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育人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师育人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师育人论文

物管专业论文:职校物管毕业论文问题思索

本文作者:余景波 单位: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参与指导物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来看,民办高职学生论文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自己东西少,抄袭严重现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下载各种信息的便利。从网络上搜集毕业论文相关资料成为可能,这样造成学生大量下载资料,大篇幅引用,而自己的见解非常少。复制率大往往造成毕业论文整体质量不高,严重制约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对民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消极影响。内容不规范,不符合要求一些学生的毕业论文尽管是自己独立完成,但是内容和结论,大多是课本或期刊早就存在的东西,这样造成文章内容陈旧,毫无新意。例如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引用的物业管理方面法律或条例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的,近年来的物业管理法律或条例被引用的不多。学生论文整体布局不规范,缺少论文组成要素,尤其是参考文献书写不规范,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重点内容不突出,有些论文还存在“跑题”现象。师生交流少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在理论上讲时间比较充裕,然而实际上这一学期学生大多在单位实习,甚至有少数学生还在外地实习工作,因此教师很难当面给予他们针对性指导,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少。交流的主要方式是邮件或QQ,这样论文中存在问题难以解释清楚。只是在答辩前几天,学生才主动和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这样造成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给予有效指导,所发现的往往只是毕业论文中的小问题,这对论文整体质量提高没有太大作用。

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要和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但是,目前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基本上采用普通高校毕业论文模式,强调毕业论文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而忽视实践性。这样毕业论文就不能充分体现民办高职专业的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也不能体现民办高职学生的专业特长。由此,造成毕业论文选题普遍偏离民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凸显不出民办高职教育特点,也没有顾及民办高职学生实际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学生撰写论文的困难度,也给学生草草了事、大面积抄袭他人论文提供了理由。民办高职院校生源因素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来自应往届高中毕业生,甚至有些生源来自初中毕业生。在现行高校招生体制下,民办高职院校往往处在高考录取最后一个批次,在这一批次中学生分数比较低,知识基础较差,具体表现在这部分学生文字处理能力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很高,概括、归纳、总结及提炼能力欠缺,很难把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点表达出来。因此,民办高职学生撰写理论性毕业论文存在很大难度,一些学生为了毕业,只能抄袭、找人论文,应付了事。此外,民办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学生对进入民办高职院校学习心里不满意,没有个人职业规划,因此学习缺少兴趣和能动性,在毕业论文上表现为不主动联系教师,对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不能完全理解,甚至少数学生根本不理会教师的修改意见,原封不动上交论文。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管理因素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然而,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把精力大多用在找工作或毕业实习上,放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和精力很少。在整个毕业论文期间,指导教师只能通过邮件、QQ、电话等方式与学生联系,不能面对面交流,这种方式使得指导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往往是学生难以理解教师的意图和要求,事倍而功半。此外,民办高职学生没有开题报告这一过程,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该搜集哪方面资料,教师也不能提前了解学生撰写内容。指导老师因素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水平不高,具有指导毕业论文经验的教师比例不高,也是影响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原因。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待遇普遍不高,不能激起其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兴趣,表现为不能认真对学生毕业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往往是草草了事;民办高职院校师生比例失衡,教师承担繁重教学任务,一个教师指导几十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在时间有限情况下,教师不可能对每篇毕业论文给予针对性指导;专业教师缺乏,不能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专业指导,往往是非本专业毕业教师指导本专业毕业论文,教师根本不能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有些专业教师自己都弄不明白,更不可能有效指导学生。

提高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措施

阅读全文

高校教师师德缺失问题

摘要:高等院校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各类人才的重任,网络新媒体时代对教师的关注度及要求越来越高。加强高校教师队伍自身建设变得十分迫切,这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成败,关系着国家前途和命运。建设一支既有渊博专业知识,又有高尚道德品质、符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师资队伍,对民族复兴大计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修养;师德建设;人才发展

