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师业务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论文
1研究背景
目前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现状很不乐观,主要表现在:意识淡薄,缺乏开放性;管理混乱,缺乏共享性;更新不及时,缺乏时效性;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现代化。再结合笔者在高校的工作经验,发现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产生一个设想,就是研究开发高效、安全、简便的管理系统。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对ASP.NET、SQLServer2005数据库管理进行深入学习、研究,进一步研究、开发科学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
2相关内涵界定
所谓教师业务档案,通常情况下是指教师个人在教育、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形成的各种材料记录,这种材料记录往往具有保存价值,通过这些材料记录可以进一步反映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术水平和工作业绩等。教师业务档案一方面可以真实地反映教师的个人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展现学校的整体素质、师资队伍结构和办学水平等,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职称评审、学校各项评估等工作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3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对于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来说,其用户类型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普通的教师和系统管理员。其中,教师的功能表现为:编辑、查询和修改本人的信息,同时可以对本人的登录密码进行修改。对于系统管理员来说,其功能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具有教师的所有功能,另一方面能够查询、修改所有的用户数据,同时能够注册新用户,并且可以对用户进行删除操作等。对于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来说,其基本功能主要包括:查询、输入和存储教师信息,并且教师可以添加、更新个人的信息,同时可以设定和修改密码;对于管理员来说,能够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删除、添加等操作。在设计方面,利用模块化方式对管理系统进行处理,将整个系统的各个功能划分为若干个模块,通过对模块进行开发和设计,完成系统的修改与更新,同时维护数据库,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添加、删除、更新、查询和打印相关数据的需要。根据需求分析该系统设计了以下功能模块:教师个人信息、任课信息、科技项目信息、论文信息、著作信息、社会兼职信息、学术团体兼职信息、国内进修学习信息、出国(境)学习工作信息、专家信息、教师教学工作量、教师业务考评信息、教师实践经历和管理工作信息。
4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谈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业务能力
摘要:在高速铁路建设飞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媒体、无纸化车票、无纸化货运单据等新事物、新技术、新举措的出现,使得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也在悄然变化。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打造一支专业和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本文简述了对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新要求和内涵建设应做的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业务能力;内涵建设
一、引言
高职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内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铁路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加强,优化作业流程、简化作业手续、提高服务质量以及新技术、新设备、新办法的不断涌现,对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铁道运输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要求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面向铁路运输企业、地方铁路运输企业、有专用铁路的大企业、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部门、地下铁道及港口铁路运输部门等,可从事铁路客运服务、货运服务、行车调度等工作;具体可从事车站值班员、行车调度员、列车值班员、货运值班员、客运值班员等工种。因为毕业生就业面广泛和运输企业用工需求量巨大,所以对于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紧跟时代、注重理论和技能结合,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在高速铁路建设飞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媒体、无纸化车票、无纸化货运单据等新事物、新技术、新举措的出现,使得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也在悄然变化,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需要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具备以下业务能力:
(一)懂专业
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系统设计
摘要:鉴于当前高校绩效考核中存在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规范较复杂,考核方法和运算公式需要根据高校发展情况动态调整,且存在校、院多级考核激励需求,对绩效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有较高要求。本文采用面向业务模式,设计一种可柔性的高校绩效系统,系统能够较好支持多层次、多任务、多方法、多指标考核,较好支持高校规范化、信息化、公开化的手段推进教师绩效的科学管理和高效运作.
