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师事迹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师德育素养如何提升
[摘要]在强调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当下,教师的德育素养亦备受人们的关注,而如何快速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榜样是教育工作者应当慎重钻研的课题。下面,我将从“提升教师德育素养的重要性和对学生的榜样意义”“引进先进教师事迹,展开教师德育素养培训”“学生、家长、学校、自己的多重监督,提升教师德育素养”三方面入手,就如何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这一话题,展开浅显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教师;德育素养;培训
拥有高尚德育素养的教师被誉为社会的典范,备受人们尊崇,亦是大家学习的楷模,其言行举止能够对身边的同事、学生产生良好的价值引导作用。我认为,教研员应该深入分析提升教师德育素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组织多种模式下的教师德育素养培训,通过分享先进教师事迹,采用多重监督机制的方式,鼓励教师重视自身德育素质的培养。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研经验和体会,针对如何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这一话题展开浅显的探究,希望我的拙见能够引起大家的深思和共鸣。
一、提升教师德育素养的重要性和对学生的榜样意义
师者,不仅肩负着传道授业的重任,还兼具着以优良品德影响、熏陶学生,帮助其提升自身德育水平的责任。教师的形象往往是高大和神圣的,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故教师的言行举止能够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因而为人师表的我们,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责任,在做人做事等方方面面为同学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其形成优异的德育品质。另外,有的教师不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亦不懂得倾听学生的心声,还根据成绩的差异将学生进行差别对待,这是极为不可取的。我倡导诸位教师,无论是在课上教学时,还是在课下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均要秉持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他们的意见,以公平公正为处事原则,礼貌待人,严于律己。通过自我德育素养的光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大家的德育水平。其次,我还倡导众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经常以手机、相机等形式记录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感人事例,上课时利用多媒体分享给学生们,鼓励大家要拥有乐观的心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重重磨难,积极向上,努力进取。我希望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三观,与学生构建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彼此敞开心扉,教学相长共同提升德育素养进步。
二、引进先进教师事迹,展开教师德育素养培训
学校应当利用教学资源和条件,在开展对教师专业培训的同时加强德育建设,为教师设置多样化的德育培训,开展德育教研大会,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先进形式为教师们播放和分享优秀教师的伟大事例,请众教师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教师德育的光辉。更重要的是在校园内设立“先进教师”和“德育模范工作者”的评选名额,明确奖罚制度,评选出德育素养高尚、勤于教学、热爱教育与学生的优秀教师,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以在校园内创建和谐高尚的德育氛围,深入开展德育活动。同时,我倡导众教师利用互联网这一先进平台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例如,在课下浏览网站上优秀教师的德育感人事迹和教育教学策略,并时常去图书馆翻阅数学名人的传记,或者在课下多观看杰出数学人物的影视作品,在休闲娱乐中欣赏他们高尚的品质,以此熏陶自己,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综合德育素养。我便在课下时常欣赏华罗庚自学成材,在克服重重困难并取得非凡成就后毅然回国为人民做贡献的伟大事迹,以及《阿甘正传》、《心灵捕手》、《美丽人生》等体现了人性光辉和德育素养的影视作品,并将之推荐给身边的同事和学生,以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和休闲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
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教育建构思路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教育制度也随着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而变革。在教育制度中涉及的人文素养教育在当前的教育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其中,语文学科的人文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人文学科与语文学科存在很多关联和相通之处。高中阶段的学生是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以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适时、多角度、多方面的完成高效渗透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任务,最终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创新、学会感恩、学会做人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素养教育;建构思路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制度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在国民教育体系中人文素养教育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当前社会生产力的有效提高形成了社会上对金钱的崇拜以及对物欲追求的思想,甚至从西方传入国内的急功近利思想等严重冲击着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很多人经不住不良思想的诱惑,不仅迷失了做人的方向同时做人的道德底线也在不断地下滑,甚至做出了许多违背大的原则、天理难容的事情。如曾经在社会上引起震惊反响的殴打教师事件和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已经向教育部门敲响了人文素养教育警钟。各个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部门面对复杂的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不断加强青少年人文素养教育的力度,转变人文素养教育的思想势在必行,不断增强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性。广大高中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教育,帮助青少年成长为遵守道德规范、懂得感恩、明礼诚信的较高道德素质好公民。笔者作为拥有十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的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感悟,谈一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思路和想法。
一、以高中语文教材为基础实施有效的人文素养教育渗透
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语文教材中都会选用文采优美、文章质量较高的篇章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范文,在这些美文当中不乏人文素养教育的优质素材。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在语文课堂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就要高度掌握课文的特点在课堂上适时完成人文素养教育渗透任务。具体可以在以下几种类型的教学中完成人文素养教育渗透:以高中古文阅读《项脊轩志》的教学为例,在教学的合适时机向学生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知识点。
1.教育学生要以劳动为乐
文章一开始便采用了强烈的对比写法将小轩改造前和改造后的不同景致展现给大家。作者通过对小轩改造前昏暗、破败的景象给予了描写,而小轩改造后明亮充满生机的画面与改造之前的画面形成了突出对比,读者不经意间会向作者产生羡慕和赞赏的情感,积极弘扬了作者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教师可在此处巧妙的渗透以劳动为乐的人文素养教育知识。
师德师风与高校教育质量
一、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
