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学研究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学科学研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学科学研究

高校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关系探究

摘要: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活动与学科建设之间关系密切。科研活动作为源头,为学科建设把握方向和注入动力,而学科建设又是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平台和实践基地。二者的协调发展决定着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学科建设

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责是传播专业知识、培养职业化人才、服务社会建设。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科学研究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建立完整的科研体系,培养一支具有系统的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以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投入科研活动,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正确方向,助力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本文以加强科研、促进学科建设为视角,探讨二者共赢的路径。

1高职院校科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在高职院校科研发展中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鼓励教师主动参加学术研讨活动,走出去、引进来,在交流活动中获取实时的科研信息,开拓科研思维,拓宽科研视野,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高职院校科研部门工作的核心,科研部门应当协助并监督开展丰富的研讨活动。

1.1学术交流。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吸引高级人才。教学部门定期开展学术研讨或读书报告会,由高级职称教师主持,并邀请相关学科教师参加,教师轮流探讨不同的主题。在学术交流中相互研讨宏观和微观的学术思想和锤炼科研方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形成良好的科研活动氛围,激励更多的教师与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1.2教师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术讲座,到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进行培训或者调研,走出去、引进来,让教师有更多机会了解相关前沿课题的研究动态,学习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和具体操作方法,学习如何将学术理论与科研相结合并转化为生产力。要求教师认真撰写培训感悟,巩固学习效果。

阅读全文

科学研究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探析

摘要:科学研究训练旨在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包括对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基本素质的培养。该文探索构建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信息化管理平台,以期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形成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教学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科学研究训练;创新;信息化管理

1科学研究训练的必要性

1.1内涵。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researchtrainprogram,SRTP)是专门面对在校学生所举办的科研锻炼项目,最早为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编制的计划。而国内则是清华大学比较领先,它于1996年开始实施SRTP计划,随后其他高校相继学习实行SRTP计划[1-3]。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哈尔滨医科大学针对其七年制专业实施了此项计划;浙江大学也公示了本校在医学方面实施此计划所取得的重大成果[4]。相关研究证实,接受了SRTP计划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具有创新价值的工作,且实验取得成功的比例明显增长[5-8]。所以,SRTP计划是目前部分高校认可的教育实践形式,也是高校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人才而开展的一项颇具创新价值的试验。武汉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教学中心”)是我国第一批次国家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之一。中心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育学生自学能力、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突出实践育人的理念,进一步推动教学变革,全面彰显实验教学对于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培养的重大价值。

1.2科学研究训练需要完善的教学体系支撑。科学研究训练的目的是培育具备创新能力、可以进行创业的人才。对于学生而言,创新精神是他们完成科研的基本素养。本科生科学研究训练应是一个具有延续性、渐进性的系统过程,为培养创新型科学人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依托教学中心,根据学科特色构建了实验技能系统训练与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基础型实验教学—综合型实验教学—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三层次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我院根据学生的年级和知识储备的差异编制实验课程,其主要包含下面几种形式:(1)在课程系统的架构之内设置单一开放实验项目。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动物、植物乃至普通生物学实验中,按2~4人/小组自由组合立项,以小组为单位独立选择相关实验项目,为学生开放实验室,在本学期内完成立项实验内容。(2)整体综合开放实验项目。涉及的课程有微生物学实验和遗传学实验。实验面向全年级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在总体框架内自行选择实验内容,安排实验内容,给出最后的检测鉴定报告。如在开学阶段,就让学生完成环境微生物分离鉴定实验:①学生将细菌从环境中分离;②依据各自的课程进展自行完成细菌鉴定;③在学期结束时递交鉴定结果并撰写报告。(3)以专业为引导的开放实验项目。主要针对那些学习成绩优异且对有关研究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展开,在生物化学、细胞学等内容之外,设定一些相对全面的综合型实验。(4)科学研究训练。在课堂讲授基础上,按照1~4人/组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单独申请立项,参与实际科研问题的研究工作,为每小组配备一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

1.3科学研究训练教学效果显著。通过科学研究训练课程教学活动,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属性的科研项目紧密联系,组织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湖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大赛和国际遗传工程机器竞赛等学科竞赛,将各类大学生科研项目纳入科学研究训练课程统一管理,提高了大学生科研课题的创新性、科学性、研究性。有效、规范的本科生科研训练一体化培养模式将各类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学科竞赛及学位论文等有机联系起来,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的申请和完成质量、学科竞赛成绩以及毕业学位论文质量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学生科研能力体现在其发表的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质量及其综合科研素质。

