸显教学活动的交往互动性,强调教学过程的双主体性,注重教学实践性。借鉴主体间性理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树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共在的意识,建构符合受教育者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主体间性作为现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科学性提供了参考。借鉴主体间性理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既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实效性,更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

一、主体间性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主体间性”这一概念最早由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一文中提出。胡塞尔从传统认识论的角度提出:“内在的第一存在,先于并且包含世界上的每一种客观性的存在,就是先验的主体间性。”他指出,“主体间性”是一种认识上的“共同性”,是“自我”和“他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海德格尔从本体论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主体间性理论,他认为主体间性的根据在于生存本身,是主体与客体在生存上的共同存在,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往、对话。哈贝马斯从交往行动理论角度提出主体间性是在互动参与者就世界中的事物达成沟通的人际交往中,能够从他人的视角与作为互动参与者的自我建立联系并形成精神沟通的过程。[1](P180)因此,主体间性中的“主体”是超越自我、包容主体双方的“公共主体”,与“他人”互为主客体,从而构成交互主体。主体间性研究“主体-主体”关系的规定性,强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统一性、相关性、调节性。它在认识论上强调“主体-客体-主体”的认识模式,主张通过“主体-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和有效沟通,达成意义上的共识和不同视界的融合;在存在论上则强调异质主体的同生共在、共生共进、共建共享;在实践论上强调主体间的相互交往,提倡平等、互助、合作的和谐交往实践关系。因此,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交流、相互理解所形成的一种双向互动、相互融合的关系,是不同主体间在实践中不断地形成共识、发展共识,进而表现出相关性和一致性的过程。[2](P193)国内哲学界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主体间性理论,并积极探索将其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随后,教育界将其作为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主体间性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主体(教师)-客体(教育资料)-主体(学生)”的新思维范式。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的核心思想是注重主体间的交互关系,即交互主体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这两个主体双向互动,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应在保证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同时,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人格。主体间性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本质上体现出平等、尊重、理解、承认、宽容、和谐等具有交往性质的特征。[3]和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比,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凸显教学活动的交往互动性。交互性是主体间性的最突出特点。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强调多元主体间立体、交互、多样的沟通方式,使教育者不再独占话语霸权、受教育者也有话语权,双方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平等对话、真诚沟通,相互有选择性地接受信息,不仅能够满足主体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需要,也能够有效促成主体间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认同。二是强调教学过程的双主体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共生异质主体,同属于复数主体地位。其中,教育者是实施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同时,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体现独立主体性人格,实施自我教育。要彰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主体性。三是注重教学实践性。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紧密联系起来的桥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通过开展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使主体间相互理解、交流沟通,在和谐的交往实践中彼此接纳、共同提升,达到视域契合和意义融合。

二、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

1.教学相长,树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共在的意识。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这需要树立师生平等共在的意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为主体,即两者在人格地位、对话权利等方面是平等的。因此,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教育者应消除自身的话语霸权,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特征。通过建立平等、互信、共在的教学关系,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诉求,引导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与社会需求、社会价值相匹配。同时,鼓励受教育者主动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思想,最大限度激发受教育者参与教学过程的激情。另一方面,突出受教育者的自主能动性,充分满足受教育者的正当需求。虽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与共在,两者有平等对话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课堂中的地位绝对平等,也不意味着教育者要放弃教学过程中的话语主导权。教育者仍然是受教育者的引导者,要在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同时,积极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构建民主、和谐、平等、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衷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