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学科研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学报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改革路径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给传统学报出版带来了挑战,更带来无限发展的机遇。分析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及重要性的基础上,从提高学报编辑自身素养、优化选题及加快数字出版标准化进程等方面提出相应改革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数字出版;优化选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诸多便利,其中给学报出版业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为了提高效率、扩大影响力、精细化管理及高校和读者之间动态、即时的沟通提供了便利条件和无限的可能性。本研究在阐述高校学报在高等教育发展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基础上,就目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推动高校学科建设、扩大高校对外宣传与增进学术交流及培养人才等方面入手,加大高校学报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强化实践导向方面进行研究,并且从提高学报编辑在大数据时代自身素养及数据知识;优化选题;加快数字出版标准化进程等方面提出相应改革意见。
一、高校学报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
高校学报隶属于高校,是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综合性学术类科技期刊,在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为导向的基础上,依托本校学科、科研优势,刊发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学术论文。高校学报不仅承担着学校的学术创新,科研交流,还承担着本校的教育教学、培养人才、学科建设、增进学校的对外交流及扩大本校在国内外高校同行中的综合影响力等方面的服务。服从学校发展的大局部署永远是高校学报工作的出发点和着重点。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通知的第二条[1]中对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以及办刊定位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高等教育不同于初高中教育,在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教授学生们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因此,高校教育者可以将已取得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之中,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又可以激励他们的求知欲,在无形的日常教学中收到以科研促教学的效果。同样的道理,高校教育者还可以将日常与学生互动教学中已取得的教学案例总结、归纳、思考后,提炼出创新性的教学科研新观点,再加以科学的论证,形成成熟的论文或科研项目,就达到了教学带动科研的作用。而学报在这个“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为二者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基础,是其他部门所无法替代的。
二、高校学报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提高高校教育质量
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策略
摘要:
目的了解职业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现状,为学校制定青年教师培养目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氛围。结果职业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现状不容乐观,科研意识、科研能力较薄弱,科研氛围需进一步加强。结论职业学校要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研究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增强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意识,提高教学科研能力,营造良好科研氛围,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
职业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在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将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为教学组织、设计、合作者。职能的转化要求教师要不断发展,适应各种教育变革,需要教师具备不断反思、改进自身教育行动的能力,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为更好地了解目前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现状,为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青年教师培养目标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对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现状进行专项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教学双轨实验室发展和管理制度的思考
摘要:作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主要阵地的高校实验室,成为区分优势与边缘学科实力的突出代表。论文从实验室人员、经费和办学空间三个方面剖析了高校边缘学科教学科研双轨实验室面临发展受限问题。对此,提出对应的双轨实验室未来发展途径,特别是进行管理制度创新是提高实验室管理质量和水平的关键。以Z大学道路工程实验室为例,从设备使用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对双轨实验室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总结。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双轨实验室;发展困境;发展思路;制度创新
在国家大力推动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全面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背景下[1],高校开始集中精力发展特色优势专业,争取进入“一流高校”“一流学科”,提升学校或学科的地位。实验室与实验教学的水平直接制约着“双一流”建设,建设一流高水平实验室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客观要求[2]。由于学校整体发展或者学生培养的要求,必须设置一些学科或专业方向以满足本科教学综合性培养的要求。但由于资源倾斜的不平衡或者各高校传统特色学科的差别,造成部分学科或专业方向发展举步维艰。而作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主要阵地的高校实验室,成为区分优势与边缘学科实力的突出代表。特别是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这种实践性强的专业,实验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是体现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一个关键评价指标。高校实验室一般分为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一些边缘学科的实验室需要承担本科/研究生教学任务,同时还需要承担部分科研任务。这类实验室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果不能做好实验室长期发展规划,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那么很有可能在高校学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逐步落伍甚至被淘汰。因此,在实验室资源紧张以及实验室需要承担重要任务的情况下,教学科研双轨实验室的发展与管理制度值得深入思考,以满足教学和科研的要求。