2科学研究训练管理面临的问题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科研学科建设探讨

【摘要】

在高职院校的内部建设活动中,科研项目与学科建设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二者之间既是带动对方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因素,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制约因素。因此,只有加强对二者的认识,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对机制内容的优化与完善,促使科研项目与学科建设共同发展,帮助高职院校有效地增强综合办学能力。本文以广东省内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为例,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研项目;学科建设关系

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发展水平反映了学科基础的建设发展状况以及科研能力的具体化表现。同时,这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活动奠定了基础,促使高职院校能够在人才培养活动中取得更大的成就,提高人才培养活动的开展质量。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的重视程度,使得在科研项目的帮助下学科建设得以完善与发展,让科研实力带动科研项目的多样化,优化学术研究队伍的内部构置。以此来确保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更上一层楼,引导高质量的人才贡献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力。当然,学科基础的建设会让整个社会的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真正意义上地发挥出知识力量的高效生产力。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对科研活动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深入认识。

一、广东省内高职院校中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之间的相同点分析

广东省内高职院校中科研项目与学科建设之间的所存在的相同点,主要涉及了以下内容:首先,二者的开展目的是相同的,即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与办学水平,通过原创内容来带动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而帮助整个高职院校在办学活动中做到深入发展。其次,二者的开展都离不开高水平研究人员的投入与参与,并且二者的开展都需要在团队环境中来实现对学科理论与科研项目的发展。再者,二者之间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可以形成明显的促进作用,即能够做到结合开展,产生促进作用,在对理论知识进行研究的时候,学科建设可以让科学领域实现进一步突破,带来更为深入的发展与突破,让研究成果得以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这本身就是学科创新的表现,也是学科建设的成就之一。

阅读全文

新时代计算机教育科学研究新机遇

[摘要]当前时代背景下不仅需要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且需要把握新时代下的新机遇来打造计算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生态圈。通过把握新的机遇,能够更好地攻克当前在计算机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出现的瓶颈问题,进而有助于提升其建设水平,这对于推进我国计算机教育科学领域发展并加快计算机教育改革建设而言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多方面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把握计算机教育科学研究新机遇,致力于推动计算机教育科学研究朝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计算机教育;科学研究;新机遇

当前时代逐渐趋向于智能化和信息化,这对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计算机教育科学更加注重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同时需要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发展计算机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突破传统研究方面的局限问题,尽可能把握新时代下提供的新机遇来优化计算机研究技术和课题,这样才能进一步凝练已具备的研究基础并增加对信息技术的深层次探索。新时代给予计算机教育科学研究了许多机遇和平台,但是如何更高效地应用这些机遇和平台来优化计算机教育研究成为当前重要讨论问题之一。

一、从提高教学质量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一)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实践与发展

计算机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融入,当前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研究领域不断结合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而且可以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新时代背景下对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目标,需要相关工作者们更加注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和优化。部分学校应用MOOC/SPOC在线课程来打造系统化的计算机教学平台,这一课程建设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优化,在具体的应用中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实现了对计算机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这些在线课程在应用中不仅可以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能够实现将计算机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目标,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扩展学生们的学习领域和学习平台,同时增加了网络辅助教学这一模式来丰富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在发展计算机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讲,实现计算机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能够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领域的变革,其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革。当前部分高校在教学领域中应用OBE产出导向型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的应用可以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使高校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们的学习活动,从这一层面上讲,这一教育模式与当前推崇的新型教育理念相契合。在应用OBE设计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时,首先需要借助计算机系统来设定课堂教学目标和详细的教学活动安排,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组织能力目标来制定评价指标,这一系列数据信息的汇总可以形成一定的保障体系。在应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领域变革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互联网这一形式来丰富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同时需要应用这一技术来激发学生在学习环节的探索兴趣及创新意识,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研究的效用。