新时代即是知识与经济高度融合、信息与科技日益互联的时代,因此我们的教育思想也应跟上时展步伐。目前,我国教育领域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社会对教师的关注度空前高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对教师的要求也空前之高。因此,新时代师德建设在思想指导上也须加强和跟上时展的步伐。

一、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近年来,学术造假、腐败之风、导师虐生、教授骚扰性侵学生的新闻时常见诸网络媒体报端。很显然,高校中出现“不正之风”,是教师队伍建设出现了问题,是师德建设制度不健全及监管力度不严所致。师德建设迎来新考验,一些新问题在高校教师中呈现。

(一)爱国意识淡薄,法律观念不强。当今世界是开放多元的,受经济全球化影响,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大融合景象。由于长期受西方自由、人权思想影响,当前国内部分高校教师思想“麻痹”还自诩先知,一旦人生不顺便马上借着各种理由批这批那,甚至为发泄私仇而有曲意迎合国外反华势力者,转过来抨击家国的现象时而见之,这是爱国意识淡薄的表现。“子不嫌母丑”,爱国爱家者,是不会做出有损家国尊严行径的。爱国意识淡薄的教师还极易形成偏激的思想,在学生中散布极端个人主义,对其造成长远的不利影响,甚而危害国家安全,影响稳定与发展。更有教授利用职务之便,徇私舞弊,骚扰性侵,知法犯法。作为一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往往最容易漠视法律的权威。实际上这些现象均表明,部分高校教师的法律意识不强。

(二)教书职责不明,育人意识欠缺。当今社会的浮躁风气,使部分高校教师开始“不务正业”,有些直接以赚钱为目的,并以此为荣,大加炫耀,育人成了兼职。这样的教师上课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课上敷衍了事,课下搞“歪门邪道”,这样急功近利的教师对学生会带来不利影响,甚至扭曲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这样的教师是没有职业观念的,更不用论其爱岗敬业了。还有教师学富五车,可缺乏实践经验,育人意识不强,特别是面对不同层次学生时,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以及群体接受能力,理论观念陈旧,一个课件讲到底,没有与学生的沟通、交心,对学生漠不关心,甚至不尊重学生的人格,诋毁学生,更不会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生活指导了,这样的教师注定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的。

阅读全文

依法治国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内容摘要】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阵地。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级人才的培养,也影响着社会道德风尚的构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也要完善相应的制度,为践行依法治国作出贡献。

【关键词】依法治国;高等学校;师德师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古今中外,对教师的定义和要求出奇的一致。教师的师德影响一代一代的青年,也影响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高校不是法外之地。高校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更要懂法守法、严格自律,共同营造高校师德师风的清朗空间。法律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手段,给高校教师行为规定了最低的尺度;内心的道德是法律的有效补充,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离开法律底线谈师德师风建设,那便是空中楼阁,离开道德基础只谈法律,冰冷无情,无法获得高校教师内心的认可。因此,在依法治国背景下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这种德法并治的模式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一、依法治国视角下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人无德不立,高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教师要始终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

(二)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使命。未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区域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高校的人才支撑。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科研,而高校教师作为教学、科研的主体,他们的师德师风影响着教学、科研的质量,进而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而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仅仅是教学水平高的“教书匠”和科研能力强的“科研员”都不是好教师,应该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追求更高的境界,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像时代楷模曲建武一样,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阅读全文

