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科学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师科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师科学论文

编著和专著的区别

专著概述:根据学术论文的长短,又可以分为单篇学术论文、系列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三种。一般而言,超过4—5万字的,可以称为学术专著。当然,照我们现在的理解,学术专著的字数可能还要更多些。 编撰学术专著比发表单篇论文更具学术价值。因此,在评定职称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加分和认可。详情请参阅核心期刊中心。学术论文,学术通常是指专深而系统的学问,而论文则是指研究、讨论问题的文章。因此,所谓学术论文就是在科学领域内表达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从这一意义上理解,学术论文一般也可以称为科学论文。在理解学术论文的时候,我们还必须把握下面两层含义:其一,学术论文的范围限制在科学研究领域,非此领域的文章,不能算学术论文,如新闻报道、报告文李、散文和杂文等就不能算学术论文。其二,我们说学术论文限制在学术领域,但并非说,科学领域的所有的文章都是学术论文,而只有表达科学研究新成果的文章才是学术论文。照这样理解,科幻和科普作品就应被排除于学术论文之外了。从上述两点来看,我们可以说,科学论文的灵魂必须是科学研究的成果。科学领域通常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前者包括理、工专业,有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学科;后者则包括文、史、哲、经等。我们美术教育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编著概述:一种著作方式,基本上属于编写,但有独自见解的陈述,或补充有部分个人研究、发现的成果。凡无独特见解陈述的书稿,不应判定为编著。(出自经济日报出版社柳建明主编的《舆论学达辞典》727页)著、编著、编都是著作权法确认的创作行为,但独创性程度和创作结果不同。著的独创性最高,产生的是绝对的原始作品;编的独创性最低,产生的是演绎作品;编著则处于二者之间(编译类似于编著,但独创性略低于编著)。如果作者的作品不是基于任何已有作品产生的,作者的创作行为就可以视为著。一部著成的作品中可以有适量的引文,但必须指明出处和原作者。如果作者的作品中的引文已构成对已有作品的实质性使用,或者包含对已有作品的汇集或改写成份,作者的创作行为应该视为编著。

教材概述: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复印材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幻灯片、照片、卡片、教学实物等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另外,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也是教学材料。总之,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从目前来看,教科书除了学生用书以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教师用书,很多还配有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挂图、卡片、音像带等。

阅读全文

创新性高等医学教育综述

1政治性要素

讲台上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政治思想教育;既是学生接受医学知识的启蒙者,又应成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慧,同时还要逐步地培养他们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品德修养。无论在课堂内外主动地与学生联系、接触,谈人生、理想、学习,不要造成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的现象。教师本身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气质风度、品德修养,这是因为教师无时不在学生的严格监督之下。

2知识性要素

高等医学院校有三宝:人才、图书和仪器。其中人才至关重要。当今社会知识信息倍增,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500万篇科学,有30万项发明创造专利申请,科学知识每年的增长率已由60年代的9.5%增至90年代的12.5%。因此,医学院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图书的优势,无止境的向专业知识纵深发展。只有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素养,才能精通业务,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

3开拓性要素

现代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创新性学习与其说是医学生创造性劳动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不如说是教师创造性劳动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绝非是单纯性传播前人的劳动成果,它是一种科学的发展的具有创新性脑力劳动。创新性思维便是开拓性要素中的法宝。思维要具有敏捷性,要在传递迅速和大量的反馈科学技术、信息中经常地进行科学论文的交流,参加必要的会议,从中迅速捕捉最新信息。善于观察、思考、分析、综合教学和科学实践中潜藏的科学知识。只有开拓性教师,才可能造出锐意创新、有所作为的人才。

4组织性要素

阅读全文

化学网络教育教学

一、模块化化学网络教学管理模式

1.系统管理。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由于受到网络运行状况、计算机性能等因素影响,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有与它契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鉴于西南大学网络学院已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用户管理和安全管理,我们重在研究为有效指导与监督教学过程的系统制度化管理,制定了《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管理办法》和《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师管理制度》,成立了“化学化工学院继续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和管理。