(二)构建互联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阅读全文

科研任务并重型单位科研管理论文

一、国内高校科研管理现状

近年来,很多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担,也担负起科研服务社会的责任。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生力军,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高校科技工作正在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呈现多渠道、多方向的增长趋势,地方政府对学校科技的投入力度也逐年递增,高校的科研规模不断扩大,科研活动越来越多,高校科技处一级管理结构体系已完全不能满足需求,普遍采用校院二级管理体系,即在学校科技处领导下,各个院系设置科研管理部门并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科研管理。这种二级管理体系有效地解决了科研管理与高校科研工作发展的矛盾,但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学科研单位,倘若采取相同的管理方式则不能充分体现基层单位的办学特点,也不利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因此,很多高校针对教学型、教学和科研任务并重型以及科研型基层单位,采取了分类考核制度,从而引导分类管理。

二、教学科研并重型单位科研管理特点

1.教学与科研并重,工作重心不分伯仲,科研管理

工作需要创新性。教学和科研任务并重型单位不同于教学型和科研型单位,顾名思义,前者强调教学、科研任务二者兼顾,不分伯仲;后者是教学、科研二中选一,具有倾向性,其与传统的大学和科学研究院功能相近,其管理模式有相似、相通之处。单位工作重心不同,其管理方式必然具有差异,因此教学和科研任务并重型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不能沿袭教学型或者是科研型单位的管理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性特点。

2.教学与科研并重,科学研究时间减半,科研管理

工作需要全面性。单位功能直接影响高校教师的定位,教学和科研任务并重型单位既要求保证教学质量还要追求科研成绩,这不仅是单位考核目标,也是相应教师职业发展的考核指标。因此,教师在工作时间安排上均采用五五对分,较之科研型单位的科研时间减少一半,这就要求基层科研管理工作必须具有全面性,细致周到,促使教师方便、快捷地完成科研工作。

阅读全文

造型艺术教学经验探讨

作者:孙丹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艺术与其他各科之间达到最佳的关联与组合,形成一种互补、交叉融合、持续发展的关系,从而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有思想有创新力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扩大高校影响辐射的艺术教育功能总书记在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讲话已明确指出,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又一重要职能,即是大学教育第四大功能。当今社会,国家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人才智力、科技创新和创意社会的形成。而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的贫弱是一种普遍而又难以短期改变的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因素。在高校艺术教学中,我们应该反思旧的艺术教育模式,不断尝试进行新的教学改革。当代西方永远求新、永远求变的具有活力的艺术基础教育,注重对创造性和个性的培养对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切实推进、对观念探索的普遍推重、对当代艺术思潮和社会生活的高度关注和积极互动[2],这些都是我们所缺乏的。高等艺术教育的影响力将会逐渐由一般的纯美术领域辐射到社会环境建设,科技革命和人文理念等更广泛的领域中,它所造就的是有文化艺术修养的环境、有自我革命勇气的新一代人,一个有创造力的社会。

借鉴社科研究方法,累积高校艺术教育理论知识学科方法的研究是学科成熟和深化的标志。所谓研究方法,其实就是一套工具。同一种方法(工具)可以由多个学科使用,一个学科也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工具),关键是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在当代科学研究中,学科分化和整合是一种趋势,多角度地观察,多种方法的综合也是展开当代学术研究的一种趋势[3]。无论是学习社会科学的,还是学习人文科学的,尽管各门专业的研究对象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的研究对象都离不开人和社会。社会科学注重研究现实问题,为现实政策制定提供依据。而处于人文学科内的艺术学科,既要培养艺术家,注重个性,但同时又要注意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市场的结合,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要更加“实”一些。因此,艺术学科应该更关注艺术教学的实际用途。造型艺术教学理论研究必须对于学生实践的发生和发展做出引导,对于实践的决策提供理论的依据,这样的艺术教学研究才有价值。目前,艺术教学理论研究无论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显得不太成熟,这固然与艺术学科本身的特性有关,但另一方面,艺术院校教师重视创作和设计,却少理论写作,不能将研究融入到工作中,转化为系统的理论成果才是问题所在。高等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的严重缺失,使得艺术教育带有很强的经验主义色彩,缺乏科学预见性和整体的系统性。相对而言,社会科学领域内对于研究方法的探讨起步早,研究成果突出。正如艾尔巴比所指出的那样:“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特殊价值,就在于提供探究事物的合乎逻辑和利于观察的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越过个人的偏见,超越个人的眼界来看世界,这就是掌握着解决社会问题方案的'超然领域。”[4]

