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学教育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科教学论论文:数学学科教育论内容设计思索
本文作者:孙文英 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分院
设计主要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新课程、学科教育研究三个模块。各模块具体内容如下:学科教育理论模块包括学科教学理论、学科课程理论、学科学习理论;新课程模块包括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典型课例分析———兼谈新课程学科教学设计、新课程专题研究;学科教育研究模块包括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科教育研究简介、优秀学科教育研究介绍、教育论文写作。这三个模块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课程功能。
其中,学科教育理论实现在职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学习本学科领域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新课程模块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计,旨在使教师领会新课程标准中蕴涵的课改理念,提升相应的学科教学设计能力,“新课程专题研究”环节依据新课程中增设的学科专题开设,帮助教师解决在新增学科内容方面带来的困难;学科教育研究是在职教师普遍感到困难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经过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以及多年教学实践的磨练后,这一环节的具体内容设计对有效教学将起到极大的专业提升和引领作用。
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设置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贴近时代脉搏,体现新课程要求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设置必须敏感于时代对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也就是要“与时俱进”。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就是要关注新课程、反映新课程、体现新课程。关注学习者,突出职后特点任何课程设计如果脱离学习者的具体特点,都很难较好地实现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教师学习是成人学习的一种,既有成人学习的一般共性,又有教师学习的专业特性。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呈现方式、评价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应对此特点做出回应。重难攻坚,把握教师专业化发展薄弱环节职后学习作为教师继续教育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必须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针对薄弱环节,设计、选择、实施学科教学论课程,把握教师职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要素,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设计上,为教师的职后学习搭建适宜平台,很好地起到专业提升与引领作用。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针对职后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分析,设计了主要针对新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新课程、学科教育研究共三个模块。在数学学科中,结合学科具体特点,设计各模块的具体内容如下:
模块一。数学教育理论,含三个分支,分支一数学教育基本理论:一般教育理论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目标教学”理论与中国高考;中国的“双基”数学教育。分支二数学课程理论:课程的基本概念;数学课程理论研究概说;古代外国数学课程概况;中国古代数学课程概况与突出成就;欧洲数学课程的发展;中国近现代中学数学课程的演变。分支三数学学习理论:“学习”与“数学学习”概说;基于行为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认知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人本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
模块二。数学新课程,含三个分支,分支一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外数学课程改革简史;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分支二新课程典型课例分析—兼谈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析(研讨);高中阶段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析(研讨);课程资源开发;来自学员的案例研讨;数学教学设计。分支三高中数学选修3.4专题选讲:关于高中数学选修3.4的认识;选修3专题选讲;选修4专题选讲。
体育教学德育教育论文
1.体育教学中德育的目的和任务
体育在学校教育方面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旨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在运动中实现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大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更要对他们进行品德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体育学科作为教育的一个学科,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而且在体育教学大纲中已明确规定:“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不断提高他们为革命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他们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由此可见,体育的目的在两方面:第一,让学生锻炼身体,掌握体育专业技能知识;第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进行素质教育,把学生同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革命精神。体育教学有它的特殊性,在不同的时间和自然条件下,更能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因此,体育为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2.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途径
