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师行业趋势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影响因素
摘要: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教师质量,而教师质量主要由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现。以华南地区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为切入点,结合文献研究与问卷调查,探索影响职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总体评价较高;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受教育政策、自身知识结构和学生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教师教学能力全面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职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强调“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因此“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也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重点。目前,国内大约有1200多所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有数万名[1],他们是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主力军。当前业界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多聚焦于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师,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研究以华南地区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案列,探讨影响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及提升策略,以期对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有所启示。
1相关研究综述
教师教学能力指教师为完成教学目的和计划所具备的知识和教学技能。国外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阐释被较为普遍接受的有;道恩•哈马克认为,教学能力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备的灵活、个人感觉、提问技巧、移情力、实验态度等能力要素;伦弗克•曼尼认为,教学能力主要为制订教学计划能力、教学活动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及知识传授能力等。国内教育学领域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能力[2],由一般教学能力、具体学科教学能力和教学认知能力组成[3]。外语教师教学能力的阐述国内外也有不同的解读。美国、澳大利亚及欧盟从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学策略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教学反思和改革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评估测试能力来认定外语教师的专业技能[4];有学者在考察专业学习共同体对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影响时认为,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包含课堂实用能力、教学准备能力、教师的知识技能储备、教学技术能力和反思研究能力[5]。由此可见,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涵盖教师本身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能力以及教学评价和反思能力。学界关于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对象多是外语专业教师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外语教师或双语教师,这些教师来自外语院校或本科院校,鲜有对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研究。基于上述研究的局限性和泛化,本研究以高职院校为切入点,采用问卷和访谈调查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探讨职业院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应对的策略。
2研究设计
2.1研究问题
就业引导理念下高职酒店管理论文
1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和目标
根据相关研究和调查分析,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明确培养目标和教学思想,以岗位为中心,培养能够适应当代酒店管理需要、具有高素质和职业技能、精通一门外语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必须在教学中始终渗透新的教学思想。注重实用,即是教师应该摒弃和行业无关的理论以及说教,把能够反映行业发展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重点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加大力度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践中锻炼吃苦耐劳和专业技能的精神;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从事技术、生产、服务和管理的一线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将毕业生就业这一目标放在首要位置,积极加强就业引导教育,既要重视就业推荐、就业政策等的讲解,还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良好的实训教学使学生对酒店运营有充分的了解,使其主动谈及将来的就业发展,教师则通过良好的就业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基于就业引导理念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高职院校可以借鉴一些著名酒店的管理思想,与本专业特点结合,以酒店的需求为中心,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酒店的用人标准即是我们的育人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先进理念,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技能,突出的专项能力,培养能够适应现代酒店行业的高素质人才,将它渗透到教学、课程、学生管理和教师队伍中来,改变了过去那种只重视分数、教学脱离实践的教学理念,树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软素质。事实上,软素质培养远没有专业学习、实践课程、实习实训等易于操作,由于其内涵非常广,且细化和逐步落实较难。故而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还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尽快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体系,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酒店就业意识、就业知识、职业能力等方面培养的实践活动,包括咨询、指导、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将职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活动中,逐步拓展素质培养的范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就业难问题。
