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学目标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学目标分类中学语文论文
一、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简析
(一)教学分类理论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教学目标指的是在教学老师和学生要达到一种学习结果和标准,这种标准随着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复杂化而不断的变化的,呈现不同层次和变化。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必要加以提高。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被学术上誉为现代教育评价和课程编制的基础,其价值在于①为教学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②综合教育学目标细目和课程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了有关的心理学知识;③对教学目标的基点进行了调整。他是可操作性的也是可描述性的,可以体现任何教育机构和教育体系、教育哲学下的各种行为变化。
(二)国外目标分类理论的基本框架
近三十年,许多的教育学家对教学目标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
1.布卢姆分类
其分类有四点原则,即结合教学大纲;逻辑一致性;兼顾心理学中的研究成果;确保广泛适用性。将目标范畴分为三个领域:认识、情感、动作。一般认为,在众多的教学目标分类的体系中,布卢姆学派是科学性最强的。
探求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教学的革新
1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存在的制约因素
1.1教师人员安排不合理
尽管我国相关教学大纲规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当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项规定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目前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高级职称的教师都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对教师知识的储备和运用要求非常高,青年教师由于工作不久,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时间较短,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都与老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困难。其次,部分高校对于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定位选修课,学校以及学院对课程教学的投入的精力和关注度都不够,更不可能为青年教师提供专项的进修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
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而言,时间和精力的缺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而且还必须具备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教学工作。由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或是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工作,或者担负着行政领导职务,常常无法保证或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教学工作,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还是一门选修课,教学的质量往往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1.2相关专业教材缺乏
教材作为承担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就全国范围内而言,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相关教材数量而言,专门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较晚,加之相关高校对课程的定位偏差,直接导致了国内从事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编订的人员有限。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许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材往往采用政治学或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料,其内容缺乏公共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性、实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就仅有的几部教材而言,教材内容普遍存在滞后性和非针对性。在这些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中,有的教材侧重于经济类管理,缺少针对性;有的侧重于政治学,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有的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随国内外公共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更新,许多方法和事例难以满足当前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要求。
1.3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高校行政管理论文(共2篇)
(一)
一、论文选题目标多重性应立足学生多方面需要
目前的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面临着和其他专业研究生一样重理论轻实践,很难学以致用,就业压力大等残酷现实。从事纯行政工作和纯行政管理教学研究的只是一部分,绝大部分要到其他领域就业,未必都适合做纯学术型选题。明智做法是从行政管理专业现实针对性出发,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通过目标多重性选题模式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论文选题是在构思初始阶段选取一个主题或者明确一种立意。选题“既可从实践和社会需要中选取,也可以研究本专业的研究空白或前沿方向,还可以对发生争议的话题进行讨论,或者对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研究,以及针对学科交叉的空白区的研究等等”。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目标多重性论文选题模式在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方面的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政治素养的提高。行政管理论文大都涉及政治理论和大政方针,确立这些方面的选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二是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入手。行政管理论文面向实际的特点非常突出,从政治、经济、文化到教育、医疗、住房无所不包,都是学生关心的问题,针对学生所需确定相应选题,就可带动学生对相关问题的了解和处理,起到排忧解难的作用。三是培养初步的工作能力。行政管理论文选题都关涉行政能力和职场知识,为此,研究生入学就应该确定导师和选题大致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从事一些行政事务性工作,并将其与选题结合起来,也可在工作中完善选题或发现新的选题,这样的论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就强,对学生初步工作能力是很好的训练。