2.教务管理。教务管理包括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材管理(学籍管理已由网络学院完成)。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学院在2001年开始开设网络教育《化学》专业,2008年在对培养方案做出调整和修订后,专业更名为《化学教育》专业,同时新增《应用化学》专业。两个专业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方面都采取不同于全日制本科的方式,突出网络教育的继续教育特色。教学计划是根据网络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学习年限和教学对象而制定,没有盲目照搬普通教育计划。网上教学组织严格遵守教学计划,作为考核、验收教学质量的标准。两个专业教学计划各自包含不同的11门专业课程、各有特色的6门选修课程、教育实习或工业见习以及毕业论文。《化学教育》遵循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的改革模式和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教有所依、学有所用;由于大多数学员都是来自基层教学单位,因此依托基层教学单位完成教育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并设计合理的与学员从事教学相关性强的毕业论文题目,精心进行指导。而《应用化学》则遵循当前经济改革浪潮中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来自工矿化工企业的学生实践优势,依托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化学网络教育教材包括文字类(一般使用统编教材制作为电子课件、题库和案例库)、图形(像)类、音(视)频类,动画类等教材,各类自成体系,独立使用。

3.教师管理。教师管理主要从资格审查、培训管理、责任管理和考核评价上进行管理。学院规定从事网络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并且有一定网络教育经验。教师任课前均需经过岗前专门培训,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和实践技能,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能够主导学生的在线讨论活动,准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和指导。教师一旦承担网络教学,需认真学习管理办法,熟知各项规章制度,并与学院签订“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教师教学工作责任书”,并建立化学网络教育教师档案。教学队伍建设:网络教育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均有相应要求,按照“化学化工学院关于成立网络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决定”,针对学院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利用不够,缺乏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情况,通过外聘请内培养构建合理的教学队伍。目前已形成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军的多个课程教学团队。教学研究:为了提高网络教学质量,有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展网络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内容涉及网络课程内容的组织、网络资源的利用、网络教学方式的探究、高校网络教学的设计原则、高校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化运用、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等。鼓励教师总结自己进行网络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想,按照科学论文的规范格式撰文投稿,给予相应奖励,推动网络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

4.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包括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习评价管理。网络教育具有“师生分离”和“教管分离”性质,教师角色淡化,教学管理弱化,而学生的自我管理凸显。我们在每个年级实行班组管理,自选班长,定期轮换,让每一位同学充分参与管理,锻炼自主能力,加强自我服务,同时重视对学生自治的引导。学生学习评价管理由自我性评价和客观性评价组成。自我性评价:学生先完成自测题目和思考题目,提交后与标准答案比较而做出自我评价。客观性评价:根据学生平时作业完成质量、设计实验的完成情况等给出具体的分数,通过提供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使学生感受到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教学秘书定期分析学生学习评价,相关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做相应教学调整。

二、化学网络教学管理模式特点

西南大学校是教育部批准开展远程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化学化工学院是学校较早开展网络教育的传统学科,拥有具有学术理论基础的高层次的师资队伍,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为网络教学管理的实施提供智力、人才,结合网络教育学院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教务管理,形成较好的资源共享,为化学网络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点。

阅读全文

教师素质与创新性高等医学教育整合

一、知识性要素

高等医学院校有三宝:人才、图书和仪器。其中人才至关重要。当今社会知识信息倍增,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500万篇科学,有30万项发明创造专利申请科学知识每年的增长率已由60年代的9.5%增至90年代的12.5%。作者单位:462002漂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因此医学院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图书的优势,无止境的向专业知识纵深发展。只有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素养才能精通业务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

二、开拓性要素

现代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创新性学习与其说是医学生创造性劳动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不如说是教师创造性劳动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绝非是单纯性传播前人的劳动成果,它是一种科学的发展的具有创新性脑力劳动。创新性思维便是开拓性要素中的法宝。思维要具有敏捷性要在传递迅速和大量的反馈科学技术、信息中经常地进行科学论文的交流,参加必要的会议,从中迅速捕捉最新信息。善于观察、思考、分析、综合教学和科学实践中潜藏的科学知识。只有开拓性教师,才可能造出锐意创新、有所作为的人才。4组织性要素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发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全部思想的诱人性、丰富性展示给学生。只有坚持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主宰才能成为学生的教育者和指导者。现代医学的整体性渗透越来越强知识的结合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学科之间出现了交叉忍无明显的界限。