2.1制定全面而有重点的科学教学计划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在上课前应当制定教学方针,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对学生德育培养计划进行规划。第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培养计划,例如,培养学生竞争合作意识,努力进取的精神,尊重比赛或体育规则的习惯。对于每节课要培养学生哪些品质,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等问题一一作出安排。第二,打破传统的课程安排模式,将包括训练项目、道德素质教育在内的教学内容融合进去,科学全面地对教学方案进行研究,保证学生最大受益,收获最佳效果。第三,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起着决定性作用。以前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应当前要求,我们就应当打破常规,研究其他教学方式,找到适合学生的,对学生德育培养效果明显的教学方法,并加以应用。
2.2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德育工作归根到底是对人的教育,所以体育教师应当用人的感情,理性对待学生。用情感感化学生,用道理说服学生。体育教学也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合作的一个活动,师生之间通过教、学、情感、心理、专业知识交流等方式进行沟通,例如,对运动细胞不发达、肢体不协调同学多加训练,进行鼓励,对身体素质差的同学多加关怀;进行学生老师交心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德育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体贴学生,帮助学生。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教育。体育教学可以更直白的看出学生的思想、个性,这些都反映在其上课的行为表现中。这就需要老师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同学的各种行为和心理写照,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如在课堂中,在同一活动中,在同样的条件下,有的学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而有的同学则可能表现出不负责任、害怕困难等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表扬或批评,不能一味地纵容学生,让他们的坏习惯根深蒂固。还有的学生具有较强表现欲的心理特征,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正确指导,耐心教育,淡化个人英雄主义,树立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小学音乐教学审美教育论文
一、寻找审美教育的突破点
审美教育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因为宏大,所以对小学音乐教学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和引领性,这是优点所在。但对小学一线的音乐教师而言,过于宏大的概念又容易让人寻找不到有效的抓手,从而使得理念的落实成为困难。笔者在审美教育的观点引领下,努力寻找一个突破点。经笔者实践与思考,感觉从学生的意趣角度建立审美观点,是一个比较可行的途径。意趣指向学生的学习心理中最基本的意味与情趣,学习心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而言,最好的刺激手段就是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小学音乐教学理论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这往往是浮于表面的,因为学生往往不是对音乐本身感兴趣,而是对音乐课上的轻松自由感兴趣。因此,音乐教师要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转到音乐知识上来。更重要的是,意趣引领下的审美教育,可以让小学生接触到音乐的本质,能够通过自身的有效体验去感知音乐的美。笔者研究了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系列小学音乐教材,发现教材中精选了大量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音乐作品。因此,音乐教材是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载体。从意趣培养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师首先要做的一个工作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对音乐教材的使用,感知音乐的美。这是一个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很多情况下,学生一学期下来,音乐教材还是新的。这说明教材的使用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有的甚至没有使用)。笔者在五年级上册的教学中,从第一课《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教学开始,就试图让学生去体验教材中的美:看似杂乱的数字其实是音符;第一单元的“快乐嚓嚓嚓”必须让学生领略到“跳起欢乐舞,快乐嚓嚓嚓。校园春来早,春歌美如画”的意境。总之,要想实施审美教育,基于教材并寻找意趣是首要之举。
二、探究审美教育的好方法
审美教育的效果来自良好的教学方法。如果说寻找到意趣这一有效的激发点是首要之举,那么好的审美教育方法就是决定审美教育成败的关键。笔者在教学探究中发现:只有基于小学生的认知需要才能获得好的方法。这一认识与传统的认识有所不同,传统音乐教学强调音乐本身的优美,但这种优美如果不能为学生感觉,就无法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审美体验。因此,笔者以为好的审美教育更应当基于学生的需要,看看他们真正喜欢音乐的哪些方面。所以说,好的方法不在于方法本身,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原有认知与音乐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越紧密,说明采用的审美教育的方法越好。
三、激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接收到了审美教育会有哪些表现?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学生的审美情趣激活。小学生毕竟是小学生,他们对包括音乐在内的事物的美并不容易直接感知,而这也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学生有了审美意识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之后,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成为重中之重。审美情趣表现为学生对美的敏感性,当美的音乐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要能立即有所反应。到了小学高年级,尤其要追求这种教学效果。笔者的教学经验表明,这是有可能实现的。特别是一些百年老歌,如《祝你生日快乐》《毕业歌》等,常常能够让学生在平静的背后展现出内心对曲调的认同与欣赏。笔者努力的另一个目标,是让学生在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中,能够在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关于这一点的实现,仍然是基于上述审美教育方法的使用,激活学生感知曲调的审美情趣。当同事表扬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总能在大型活动中高唱国歌时,笔者意识到努力是有效的。
作者:张玲玲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
中学思政教学感恩教育论文
1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育的高效融合策略
1.1寓教于理,从知识层面高效融合