关键词:可配置;可柔性;绩效管理可
柔性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系统是一款基于对高校日常绩效管理以及人员评估测定的管理系统。该系统支持系统自编码和动态扩展功能,自动生成数据库结构,同时可按照需求进行动态功能开发和权限分配,可实现针对不同的类型教职工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估标准和指标。通过可柔性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系统,可以对根据管理功能需求进行自定义模块和功能,较好满足高校多层次复杂考核工作需求。该系统灵活性、扩展性强特点,极大提高了教师绩效管理效率,同时绩效管理规范性也得到提高。
一、系统功能特点
人才不仅要遴选得好,还得评价得好,但在多数情况下人才评价滞后于人才发展[1]。顶级研究型大学教师绩效管理制度的完善不仅体现在大学章程和教师手册的规定中,还体现在在教师聘用和绩效考评的过程中[2]。绩效考核系统开发为高校人才评价和绩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张宏业等研究了高校教师绩效工资协同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强调高校部门在绩效工资管理中的协同合作[3]。本文可柔性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系统具有配置自编码特征,即通过业务管理员配置,系统自动编码和生成数据库,可支持多部门对工作的审核和数据的传递。系统分级分配管理权限、支持多层次考核指标、动态支持多账户管理、多任务分配、多方法计算指标、多层机构数据流转等功能。系统提供了教师可以便捷查询到自己的工作量及其他评估结果。高校、院系分级管理相应专业的教师绩效工作,提高了教师绩效管理工作的水平。
1.模块功能授权管理,系统功能可柔性
模块管理功能包括模块维护、功能维护、模块功能分配、职工模块分配、单位模块分配功能。模块管理功能就是把功能分类,达到功能细化,分级管理、分级分配。以教学工作模块为例,模块管理功能可以对教学工作设置具体细节进行设置,比如设置学时,研究型教学,教学质量评价等字段属性。系统会按照业务开发管理员的对功能的配置操作自动生成数据库结构和操作界面。系统支持动态化模块扩展,系统功能分为单表模式、流转审核模式和分转模式。每一个功能对应的数据可在不同功能模式间流转,如数据通过单表模式功能操作后,可流转到审核模式。分转模式主要用于打分评价,由于单条数据需要多人评价,因此需要复制分转并综合计算。模块和功能动态组织好以后,可以分配给个人或单位,从而实现个人或单位的不同数据截面。功能配置界面如图1所示。
教师人事档案管理师德师风重要性
【摘要】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等特点,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将师德师风纳入教师档案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师德师风;人事档案;对策
一、教师的特殊职业特点
教师职业具有多变性、特殊性,对学生的成长也起到示范及导向的作用。在工作内容方面还具备创造性及超前性,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及崇高性决定教师应具备学而不厌、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积极进取等精神,对自身行为加以规范,形成正确的师德观,这对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二、现行教师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及问题
就目前来看,现行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将分别从人事档案管理及业务档案管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人事档案内容包括:教师学习经历、工作经验、教师业务水平及其成就,均是以个人单位为主。总的来讲,人事档案涉及诸多方面,是用来反映教师业绩、能力的相关材料。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学术成果与业绩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唯有获得奖励的证书方能纳入教师档案中,而未获奖的信息应被排斥。在人事档案管理中,教师的教学工作信息、教师备课最能被反映出来,教师每年上课多少学时、教学效果如何则是由学时反映出来,并由学生来打分。与此同时,科研情况也能从人事档案中充分反映出来。就目前来看,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院校依然利用干部档案模式进行管理,难以适应时代的有效发展。根据《干部档案工作条例》规定,教师在收集人事材料时,有十类最为清晰,包括:职称、鉴定、学历、考核等。教师人事档案管理问题若不及时改善,便会对教师管理工作带来弊端。
职业院校人事管理业务流程探析
一、职业院校人事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院校教学岗位人事管理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不仅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同时也是职业院校人事管理的最重要对象,人事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教师的配合与支持。从职业院校目前的管理情况来看,职业院校普遍缺乏竞争机制,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许多教师认为教师的职责仅在于提高授课水平,不仅对学校规章制度缺乏执行力,亦无心于学校的科研活动,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学校竞争力的减弱,降低了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加之职业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大多着眼于在校教师的行为管理,忽视了教师团队的优化,导致学校的人才补给不及时,学校教师岗位缺乏新血液的注入,使得学校始终缺乏新的教学理念,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如何在教师岗位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提升在校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引入先进教学人才,已经成为了直接影响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问题。
2.职业院校管理岗位人事管理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岗位人事管理是职业院校人事管理的又一重要工作对象,而管理岗位分工模糊、组织架构不完善已经成为了直接影响人事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问题。职业院校人事管理部门依照“分工原则”对管理岗位的职责和工作进行划分,继而实现责任制管理。但是从目前职业院校发展实际来看,许多院校为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将具体工作不断细化,甚至出现了多部门从多角度同时接入一项工作的现象,反而降低了学校的工作效率。不仅如此,由于学校各部门机械遵从自身管辖范围完成任务,即便人事管理部门极力细化学校工作内容,但仍难免出现“灰色地带”,形成管理空白,而这类工作的开展需要人事办公室进行临时安排与协调,增强了实际工作的复杂性,造成了不必要的工作阻碍。
二、职业院校人事管理业务流程的优化方法
1.职业院校教学岗位人事管理业务流程的优化
区域性基础教育业务管理建设研究
摘要:
本文结合上海市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建设及应用案例,从需求获取分析、平台框架构成设计、系统数据标准定义,平台基础管理服务构建,以及教育决策支持高级应用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建设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平台框架构成;数据标准;编码规范;教育决策支持