高校师德即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模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等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师德师风主流积极向上。2013年,“师德标兵”不断涌现,他们用自身的行动诠释高校师德的良知,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坚不可摧的基础。高校师德师风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一些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如有的教师思想政治学习不够,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关心;有的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不够,治学不严谨,轻浮;有的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只满足于一般性的工作,投入精力不足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经济利益的驱使诱发了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二是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只是走走形式;三是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奖惩机制没有充分建立。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师德师风建设与高校教育质量的关系
师德师风建设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相辅相成。师德师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建设什么样的师德师风,怎样建设师德师风”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根本问题,它是建设优良校风的关键,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造就,关键在于教师,而优良的师德师风则是对教师整体素质的根本要求。缺乏良好师德的教师,即使个人的业务能力再强,科研水平再高,也不能从根本上带动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切实提高高校整体的教育质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只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才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保障,才能最终提高高校整体的教育质量。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趋势。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培养能力,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导师的作用和影响力尤为深远。高校师德师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是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高校师德师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思想道德。因此,高校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现实工作中的不足,急需进一步查漏补缺,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高校是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和成果转化的基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学校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
三、以师德师风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高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助推器,教师要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首先,教师要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严于律己,时刻不忘自己的身份,同时要尊重学生,切实维护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境界,诚信是重中之重,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基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只有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传递正能量;再次,教师要甘于奉献,把满腔的热血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深入到学生中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教师要志存高远,不断强化业务能力,不断自我完善。只有多措并举、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使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实效化和持续化,才能真正为高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制定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无规矩不成方圆,师德建设的有效实施需要管理,需要制度。建立有效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不仅是一种制约和威慑,更是一种压力和动力。政府和学校需要在这方面共同努力,结合高等教育实际,尽早推进规章制度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统一标准,让广大教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工匠精神与高职通识教育融合困境
摘要:工匠精神与高职通识教育在培育目的和培育内容上具有共同点,两者关系密切。通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体验、行为习惯养成等工作,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通识教育,有助于将学生工匠精神养成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升。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通识教育;创业通识教育
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通识教育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具有人文与科学素养,人格健全完善,全面发展。当前业界对工匠精神与高职通识教育融合的关注相对较少。陈鑫的《通识教育视阈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和郑珍珍的《以工匠精神推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在简要分析通识教育和工匠精神内涵和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二者的融合策略。现有研究虽对工匠精神与通识教育有所涉猎,但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二者融合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策略;同时,缺乏严谨而规范的实证分析,大多是文字定性描述,较少有严谨的数理分析和规范的案例分析。本文将探讨适合二者融合的科学体系,并结合实证形成可操作性融合策略。
一、工匠精神与高职通识教育的关系分析
(一)工匠精神
在工艺方面有特长的匠人一般被称为工匠。工匠往往对其所生产的产品或从事的职业具有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和“专业、敬业”等。[1]有学者认为,工匠文化具有“六性”:“心志专一的本性,甘于寂寞的耐性,精益求精的心性,锐意创新的个性,勤俭简朴的品性,慎言笃行的习性”[2]。当下,工匠精神也指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工匠精神”不仅有专业精神,更有职业态度与人文素养。
(二)通识教育
三位一体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论文
一、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任务
为实现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目标,在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过程中,必须完成以下几项任务:一是重视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预防师德的不良迹象进一步加深,建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三位一体”模式体系;二是注重青年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促使他们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改造;三是培养青年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增强其对本职工作的浓厚兴趣,引导其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职业分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人翁责任感;四是加强青年教师学术道德建设,督促青年教师树立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韧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杜绝出现学术不端或学术失范;五是丰富青年教师的学识,使青年教师逐渐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和学科专业知识以及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同时让青年教师认识到自己的本职工作是既教书又育人,做到“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原则
