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交通工程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交通工程现场管理论文
1交通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原则
1.1科学性原则
交通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涉及到各方面的内容,只有利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才能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矛盾,有效利用资源。根据施工的具体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作业流程,技术人员加强现场的安全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施工人员的作用,创造更大的价值。
1.2规范化原则
规范化是交通工程施工最基本的要求,施工过程中要采用统一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标准,严格遵守要求,严禁工作人员凭借主观意识来开展各项工作。建立规范化的作业管理机制,从整体上提高施工的质量以及管理水平。
2交通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施工人员对于自身的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
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实践教学
摘要: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的现存问题,以能力本位教育为出发点,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开展“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利用可视化仿真软件搭建实践教学案例平台,探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实现”和“运作”的教学方法,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CDIO;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践教学;虚拟仿真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强国建设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对铁路等八项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调度指挥和运营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期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的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服务[1]。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成为构建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的重要举措。培养从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熟悉列车运行组织、精于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对提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高效调度指挥和运输管理智能化水平至关重要。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理论联系实践方面还有待完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往往会出现理论基础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脱节的情况,难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作为轨道交通运输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内容涵盖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组织的各个方面,而在当前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以教师理论讲解为主、学生主观能动性不高、案例实践体系薄弱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基本理论和方法教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使其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解释、验证和延伸[2],构建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于实践过程。
1CDIO模式下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实践教学
1.1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共同研究创立,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先进成果[3]。CDIO是指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该模式从必备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方面,提出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知识,改变填鸭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现状,倡导以“教、学、做”为一体的原则实施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工程技术知识、素质和能力,从而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它是一种能够充分实现以能力本位教育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估的教育手段。
1.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的CDIO模式实践教学体系
交通工程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为了促进交通工程课程建设,探索面向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教材改革,从智能网联交通智能化导论、智能网联交通管理与控制、智能网联交通系统控制原理三个方面,论述课程教材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课程教材改革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交通工程课程教材改革适应智能网联背景的发展要求,对培养实践创新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课程改革;交通工程;智能网联交通系统
交通工程专业是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下的本科专业。我国高校开设的交通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主要包括交通工程学、交通管理与控制、道路交通安全、交通规划原理、智能交通系统、交通心理学等课程[1,2]。现有这些课程能够较好地服务于交通工程本科生教学,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绩。交通工程是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专业[3]。纵观交通工程发展历程,交通工程经历了从马车时代到汽车时代的变革,并且在智能交通背景下,顺应智能交通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了交通工程专业发展,由此产生交通工程2.0时代。智能交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出现,为推动交通工程向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发展起到了铺垫作用,智能网联背景为交通工程专业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交通工程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现阶段面向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交通工程课程教材改革显得十分必要。虽然学者们对新工科背景下的交通工程专业体系考核[4]、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交通工程专业建设方案[5],以及智能交通背景下的交通工程实践教学课程建设[6]等进行了探索研究,但是针对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教材的革新研究尚不够充分。鉴于此,本文针对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对交通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要求,从课程教材的编写革新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旨在为智能网联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一、智能网联交通智能化导论
