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师读书心得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自主阅读习惯养成
摘要:随着时展的步伐加快,地处边远地区的农村父母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地方靠打工谋生,而自己的亲人及孩子不得不留下来生活和学习,故成了无人监管的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长时间缺乏父母关爱,心灵上蒙上一层层阴影,在生活上、学习上,尤其是留守儿童自主阅读习惯培养上存在很多不足。针对这个问题,就我校留守儿童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我做了调查、跟踪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自主阅读习惯;养成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我校地处偏远农村,距县城30多公里,是一所乡村完全小学,现有学生810人,其中留守儿童200多人,占学生总数的25%。近几年来,我乡村绝大多数家庭是依靠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孩子全靠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或亲戚照管,这些孩子常年孤独地生活,在学习上、生活上无人照管和教育。
二、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及存在的原因
由于父母常年在遥远的省外打工,孩子一年甚至几年都见不到父母,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使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受到很大的影响。2016年初,我对我校20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自主阅读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习惯差
提升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对策
摘要: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受社会、家庭、学校的制约,存在阅读氛围不浓厚、阅读时间短、阅读书目数量少、阅读类型单一、阅读方法不得当等问题,因此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提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外阅读;有效性;农村小学
高效的课堂能够让学生在特定时间段完成本课的知识目标,不过仅仅完成课堂所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帮助并不大。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其阅读水平,必须通过更加广泛的途径。但是,社会、家庭、办学条件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发展。
一、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受到制约的原因
(一)对课外阅读重视程度不够高
拓展课外阅读对小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且必要,然而,现实生活中,农村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度都不够高,这是制约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拉大了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的差距。城市小学生涉猎图书范围广,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读书角有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图书,家里也有各种类型的课外书。农村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相对较小,图书内容陈旧、数量有限、图书更新速度慢、日常利用率低,因此农村学生在校课外阅读拓展面小,无法达成有效阅读的目的;另外城市学校更加重视课外阅读,经常举办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课外阅读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农村学校开展的课外阅读课类型少,次数少,课外阅读时间短,在短期内学生的阅读效果差,最基本的读书笔记也多数出于应付,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在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和空间双重受限的情况下,课外阅读的有效性自然是无法保障的。
(二)课外阅读氛围不浓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析
一、挖掘教材阅读价值
教材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好帮手,通过教材中名篇的阅读学习,进一步拓展教材,延伸学生的阅读范围。比如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匆匆》,可以指导同学们延伸阅读《春》《背影》等经典散文;学习了老舍的《猫》以后,还可以让大家阅读《养花》、《骆驼祥子》。如此引导阅读,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实际学情,挖掘教材阅读价值,可以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在阅读中提升人文素养
阅读是知识的输入,是人文素养的熏陶,它可以引导学生的语文素养顺着文章思想阶梯稳步提升。可以说只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让他们感悟语文的魅力,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逻辑思辨和理解能力,最终提高听说读写等全方位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人文素养的一角,一个愿意阅读和会读书的学生,他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很高,语文素养高的学生才能挖掘读物的精神引导作用,并作用于自己的言语行为等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完善语文教学教书育人的功能,达成新课改目标。例如,教材中《师恩难忘》一文记叙了田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教授孩子学习古典诗词、培养孩子成长的往事,赞扬了田老师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歌颂了老师的敬业精神,多年以后,再回想起来,依然充满了对老师的崇敬感激之情。在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阅读文本,之后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体会了文中的内容。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理解的基础,是感悟的前提,在充分地阅读中增加了学生自己的敬师之情。
三、引导拓展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引导小学生拓展知识的重要手段。然而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目前流行的各种读物鱼龙混杂,这就需要一线语文教师积极引导。我们可以进行导读,就是遴选一些比较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经验的读物,然后设计相应的导读简介和思考问题,阅读后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读书心得,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这样才能更好地驱动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阅读活动。比如,笔者就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和认知规律特点,给大家推选了《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选》、《中国历史故事精选》、《格林童话》等经典读物。具体操作中,笔者先挑选其中的比较经典的一篇,组织大家分享心得,思考问题,为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开设范例,让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遵循科学的阅读流程和思考方式,取得了积极的阅读效果,值得借鉴。
四、尊重个体个性化阅读
引导学生生命成长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承载着引导学生生命成长的任务。教学中,应“先学后教”,让学生自主生长;应“以学定教”,让学生自然生长;应“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自由生长。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生本课堂;生命成长
“课堂,不应是教师独霸和唱独角戏的舞台,不应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知识灌注的回收站,应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智慧沃土。”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要明白:学生现在在哪里?学生将走向哪里?怎样走向那里?要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人人参与,获得生命成长。
一、春江水暖鸭先知:先学后教———自主生长
这一环节主要是确定研究方向。遇到一篇新的课文,学生该如何读懂这篇文章呢?遇到问题该怎么办呢?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完成。