一、边缘学科实验室的困境
优势特色学科能够引入大项目,搭建大平台,获得大奖励,学科能够蓬勃发展。对比之下,由于历史发展或者学科/专业方向定位不准确,致使部分学科、甚至是优势特色学科之下的部分专业方向发展受限,面临着边缘化的风险。在学科师资水平、资源短缺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这些学科/专业方向想要获得充足的支持变得愈发困难,具体表现为实验室人员缺乏、经费短缺、办学空间不足等。
(一)实验室人员缺乏
即便是边缘学科,教学实验室依然是本科生/研究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阵地,需要承担相应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此时,学校应配备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开展实验室日常管理、设备维护、与教学老师对接实验教学任务、分发与收集实验设备等。边缘学科的教学任务量相对较少,造成实验教学任务少,在这个情况下实验室管理人员配置得较少。此时,当面临科研试验任务时,较少的实验室管理人员难以承担起繁重的科研试验管理任务,极易造成实验室日常管理混乱,可能表现在实验设备难以维持正常运转、实验操作人员(主要指研究生)进出实验室无序、实验室卫生与安全不达标等众多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会影响学科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发展,久而久之,边缘学科的发展逐渐恶化。
论政治学本科专业建造的实践
一、构建具有军队特色政治学专业课程的新体系
始终围绕合训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本专业所有课程分为两大系列。理论系列课程旨在使学员系统掌握政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应用系列课程旨在使学员运用基本理论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员从事实践工作的能力,构建了文理交融、指技兼备、军地相容的课程体系。具体地说,在课程类型上,构建了必修课(约占85%)、选修课(约占15%)、自修课(不计入总课时)三位一体的人文社科基础及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上,设置了公共基础课程(约1600学时)、技术基础课程(约850学时)、专业课程(约150学时)三大系列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按照学科背景设置4个系列:政治理论与人文社科系列、军事基础系列、自然科学系列、公共工具系列;技术基础课程包括支撑武器系统的相关技术体系和相关学科的综合性、应用性课程;专业课程围绕国际政治学与国防政治学两个模块设置相关课程,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技术的集成性和军事的应用性,使课程体系更符合“合训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专业骨干课程是政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每年选取若干门政治学科骨干课程进行专项建设。比照国内一流大学政治学专业课程建设标准,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建设方案,并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针对既有的教材不能适应“合训政治学专业”建设要求,我们成立专业教材建设指导小组,按照“文理交融、指技兼备、军地相容”的思路,先后派出3个调研组,深入地方著名高校、基层部队进行专题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对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及时将政治学理论、信息化战争、体系作战等前沿问题引入教学,建立了一批体现政治学学科要求、与军事斗争准备密切相关、部队建设急需、有较高军事技术含量的专业教材。同时,建立了教材内容更新机制,及时将新理论、新知识和部队基层建设新经验,纳入教学、进入教材,初步形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教材相配套、教材与讲义相结合、文字与多媒体课件等电子教材相衔接的教材体系。
二、构建“学科、教学、科研、团队”合力育人的新机制
坚持以“学科”为支撑,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动力,以“团队”为基础,建立了学科建设与条件建设良性互动、科学研究与团队建设互相支持的机制,促进教学科研向育人方向聚焦,推动学科团队为人才培养服务。
在“大政治学”学科视野下,“合训政治学专业”以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军队政治工作学等三个一级学科为依托,以国际关系硕士点、国防经济硕士和博士学科点、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和博士学科点以及军队政治工作学硕士和博士学科点等相关学科点为支撑,大力加强了“合训政治学专业”建设的学科基础。适应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我校“合训政治学专业”确立了“大国外交与国际安全、地缘政治与周边安全、执政党建设与政治安全、军备控制与太空安全、国防制度与军事安全”等5个学科研究方向。依托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和研究平台,积极探索政治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突出的教学科研队伍,取得了一批军内外较大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8年来,政治学专业教学团队成员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大课题1项;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一般课题、青年课题和后期资助课题等10项;出版了各类学术专著和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相关学术成果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反响。与此同时,政治学专业教学团队强调将研究成果以专题教学的方式进入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其中一项获全军教学观摩一等奖。
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问题
[摘要]各省建设省级“双一流”有利于国家“双一流”建设形成高等教育金字塔生态系统。“双一流”建设为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契机,但是地方师范院校存在管理职能错位、师资结构失衡、经费投入偏低、学科评估偏颇等问题。地方师范院校建设教育学省级一流学科需要实施科学管理、优化师资结构、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完善评估,为建设教学一流学科贡献力量。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
一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背景分析
2015年,国务院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指出: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高校优化学科结构,打造更多学科高峰。为贯彻实施好《总体方案》,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及国家发改委制定《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提出:支持建设一百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河南等均根据《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先后出台一系列地方“双一流”建设政策。地方“双一流”建设政策的出台,为地方师范院校争创省级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提供契机,从而助力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发展。2017年9月国家颁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一流大学42所,其中师范院校2所,占比4.76%,地方师范院校0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地方师范院校1所,占比1.05%,一流学科建设总数465个,教育学一流学科2个,占比0.43%。总体而言,地方师范院校院校教育学学科被边缘化,给其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