现代文学教育小说浅析

“教育小说”又可以被叫做“教育成长小说”、“教养小说”、“成长小说”等。教育小说的主体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在一个时期内经历了不同的事件,让自己最后慢慢成熟,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和角色,在这个成长时期内人物本身的个性的变化和精神的发展。在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术语辞典》中对“教育小说”的解释是,它的起源是德语,意思是描写成长和教育的小说。小说主要是通过主人公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最后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小说,来源于作者本身的基本观念:人才能自己决定“命运”,并不是它手中的玩偶,人是可以通过对自我教育改变和创造自己未来的生活的,来发挥大自然赋予给他的能力。因此,教育问题顺理成章的成为这类作品的重要组成。从另一角度看,教育小说在个社会和人之间的矛盾尚未激化时,主人公在接受教育时通过个性的丰富化和成熟化使其成为社会合作者”两者的界定大致是相同的,都是强调主人公从时间的成长和资深人士的成长,最终达到精神和思想的成熟两个概念都是从全貌上进行限定,都没有更深成的探讨教育小说更加详细的特征。

一、教育小说分析

国外的教育小说较多的是理论和论著,主要是介绍国外教育小说的论述和研究现状。多数都是从教学发展和教育学的角度入手,虽然有很强的操作性,但相对文学性就差很多啦。而中国的教育小说,因为概念本身性质捆绑,所以有的也只是对西方的仿造,仅限于从教育原理、教育史和教育法规等方面对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等一些方面进行讲述,而忽略了小说本身的文学性。近年虽然有些有分量的研究是关于教育的小说或论文,也有《歧路灯》等几部关于教育的古典小说。对于现当代的教育小说领域,还有待开发。中国教育小说主要是批判一些教育弊端的和讲述青少年如何成长经历和表现的小说。中国教育小说大体分两类:一和西方教育小说的关念相类似,主要以表现青少年如何成长的经历;二突破了西方教育小说的观念,主要是叶圣陶的敲击中国教育问题的弊端说。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两种形态的教育小说并存发展:教育问说和教育成长说。一般教育小说有自传性、批判性等特征。

二、中国教育小说代表作品

(1)叶圣陶先生的创作

叶圣陶是一个表现现实主意的作家,他的作品严禁、厚重、深沉。他通过教师形象类和儿童形象,向人们展示了残酷而又真实的教育现实。在他的小说里,有着既可悲又可恨的教师们,有很多教师根本不具备教师的最基本的能力,只是在教育界里混生活来得以求生存。如《校长》中的三位老师,好赌成性,但校长的感染下,曾洗心革面,学校也呈现出过一段欣欣向荣局面,怎奈受旧势力的影响,他们还是重蹈覆辙,使很多师生也都有这种坏习惯。还有很多教师本身是向善的,由于找不到正确的道路,一直在矛盾间徘徊,他们精神几乎崩溃。叶圣陶在《脆弱的心》中用徐、莫两位想法提出,什么是教学的趣味?其实寻找教学趣味就是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当时普遍性的矛盾正是徐、莫二人论形象的实际化,许博士的演讲则是对当时的教育者的教育价值和认知水平在社会学上的解答,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校长》这篇小说中中,想让这种理念得到实践,他让校长开展了实验教育,如让老师多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写小新闻等。可惜实验最后失败了,叔雅校长也无奈地给陈、华、佟三位害群之马续签了应聘书。为了揭示深刻、严酷现实,叶先生在批判这些教师的弱点时,也多次表现他们的闪光点,同时叶先生也体现出他们的悲剧不可避免。

叶圣陶准确地写出这些教师所受到的种种压迫。《饭》中的主人公,为了饭碗,为了生存,被学务委员勒索、敲诈,以致经常挨饿。类似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都是被压迫者的真实写照,他们结局是那么的真切,却又触目惊心。而面对压迫这些人物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默默忍受、奴性十足、苟且偷安、开始反抗,但反抗是那么动摇不定、软弱无力。然而在教育的其它主体如青少年,叶圣陶对他们生活际遇深表同情,也寄予了相当的理想。《祖母的心》以老式家庭教育让儿童成为落寞的孩子;《义儿》写旧的学校教育和家庭制约下,使他的性情没有良好,健康的发展:《一课》则以另一种形式表现爱自然,爱幻想的孩子在课堂里心里,用比较含蓄的手法批评了老式的内容和教育方法,叶圣陶也寄予了很多理想在这些孩子们的身上,描绘着孩子们的本性。以上表现叶圣陶在描写儿童苦难的小说,与别的同情类和人道主义小说有了本质区别。叶圣陶把孩子的苦用笔放到理想上,他相信:无论孩子多么穷苦,只要能在自然天性下自然成长,就能最后走到光明,虽然这光明一厢情愿且有点虚幻,但这是叶圣陶现实中的理想。