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离不开智能化技术的支持,因此,适用于交通工程领域的智能化技术内容应当成为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对于本科生而言,专业知识水平还有限,难以完全掌握专业的智能化技术,因此,针对交通工程本科生,在智能网联交通背景下,首先应当编写和开设智能网联交通智能化导论课程,让本科生对智能网联背景下的交通工程专业有较清晰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智能网联交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智能网联交通智能化导论课程教材应当体现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内容应主要包括传统交通工程发展趋势、智能化技术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智能化技术建设交通工程的必要性与可实施性等;第二部分内容应主要包括智能化技术的相关原理、智能化技术提高交通工程运营质量的潜在作用;第三部分内容应主要包括智能化技术在交通工程的案例分析以及全书总结。智能网联交通智能化导论课程教材不仅针对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而且还可以尝试对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使得自动化与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了解交通工程专业特色,这样可吸收一部分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学生进行交通工程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加强专业之间的交流,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智能网联交通管理与控制
在传统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教材中,针对本科生开设了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主要讲述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方式与控制方法以及城市道路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法,为传统交通工程专业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撑。在智能网联背景下,传统的人工驾驶车流将逐步演变为由智能网联车辆与传统人工驾驶车辆构成的混合交通流,且最终变为全部智能网联车辆交通流,因此,智能网联背景下的交通管理与控制模式将发生质的改变,有必要面向智能网联环境编写智能网联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教材。智能网联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教材应当突出两方面内容。第一,教材应着重体现智能网联车辆与传统人工驾驶车辆在交通管理模式与控制方法上的区别,这种区别有利于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简便性,还对交通管理与控制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等,都要详细表述;第二,教材应着重体现由智能网联车辆与传统人工驾驶车辆构成的混合交通流的管理与控制方法,特别是不同交通设施、不同智能网联车辆比例等情形下的交通渠化设计、交通诱导控制等。交通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而智能网联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教材更体现了多样化与交叉性的学科特点,因此,该课程教材不仅可以为交通工程专业开设,同样可为大类管理学本科生开设,一方面有利于学科的交叉互动交流,另一方面有利于吸收先进管理学理论方法,为后续进一步扩展该课程内容打下良好基础。
交通运输规划工程教育策略
1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以此为基础,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对交通系统的有效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进一步协调与发展我国交通事业中供应与需求的关系,在保证公路运输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与快速性的同时,实现推进我国交通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门新兴专业是在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目前,我国各高校对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主要包括交通安全、交通规划、交通流理论与设计、交通规律与控制、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经济。这些都是具有普遍性和总结性的名词,各个高校所制定的具体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由于学校性质以及学生培养方案的不同存在程度化差异。比如:北京大学为该专业的学生安排了“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运输市场营销管理”“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等课程,而西南交通大学则为学生安排了“客运专线运输组织”“交通运输规划与场站设计”“智能运输系统”等课程。但是从不同高校的课程设计与安排中不难看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不再是理论上的空谈,它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点。
2我国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与国外的交通运输相关专业的发展模式不同,我国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起步相对较慢,虽然该专业得到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但是该专业目前的建设和发展的整体速度相对较慢。一项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13年,我国近400个具有该专业的教育点中,只有14个通过了工程认证标准,不足一成的低通过率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其在学科建设以及实践操作方面的滞后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性考量,为了提高认证率,高校在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将学科教育内容与认证标准相互结合。从客观角度来说,目前我国高校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从整体上呈现出偏向于管理理论教育的特点,对于呈现出高度专业性的学科教育的能力水平相对较弱。此外,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它对教职人员的专业性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但是目前很多普通高等学校对其定位并不十分明确,出现了文、理兼修兼顾的现象,并未突出其“工程性”的特点;而在一些“211工程”或是“985工程”院校,该专业的发展状况相对较好。也有很多院校因为对工程教育认证缺乏全面性的认识,在进行学科设计的过程中对操作性和工程性缺乏重视,导致认证率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未能得到有效的提升。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于2005年正式开始,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对该认证体系进行了不断的调整,但是仍旧以工程性和实践性作为其最重要的考查标准。在工程教育认证事业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对具体的课程规划、设计理念、时间教学等内容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这使得该专业目前呈现出愈加明显的工程特色与实效性。
3发展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策略