掌握相关学科知识胺学生认识规律合理组织教材危造性组织教学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因材施教,运用新的教学手段,紧跟科学发展步伐,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德才兼备,能把复杂的医学理论知识转变为鲜明的、活生生的形象,使学生能顺理成章的理解掌握。否则教师即便是满腹经纶也无法得以传授。医学生要及时、准确、高效地解决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绝非死读书能达到,至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思维和行动方法。而任何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和处事技巧的根基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性要素。其本质的东西还是熟知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辩证法。

三、结语

创新性高等医学教育需要更多懂教育、献身教育事业的管理者需要更多的诚心探究高深学问的医学生,更需要学识渊博、素质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献身于医学教育改革的教育者这乃是中国教育之脊梁。

阅读全文

科研论文期刊评价思考

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并卓有成效地评价科研成果,是目前高职学院进行科研管理、职称评审、业绩考核等一系列活动的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论文,其发表的主要载体为期刊。我国各大专院校非常重视期刊级别的划分,并以此作为评价科研成果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职学院科研工作起步较晚,其科研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科研成果评价是加强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而教师科研成果评价有效性如何,是充分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的关键,将直接影响教师科研积极性的提高。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教师科研论文评价研究,是创新科研管理的手段与方法,形成激励和导向机制;能净化学术风气,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能完善科研管理体系,促进科研质量提高;同时也填补高职学院科研管理理论空白,对提高高职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国内期刊等级与核心刊物评定种类

总理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在高职院校构建科研论文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科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如果不构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就难以引导高职教师在国内著名刊物或影响较大刊物上发表。(1)国内期刊等级划分问题。由于众多作者对国内期刊的“级别”不懂,造成了诸多的模糊看法,从国家权威部门对期刊级别的认定上,可以了解到我国期刊的分类情况。1)早在1991年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就了《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六条规定:“科学技术期刊,按其主管部门分为全国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全国性期刊是指国务院所属各部门、中国科学院、各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管的期刊。地方性期刊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委、厅、局主管的期刊。”[1]2)2002年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就期刊级别问题又进一步进行了答复:1.期刊无国家级、地方级的区别;2.目前国家与地方关于期刊的评比与期刊的学术水平无关;3.“核心期刊”的认定是民间行为,而非政府行为;4.目前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没还有制定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权威标准;5.新闻出版总署近几年举办过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等期刊方面的评奖活动,不能认为获得这些奖项的期刊中的学术期刊质量就是高的,“不能作为评职称时入选论文的依据。”[2]这是迄今为止政府职能部门最权威、最新的意见。(2)高职认可的几种核心刊物。目前国内对刊物的评价较成熟的有如下四种,这是学术界认可并影响最大的、也是公正、合理、客观、科学的评价依据。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3]。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制,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项目资助,后又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分别于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4次出版,2008年版即将公布。该《总览》是以布拉德福(Bradford)的“论文在期刊中分布规律”和加菲尔德的“引文集中与分散规律”为理论依据、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在12000余种期刊中选取1800余种作为“核心期刊”。2)《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4]。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咨询委员会研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社科项目研究成果,作为我国社会人文科学主要文献信息查询与评价的重要工具。CSSCI提供来源文献、被引文献、优化检索等多种信息检索。已开发的CSSCI(1998—2006年)9年数据,来源文献63余万篇,引文文献409余万篇。该项目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2008-2009年来源期刊528种,扩展版来源期刊152种,来源集86种。

3)《中国期刊方阵》[5]。2001年新闻出版总署调动全国期刊界的智慧和力量,制订了《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工作方案》。“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为“双效”期刊,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比较好。第二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第三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在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第四个层面为“双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6]。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共同建立的核心期刊。从1996年开始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库,根据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了1999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并编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共收入506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认定的学术研究核心期刊。该系统每年将对“核心期刊”进行更新淘汰和补充。