(一)政治性原则。
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加强师德建设,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对提高全民素质、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师德建设中要注重向青年教师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自觉主动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
(二)以人为本原则。
在师德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既强调必须教育教师要面对全体受教育的学生来施行道德教育,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又强调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给社会示范,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让教师认识到自己责任的重要性,自觉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把全社会的道德素养提高到一个满意的水平。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研究3篇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篇1
摘要: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师德建设的深入,各高校在“底线师德”建设向“理想师德”建设深入延展时遇到很多现实问题。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师德建设内生动力,提出以“立德、立业、立人”为基本内容的高校师德建设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师德建设策略。
关键词:师德建设;策略;立德;立业;立人
随着师德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各高校在“底线师德”建设向“理想师德”建设深入延展时,不同程度地遇到建设内容“难深入”,建设举措“难落地”的问题。因此,通过聚焦师德建设的基础性问题,提出以“立德”“立业”“立人”为基本内容的高校师德建设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师德建设策略。
高校师德建设研究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借鉴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源于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求就会产生。人的需求是人行为动机的产生根据,是人们对生存和发展所需条件的愿望反映。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从不同层次的需求出发来分析高校教师的行为动机。
1.高校教师需要“立德”以满足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从道德存在的社会视角来看,立德是指教师遵守社会对其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和教师职业伦理。一方面,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人,要遵守社会契约、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教师作为社会的一种职业分工,要遵守社会对教师“正当性”的规定,以符合教育对善的基本要求。因此,作为普通人,高校教师需要立德,以具备基本的道德保障和教师工作待遇保障,从而获得稳定经济收入和维持基本生存所需。
四有教师标准下高中师德征文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中教师队伍中出现的师德问题,在提出的“四有教师”标准下,探索高中教师师德培育的有效路径:教师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带头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严肃教师的考评制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刻苦钻研丰富学识;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关键词】四有教师;高中教师;师德;对策
教育是民生工程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高中教师的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一、“四有教师”标准的时代意蕴
于2014年9月9日发表了“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讲话。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指出:“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作为人民教师就应该把教书育人当做自己内心最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党和国家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一名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是指这名老师在自己岗位上的职业操守,教师的职业操守是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应该牢记的教育使命,在教师在教授学生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修炼好自身的道德素养,为学生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标杆;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一名人民教师要是没有扎实的学术底子,他的教学能力就不会有很大的提升。在高中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不允许掺入半点虚假的成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在学生面前的可信度,也影响到是否可以顺利地进行课上课下的教学活动;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时常心怀仁爱之心,把“仁爱”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行为尺度,在面对自己学生的时候,就更应该发扬仁爱精神,处处为学生考虑,发自内心地去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二、现代社会高中教师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呈现出一番蒸蒸日上的景象,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从总体来讲,我国高中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状况是积极健康的,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的师德存在很大问题。
教师队伍诚信建设促进学校诚信教育
摘要:诚信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学校教育方式方法、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教师作为教育者,其言行举止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目前,教师队伍中也存在诚信缺失现象。为了推动学校诚信教育的开展,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诚信建设。
关键词:诚信教育;教师诚信建设;德育
诚信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仍时有发生:考试作弊、作业抄袭、说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心理、学校教育的方式方法、社会环境影响、家庭环境影响等。而其中,教师作为教育者,他们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其行为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求学生诚信,教师本身必须诚信。本文就教师队伍诚信问题和教师诚信建设展开研究。
一、教师队伍主要诚信问题
(一)人际交往失信
1.对学生
在师生交往中,师生双方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诚信是一项基本原则。但在现实中,有一些教师经常许诺,但从不兑现,而且还不以为然。另外,有些教师存在着对学生和对自己标准不一的现象。学生迟到会要求说明理由,检讨错误,自己迟到却从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