(一)目标导读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创造学习能力,我们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和学习思路。为尽力减少学生独立研究的盲目性,在布置自学时,教师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且难易适度的自学卡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自学卡片如表1)。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重点。
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3篇
中学生课外阅读篇1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高消耗、低产出的严重弊端。为了应付高考,绝大部分老师只注重于课堂课本内容的教学,忽视或轻视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农村中学的课外阅读状况特别堪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够;2,阅读兴趣不高;3,阅读面较为狭窄;4,课外阅读的途径欠合理。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课外阅读的意义,其次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是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应正确引导。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难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也就很难得到有益的指导,而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要想理解其深刻的主题,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兴趣。退一步讲,即使勉强阅读,也只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其思想和艺术价值。此外,由于缺少指导,在课外读物选择上也存在盲目性的弊端,一味地以“有趣”为选择标准,忽略其它方面,以致于所读书籍的品位较低,甚至一些坏书也成了中学生手中的“常客”。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以指导: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持续进行课外阅读的保证。常用的是“定时”,每天都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定量”,或每天阅读2~3小时,或每天阅读文字量7000-10000字;还可“定册”,规定时间读完所读的几本书,其目的是确保阅读的时间和数量,逐渐形成读书自动化—即习惯。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常用的方法是“定计划”,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什么时候完成,都要有个计划,以约束自我。然而养成阅读习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二、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应有足够的信息源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同时,还要有教师、学生、家长的协调配合,为学生提供可进行课外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校阅览室、图书馆定时向学生开放,不再是摆设的“花瓶”,并实行开放式借阅,充分体现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学校应及时增添新书,并通过图书馆告示栏和校园网公告新书目录,以供学生借阅。
实践活动论文:语文实践能力培训及提升探析
本文作者:付步步 单位:郯城职教中心教师
教材里的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形神兼备,文质俱佳,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能给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也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编排课本剧是这类教材教学的最佳方法,并且“演”在诸多活动形式中,是最具魅力的、深得学生喜爱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形式。例如,学习课文《鸿门宴》时,学生对鸿门宴上项、刘双方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极为感兴趣,对项的骄傲自大、优柔寡断,对刘的老于世故、多谋狡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前,教师让学生们查找资料,反复研读,理解不同角色的人物形象。课堂上,学生自行组织课本剧表演。学生在原文本体验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再现场景,重新解读人物形象。生动形象的动作、犀利幽默的言语、丰富多彩的表情,把一些人物特点,尤其是项羽爱听奉承话和刘邦的奸诈、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实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那场剑拔弩张的没有硝烟的战争。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他们在不知不觉的娱乐活动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
情景再现。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是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使学与用有机结合,最终转化为能力。情景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既培养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也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了个人道德修养。中职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叛逆心理较强,不善言语,难以沟通交流,导致他们或者自闭或者轻狂,两极发展尤为突出,协作、交际等综合能力较差。根据这一情况,教师要适时调整授课计划,开展“倾听和交流”课。课前,根据平时的观察,有目标地与部分同学沟通交流,了解掌握心理状况,引导他们从家长、朋友、同学、同事与个人的角度正反思考,整理材料;课上,老师有目的地指导他们双方组合,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情景交流。有的劝慰,有的说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截了当,有的讽刺挖苦等,风格各异。各组现场模拟交谈后,学生自行总结,老师强调。通过交流,他们深深地懂得了为什么尊重他人,如何尊重他人,掌握了说话的逻辑性、语调和语气的变化等,并体会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话技巧。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声情并茂的朗诵,直观形象的图像,以及表演课本剧等,教师要因人因事而定。利用情境教学,能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润物无声,不仅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获得情景感受,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化难为易,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接受知识,提高能力。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优雅或提高身份,而是为了提高能力与素质——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他人的理解、懂得他人的需要、提高对做事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能力、培养做事意识、摆脱书呆子气、掌握如何面对挫折、失败、困境的技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当我们把所学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能力,就是素质。语文能力的培养,单单靠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必须进行课外阅读。同时,课外阅读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熏陶情操。另外,阅读还能促进阅读技能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了让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教师要向他们介绍和推荐一些作者及名著,然后要求每人制定一份读书计划,做好读书笔记,并在教室的一角创建“这边风景‘读’好”的图书角,号召学生将自己读过的优秀作品放在书架上供全班同学交换阅读。每周定期举行会,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每学期,在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专题活动,如“读书沙龙”、“读书知识竞赛”、“走进四大名著”等。通过系列的读书活动,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以课文内容拓展为主导,提高学生素质为主题的专题研究实践活动。