2目前高职院校在期刊评定中的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文洪研究员就当前学术论文的“高产”问题指出“第一,败坏学风。单纯追求数量,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导致学术腐败。比如,低水平重复、抄袭、剿窃,等等。第二,阻碍创新。单纯追求数量,就根本谈不上创新了。第三,影响教学和普及工作的质量。有质量的研究成果减少,自然会影响教学和普及的质量。另外,教学人员把主要心思放在了研究产品的数量增长上,也就难以充分关注教学质量了。还必须着重指出,没有质量的数量增长,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是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十分富裕的国家所不能容许的,是为人民所深恶痛绝的。”随着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对高职学院教师的科研论文进行评价,非常必要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提升高职核心竞争的需用。目前高职学院科研论文质量难提高的原因《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统计分析了年在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情况,属于高等教育领域内的论文总计有篇,其中所普通高等院校篇,占总量的。全国所高职高专院校中,仅有所学院发表过,占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其中百所示范校发表的文章为所,占。共篇,占被统计论文总数的。发表二篇以上的高职学院全国只有所,共篇。据调查,现不少高职学院年科研经费投人都超过万。论文数量在大幅提升,而高质量的论文却很少见。评价标准不科学,考核机制不合理合理考核教师,构建激励机制。高职院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进行洲研业绩评价,必须考虑学校定位和教师实际,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工作业绩和科研工作业绩可以相互比较和换算。避免采用同一标准评价所有科研工作的“一刀切”式的方法。达到质量和数量相统一、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真实地反映出教师的科研业绩。科研量化考核的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岗位津贴、奖励惩处等紧密挂钩,通过量化考核,人人都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差距,明确今后努力奋斗的方向。通过科研业绩评价,教师的阶段性科研劳动业绩得到认定,同时按照考评结果实施奖惩措施,能激励科技人员更加努力工作。

3结语

阅读全文

学生机器翻译实践报告

摘要: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机器翻译的普及和兴盛。各种免费的在线翻译网站投入使用,为语言学习者特别是学生译者带来了便捷。本研究根据翻译专业二年级学生译者提交的机器翻译实践报告,分析以谷歌翻译为代表的国内外六大免费在线翻译网站在处理和生成非文学翻译文本方便取得的进步以及存在的局限。本研究论证在学生译者工具子能力培养方面,翻译教学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译者合理使用机器翻译以实现人机翻译的目的。

关键词:机器翻译;在线翻译网站;工具子能力培养;学生译者

1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翻译

机器翻译自1946年开始产生,经历了五个时期,即萌芽期、创立期、冷冻期、兴盛期复兴期和兴盛期。学者们普遍认同从90年代开始,机器翻译从基于规则的方法向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发展。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包含实例和统计两种形式,后者更趋主导。机器翻译研发团队将基于统计的方法作为核心规则。2006年谷歌公司推出的谷歌翻译(GoogleTranslate)在线翻译网站,其免费的翻译服务为众多用户带来便捷。谷歌翻译网站的运行标志着数据驱动的统计机器翻译活动成为商务机器翻译系统的主流(赵应吉,2019:113)。2016年以来,谷歌翻译的新一代端对端神经翻译系统研究技术突飞猛进发展,成为行业标杆,其翻译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远远超过统计机器翻译。国内的几大商用在线机器翻译网站紧跟时代潮流,以神经机器翻译为核心技术,研发出符合中国人使用习惯的在线翻译网站,提供便捷的机器翻译服务。国内较为知名并在业界占领重要地位的机器翻译网站如百度翻译、搜狗翻译、360翻译和有道翻译等。国际上除了谷歌翻译占据显著的地位,微软研发的必应翻译也获得较好的口碑。