在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学的结合中,表现要做到寓教于理,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感恩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思想政治品德这门学科成为重要的学科,让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高度地融合起来,达到寓教于理、寓教于行的目的,实现知识与道理的全面、有机的融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媒体和道德标准,懂得报恩、知道轻重,不报恩者只能谋一时,懂得报恩者才能谋万世,而这些传统美德渐渐被人民所遗忘,被教育所冷落,这才是最大的疏漏和悲哀。而如今在中学生中出现了自私任性、坐享其成、自私自利、满腹牢骚等不健康、不道德的行为,再加之受社会中不良思潮的影响,网络中不健康的东西的腐蚀,使得思政教育愈发重要。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学的结合就是要让学生们懂得,让孩子们知道,感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理所当然的行为。
1.2寓情于文,从感情层面高效融合
在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学的结合中,更要体现感情层面的东西,“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情到理放至、情阻理难通”,这些话语都充分说明了情与感恩之理之间的关联。在当今时代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主要应该归咎于教育的缺失,尤其是没能把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高效地融合到一起。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文提出应当在中学思政教育教学中,把感恩教育与之有效地结合起来。在结合的同时,感恩教育还要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只有转变了学生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架起从知识、从知道到实践、到行动的桥梁,才能最终把感恩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学生们的品质,把思政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来,并且表现于学生们的具体行动、具体行为、具体实践中来。在实施中学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同时,在与感恩教育有机结合的同时,广大教师和教育部门还要千方百计地了解学生们平时日常的情感,从学生们的生活出发、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出发、从学生们的“三观”教育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感恩教育中,都是从生活中挖掘题材,从学生们身上寻找话题,贴近学生们的心灵深处去寻找感情的元素,例如,讲述汶川大地震一位年轻母亲用蜷缩的身体怀抱女儿挡住死神,手机中留下最后的信息,“亲爱的宝贝,如果你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的故事。将这种感人至深的故事千方百计地与广大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触动学生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孩子们展开感恩翅膀的,打开感恩的心灵。
1.3寓恩于行,从实践层面高效融合
在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学的结合中,“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在感恩教育中、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如此,就是要努力践行所学习到的高尚思想情操,调动每一名学生都争做行动上的巨人,而不做语言上的巨人和行动上的矮子。显而易见,在实施二者结合教育的时候,重要的目的和导向就是要培养学生们感恩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让学生们真正做到知恩于心灵中,感恩和报恩在行动里,能用自己实际的行动来回馈和报答父母、老师、祖国。如何真正地做到寓恩于行,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口头教育和身体力行教育的双重效用,因为广大青少年在中学时代正处于一个可塑性极强的阶段,也正是树立“三观”的雏形期,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乃至在学习上的学习观,这些都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本文认为应该在中学时期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来抓,高度地重视起来。尤其在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更是要注重考核和学习,因材施教、言传身教,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广大青少年真正地树立一个好的人生导向,真正知道哪些行为应该做,哪些行为不应该做,除了说教层面,老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立教、以身作则都将对学生们起到不同寻常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和生活素材,尤其在新的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的时候,更是要以学生们为主体,把更多关于感恩方面的内容和实例融入其中,把教学精心地设计成正品质、懂感恩的优秀教材,通过学生们道德践行、感恩践行来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让中学生的思政教材成为感恩、成长的蓝本和指路明灯。例如,在学习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等思想政治品德的教育内容时,就可以把“乌鸦反哺、山羊跪乳、王郎卧冰”等故事和典故一同融入到教材中,让学生们通过这些经典的教育去实践尊敬的孝顺行为、感恩的行径。
实践教学学前教育论文
一、实践教学的“规划者”
作为实践教学的整体规划者,教师需要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的这项活动加强认识和规划。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学生在经过实践教学后能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目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此项教学活动中主要包括的内容;对教学程序进行设计,包括具体的开展地点,怎样开展和在哪里开展和时间分配问题等等。就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实训来看,通常是在校内的实训室开展,主要项目包括幼儿园模拟教学、音乐、钢琴、美术和舞蹈等。各课程的实践技能,不仅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存在总的目标规划,而且各科教师都要与具体的专业要求相结合,来进行总的课程实践教学规划。
二、实践教学的“指导者”
指导教师作为“指导者”就需要为学生充当“领路人”,进而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做好引导。教师在实习实训过程中,主要扮演的是“导演”角色,围绕学生这一中心来进行指导教学。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整个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要将问题解决的要点记录下来,进而对学生解决问题进行引导。教师应当对每一位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情况多加关注,尤其是要对那些掌握不太好的学生加以特别关注。同时要从旁做好耐心指导,关于指导方式,通常是以个别指导、集中指导以及巡视指导等为主,促进实训实效性的增强。首先,教师在具体的实训和实习过程中,尤其要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普通话要尽可能做到标准,语言要尽量儿童化。对于学生提问技能也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其次,在实训实习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