二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问题
(一)管理职能错位
一流管理在一流学科建设中起重要作用,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直接关系到一流学科建设的成败。地方师范院校管理层缺乏管理服务教学科研的理念,思维方式固定,管理机制僵化,致使师生缺乏批判精神,无条件接受和执行管理任务,为管理层服务。地方高校重大决策的制定几乎不涉及师生建议,管理者对师生很少进行人文关怀,机械的管理理念使职能错位。高校管理除规范教学科研活动外,最重要的职能是服务教学科研活动。通过对7所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36位领导者进行访谈,仅22.2%的领导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大多数教育学学科领导缺乏教育管理基本技能,使管理职能错位,这对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大数据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应用
摘要:大数据技术是目前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内容,本文重点对大数据的定义、特性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实际工作,对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探讨了高等院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最后,对大数据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教学科研管理;资源配置;数据管理
一引言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作为信息系统的基础和支撑,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大数据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影响日益显现,包括社会经济发展中展现出来的预测能力,对于经济发展宏观指导和决策支持能力等[1]。目前,关于大数据的研究工作是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我国相关研究的大量数据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价值已经在很多领域体现出来。本文重点对大数据相关定义、大数据特性以及大数据在教学科研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二大数据定义及其特性分析
(一)大数据定义
目前,业界对大数据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一些比较有名的研究机构,对大数据所下的定义如下。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也对大数据做出了定义[1]:“大数据是指其数据量、采集速度,或数据表示限制了使用传统关系型方法进行有效分析的能力,或需要使用重要的缩放技术来实现高效处理的数据”,这是从学术角度对大数据的定义。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2]:“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简单来说,大数据是“海量数据+复杂类型”的大数据类型,包括交互式数据和交易数据,对所有数据来说,规模或复杂程度已经超出了使用传统技术,根据合理的成本和时限捕捉管理和处理这些数据集的能力。从大数据的应用考虑,大数据指的是一种能力,收集并分析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关系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目的在于从复杂的数据中挖掘出尚未发现规律的原因。因此,大数据的核心能力是发现事物的规律和知识,从而更好地预测未来。
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矛盾思考
摘要: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的矛盾成为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二者存在的问题、矛盾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矛盾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
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矛盾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也是高校教师工作的主要两个方面。现今,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已成为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尽管我们普遍认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真正在高校里落实“教学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举步维艰。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和高校教师综合实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1.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高校的发展趋势来看,科研在高校的发展和教师的考核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几乎每所高校都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尽管一个国家的未来主要靠的是教育,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但是现今大学教师的考核和晋升制度使得教师无法安心教书,几乎所有大学教师都将科研工作置于工作的首要位置。而且各个大学的科研任务都很重,老师的科研压力很大,为了能够完成考核任务,他们不得不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工作,这样就必然减少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因此,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这就导致一些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难以得到提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论文
一、我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素质现状
(一)教学认知理论有待改进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很多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品低下,不能够针对当前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来组织安排教学,有的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研究教学环节设计、课后反思等活动。缺乏对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教法的研究和学习,总体来看教学认知理论乏善可陈。
(二)缺乏深造学习机会和科研能力提升
很多教师忙于课程工作量的完成及各类教学、教案的检查,不去对教学进行反思,不去参加深造学习,不去撰写科研论文,更不用说去通过教学科研来提升完善自己。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素质提高已成为小学英语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素质的培养
作为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英语专业的文化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掌握转化知识的能力素质。在以下论述中,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为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素质的培养,即普通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