四是提供就业指导。现行入职考试都有行政管理方面的大量内容,而且行政活动还与其他领域工作联系紧密,导师可以结合学生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确定相应题目,在撰写论文同时也兼顾着备考和了解所关心领域的知识。五是多方面才能的积累和训练。其一,针对行政管理专业跨学科特点使学生了解多学科知识,便于毕业后什么工作都能胜任。其二,针对行政管理论文大多涉及行政活动中复杂问题处理的特点,有意识地使学生掌握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其三,针对驾驭目标多重性选题难度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训练。其四,针对行政管理论文都关涉行政伦理问题的特点,带动学生对伦理道德问题的了解,学会怎么更好地做人和处事。通过上述多方面才能的积累和训练,学生既丰富了知识,又掌握了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既懂得了为人的道理,也受到了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处事训练。学位论文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选题的确定就应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从目标多重性出发确定行政管理专业论文选题源于学生多方面需要,是对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训练,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带着问题写作论文,避免了空洞乏味和拼凑应付,学位就会保值甚至增值,为解决当下研究生就业难也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高质量目标多重性论文可作为咨询报告提交有关部门
行政管理论文政策对策性非常强,具有政策咨询功能,师生都应把自己当作外脑和智囊,将联系现实的论文视为政策咨询报告来对待,答辩实际上也是政策辩论。一是师生都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实际工作,有一定实际工作经历更好,学院也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际工作部门实习或调研。二是侧重对策性研究,包括对问题及原因的实证分析,国内外经验介绍及启示,对策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三是充分发挥理论对现实政策的指导作用,站在为相关部门出谋划策角度,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行研究。四是可聘请与选题相关的实际工作部门人员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帮助解决论文中师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也能从论文和论文答辩中获得启发,更好地推动本部门工作。这项工作从确定选题后就应该开始,学生可到相关部门调研,请有关人员指点,还可聘其为副导师,或吸收到答辩委员会中,既可全程跟踪,也可只在某个环节排忧解难。当然,这种副导师制是随机的,前提是师生都非常困惑或选题对这些单位有重要参考价值。五是一些实际工作部门也可以把一些疑难问题交给学校作为论文选题,高校行政管理研究机构作为智囊和外脑承揽的一些相关项目,也可吸收有这方面选题的研究生参与,其参与部分可同论文结合起来,也可分出一个或若干个子课题作为论文选题。高质量论文可推荐到相关部门作报告或咨询,由此可知,这种教学、科研、实际工作三位一体的选题模式,使学界和实际工作部门互通有无,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真正结合。
三、系统规划目标多重性论文选题模式
行政管理研究生论文目标多重性选题模式运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纯是学生和导师的个体行为,学校、学院、答辩委员会都要协同配合,总体设计,周密部署。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研究
摘要: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多样化的改革与实践,主要是对论文的选题及具体的写作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写作的毕业设计学术理论,符合实践教学的需求,把学术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对幼儿园的实践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设计,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性的依据。同时,实践课程的合理的设计,使整体的过程都具有完整性,能够在教学方面提供基础支持,具有创造性、广泛性等特点,能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与提升,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期间学习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让学生能够对在学校期间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总结。而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是对学生评价与考核的重要标志,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可以直接反映出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是重要的评价指标。[1]目前,学生的毕业设计存在抄袭、内容不够真实、理论知识的阐述与现实的教学出现了脱节现象等。学校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要高度重视,以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为要求,对毕业设计进行多样化的改革。
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
1.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校需要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在对人员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能够综合分析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学习情况,创新培养的模式,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优势。以此为标准,在教育教学中明确了目标,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奠定了基础,也进行了实践性的研究,体现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2.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大学英语课程通识教育探索
一、建构人文通识教育的目标框架
人文通识教育的本质是“人学”教育,旨在通过人文精神引领和熏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能力角度看,理解分析和内省思辨是人文学科所注重的能力素养。通俗地说,人文教育就是教人如何阅读、如何分析、如何思考、如何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述。这些可迁移能力不仅在学校使用,在商业等职场活动中也无处不在。本文借用马扎诺的新教育目标分类框架,准确深入地理解教育目标的各个层次,以进一步构建人文通识教育的具体教学目标框架。马扎诺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按照人对学习行为的控制情况来排序的。他将学习行为模式分为四个元素:自我系统﹑元认知系统﹑认知系统﹑知识。自我系统具有最高级的内省意识思维,是任务动机的主要决定者,是由个体态度﹑信念和情感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系统。元认知系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负责确认与新任务有关的目标,制定为实现目标所需的策略。认知是心智作用的过程,认知系统的核心是心智技能。因此,学习行为模式的流程图是:自我系统先起作用,决定是否从事某一学习任务;接着元认知系统起作用,提出相关的认知目标与认知策略;最后认知系统处理相关信息。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系统的运作都要借助和使用学生已经存储的知识。刘春燕认为,描述教育目标要特别注意动词的使用。同时,刘春燕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目标框架也给予了本文重要启示。这里将分别从知识﹑认知系统或心智技能﹑元认知系统和自我系统四方面对人文通识的素质教育目标进行外化描述,建构人文通识教育目标框架的具体内容。