2机器翻译与学生译者工具子能力培养的关联研究

国际上针对工具子能力培养研究较为突出的是西班牙PACTE研究小组的翻译能力培养理论和奥地利学者提出的“翻译能力发展”(TransComp)项目。PACTE小组有关于工具子能力的定义是如何使用一些翻译资源更好地为翻译服务的能力,包括查询词典和使用网络搜索引擎等能力。TransComp项目总结为工具和研究能力,类似前者的工具子能力,是译者使用纸质和电子参考工具的能力,但也注重译者的研究能力的提升。(朱玉彬,2015:34)马会娟(2013)提到翻译能力培养中,工具能力培养特别是译者工具查询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针对职业译者而言,学生译者是区别于职业译者的一类特殊人群,未来计划从事具体的翻译工作,比如口笔译方向,活跃在文学或是非文学翻译领域的翻译。对于高校中翻译专业、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和翻译硕士等群体都是学生译者的培养群体。纵观机器翻译的发展,机器翻译分为全自动机器翻译、机助人译或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idedTranslation)、人助机译三类。就国内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学生译者培养过程中,翻译能力培养的子策略之一——工具子能力的培养来看,国内大多数的院校开设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简称CAT。学者对于机器翻译和翻译教学的研究多聚焦在CAT领域。所以机器翻译在进入第五个翻译阶段即兴盛期时,仍无法脱离人工翻译的审核和纠正,完全实现自动化,并将人工翻译取而代之。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机器翻译的发展越发成熟,作为学生译者,特别是未来有志于从事翻译职业化工作的学生来说,学习必要的机辅技术、翻译工具,学会使用在线翻译网站和相关翻译软件,尤为重要。

3翻译专业学生机器翻译体验报告的生成及分析

阅读全文

高校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教学的革新

一、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教学现状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专业。注重学生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培养。在全国及省部级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国际工业设计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重大赛事中屡屡取得优异成绩。三十多年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有用人才,毕业生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学院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当然我校在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实践方面需要针对技术发展、社会需求做出相应调整,实践内容相互联系与协调。因此,积极开展机械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改革与研究十分必要,如何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真正提高机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分析与研究

新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口径更宽的专业,要求学生既能搞设计也能搞实际操作,因此,要求设计综合性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其实,国内高校不同专业的许多教师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传统实践教学的实践多为验证性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紧密结合我校实际,根据我们的机械工程学院院级教学研究项目的实践情况经认真分析、充分讨论,提出先组合、后融合,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综合实践内容的规划方案体现出发展的动态特点。最终提出该发展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基础综合实践提供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近期和远景规划。具体的实践方案是针对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组实践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践档次,加强基础动手训练、学科强化训练以及综合调试设备训练的能力。本项目根据拟订实施方案重组实践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总目标分解为基础训练、学科训练、综合训练三个层次。

①基础训练包括工程认知、计算机制图与测绘等。通过实践教学能掌握到基本的实践操作方法,能够正确地使用仪器设备,准确地采集实践数据;认真观察实践现象,进行分析判断、逻辑处理、做出结论的能力。

②学科训练包括电工电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材料成形技术等。该层次实践主要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设计、电工电子技术等。

③综合训练:该层次实践主要结合工业生产过程、模具CAO/cAM基础、CAE技术与应用、应用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应用等焙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所提供的实践设备覆盖面宽、专业性强河适应机电类类多门课程实践。其中将AD/数据采集引入气动拼装综合实践台,数控设备网络远程程序上传下载实践装置和伺服运动控制台等设备填补了国内在实践设备上的空白。