为了有效提高工程教育认证率,全面推进我国交通网络的健全与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可以帮助提高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教育水平。首先,该专业的发展虽然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但是仍然需要深入的理论研究。随着我国各个省市和区域之间文化频繁交流以及人口的加速流动,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公路的完善建设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在网络经济发展起来之后,人们对公路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提出新的要求。为此,公路事业的相关研究人员以及交通运输专业的教育人员应该对其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扩充和完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只有保证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才能为学生提供最有利的指导。其次,高校应该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需要进行经常性的实践操作,才能让学生对理论有更好的掌握。普通高校的教育更加注重理论教学,主要是因为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为此,高校应该与交通工程建筑企业相互合作,构建完整的“产—学—研”教学模式。高校可以将理论研究的成果与企业进行共享,为工程施工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作为回报,工程企业可以为专业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转换。目前,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已经在众多高校中应用和推广,不仅促进了高校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对课程的实践性也有促进作用,更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实际的贡献。此外,双导师制度也是值得借鉴和引用的。所谓的双导师制度,也就是校内教师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校外教师经常性地投身于实践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双导师制度与产学研教学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更注重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培训也更具针对性。此外,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该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进行课程安排的过程中注重增添更多的实践课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讨论小组,针对公路工程的实际案例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对于其中存在的不足,学生可以经过小组研究后给出更加合理的设计方案。总之,为了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4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
摘要:随着我国轨道交通快速发展,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大量增加。基于轨道交通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构建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需要配套完善的实训平台作为支撑,使实训基地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途径。本文分析了轨道交通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针对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技术技能型人才
基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作为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的工程建设得以快速发展。车辆运行、运营管理、通信信号以及机电设备维修维护等岗位的人员需求数量日益增加。同时,为满足企业“保障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管理效能”的新需要,相应地对各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需求也在逐步提升[1]。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实践强调的是理论知识在产业中的应用,实践过程主要是在实训基地中完成的。因此,如何建立高质量的实训基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最终将关系到实训基地的高价值使用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素质培养。
1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1.1因地制宜性原则
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的专业实践性非常强,而且实训设备体积庞大,必须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资源。场地规模的确定,主要看学校轨道交通专业的发展规划与资金的投入比例,在实训设备上引进综合性强的设备系列,师资队伍应聘请企业有实际经验的工程师,保证高质量技能操作,最大限度发挥出职业技能培养效果。在资金允许的前提下,实训基地应尽量模拟城市轨道交通真实的运行环境,实训设备尽量符合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操作设施,尽量符合企业的流程和规范,通过营造真实的就业环境,让受训者在基地学习中身临其境,以便在日后更快地融入职业环境中来[2]。
1.2实践通用性原则
交通工程类实践课程设计改革与评价
摘要: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基于公安特点,需要培养具有综合决策性创新能力的交通管理卓越警务人才,这就对实践教学提出了高要求。本文构建情景模拟化下的交通工程类实践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多种交通环境下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的虚拟应用、交通状态评估与应用效果评价,提升学生对交通管控的综合决策性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模拟情景化;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实践教学
一专业特点
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综合决策创新能力的交通管理卓越警务人才,这就对本科四年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教学的传授提出了较高要求。交通管理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社会性及动态性较强的专业,涉及交通管理及交通工程两个方面,是一个多目标、多约束、开放性的大系统[1]。而交通管理工程就是利用工程、教育、执法等手段,正确处理道路中的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交通尽可能安全、畅通、和谐发展。因此,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是一个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兼顾“硬”科学与“软”科学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2]。因此,对于实践课程设计的教学需进行探索与改革,为学生提供多种交通环境下的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的虚拟应用、交通状态评估与应用效果评价,提升学生的综合性决策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尤为关键。
二课程设计改革目标及内容
为了立足于培养综合决策性创新人才,从整体的高度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努力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各门专业课知识,制定最有效的区域交通管控措施,并能够运用交通仿真软件对模拟情景化的管控措施进行有效的评价。实践教学的具体改革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增设交通工程类综合实验课程设计
