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年中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师年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师年中总结

学生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1在开卷考试中学生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基础知识不够牢固,不能独立形成有效的知识框架。

对基础知识进行完善的积累是培养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思想品德课实开卷考试后,有一些学生认为基础知识用处不大,便逐渐放松了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这就造成其在回答非选择题时往往答题要点较为单一,语言较为口语化,缺乏政治术语。例如2014年中考题第24题第2问:请对“网络大V”进行道德简评,可从其对谣言制造和传播方面的道德知识包括诚信、责任及正义等角度答题。相关基础知识储备较少的学生往往无法进行横向联系,极容易造成失分。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有效记忆和充分理解,对每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1.2不能有效利用相关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思想品德课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转化能力,往往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例如2014年中考第26题:从“出境游越来越多”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这道题主要考查了两个知识点,分别是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许多学生不能将“出境”与外开放联系,导致所答的答案不够完整。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识记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有效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关注国家时政大事和热点问题,将其与所学知识有效结合在一起,以时政热点为背景,这样才能有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3解题能力有所欠缺。

在答题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各种题型解题格式混乱、审题不清、无法在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等问题。例如2014年中考第30题第3问,主要考查的是交流文化的“引进来”和“走出去”这两种结果,很多学生由于审题不清,误以为是对外开放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因此导致离题万里,无法得分。

阅读全文

大学英语口语混合式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剖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外语教学的相关政策及其要求,探讨当前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口语方面仍然存在的不足以及教师如何利用多媒体、智能终端等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以辅助学生提高口语能力,并提出在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外语教育政策;大学英语口语;混合式教学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逐步深入和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开展,对大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朝着多元开放的态势发展。外语学习向外语能力的转换更是迫在眉睫。为了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外语教学的长足进步和发展,国家对大学英语口语等级考试的规定和考试内容做了调整,以顺应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因此,当下对英语口语等级考试改革的初衷和改革的具体内容的了解与研究有助于师生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与研究。

一、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

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研究已走过20年历程,大致可分为自发阶段(1993—2004)、自觉阶段(2005—2007)和热点阶段(2008—2012);以“核心区”与“相关区”期刊队伍、主要学者队伍及主要学术中心为基点的学术圈已基本形成;研究主题、方法与视角均已呈现多元局面(郝成淼,2013)。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主要以反思和批判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得失、外语教育政策规划与需求偏差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为主(张蔚磊,2015;蔡基刚,2014等)。因此,深入剖析当下英语口语等级考试改革的内容与要求,对提高大学生口语能力以及教师的口语教学能力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英语口语混合式教学的理据

(一)混合式教学

阅读全文

初中地理试题与课标的契合度

摘要:试题与课标是否契合对于教学过程和效果的评价至关重要。参照国际上取得一定研究进展的SEC范式,对初中地理课标和试题加以详细探讨,构建出SEC范式下的初中地理认知目标。文中详细探讨了SEC范式下进行试题和课标契合度分析的具体步骤,以期为立德树人要求下地理试题的定量化分析提供参考。

关键词:SEC范式;认知目标;初中地理;量化分析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一些专家学者也发现,教材、课堂、测评之间能否有效契合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另外,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有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1]。可见,制定和教学课程规范高度契合的测评方案对于学生的培养十分必要。测评一份试卷的信度和效度一个极为关键的因子就是试卷能否将课程标准落到实处。但教师评定试题时,基本是从传统的经验角度出发,或是从获取试卷渠道的层级来确定,难以从理性层面科学、客观地给出评价结果。美国一家测评单位研发出一个量化研究范式———SEC范式。这种范式易于操作,实效性明显,准确度较高,对于在实际教学和试题研究中如何有效践行“立德树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研究模型简介

SEC研究范式最早是由负责课程实施调查的美国学者AndrewC.Porter和JohnSmithson提出的[2],Porter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对该方法进行了实际验证。SEC为SurveyofEnactedCurriculum的缩写,该模型主要是创设关联矩阵,对研究对象进行手动编码,以定量化分析的方法得出契合度参数M,借助参数来表征研究对象之间契合的程度。

二、SEC范式的具体分析流程

(一)构建认知目标评价体系

阅读全文

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在概述了产业经济学课程及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阐述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与实践,包括教学目标与案例选择、案例教学实施、案例教学效果与反思三方面。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产业关联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我国人才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为此,教育部提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实行高校分类管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以下简称为“我校”)是一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地方性本科高等院校。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我校经济学院积极开展了关于经济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一、产业经济学课程及案例教学法概述

产业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等。产业经济学兴起于二战后的日本,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应用型经济学科,应用性特点十分显著[2]。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我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特别强调以知识应用型为导向,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分析、解决产业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就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深化知识理解,促进知识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产业经济学具有理论体系丰富,实践性与应用性强的特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案例教学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研讨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3]。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产业经济学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十分必要。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与实践

本文将以“产业关联”教学为例,结合我国矿产资源开采业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的实际案例,为产业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提供参考。