根据情况还可以开展书法培训、才艺展示、法制报告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身心、语言表达等得到了锻炼,他们探究知识及知识运用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活动。护理的学生可以进行一些卫生安全宣传、急救演练等活动;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走进幼儿园,为小朋友们献上一堂精美的课。不同的专业,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同,而活动的目的是相同的。在这一个个活动中,学生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及就业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巩固和拓宽了学生的语文基本知识,训练了他们的公关、善辩、外交等综合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实践不但巩固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才干,培养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实践对于学生,既是知识运用的过程,也是个人能力展示与考验的过程。通过实际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社会实际存在的距离。知道了差距,就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深化,为学生真正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个性差异有层次地做好组织安排。实践,要注意专业性,要与专业老师密切合作,不同的专业,所需的语文能力不同,要达到按需所学,学之有用;实践,要注意目标与目的结合,实践前老师要作周密的安排,备好每一个学生的课,设计好每一道程序、每一个课题,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实践。实践只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自我检查,并不是最终目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汇报会、总结会,谈心得、谈体会,教师做好归纳、提炼,为以后的教学与培养准备充分的材料。社会实践既是学生运用知识、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就业准备的过程。抓好、运用好社会实践,是培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尤其是就业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社会实践这一课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特别是对于中职生,底子薄,学习兴趣不高,必须将知识寓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提高。#p#分页标题#e#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解析
摘要:文章从拓展阅读途径,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丰富阅读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三个方面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制高点,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也是学生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因此教师和学校要予以重视。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要放到第一步,工作重心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评价能力、欣赏能力、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来展开,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1]。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教师要充分了解这一思维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从学生的能力入手,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
一、拓展阅读途径,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课本阅读知识的教学并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途径。学生的阅读教学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拓展不同的阅读形式,拓展不同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阅读的积累中沉淀阅读的能力,感受不同文章带来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积累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和各种形式的表达方法,从而从不同的方向掌握阅读理解能力,获得更多的感知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学生的阅读途径,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对课外阅读内容的加入、讲解,带领学生了解教材之外的阅读,同时还要利用互联网、电子书籍、话剧、影视作品等的展现带领学生通过不同的感官了解不同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2];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有选择、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丰富阅读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经常会采用讲解和分析的方法进行阅读的教学,将阅读材料逐字逐句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实际的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这种形式抹杀了阅读内容的情感美和对学生思想的深层次影响,将阅读转化成了浅薄的识文断字和断章取义,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是不利的[3]。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改变这种手把手教学的习惯,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引导和启发下形成对阅读的多方面理解和灵活的感知。教师要丰富阅读教学的形式,首先,教师要挖掘以演绎为手段的阅读形式,对于学生来讲,任何一种阅读教学都比不上学生的主动阅读和研究,因此教师可以将阅读的形式和课堂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在进行阅读引导时,为学生布置表演的任务,让学生在课下有足够的兴趣详细阅读相关内容,并且在课堂表演后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评价和分析中。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对作者及作品人物的介绍和视频呈现等,引起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兴趣,并将相关内容融入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与自己的亲近感,从而进行理解性阅读。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思考
[摘要]很多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以后,他们的语文成绩会一再下滑,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不同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依旧使用陈旧的学习方法,就不可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因此,要立即解决这种初中和高中教学上的衔接问题。总结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重点探讨怎样利用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进而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关键词]衔接;兴趣;实践;积累
每年9月,都会有一批稚气未脱的学生走进高中的殿堂,他们带着不可磨灭的激情和不可言说的兴奋开始了他们的高中生活。可是,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是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听”的地位。在倡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今天,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而且初中和高中语文所学的重点内容不同,因此,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很难适应高中语文的学习生活。如何教学才能做好初高中衔接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了自己的体会。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现状分析,急于星火
由于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上不同,形成了断层的态势,致使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初,很难适应高中语文教与学的方法,这要求教师必须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明确目标,高瞻远瞩