3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只有具备实践经验,才能深入了解酒店的管理以及发展趋势,这样在实习指导和教学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践和理论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的教学。双师型教师是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教师,是当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的师资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体系的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引进教师的渠道:在招收教师时,严格把关,除了考虑学历,还要考虑在酒店管理中的经验和从业能力等,拓宽招收渠道,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还可以引进酒店管理行业中高技能和职称的人才到学校任教,或者是选拔优秀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丰富实践经验,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意识到自己应做学生的表率,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注重言行举止,从而影响学生。若教师在教学前不认真备课,课堂上讲话随意,有可能给学生传递错误的就业观,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教师要积极深入社会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紧跟社会发展趋势,申请到酒店一线部门去挂职锻炼,在提升自我素质的同时为学生开展更优质的实训教学,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4加强校企的合作,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政府、应用型本科高校、企业三个层面研究了我国现阶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问题。针对政府如何完善制度保障,高校如何改善自身短板,企业如何提升参与积极性等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期望能够为我国现阶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问题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一、前言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趋势。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将企业的实践平台和高校的理论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保证双方利益的前提下,互惠共赢,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驱动下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政府需加强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制度保障
政府在政策法规上关于校企合作的规定不够完善,应该充分调动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此外,政府对于高校和企业合作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没有充分建立起来,对于产教融合的规范性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协调和监督,从而导致对效果的研究和质量的把控不够准确,可持续性和可借鉴的模式不足。
互联网+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互联网+背景下,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促使我国会计行业发展变革,在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更是有了全新的改变与要求。本文将立足互联网+时代,分析当前会计行业的变革影响,并提出如何在顺应时展趋势下,培养会计专业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多项新技术的衍生,并在会计行业中获得广泛运用。在新趋势之下,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也要有所突破,不仅要重视会计专业知识技能的教授,更要加强互联网思维,及其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以培养出兼具多种专业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既是互联网+时代下新要求,更是对会计人才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加强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值得探究。
一、互联网+背景下促使会计行业发生变革
(一)会计技术获得质的飞跃。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市场环境,不少企业都在钻研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会计面临的工作内容愈发复杂,业务信息的数据化与海量化,意味着传统手工记账模式俨然无法满足当前企业会计核算需求。尤其是在网络技术与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ERP系统的广泛运用使得传统手工会计技术发展有了极大的突破,会计电算化也获得了较大的普及。近几年来,信息数据的共享化与集成化程度逐步上升,在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处理的精准性与时效性的提高上,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的高效性与规范性上都提供了新技术支撑。可以说,互联网+时代下,会计技术获得了质的发展。
(二)促进会计职能的变革。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时代的相融,为企业加强财务风险控制,规划经营战略、进行资本市场运作、强化财务分析预测等管理体系的完成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会计信息化改变了会计工作人员繁杂的手工记账模式,会计职能也进一步转型为价值管理。如何在发挥传统会计职能的基础上,将企业层层相扣的价值链发挥出最大价值,如何基于财务视角,为企业战略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意见决策,是信息化时代下会计人员所需着重考虑的一大问题,亦是对会计人员职能上的新要求。
(三)加快会计人员的转型之路。互联网+的发展在促进会计职能转变的同时,意味着会计人员也要随之转型,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会计的决策分析、风险控制、监督预测等功能,凸显管理会计的作用。会计人员不但要具备完善的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筹谋划策,掌握税法、管理、对外贸易、证券投资、计算机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内容,方可为企业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发展建议。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会计人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机会与平台,有益于开拓会计人员的知识眼界,逐步提高其综合素养。