阅读全文

地理教学中的探究法

一、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探索性学习环境

(一)教师要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因为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的规律进行研究,从而掌握学生心理。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客观探究情境的创设,主要包含试验情境、直观情境、自然情境以及社会情境等方面。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学生乐于主动学习,智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智力情境的创设,主要包含各种问题情境等的创设。这一创设需要教师多加关注和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逐步掌握学生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和学生的“最佳发展高度”,这些情况的掌握有利于促进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

(二)教师要积极参与情境的创设

(1)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索、思考和交流。

阅读全文

复习教学策略下初中化学论文

一、化学复习教学思路

化学学科概念多、抽象性强、理解性要求高,是一门兼具文科和理科特征的综合性学科.对此,在初中化学复习教学过程中,笔者提出了化学复习教学的四步走策略.第一轮复习是围绕教材,按照课本章节复习;第二轮是围绕教学知识点,实施专项复习;第三轮是围绕考纲考点,实施习题训练复习;第四轮是总结式复习,回顾前三轮的复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如此一来,从化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到试卷中常出现的经典考题,可以实现“一网打尽”,从而实现有效化学复习教学.

二、化学复习教学策略

1.围绕教材,学生基础强化

认真研读新课程理念不难发现,中考化学知识点无一不是来源于教材.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知识点的考查更加强调基础和实践.在传统的化学复习教学中,有些教师会一味地拔高和拓展,在一些不必要的题型和知识点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因此,在初中化学第一轮复习中,教材必须是复习教学的重点.课本中的例题、知识点总结、课后习题、阅读资料等,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考点.在中考之前,必须将化学课本反复研读,将教材中的化学概念、知识研拓、实验技能等,加以总结.例如,在化学授课伊始,教材中给出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学变化必然有新物质的产生,而物理变化则不引入新物质.由此引出了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概念,即是考查某一性质的产生是否需要化学变化的帮助.对此,笔者给出了这样的判断题:爆炸现象是化学变化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对于本题,教材中明确指出化学中出现的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必须区别对待.物理爆炸不涉及新物质的产生,如气球的爆炸,则是物理变化;化学爆炸,如鞭炮的爆炸,必定产生新物质,则是化学变化.如果对教材中的爆炸知识点看得不够仔细,自然就难以正确判断出该题的答案.对于初中化学的首轮教材化复习,不必追求深度,但是必须强调对教材的仔细研读,细细品味教材中的每一句话.

2.围绕考点,化学专项强化

初中化学学科涉及的知识点概念虽然繁多,但其中的难点和重点往往是固定的.对于简单易懂的化学知识,教师不妨一带而过,从而为化学难点和重点的复习腾出时间.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反应、化学实验、化学特殊现象,往往会成为学生失分点.对此,笔者开设了专门的实验课、化学角、化学之最等兴趣活动.在提高化学教学趣味性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只有做到突出主次、真正减负,化学复习教学的高效才能实现.

阅读全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育

摘要:新课改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以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为目标。文章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进行研究,基于当前教学实际,明确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存在培育阻碍的条件下,教师应通过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史料实证”教学;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史料实证”指导能力;依托学生地位,鼓励自主搜集史料;转变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改变课堂模式,组织合作“实证史料”活动等策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以供参阅。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育;教学策略

“史料实证”素养是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具体是指学生获取历史资料并对其展开辨析,通过可信资料重现历史真实态度与方法的素养和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培育初中生的这一素养,可以增强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对其学习与未来成长均大有裨益。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阻碍

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势在必行。但是,在当前的课程活动中,仍旧存在一些阻碍,包括学生自主思考受限、“史料实证”教学局限等,均与教师存在不科学教育观念有关。一些初中历史教师仍旧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中,认为教学应以“应试”为主,将自身视为课堂教学主导者,并未对“史料实证”素养培育有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为学生自主辨析、论证历史资料提供足够的自主支持,更没有主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而是一味地以教材为中心,将史料传递了哪些信息、学生应该通过辨析相关资料形成哪些情感等直接告诉学生。在该种情况下,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过于被动,很难真正理解历史资料内涵,学生的思维、素养发展自然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基于教育观念转变,重视“史料实证”教学

阅读全文

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对策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数学语言和数学方法等;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必须掌握学习的知识之一。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非常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能够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帮助学生了解相关文化知识,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激发学习热情,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掌控教学节奏,达成教学目标。

二、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现状

我们课题组随机对郑州市200名中学数学教师和1000名中学生围绕“数学课堂渗透数学文化”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0%的数学教师对数学文化的认识还不够透彻,对数学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尽如人意。教师在教学中的数学文化运用情况也不容乐观,近45%的教师回答为“偶尔”“很少”,10%的教师表示“从来没有”。80%的教师表示,在数学课堂中实施数学文化教育难度较大。95%的学生则表示,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能激发学习兴趣,对此非常期待。

三、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实践策略

基于调查问卷中教师对数学文化教育的片面认识,笔者认为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教师要加大对数学文化的宣讲力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真正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体会到数学文化的精髓。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