阅读全文

大学语文的趣味化教育及意义5篇

第一篇

一、幽默性语言

幽默性语言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在充满娱乐信息的时代,或冷或热的幽默语言往往能迅速有效地贴近、牵动学生的心灵。幽默性语言丰富的课堂有助于学生学习心态的良性运行,能推动学生产生一种喜悦舒畅的心态,在课堂中如沐春风。有幽默语言风格的教师,其语言表达往往具有强大的沟通效果,更容易与学生产生心灵共鸣。幽默性语言同时也展示了教师的睿智,使其具有相当的人格魅力,有效缓解紧张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喜欢接近学识渊博又不失平常心和幽默感的教师。就学科而言,大学语文较之许多专业课程情趣盎然。充满趣味性的作家作品比比皆是,如陶渊明、鲁迅、汪曾祺等作家,在对世界冷眼批判的同时,也都有充满情趣、幽默诙谐的一面,教师可以从中挖掘许多丰富的内容,通过语言渲染与表达,传达出真美善,学生对此是能够感受到的。在大学语文课堂内,许多中小学时期由于学生理解能力与升学压力无法呈现的幽默故事,都可尽情展现。当然,教师的幽默素材不仅仅来自教材本身,散发着生活智慧的日常幽默也要贯穿课堂教学,这些幽默往往与学生实际生活关联、与时代环境相连,体现出教师对生活的洞察力,有时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当然,大学语文课上教师的幽默言语,还必须注意幽默中的庄严深刻、诙谐中的耐人寻味。表达出具有一定涵养的幽默语言,既是大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是教师教育具备的幽默语言素养的考验。浅薄无聊的幽默语言甚至黄色笑话,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而且是对大学语文课堂的亵渎。

二、哲理性语言

如果说幽默性语言侧重于让学生“笑”,那么哲理性语言更注重让学生“思”。培根认为“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哲理性语言的表述能令学生们的思考走向深入。哲理涉及社会、生活、人生、历史等多方面的规律性探索归纳,大学时代应该是理性思考高度发展的时期,在中学已经触及却来不及深入思考的问题,此时有了充足的时间与机会,大学生渴望以深邃的理性视角考量剖析自我与世界,培养适应时代生活的精神力量。相对于哲学的冷静、抽象、理性,文学更接近感悟、具象与情绪。不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不会停留于事实的表面,而是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关于人生、社会、文化历史的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一些为人处世的奥义深思,一些终极追问、宏观探求以及微言大义,如果教师能掌握好这些哲理性语言表达的适宜时间、程度、分量,势必可以将课文理解引向深入。例如鲁迅名篇《伤逝》,由于作品本身的深厚内涵,教师可以由此而深入阐发一些对于爱情的哲学思考,而不能仅仅停留于简单的爱情故事的讲述,可以向学生提出“爱,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样一些哲学式的追问命题,让他们思考、回答,学生方可获得强烈持久的思想震撼。对现代大学生而言,哲理性思考具有特殊意义。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90后的大学生们的精神世界通常容易滞留于感官刺激,满足于日常消费,内心世界常缺乏客观、理性地评价生活、人生、自我的思考力量,甚至充满孤独感、虚无感,怀疑、自恋、唯我独尊的情绪十分严重。哲理性的思考不仅帮助他们的智性成长,益于某种辨别、分析、归纳、演绎能力,同时有助于他们从狭小自我走向广阔社会,树立更健康的自我价值认同体系,为灵魂增加一层明亮的底色。