阅读全文

国际期刊对学科建设和国际化的作用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各种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已经成为一种惯例。然而,我国学者投稿的大部分学术期刊,基本上是由一些国际著名出版公司所拥有。这些出版公司委托专业能力强、且有一定期刊运行经验的专家团队(主编、副主编等)负责论文质量把关,同时配备专业管理人员协助论文审稿和出版工作。这些国际学术期刊没有明显的学校、学科属性,而是按照国际化规则进行审稿、运营,依靠期刊自身建立起的学术影响力维持正常运转。因此,总体上看,期刊只有学术属性。然而,随着我国“双一流”(国际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的不断深入,无论是科研成果的发表,还是科技创新力的不断提升,都需要更加紧密地围绕学科建设这个主题开展。科技期刊不仅是科研成果记录和交流的载体,更是科技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风向标,其兼具科研成果首发、学术评价把关、学术发展和学术传播推动等多方面作用[2]。一个国际一流的学科必然拥有一流的科研成果和人才队伍。是将这些成果零散地在已有的国际期刊上发表,还是结合自身的优势,强力打造与自身定位和发展相匹配的新的国际刊物?这两种做法从表面看似乎区别不大,但实际上涉及科研成果的话语权、影响力、认可度等多个方面,是我国在学科建设中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于2008年创办的英文学术期刊《建筑模拟》为例,阐述创办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与国际化的推动作用。

1《建筑模拟》国际学术期刊创办背景及运行经验

1.1期刊支撑学科简介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学科是《建筑模拟》国际学术期刊的主要支撑学科。该学科于1952年正式成立,目前有全职教师23人,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11名,助理研究员3名。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中组部“青年千人”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名。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环境科学与工程,包括建筑环境科学、建筑环境设备与系统、城乡能源系统和国情政策与战略4个主要方向。经过60多年发展,尤其是近20年来伴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学科也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行线。迄今为止,本学科在国内外该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及知名度,拥有“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研究平台。此外,还与多个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主办IndoorAir,BuildingSimulation等国际系列学术会议,担任国际能源署建筑与社区节能委员会(IEA-EBC)执委和中国代表,近十位教师在行业国际期刊中担任主编、副主编、编委等职。本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平均每年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的国际期刊论文50~60篇。与国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顶级研究人员与研究生进行常态化的密切交流。经国际评估,本学科被认为是在建筑节能与建筑环境领域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丹麦技术大学齐名的三大国际一流学术研究团队之一。

1.2期刊创办背景简介

2008年,基于多年的学术积累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创办自己的国际学术期刊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但是,本学科是一个传统学科,尽管十几年来不断添加新的跨学科元素,该领域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发表基本上被几个有50年左右历史的大型国际学术期刊所垄断。因此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突破口。恰好,2007年本专业在北京成功主办了建筑模拟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BuildingSimulation2007。本专业又长期在建筑模拟领域有深厚的积累,开发了国际上认可的数个建筑模拟软件平台。因此决定以此为主题,创办国际上首个专注于建筑性能模拟的国际学术期刊。期刊英文名称定为BuildingSimulation:AnInternationalJournal,简称BuildingSimulation。由一个并不算大的学科创办国际学术刊物,这在当时国内仍是个新鲜事物,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参考,也招来一些怀疑的声音。幸运的是,该想法得到了清华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迅速组织了具有办刊经验和热情的教师团队开展前期调研及可行性论证,清华大学出版社与国际著名出版社Springer(斯普林格)作为联合出版方,对期刊定位、出版、发行等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并派出了精干的出版和编辑队伍参加期刊筹备及后续运行工作。出版发行所需经费也主要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承担。2008年3月,经过半年多的紧张高效的筹备,《建筑模拟》首刊正式发行。期刊聘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江学者”杨旭东教授为主编,清华大学江亿院士、比利时列日大学的JeanLebrun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AliMalkawi教授(现为哈佛大学教授)为副主编,聘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赵彬、燕达、夏建军3位副教授为助理编辑(现赵彬教授为期刊副主编,后又分别聘请了在美国工作的青年学者BingDong和YixingChen两位博士担任助理编辑),协助主编和副主编工作。聘请了建筑模拟领域40多位国际顶尖学者为编委会委员。清华大学出版社派出由曾洁编辑领衔的编辑出版队伍、斯普林格出版社也派出一位高级编辑参加期刊的各项工作。期刊分电子版和纸质版同步发行,为保证纸质版的出版效果,采用四色印刷,额外费用全部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承担。开始发行时为季刊,每期发表10篇论文,按照主题分5个固定栏目(A、B、C、D、E)。5年后改为双月刊至今。

1.3期刊运行及管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