三、实践教学的“示范者”
作为幼儿园教师的“示范者”,就要求教师具备高素质高技能,并且是专业的教师,要发挥好角色示范的作用。例如在“幼儿园模拟教学”实训中。对于幼儿教学的情景,教师要进行详细地讲解和演示,通过创设幼儿园环境,来带领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幼儿园教学的具体流程和情景。教师在进行演示的过程中,就不再是幼师的教师,而变成了真正的幼儿园教师,要按照幼儿园教师的严格规范来组织语言,展开教学行为,以及与学生进行提问、互动。教师要想能够促使学生技能训练有效地进行,第一步就是要为学生做好示范,从而将不同的角色担当起来。
四、实践教学的“研究者”
案例教学教师教育论文
一、必须明晰的逻辑起点:案例教学法和举例子的异同
(一)主体不同
举例子的主体是教师,教师通过事例来论证观点,加深学生印象,以便学生理解。而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要根据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开动脑筋,最终理解教育政策法规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二)地位不同
二者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同,举例子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案例教学法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通过完整的案例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三)流程不同
举例子没有固定和程序化的流程,教师只要在某一个知识点讲解之前或之后都可以随时应用,一般用时比较短,而案例教学有完整的过程,包括案例呈现、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点评等基本的流程,因此耗时长,一般都在半个小时以上。
健康教学视域下创新教育论文
一、创新教育理念的内涵与根本要求
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导向,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宗旨,从根本上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创新教育理念不仅要求创新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改革,还要求对教育体系进行系统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致力于培养解决模糊领域问题的人才,也就是生产知识者;在教学要求上,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主动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在学习主动性方面,创新教育更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教学;在教学组织方面,创新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作出行为选择。总体而言,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并在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着力。
1.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往往表现为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现实的质疑和求异意识,并能够独立地进行思维和批判。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过程中,主体往往表现出一定的自觉与自制,同时,因为环境和现实生活压力的影响,这一意识往往显得模糊和不稳定。因而,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发挥学习榜样的示范作用、和谐氛围的潜移默化作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设问答疑,细微观察外在事物并捕捉错误价值,创设教育教学情境,来深化和提高创新精神。
2.养成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目标。
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将主体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思维的层面,实现人的创新活动由感性到理性的重大飞跃。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创新思维要求创新主体能以新颖独创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提出解决方案。创新人格是创新主体养成的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为己任,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独立自觉的品质特征,本质上反映的是创新主体的品质和德行问题。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的培养,对主体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创设情境,增加教学活动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3.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是实现创新教育目的的载体,又是创新教育本身的价值目标之一。
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论文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意义
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育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作用。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品质,健全学生的人格,使教育向着人性化方向发展。情感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情感教育也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一)情感教育观念没有真正确立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当前的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以知识掌握为主,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这必然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情感教育,不能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情感教育观念。
(二)情感教育的形式大于内容
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情感教育虽已被逐渐重视,但是由于尚处于探索实施阶段,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这就导致了当前的情感教育内容空洞,成为了一种教育的形式,脱离了情感教育的轨道,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