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摘要】根据地方性高校的特点及对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主要从选题、设计内容、过程管理等几个方面对本专业毕业设计进行改革,突出以交通设计为主,道路设计、论文为辅的方式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毕业质量控制体系。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成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毕业设计改革措施有效,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地方院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交通设计;道路设计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设计的检验。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主要是运用四年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完成交通规划、交通设计、道路设计或撰写专业论文;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图纸、手册和编写设计技术文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建立理论联系实际、踏实、认真、严谨的科学作风,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全局观念和经济观念。鉴于地方院校的独特性,有必要对其毕业设计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地方院校的毕业设计组织形式,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完成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毕业设计问题分析
近年来,佛山市及珠三角地区城市交通、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对交通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迫切,我校及时增设交通工程专业,于2013年正式招生。本校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在广佛地区,从事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营组织等工作。现有两届毕业生,共70人,其中2013级36人。2013级毕业生中做毕业论文者28人,主要对佛山市的常见交通问题进行阐述,如佛山市禅城区交通需求预测及分析,一环高速化对沿线区域交通组织的影响研究等。选做设计8人,主要进行公路初步设计。从提交的成果来看,设计成果质量更高一些,论文的水平普遍较低,如前期资料采集不完整、数据处理分析不充分、问题分析不到位、理论探索积极性差、创新能力不够等,甚至还存在抄袭、拼凑现象。鉴于2013级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对2014级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了改革,按照以做交通设计为主,做道路设计、论文为辅的方式开展,控制做论文的人数在10%内。
二、选题要求
题目应尽量结合实际,具有使用价值,一人一题,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题目的难易程度和份量要适当,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努力能完成任务。题目类型分设计(交通设计、道路设计)和论文两部分,其中交通设计包括改建与治理型交通设计和新建设施型交通设计,推荐进行改建与治理型交通设计,主要以佛山市本地的道路交通设施为对象,围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开展交通设计;道路设计资料来源于当地设计院,主要进行市政道路设计;论文主要包括对新领域、新技术、新理论的综述和探索,对已有理论或技术的拓展,对已有理论或技术在新领域中的综合运用等。本课程改革主要围绕交通设计进行,下文对改建与治理型交通设计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流程进行了重点阐述。
人工智能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为了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促进交通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阐述交通工程课程教材体系现状,提出交通工程+人工智能的教学概念。从交通大数据挖掘、交通图像模式识别与交通仿真系统开发等三个方面构建交通工程+人工智能教材体系。探索被动式灌输到主动式学习以及从教室教学到企业教学转变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适合交通工程+人工智能教学改革特色的课程考核方式。人工智能时代下,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学改革;交通工程;人工智能
0引言
我国交通工程专业已发展数十余年,据统计,[1]已有100多所院校开设了交通工程专业,各个高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基本是由各自优势学科拓展而来,比如东南大学和同济大学均是由土木工程系拓展而来,北京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均是由道路铁路工程系扩展而来,南京理工大学等是由自动化学科扩展而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是由航空管理系扩展而来,重庆交通大学则是在1984年创办交通工程研究室,逐步发展为具有山地城市特色的交通工程专业。可以看出,交通工程专业与相关学科体系密切相关,体现了交通工程专业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同时,交通系统与交通问题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交通工程专业具备的大行业背景特征。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逐步发展,交通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也在随之升华,比如互联网技术对交通工程专业建设的启示、[2]面向智能交通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3]工程教育认证对交通工程专业建设的要求、[4]以及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建设发展探索[5]等方面。除了这些方面的教学改革外,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并已定位为国家重大战略方针,各大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或人工智能学院。同时,人工智能在解决交通工程问题上的巨大潜力正逐步明显,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探索交通工程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显得十分必要,鉴于此,针对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索,为交通工程专业的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交通工程+人工智能
根据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结果,[6]全国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授权的高校共21所,具备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硕士学位点的高校数量众多。这些高校中大多数高校开设了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目前大多数高校交通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主要包括:“交通工程学”、“城市交通规划原理”、“交通管理与控制”、“道路交通安全”、“智能交通系统”、“运筹学”等课程,部分院校还开设有“道路工程”等工程技术课程。可以发现,目前交通工程专业开设课程大多数还是集中在传统交通工程课程体系,缺乏与智能化、信息化的紧密联系,并没有体现出交通工程依托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的功能作用。同时,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已经逐步体现出其在交通工程应用方面的巨大潜力,比如阿里在杭州打造的“城市大脑”的系统背后,即体现了人工智能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方面的优势。因此,基于交通工程专业具备的大行业背景与综合性学科的特征,应当顺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依托人工智能,构建交通工程+人工智能的专业教学改革体系,服务于我国交通工程在新时期的事业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教材体系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2教材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