在社会不同领域的大融合、学科大交叉的时代,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两端我们都要深入,相对于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教学更欠缺的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是“用实证的而不是哲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的一门具体的、专门的学问”。应该借鉴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全面加强学术训练,并将以研究为导向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用之于造型艺术教学之中,会让学生具有主动融入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的潜能,成为推动知识经济和创意文化发展的有生力量。艺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需要有专门的经验性总结。如果能从教学改革实验中找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进行指导,也为学科的发展提供经验性实例,这对于艺术教学知识积累意义重大。

将社科研究方法融入综合性大学造型艺术教学

在全国高等院校中,95%的综合性大学都设置有艺术专业,它已经由一个小专业变为大专业,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的前景十分看好。综合性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有着深厚的基础,为当代造型艺术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研究方法。齐全的学科门类、多样化的专业背景的综合性大学,在艺术教育中能发挥其独到的作用。然而,我们需认识到,综合性大学和专业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是不同的,应该把艺术创作、艺术研究和艺术素质有机的结合起来,及时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因此,在综合性大学的传统造型艺术专业进行艺术教学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我们再也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感性的审美熏陶,而应该补充进很实在的东西。造型专业教育不能不讲科学、实践,教育需要一种范式的革新。目前,在许多国家的综合性大学中,艺术学科基础课程更多的反映出其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自然科学的学术氛围渗透,更多地反映出其交叉性与边缘性色彩。人文学科(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以思辨为主,强调主观价值判断的方法。社会科学研究坚持理解性和实证性的统一,坚持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统一。将社科研究方法融入到造型艺术教学,这个问题不仅是有关艺术教育的课程设计问题,实际上也从深层次上涉及到了艺术教育中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一个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体系。造型艺术在综合性大学的研究处于科学和艺术之间,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造型艺术教学应该将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借鉴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实现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体系。在研究课题中,陈述问题所在,对概念做出定义和展开深入研究。同时,造型艺术教学可以结合美术学院的特点,进行艺术实践和艺术创造[5]。社科研究方法中,定性和定量研究是我们在造型艺术教育课题研究中可以采取的两条途径。定性和定量研究有机的结合、综合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到问题的核心,寻求到问题的答案。研究的结果非常实际而深刻。在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相关资料的收集、择取、分析、判断、解释的方式到形成结果这一系列研究过程,能使学生探究艺术的本质,有利于知识素养累积,寻找自身语言的突破点,从而为自己艺术定位,形成和坚持自己的风格,并逐步提高分析能力,深化认识,培养独立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因此,笔者设想的有关造型艺术教学中引入社会科学方法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对同一课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同步研究“社科研究方法”贯彻着一个基本精神:就是认识研究社会要从“调查”开始,要从第一手资料开始[6]。造型艺术教学应该注重“调查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科学精神,改变以往研究过于依赖思辩的状况。根据个人设想从所关注的主题入手展开艺术实践,然后对艺术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加以分析,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这个过程使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融为一体。将这种方法作为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要求体现在教学中,有着创造性的意义。造型艺术的特点为实践在先,艺术研究具体化和个人化。具有艺术科学研究精神的艺术实践,一方面让学生形成在某个时期对其艺术作品的看法,另一方面展开的艺术创作过程研究,研究的是正在创造之中的艺术。最能胜任评述创造过程的人是学生本人。学生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并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学生是否能对自己的创造过程进行思考,寻找作品的主线及作品之间的关系,是否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艺术观念,是否了解与自己作品相关的艺术家、艺术作品与理论研究,是否了解自己的作品与课程中的美术史知识的联系。不难看出,评判的首要一点是创造性,同时强调作品的艺术品质。其次是重视创作过程,在审视这一过程中,检验个人艺术观念的表达和发掘作品的潜在因素。作品也要建立与其他艺术作品的理论联系。这一标准基本体现了造型艺术学科教学的主导思想。在艺术实践基础上的分析与研究会促使艺术创作得到进一步深化。把个人艺术实践置入艺术问题的研究之中,体现出重艺术思想、重艺术语言、重艺术概念的特点。实践与理论并行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抽象的艺术理论,为今后个人研究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重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摘要: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对高校学科发展和培养高质量的本科专业人才以及产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成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对重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规模和主要任务作、教学团队与教研室的关系、团队与专业的联系、建设教学团队的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得出,重点高校教学团队一般应该以本科招生专业或二级学科涉及的主要专业人员作为建设的规模较为合适,基础课的教学团队可按课程进行组建,重点高校教学团队的任务应当包括硕士生与博士生的教学和相应的建设工作。重点高校通常肩负有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科学研究对团队建设也具有关键作用,教学团队可以通过组织三级学科科研小组开展科学研究。此外,本文还在教学团队的特点等方面提出了与以往认识不同的见解。本文的研究对重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重点高校;教学团队;团队特点;团队任务,实施措施 

