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书育人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教师师德缺失问题
摘要:高等院校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各类人才的重任,网络新媒体时代对教师的关注度及要求越来越高。加强高校教师队伍自身建设变得十分迫切,这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成败,关系着国家前途和命运。建设一支既有渊博专业知识,又有高尚道德品质、符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师资队伍,对民族复兴大计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修养;师德建设;人才发展
新时代即是知识与经济高度融合、信息与科技日益互联的时代,因此我们的教育思想也应跟上时展步伐。目前,我国教育领域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社会对教师的关注度空前高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对教师的要求也空前之高。因此,新时代师德建设在思想指导上也须加强和跟上时展的步伐。
一、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近年来,学术造假、腐败之风、导师虐生、教授骚扰性侵学生的新闻时常见诸网络媒体报端。很显然,高校中出现“不正之风”,是教师队伍建设出现了问题,是师德建设制度不健全及监管力度不严所致。师德建设迎来新考验,一些新问题在高校教师中呈现。
(一)爱国意识淡薄,法律观念不强。当今世界是开放多元的,受经济全球化影响,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大融合景象。由于长期受西方自由、人权思想影响,当前国内部分高校教师思想“麻痹”还自诩先知,一旦人生不顺便马上借着各种理由批这批那,甚至为发泄私仇而有曲意迎合国外反华势力者,转过来抨击家国的现象时而见之,这是爱国意识淡薄的表现。“子不嫌母丑”,爱国爱家者,是不会做出有损家国尊严行径的。爱国意识淡薄的教师还极易形成偏激的思想,在学生中散布极端个人主义,对其造成长远的不利影响,甚而危害国家安全,影响稳定与发展。更有教授利用职务之便,徇私舞弊,骚扰性侵,知法犯法。作为一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往往最容易漠视法律的权威。实际上这些现象均表明,部分高校教师的法律意识不强。
(二)教书职责不明,育人意识欠缺。当今社会的浮躁风气,使部分高校教师开始“不务正业”,有些直接以赚钱为目的,并以此为荣,大加炫耀,育人成了兼职。这样的教师上课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课上敷衍了事,课下搞“歪门邪道”,这样急功近利的教师对学生会带来不利影响,甚至扭曲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这样的教师是没有职业观念的,更不用论其爱岗敬业了。还有教师学富五车,可缺乏实践经验,育人意识不强,特别是面对不同层次学生时,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以及群体接受能力,理论观念陈旧,一个课件讲到底,没有与学生的沟通、交心,对学生漠不关心,甚至不尊重学生的人格,诋毁学生,更不会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生活指导了,这样的教师注定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的。
依法治国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内容摘要】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阵地。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级人才的培养,也影响着社会道德风尚的构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也要完善相应的制度,为践行依法治国作出贡献。
【关键词】依法治国;高等学校;师德师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古今中外,对教师的定义和要求出奇的一致。教师的师德影响一代一代的青年,也影响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高校不是法外之地。高校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更要懂法守法、严格自律,共同营造高校师德师风的清朗空间。法律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手段,给高校教师行为规定了最低的尺度;内心的道德是法律的有效补充,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离开法律底线谈师德师风建设,那便是空中楼阁,离开道德基础只谈法律,冰冷无情,无法获得高校教师内心的认可。因此,在依法治国背景下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这种德法并治的模式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一、依法治国视角下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人无德不立,高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教师要始终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
(二)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使命。未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区域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高校的人才支撑。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科研,而高校教师作为教学、科研的主体,他们的师德师风影响着教学、科研的质量,进而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而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仅仅是教学水平高的“教书匠”和科研能力强的“科研员”都不是好教师,应该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追求更高的境界,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像时代楷模曲建武一样,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8篇)
第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协同性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协同性现状
(一)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协同性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现行的思政教育工作当中,严重地出现了脱节问题。很多高校在开展此项工作中,学校、思政教师以及学生之间没有相互性与协同性,无法体现出整体性的效果。第二,当代大学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工作制度没有有机的统一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三,当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的整体性有待加强,要加强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的整体性协同性。第四,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工作人员之间的教育积极性不高,需要多元化、全方位地增加教育团队之间的协同与配合,形成统一的工作体系。
(二)多元化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首先,通过系统学和协同学理论进行分析,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的整体性的空间,协同现象在整个宇宙空间也普遍存在,如果没有协同系统的维系,人类就不能得到生存以及得以发展,极有可能出现相互攻击的无序状态。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由于思政教育系统形成了一个纵向工作体系,加上管理层级幅度较宽,从而在整个工作进行过程中极易出现教育效率低、工作职能偏离等问题,如果再以这种教育形式发展,整个思政教育团队以及学校、学生、用人企业之间无法得到协同发展,更谈不上整体合作的效果。其次,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系统形成的价值追求,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价值追求,整个教育系统中的每一个子系统存在价值差异的问题。没有形成正确的工作管理制度,极易造成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出现思想上“脱岗”、工作中“缺位”的现象。再次,在当前所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中,每个子系统都有自己的工作目标,如果这些系统之间的工作目标发生矛盾时,就会出现各自为战的情况发生,严重地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开展。最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整体性协同性较差,因为学校与企业之间都存在各自的价值观,加上企业对于与高校之间的合作积极性不高,导致校企合作的严重脱节。
(三)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整体协同机制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