(四)会计行业改革面临的机遇挑战。首先,企业自身要做好战略发展规划,即要跟随时代大趋势,关注互联网+的发展状态,未雨绸缪,做好应对瞬息万变市场环境的调整策略。企业要及时变革思维发展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数据思维化与新的商业化发展模式的变革。只有在思想层面先接受了互联网这一事实,才能让互联网渗透到企业内部管理、经营管理与文化等各个层面。同时,企业需深入分析互联网的优势,利用其信息共享与处理数据等优势,适时调整企业会计岗位,定位会计职能,让会计管理职能发挥出最大作用,还要让相关会计人员参与到企业经营战略分析等环节中,才能让会计为企业创造出更多价值与收益。其次,在会计管理上,相关部门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谋求私利,势必要营造一个干净透明的互联网+会计环境,才能促进会计行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为了让会计人员尽快熟悉并掌握互联网技术,还需有与互联网相适应的会计体系,尤其要让会计人员深刻意识到其会计继续教育、会计初高级等相关考试与互联网的紧密联系,若是脱离了互联网,这些教育考试的规范性会受到不小的影响。通过会计体系的建设,为实现互联网与会计的充分融合提供了较强的技术支持。除此之外,还要重视信息技术在提高会计人员管理效能,与促进会计监管职能发展中所发挥出的作用。最后,会计人员应树立“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的积极精神,为更好地适应互联网+下对会计人提出的全新要求做好准备。会计人员既要适时更新专业知识理念,熟悉各种政策法规的调整,深入学习互联网应用技术,无论是思想层面,或是行动上,都要积极向上,以自信开朗的态度去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各种挑战。除却要熟练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手段来处理企业财务工作,利用相关辅助信息技术,站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促使我国会计行业发展变革,在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更是有了全新的改变与要求。本文将立足互联网+时代,分析当前会计行业的变革影响,并提出如何在顺应时展趋势下,培养会计专业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企业战略视角来精准分析相关数据,为高层管理决策人员提供可行性较强的想法建议,还需充分意识到互联网+的到来,必然会令全球化的经济带来不一般的影响。所以,作为会计人员,不能只看眼前,还要拥有长远的眼光,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锻造全方位的国际化能力,做好为企业,随时“走出去”的准备。
二、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服装行业与服装教育改革
一、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特点
科技创新能力差,配套产业发展落后。我国服装行业的科技创新、科技研发能力不足,企业中高学历、宽视野的研发人才很少,企业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不重视,投入不足。我国服装业在服装面料、服装配饰、加工机械等方面还很落后,对环保、绿色、特殊功能服装的高科技面料制造工艺和技术还没掌握,高档面料主要依赖进口。加工工艺落后,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纺织技术装备普及率低;对人力依赖严重。品牌影响力不足,品牌附加值不明显。我国服装行业早期主要靠订单加工而发展而起来,许多中小型服装厂主要从事贴牌生产,没有自己的品牌,仅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产品产生的利润大部分被品牌持有者获得。我国目前还没有世界级的服装品牌,世界十大奢侈服装品牌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品牌形象,也培育了庞大的消费群体,在这方面我国的服装企业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行业生产成本增加,销售市场竞争加剧。近年来国内劳动力成本逐年增长,并且原辅料等价格也在上涨,两方面效应叠加,导致服装行业成本不断增加,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在新的形势下,我国服装企业必须转变产业增长方式,制定新的战略方针,实现产业升级和优化。
二、我国服装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特点
我国服装企业发展历史短,水平低,大部分还处于贴牌加工阶段,虽然也有部分企业开始创设品牌,但品牌影响力不够,特别是集加工、品牌和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服装企业尚未大规模形成。根据目前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服装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这决定将来服装业对新型高素质人才有大量的需求,未来行业发展所需人才需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服装设计能力
未来行业发展所需人才应具有很强的服装设计能力。这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创造力,能把握目标消费群的审美和潮流趋势,对市场有较深的洞察力。国内服装院校从事服装设计教学的教师好大一部分是从事工艺美术教学的教师,对于服装市场的理解不深,教给学生的只是停留在画面上的设计画稿,缺少相关的“产品完成”经验。
2、科技创新能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培养探索
摘要:当前,新时代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培养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教师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出发,研究了出现该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实际给出了培养的对策,以期为同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物流管理;教师培养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培养问题
(一)师德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而且大部分教师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在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规范师德师风之前,高职院校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制度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紧跟行业动态,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在学校绩效指挥棒的引导下,大部分教师主要从事课程建设,即主要精力集中在课时上,因为课时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收入,很少有精力和时间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加之物流行业发展速度快,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惊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很难跟上行业技术的发展步伐。
工匠精神融入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时期,而科学技术也随之得到空前发展,并涌现出各种新型产业和先进领域,随着十四五规划中绿色发展部署的提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基于社会发展趋势和行业创新发展,对于专业技能突出,实践技能过硬,职业素养过强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存有大量缺口。鉴于此,中职专业教师需立足于发展工匠精神的视域下,探寻优化课程设置、构建高效课堂的具体措施。其中需特别注意的是,应在不轻视基础教学的同时,在实践训练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借此来培育学生的工匠意识和实践意识,也有利于他们对接职业工作,适应岗位任务,最终成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所需的全能型人才。
关键词:工匠精神;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