二、人文通识教育和语言技能训练的融合策略
(一)“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原则
“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原则是人文通识教育目标框架所体现的能力目标在课程教学中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并重的唯一可行途径。人文通识教育和语言技能训练并重的大学英语课程主要包含三个学习目标,即语言技能训练、人文知识摄取、分析思辨能力。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策略可以融合学习目标,集三位于一体。具体地说,学习者可以在摄取知识和输出思想的过程中,运用和训练语言技能,贯彻“从做中学”原则。同时,以输出为驱动的原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在对新语言点的琢磨运用过程中提高语言学习效果。此外,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原则可以使学生深入领会课程中涉及的人文知识点,并在分析思辨的过程中得以升华。
(二)以“输出为驱动”的思辨研讨型授课模式
从具体的能力目标看,大学英语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研究思辨的能力,包括对经典名著的阅读理解﹑问题分析﹑查阅文献﹑主题研究﹑观点思辨﹑撰写或表述﹑团队合作分享等能力。因此,思辨研讨型授课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佳选择。思辨研讨型课堂是以学生在课下进行充足思考研究为前提﹑以互动的观点讨论和分享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活动。从过程角度进行解剖,思辨研讨活动的流程图为:阅读→知识摄取→分析→思考→观点形成→观点互动/讨论→思辨→观点再形成。可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任务的是保障思辨研讨课顺利开展的关键。
高职教学模式下大学语文论文
一、构建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高职语文教学目标与专业目标相对接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性,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形成教师围绕目标教,学生围绕目标学的良好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满怀激情地奔向教学目标。在这里,我们除了要准确定位一节课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外,还要明确其专业化目标。所谓专业化目标,是指根据文本蕴含的专业因素结合专业特点而确立的目标。专业不同,专业化目标也应有所不同。例如,我们在学习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第一卷的内容时,可以结合建筑类的专业特点,把专业化目标确定为:结合文中的建筑描写,分析建筑描写对烘托环境、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在学习《诗经•定之方中》时,我们可以将专业化目标定为:本诗体现了哪些建筑设计理念?整体结构不以时间为序,而用插叙手法,原因何在?又如岑参的《登慈恩寺》是怎样将建筑、自然与佛教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塔的高大之美是通过哪些手法表现的?设置具有专业特色的不同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在教学内容上凸显专业特色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有学习兴趣,就会引发强烈的求知欲,使学习变成一种内心动力,而不是一种负担。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主要是围绕专业方向来组织的,专业是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学习兴趣与专业兴趣密切联系。为此,我院选用了由熊子龙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系列教材《大学人文基础教程》,这本教材由中国传统文化、人与世界、人文与建筑三个模块组成,并附录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大学生阅读参考书目两部分内容。这本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内容编排和选用上突出了鲜明的建筑行业特色,是为建筑类专业的高职学生精心打制的精神拼盘,非常适合我院建筑类专业学生的使用。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教材进行了适度处理,将第一、第二模块的内容略讲,其中部分内容安排学生自学,重点讲授第三个模块,即人文与建筑与我院学生的专业有直接关系的内容。比如,讲授建筑民俗、民居特点、宗教与建筑、诗词与建筑、小说与建筑、散文与建筑、楹联与建筑等章节时,选取了《诗经•定之方中》、《登慈恩寺》、《沧浪亭记》、《黄冈竹楼记》、《平郊建筑杂录》、《乔家大院》、《滕王阁诗》、《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巴黎圣母院》、《罗马》、《再别康桥》、《都江堰》等诗文,鉴赏、临摹雕塑作品和书画作品,播放《莫高窟》、《故宫》、《圆明园》等纪录片,这些内容既满足了学生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需要,又迎 合了学生的专业“胃口”。事实证明,这样的内容选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很大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播放纪录片《圆明园》、《莫高窟》时,许多学生都流泪了,看后,学生都踊跃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大都情真意切、言之凿凿。这一课不仅是一次建筑艺术、文学艺术的欣赏课,更是一次人文情怀的培养课,很好地实现了大学语文的多重功能,是一次大学语文与专业相结合的有效典范。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已不受学生欢迎,不符合学生需要。结合本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高职语文教学必须结合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院校的实际,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综合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合理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择其一二加以具体说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片、语言、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与建筑类专业有关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例如,在学习“文学与建筑”一讲时,教师先设计情景问题,要求学生在在观看视频资料时思考几个问题:一是文学与建筑的关系如何?二是文学与建筑的融合是怎样体现的?接着用多媒体播放各地的民居图片、《中华民俗大观》和《中国古建筑》纪录片选段,让学生充分领略我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和各地民居的风采。看后,根据之前设计的问题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并推荐小组代表发言,课后,要求学生以教材中出现的诗、文为蓝本,谈谈自己对“建筑和文学二者是如何互融的”这一命题的所思所想,将其写成字数600-1000字不等的短篇论文。