        引言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对高校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许多学者对教学团队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到教学团队概念[1-3]、建设原则和目标[4-6]、建设的内容和问题的分析[7,8],策略与措施等方面[9]。过去对于教学团队的作用与工作机制也进行了研究 [10],认为组建教学团队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以往研究还认识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的重要任务[11,12]。关于团队成员的组成,多认为选择成员时要注意各人所具备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性格特征和个人偏好的搭配[13]。关于团队带头人,一般认为应该是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权威,还要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团结同志,具有宽广胸怀[14,15]。虽然过去对教学团队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针对重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还少,对教学团队应该涉及的学科范围、重点高校教学团队的任务是否包括科学研究、是否包括硕士生与博士生的教学以及教学团队与教研室的关系涉及很少,对教学团队特点的认识多停留于早期企业团队的认识水平,缺少一定的新思想。本文将主要探讨上述过去研究很少的问题,以便为重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一、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包括的学科范围

        对于教学团队,教育部教高[2007]136号文《关于组织2007 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中规定:“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应该包括几级学科范围,这在上述教育部的文件中基本已经提出,只是不够详细而已。教育部文件中指出以系列课程或专业建设为平台,也就是按照系列课程或专业即你想那个建设。系列课程和专业是不同的,究竟是按照系列课程建设还是按照专业进行建设,这是非常值得弄清的问题。根据我们的调研和分析得知,按照本科招生专业组建教学团队比按照系列课程组建有更多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针对本科专业建设教学团队有利于加强本科专业的教师力量:本科专业开设的课程很多,但要根据主要专业课程和骨干专业课程配备教师队伍,有针对性地加强主要专业课和骨干专业课的教师力量,使这部分教师达到较高的水平,为培养高质量本科人才提供重要师资保障。(2)针对本

阅读全文

学科建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摘要:地方院校担负着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职能。地方院校应合理定位,坚持成果导向,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打造特色,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三明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探索,为同类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本科教育;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

根据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工作职能,可以将人才划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学术型人才是指揭示客观世界存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人员,致力于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现象、过程转化为科学原理,知识体系主要由基础科学(物理学、数学、化学、地学、生物学、教育学等)组成。应用型人才是指把科学原理、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专门人才,知识体系主要由应用科学组成,能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随着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社会的到来、知识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兴起,国家对应用型人才有着广泛而迫切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把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和重要目标。地方本科院校肩负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应在适度培养学术型人才、基础型人才的同时,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和办学模式,主动融入地方产业布局,科学调整、规划专业体系,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群,着力培养多接口、多样化、多规格的应用型人才。教育部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在新近批准设置的目录外新专业中,超过90%为应用型本科专业。[1]近年来三明学院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和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加快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步伐,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努力和探索。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学科建设体现其科学研究功能,专业建设则体现其人才培养职能。厘清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创新性作用。学科作为一个学术概念,与知识和研究相关联,是评价大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学是发现、传播、创造学科知识的专门机构,学科是社会对大学认可度的核心指标之一。学科是高等学校校际之间合作与竞争的基础,一所高校的优势学科和学科优势是形成专业办学特色的基础。[2]高等学校根据科学的发展、学科的分类和社会职业的分工,设置了培养专门人才的方案、计划和大纲的总称,称为专业。专业特色的形成包括基本特色(指专业依据方面的学科特色和社会适应特色)和机制特色(专业形成、设置与变革方面的思想、制度特色)。教学计划是高校实施专业教学的基本形式。与普通教育相比,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专业教育。专业建设水平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2]。作为大学的两项基本任务,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各有其特定的内涵和侧重,同时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学科是学术活动的平台,其形成和发展遵循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并进一步将知识理论化、系统化、模型化,跟踪学科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凝练学科方向,合理建构学科群,培育学科队伍。学科建设是大学根据自身的实际,采取若干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学科水平,取得高水平的学科研究成果。专业是培养人才的教学活动平台,其形成和发展遵循教育研究和社会发展规律,适应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需要,跟踪社会对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2]学科建设同专业建设互相协作,共同推动高等学校的教育发展,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

三、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发展途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