伴随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社会变革越发显著,而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有着抬头趋势,为紧跟经济发展步伐,迎合时代潮流方向,中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师需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并以为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人才培养力度。为此,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需深入一线调查市场行情和工厂工作步骤,以此来把握市场与产业对该专业人才提出的品质、技能需求,以此来提升专业人才培育与经济市场间的适配度。鉴于此,中职教师教授学生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还需培育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使其具有优越且突出的综合素质。本文以笔者教学经历为切入点,简述工匠精神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功能价值和实施路径,旨在为教学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1工匠精神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功能价值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的持续发展,诞生了出新能源汽车这一新的发展方向,已经历了国家资金补助发展和利用公交车宣传这两个发展阶段,现阶段,正逐渐向创新阶段发展。结合笔者实践调研可知,如今,国内新能源汽车在三电等其他关键性技术方面仍存有诸多问题,需以灌入工匠精神来突破技术瓶颈,使得整个行业得到空前发展。众所周知,汽车的零件组成较为繁杂和精密,每个零部件的质量把控都对汽车整体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鉴于此,需保证汽车具有较高的合格率,需涉及到每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秉承着勤勤恳恳、精耕细作的态度参与零件制作、加工以及组装等工作。为此,中职教师在落实该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时需探寻引进工匠精神的合适契机与有效途径,旨在优化人才培育方案,完善教学工作计划,助推新能源汽车行业创新发展。教育部部长曾提出:工匠精神离不开职业教育这一理论观点,因此,需在这一思想指导提升职业院校在教育领域的战略位置,着力培育新能源汽车技术人员,借此来提升职业院校的信誉度和认可度。于中职院校而言,不仅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还需培育高品质的职业素养,因此,需依据学生个体特性与行业需求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育方案,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精益求精、尽心竭力的工匠精神。除此之外,中职院校部分学生会受传统思想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对制造工厂的一线工作存有认知偏差和思维偏颇。其中特别是对汽车指导企业和工厂的了解较为浅显和表面,甚至自认为以上行业是与汽油打交道的,不仅工作内容繁重,且薪资较低,对于这一工作有着天然排斥感。鉴于此,中职院校需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整个人才计划制定、方案落实以及对策研究中,既要传授专业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全面认知和深入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要点,使得工匠精神与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实现整合与融通。
2工匠精神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2.1营造工匠精神育人氛围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引言
2018年,我国的文化部与旅游局正式合并,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也是未来的主流趋势。在这个背景下,我国旅游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旅游可以与科技、文化、农业、体育等模块有效结合并实现多元化的新型旅游模式,能够满足人们的多样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及行业的变革目标,高职院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以文旅融合作为基础导向,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地理论、实践、实训课程教学。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强,对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网与文化的有效融合是产业升级转型面临的主要需求,而在这个过程中,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与产品技术相结合,通过这样的形式,形成了全新的发展局面。在过去的认知中,旅游行业与文化产业本身相互独立截然不同。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发展,二者逐渐产生了融合的有效切入点。众所周知,旅游行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属于高消费,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及精神多重需求产生的,同时这样的消费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背景、年龄、层次、消费理念等多方因素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不再仅仅局限于度假、观光,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品质化、多元化,追求充满个性的旅游文化。通过文旅融合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在求新求异的基础上加快文化及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在2018年,我国旅游相较去年增加10%左右,收入已高达6万亿元左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与旅游的有效融合已经逐渐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优秀的文旅融合人才十分匮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尤其是随着社会新常态的不断深入开展,旅游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而这样的人才不仅应当具备基础的专业能力,还应当兼具管理开发能力。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对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全面创新,与时俱进,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创新教学理念,为文旅融合的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奠定良好基础。
二、文旅融合对现代化旅游人才的要求
(一)复合型人才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通过文旅融合使我国的旅游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服务范围也得到了扩大,人们所享受到的服务内容、服务品质也越来越规范、标准,但同时这也对旅游行业的相关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能力、综合素养都必须有所提高,除了基本的旅游知识技能以外,还应灵活运用大数据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了解当前行业中的先进技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