这一节课运用情景式教学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大学语文与专业相结合,既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在讲授《宗教与建筑》一讲时,教师在授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先了解世界三大宗教以及宗教对我国文学、建筑的影响。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宗教与文学、与建筑的关系,老师将学生带到基督教堂、清真寺和佛教寺院进行参观,参观过程中,请相关人员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宗教、对宗教建筑有了更为直观和具体的认识。参观完毕,教师现场布置了下节课的辩论题目:宗教风水是迷信吗?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两个正方组、两个反方组开展辩论。这样,学生自觉地去查找资料、撰写辩论稿、模拟辩论,通过这一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这是一次参观法、实践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大集合”。实践证明,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并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室内设计教学创新路径
一、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室内设计专业与建筑装修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筑装修市场需要一高多能的人才,高职室内设计教育应以此为人才培养目标。一高是指室内设计专业人才需要在掌握计算机、建筑装潢、工艺美学等多方面技能的基础上尤为精通某一项技能;多能是指室内设计专业人才需要较高的审美能力、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等。针对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为:在培养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把学生、教师、实训、学院、教学质量五个方面结合在一起,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市场需要什么就让学生学什么,确保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适应社会需要,顺利上岗。在教学设施方面,数量上应该满足学生需要,质量上应该最大限度地反映室内设计专业的最新技术。在师资队伍方面,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最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应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机制,提供充足的时间和设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提供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实训场所供学生实践操作。另外,室内设计专业教育必须打破学科界限,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实践的原则,精心挑选教学内容培养一高多能的专业性人才。由此可知,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应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在此基础上完善课程设置、改变教学理念、强化师资队伍、增添教学设施。
二、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途径
1.明确教学目标
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进一步确定教学模式,进而确定教学内容。高职室内设计教育培养的是一高多能的专业性人才,这一目标指引着后续的教学活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能力、想象力和艺术素养,以适应该行业的需求和发展。
2.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教师在设置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时,应多介绍美学、建筑学、力学、民俗学等相关知识,注重突出重点。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同样不可忽视。只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达到一高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术英语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要:为提高传统英文写作的教学效果,“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团队秉承OBE教育理念,研究“双平台+语料库驱动”视角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写作教学分成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大模块进行设计,探索“线上学习+课中TBL团队任务(线下翻转)+线上拓展”的教学活动。经过两学年的混合式教学实践,课程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学术写作;语料库驱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融合,混合式教学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研究者、教学实践者和教育机构己达成了共识: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何克抗在国内率先引入混合式教学(Blen-dedLearning)概念,即“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表明,“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教学,不是简单的“在线学习与面授教学的混合”,而是以学生的视角,利用互联网、移动技术和面对面教学为学生创造一种高度参与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是对课堂教学的提升与改进。本文结合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建设,研究“双平台+语料库驱动”视角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写作教学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大模块,探索基于项目学习的翻转课堂形式,以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效果。
一、课程概述
“学术英语写作”是面向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英语论文的语言规范,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方法,使学生习得论文写作的理论和核心知识,具备批判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成为具有逻辑思辨能力的高水平外语人才。同时,将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有效融入,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科研报国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本课程自2019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20年升级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并从2020年起,坚持利用学习通App开展混合式教学。
二、传统教学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