三、故事性语言

故事的传达应该是大学语文课堂的文学性、趣味性、知识性的综合要求。故事的磁场力量,有时比单纯的理性传达强大。课堂上,倘若教师讲述的故事内容与表达质量高,一般可以制造出更为有效、生动的听觉效果。《周易》认为“圣人立像”,讲述故事可以实现的效果、完成的功能,往往是一般道理灌输无法抵达的。学生生活经验有限,需要曲折生动、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故事、人物形象拓展对生活的理解、对文学的了解、对历史的认识、对人生的探索。大学语文课教师有时需要比中小学语文教师更为悉心地借鉴与扮演“说书人”角色。通过投人地讲述故事,为课堂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不仅得到领悟与思考,更促使他们在聆听故事叙说中取代、超越他们习以为常的视觉享受,而专注于感受语言的原始魅力,培养语言想象、表达的兴趣与能力。当然,说故事的教师、说好故事的教师与把故事说好的教师是有很大差别的。在大学语文课中,教师应该多选择能充分体现课程特色,并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材料,体现出历史性、文化性与时代性、个性多元的、丰富的结合。提升教师说故事的能力与水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努力与探索。

阅读全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简析(7篇)

第一篇: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高校进行教改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只有让大学生确立其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保障其未来对文化的自信与自觉的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文化自信,应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融入民族自信意识,建立文化自信,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新课改政策提出,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的力及文化自信的培养,作为新型的教育理念,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及文化自信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改进和完善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文化自信的培养,是高校现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育的现状

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普遍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加入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中[1]。高校通过自己或与相关企业建立创新创业的基地,帮助学生进行实习,校内也会相应展开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比赛及相关的经验交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但我国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还有许多不足,很多学校并没有将创新创业课程落实到位,没有建立统一、相应的领导、协调及监督机构。没能发挥出这一课程的主体教育作用,致使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不符,与现实脱离,学生不能将创新创业课程所讲的内容应用到实际。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

阅读全文

高中语文教学技巧(共6篇)

第一篇: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一、把握其教学思路的改变

1.制定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方案

任何新课改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尤其深刻,要想一步登天,显然对于学生,对于老师几乎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背景下,逐步改革,一点一点地进行改变。积少成多,量变引起质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主动抛弃旧观念,吐故纳新,积极探索教学新思路,学习教学新技能。

2.探索师生关系新模式

传统语文教学,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一对多的关系。这种教学虽然能减少其师资投入,增加教学进度及提升教学效率,但并未把学生接收效率及学习程度放进考量标准里。而在新课改下,将传统的师生关系多重性化,亦师亦友,时师时友,教学可以“一对多”,也可以“一对一”,虽然教师的压力有所增加,但这种方式,有助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而有助于教师随时改革教学内容及调整课程安排,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搞好关系,增加教师的威严及力度。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阅读全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

一、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一)青春期逆反心理造成的厌学、抵触心理

升入初中之后,学生生理上的第二特征就会逐渐地显现出来,也就是进入了青春期,对于父母的管制和教育就会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以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中,父母总是采取专制教育形式,孩子缺少父母细心地爱护和教导,这时候就会产生更加强烈和严重的逆反感。即使他们心理清楚的明白是非和对错,但是就要故意和家长和教师对峙,这样就会让孩子、父母以及教师之间失去有效地交流和沟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因为得不到教师和父母的关爱而颓废,甚至会产生报复的心理。

(二)特殊家庭中养成的自由散漫的心理

在后进学生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都是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由于不能够得到全部的爱和关心,在教育的时候家长又是放任自由的,就会形成十分散漫的习惯和个性。这类学生十分缺少法律常识,在时间上也没有准确的概念,凡事都凭借着自己的喜好和心情来决定,这样就会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导致最后跟不上学习进步,导致自己陷入了后进生的群体之中。

(三)性格孤僻导致的冷漠心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