一、引言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推进过程中,各类区域性基础教育软件系统的建成和应用,有效地规范了各类项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相关教育业务工作的效率。然而,当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希望利用系统运行产生的业务数据,综合分析区域教育发展状况,并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时,却常常显得异常困难,甚至无法做到。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软件都是被孤立成单个的业务系统而实施设计开发的。无论是数据标准制定,还是业务流程设计,都各不相同的。软件上线运行后,系统之间更是互不相关。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围绕着不同教育业务的“信息孤岛”。面对“信息孤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本无法整合各类软件的业务数据和开展有效的教育管理决策支持分析。为此,区域性基础教育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建设,应当强调需求导向、整体规划、规范建设的原则。通过构建统一的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统整开发各类教育业务软件系统,并最终实现全面整合各类教育业务系统和共享应用数据信息的愿景目标。
二、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建设要点分析
BPR实验教学管理论文
1BPR思想概述及应用
BPR的提出,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有资料表明,约有70~75的欧美公司正计划进行BPR,更有许多企业已经通过BPR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国内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尝试以BPR理论为指导,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或重构。申传斌、刘吟、谢蓉等将BPR理论引入高校管理,在图书馆管理、高校教学管理、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有效的尝试。
2现行业务流程诊断
2.1现行实验教学管理概况
现行的实验教学管理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由教师申请开设实验课程,并提交开课申请表、实验教学大纲、教案、预做实验记录表、实验教材(指导书)、实验使用的软硬件要求等资料。上课时,学生到指定的实验室做实验。教师实验项目信息,学生根据的实验项目的要求,进入实验操作;完成实验后,学生提交纸质实验总结,教师评阅实验总结;本次课程完成后,由任课教师填写实验教学过程记录表,并由实验室管理员核实。课程结束后,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出勤情况、项目任务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给学生评定实验成绩。实验室管理员根据实验任课教师提出的实验要求,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协助指导教师预做实验;协助指导教师完成实验教学,监控实验教学过程;整理统计相关数据;做好实验教学资料管理工作。
2.2现行业务流程诊断
采用鱼骨图对现行业务进行分析和诊断,通过实地调研、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到人员、设备、管理方式、课程资源等方面的资料,对资料整理并制作出鱼骨诊断图。通过鱼骨图分析诊断,现行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发展
一、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奠定了高校教学的基础
高校从构成主体来说,是由自主意识、自主行为的教师和学生主体构成的;从培养目标来说,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根本任务来看,是通过教育设备、师资、教育资源等的合理分配,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也就是说高校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育时空的扩展和教育角色的转变以及学生知识渠道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使得学生和教师在知识上没有明显的多寡之分,而是各具特色,各有专攻,也就使得教学成为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也就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者和师生的关系上,不再是上下级之间的管制,而是一种服务的关系,教学管理由重视监督向重视责任业绩转化,其目的是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保证教学信息(包括教学基础平台、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正常运行,为师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全面质量管理观与高校教学的目标要求相一致
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师教学的监督和师生的评价,以保证学生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而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通过简化教学监督程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信息化知识的服务上,包括为师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构建信息化的交流和沟通平台、完善课堂教学必备的信息化设备等。信息化的管理是一种全方位的管理,一方面表现为为师生、为教学提供全方面的支撑,引导学生吸收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并借助信息交流平台促使学生进行更大范围的交流,扩展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教师、学生、教学辅助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等的全员性管理,是对教学计划过程、教学运行过程、辅助教学过程和教学建设过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通过全方面的质量管理实现管理的真正服务化,通过为学生提供资源、平台和设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应用业务流程有效地优化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流程
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需要所有影响教育质量的各要素实现有序化运行,也就是说需要业务流程的有序化服务。传统的教学管理在业务流程的设置上呈现出刻板的特征,表现为业务流程的繁琐、业务的无序进行、业务监督的程序化等,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高校管理的信息化就是要通过构建信息化的业务流程实现教学业务的便捷性和省时性,真正实现为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学信息化背景下教学开展的形式是多样性的,可以在除教室以外的更多场所开展,但是需要提前向学校提出申请。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学生需要跑许多部门进行申请,而在信息化管理下学生只需通过电子邮件进行申请,各部门通过网络来处理问题。学生教学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技术支持、学生自主活动的申请、教学活动过程的反馈、教学效果的搜集等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可以轻松地实现,这不仅减轻了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负担,为其自身学习提供时间,而且激发了师生组织活动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优化了高校教学的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